喵宅苑 MewoGarden × 技术宅社区II | Z站 Z Station 棒棒哒纯文字二次元技术社区

正文

高能物理实验室

作者:高能物理实验室
{"name":"高能物理实验室","sizeType":1,"icon":"./statics/block/2f5722ba61044162bd2fcbe51ae3a3c4.png","order":9999,"description":"","comp":""}

回复

国际高中的假期探究……在十八世纪怎么求地球的质量?

作者:罪_歌
1. Suppose you were born in 1800, how would you measure the mass of the Earth? 额……在课堂上听老师提过……但是没有带书回家……当时这个内容也只是作为了解……没想到假期作业会是这个orz求解救QAQ 要有实验步骤图片什么的能有书籍资料什么的更好了#pm谢谢大家~#28m
查看回复

博士后王天旭

作者:zhjr
查看回复

还是回到了地研,地研这里……太荒芜了

作者:爱成飘落的叶子
我实在不想再看到这样的情景 每天打开地研 一色的qzhsjz,qzhsjz…… 欢迎新人来这里玩 地研不可怕,真的!#20x
查看回复

黑洞内通向平行宇宙 完全成熟黑洞时间呈现停滞

作者:Sai_Kun
【科技讯】11月24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一般认为,宇宙产生于14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大爆炸后30亿年宇宙,最初的物质涟漪出现。大爆炸后20亿~30亿年,类星体逐渐形成。那么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吗?会一直存在下去吗?据最新一项研究,一种涉及宇宙起源的理论预测,时间本身会在50亿年内结束,而巧合的是,太阳大概也会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走向灭亡,而黑洞或将通向另一世界。
  这一预测源于“永久膨胀”(eternal inflation)理论。该理论宣称我们的宇宙属于“平行宇宙”(亦称多重宇宙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个体系由无数个宇宙构成,每一个又包含无数个更小的宇宙。平行宇宙理论的问题在于,可以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会在无限的时间内发生,这使得计算事件的概率(如类地行星常见的概率)看似不可能。   美国塔夫斯大学科学家肯·奥卢姆(Ken Olum)说:“正常的概率概念是,事件A发生两次,事件B发生四次,所以,事件B发生的频率可能是事件A的两倍,但是,这种概念如今不起作用了,因为不是两个和四个,而是无限个。”奥卢姆没有参加最新研究。计算平行宇宙的概率不仅仅是宇宙学家面临的问题。   虽然作为宇宙里最具摧毁性的力量之一,黑洞本身可能也包含某些类似人类的智能文明。这一论调并非基于激进的理论,后者认为我们也处在自身的黑洞里无处可逃。如果我们落入银河系中央的黑洞,相同的理论认为我们被切碎的粒子可能出现在另一个宇宙里。
  当巨大恒星燃料殆尽并自我坍塌时就会形成黑洞。当这一过程发生时,它将产生超新星,并将恒星的部分喷射进入太空。黑洞的引力作用会拖拽所有事物,即使是光也无法逃离。引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物质被压缩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里。鲍勃拉姆斯基博士表示,很有可能黑洞是两个宇宙之间的“单向通道”。   他辩论称,如果你落入银河系中央的黑洞,你可能会出现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我们的宇宙是由超级密集的“种子”创造的,那么我们可能生活在这些黑洞内部。这意味着我们身处其中,完全没有逃离的可能性。   俄罗斯宇宙学家维切列夫-道库恰耶夫(Vyacheslav Dokuchaev)表示,如果生命存在于超大质量黑洞中央,那么他们可能进化成为星系里最高级的文明。 存在于一个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图像版权:NASA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黑洞演化的终点或许是成为一种让人费解的,时间呈现停滞的时空状态。现在,一项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了解某个黑洞离到达演 ……
存在于一个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 图像版权:NASA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黑洞演化的终点或许是成为一种让人费解的,时间呈现停滞的时空状态。现在,一项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了解某个黑洞离到达演化的终点还有多远。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简单地说,它们就是当大量物质被压缩进入一个极小的区域,从而使其物质密度达到极高的状态。   尽管观测显示黑洞应当是宇宙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但科学家们目前尚无法确切理解黑洞的内部状况。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通常会被用来理解黑洞的物理特性。   “但这是超出我们现有的物理知识的,”朱安·安东尼·瓦伦丁·克农(Juan Antonio Valiente Kroon)说。他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数学家。“要想理解黑洞内部发生的状况,我们需要发明新的物理方法。”   幸运的是,对于黑洞演化最终状态的物理学描述可能相对更简单一些。科学家们注意到,广义相对论的一个解可以得出一种状态,称为“克尔时空”(Kerr spacetime)。学术界现在相信,克尔时空便是黑洞演化到终点时呈现的状态。   “一般而言,相对论方程及其复杂,因此对于一个相对论系统,你应用这些方程的唯一方法便是借助计算机,”瓦伦丁·克农告诉记者说。“正因为如此,像克尔解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一种例外。克尔解是广义相对论少数几个清晰明确的解之一,拥有直接的物理学意义。”   克尔时空是“时间独立”(time-independent)的,这意味着克尔时空中的任何东西都不会随时间发生改变。这也就意味着,时间停滞了。处在这种状态的黑洞事实上处于静止状态。   “有人可能会说,黑洞一旦演化到这一阶段,就不会再发生任何改变。”瓦伦丁·克农说。   在他们的最新研究中,瓦伦丁·克农和他在玛丽皇后学院的同事,托马斯·贝克达尔(Thomas Backdahl)已经找到一个方程,可以描述一个黑洞距离达到克尔时空状态还有多远。   这一过程可以很快发生,甚至在数秒内完成,一切完全取决于其质量。   为了应用这一方程,科学家们首先必须考察黑洞周围的一个区域,成称为“视界”。视界一般被定义为黑洞的边界,任何物质,甚至光线,一旦进入视界范围,将无法逃逸。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对黑洞的计算机模拟,并使其更逼近真实的观测数据。   天文学家们认为大多数星系,包括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核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些黑洞正是克尔黑洞。
查看回复

这里求理科好的戳入【电磁轨道炮】的制作

作者:勾搭妹纸
现在吾辈开始着手制作电磁轨道炮,但吾辈是一枚美术生,对于电磁学只有一点的研究,电磁学大神请多指教。 -----------------------------------这是今天没吃药,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分割线--------------------------------------------- =1115=图片不清楚大家看不看得到···总之度娘上有 @@25!!本来打算做一个电磁线圈炮,材料都定好了,但赞助商突然变卦,所以改到电磁轨道炮,想想差别应该不大,无非是要高电压改高电流。 下面是买的材料: 黄铜炮管一根【本来是做线圈炮】 330μF/450V电容 3个 70TPS16可控硅 DC1000升压器 8-15V接入1000V输出 电容电压表【废话】 空气开关 18650锂电池3.7V 4节 18650四槽电池盒 紫铜板5MM*20MM*500MM 子弹另制 ----------------------------------------------------------------------------------------------------------------------------- #27x还需要什么东西咧? 然后求注意事项和···大神们的万能计算!在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这东西打的出来吗?【伪·高考题】
查看回复

闪电是否收风的影响。

作者:Ca(OH)2
本人不怎么会卖萌。但是就是喜欢稍微猥琐下。请不要在意啊 大家都知道闪电其实就是高电压吧空(pang)气(ci)击穿了。 我之前想做一个实验:当电流击穿空(pang)气(ci)时,如果有两种不同的气体,电流会选择哪个。#17x 后来才想明白其实我这个实验是白弄,#15x答案很明显啊。不同物质的电阻率都不同啊。 但是之后又想到了这个帖子的标题。也就是说相同情况下。当电流要击穿空气时。有气流的情况下会有什么影响。@88# 表示现在在美国,物理老师居然有一只又大又粗【说错@jgzhx# 是一只大号铅笔一样的东西。大概有我前臂这样大【还不是又大又粗吗@68#】。尖的一头靠近接地的金属物品后。打开开关就可以成功弄出大约5cm不到的“闪电”@88# 现在还没试验呢。最近比较懒,实验装置都懒得弄了。(其实也就是一个塑料瓶子,一点导线什么的)@90#
于是。。。。。。。。。各位物理专家预测下结果吧!!!!!!!!!!!!
试验我肯定会做的,但是很期待大家可以先讨论下。或者你们自己去找个高(超)级(大)仪(棒)器(棒)试试?
查看回复

什么样的望远镜能看到空间站!标题要长!!!!!!!...

作者:251649305
#48t小白一个,喜欢东想西想的。我想用望远镜看空间站。 目前有几个问题: 1.用什么样的望远镜 ? 2.卫星移动速度快,要想追踪的看,观察时要调整望远镜的角度。具体要怎么能做? 个人猜想用云台+望远镜的组合 可否实现呢?
查看回复

欧阳自远:核爆、陨石和“嫦娥”

作者:y_6

我从1958年开始接触陨石,到1993年提出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申请报告,用了35年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吴铭| 北京报道

北京,暮春,中国探月工程原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专访。虽然他以“嫦娥之父”之名为人们所熟知,但这位地质专业毕业生,找过矿、学过核物理、参加过粒子加速器实验、参与过地下核试验⋯⋯探月计划只是他传奇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页。

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尖端科学研究的漫长演进之路:就像用了数十年之间,才走完从地球到月球的30多万公里距离。

喜欢太空的地质专业学生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一名地质大学的毕业生,你最早对太空、月球发生关注是什么时候?

欧阳自远:我是1952年高中毕业,那时国家提出向苏联学习,特别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党中央希望广大年轻人学地质,去寻找祖国的宝藏,毛主席鼓励我们要“开发矿业”,刘少奇同志讲“地质是工业化的尖兵”。

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学地质干什么,怀着满腔的热情,“唤醒沉睡的高山,献出无尽的宝藏”。我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探专业;第二志愿是南京大学天文系,说明我还是非常喜欢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第三个志愿是天津大学化工专业,因为我化学可能比较好一点。

最后毕业分配,大家都愿意到野外队去找矿,学校说根据你的情况,留下在学校做研究生。后来分配我做苏联专家拉蒂斯的研究生,学习地球化学。半年后苏联专家因事回国,学校说既然你的研究生导师走了,刚好国家第一次全国统一招考副博士研究生,你去报考研究生吧。

我报考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被录取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长江中下游铜矿和铁矿的分布与成因研究。1957年四五月份入学,不久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对我的震撼非常大,对我的鼓舞、激励也很大,因为它是人类空间时代的开始。

另外,我总在幻想,我们搞地质的天天在山沟里爬来爬去,也就几个山沟,但是卫星却能解决全地球的观测问题,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物质成分、成矿环境等,一目了然,效率很高。假如我们搞地质的也能借用卫星,找矿就容易多了。

那个时候我思考了很长时间,当然要首先完成研究生的学习。我在研究生阶段做长江中下游的铜矿、铁矿成因研究,从地表的露头到地下坑道里去观测、取样,带回来分析,研究为什么长江中下游一带有这么多的铜矿、铁矿成矿。

这期间,我始终关注着卫星探测。1958年美国、苏联开始探测月球,全部失败,但1959年开始取得成功,以后就越来越好。1961年,他们开始探测火星与金星。到我毕业时,他们发表了一些有关月球、火星与金星的新知识,我当时都很关注,都在找材料看,学习、了解。当时,我们中国还没有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开展月球与行星探测,但是我可以研究地球以外的物质---天外来客,1958年至1960年间我开始了陨石的收集与系统研究。

我关注这些事情,积累、了解、综合和分析,第一就是想知道为什么人家要搞月球和行星探测,他们怎么做,做了什么东西。那时,我总希望未来有一天,中国也有能力发射卫星,探测月球和行星。

地下核试验

《瞭望东方周刊》:你曾经参与我国地下核爆的选址和地质综合效应研究,这段经历很少被人提起,是怎样的过程?

欧阳自远: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德封把我要去,做他的助手研究核子地质学。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不是核试验。为此,我还到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系进修一年。我不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只学三四年级的课程,还要通过考试。一年后学习合格,派我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在赵忠饶先生的加速器组又搞了半年核谱学实验。

后来,国防科工委领导找到侯德封,说要找一个人做地下原子弹爆炸。对人选提出两个要求:要懂地质,还要懂核物理。侯德封说我符合条件。就这样,1964年我29岁的时候,开始了这项绝密的工作。当时在地质研究所内组织了一支由我负责的各学科合理结构的精干队伍。

我完全是一张白纸, 千方百计调研各种资料,我在一个图书馆找到了一些美国地下核试验的资料。按照国防科工委的要求,到新疆已经划定的区域寻找适合地下原子弹爆炸的地方。搞地下核试验主要是为了避免原子弹爆炸试验给地面和大气层造成大面积污染。

选好地下核试验场以后,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张爱萍将军在专机上亲自听取了我的汇报,并和各方面的将军们视察了地下核试验场选址。他说,这个地方很好,可以做多次核试验。他提出要求:第一,不能把山炸开;第二,原子弹不能从巷道里冲出来;第三,要搞清楚地下核爆炸的图像、过程和各种地质效应;第四,不能有核泄漏,尤其是不能污染地下水和周围的河流。

最严重的问题是不能把周围的河流污染。我觉得领导人考虑问题很长远、很周到,但要求又极其明确、简单。

山体里面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地下核爆后,地下水沿大量裂隙涌出,淹没了全部核爆炸产物,如何使核爆炸产物不溶解于地下水,不携带放射性元素而污染地下水和周围的河流?

1966年5月,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凡是参与保密项目的工作人员,都迁往三线城市贵阳,成立了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当时又是在“文革”期间,我们还受批判,工作效率很低,甚至无法开展研究实验工作。

到了1967年,一支解放军部队突然把我们项目的全部研究人员和所有设备转移到北京,在北京通县的军队驻地安心做实验和研究。就这样干了几年,把地下核试验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也“逃避”了那场浩劫。

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是在1969年9月23日零点15分,我们的各项预报都得到了验证,取得了圆满成功。那时提出30年不许污染周围河流,到现在40多年了都没有出现问题。后来,在新疆的另外一个地方成功做了第二次地下核试验。再后来,国际上逐步禁止大气核试验、地下核试验,我就开展比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冲击波还要强大几千与几万倍的小天体撞击地球,诱发地球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事件的研究。

卡特送来黄豆大的月岩

《瞭望东方周刊》:在结束地下核试验至探月计划之间这段时间,你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欧阳自远:我还是希望能够更多了解月球、了解火星,但是当时又没有技术、条件,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怎么开展工作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原子弹爆炸最大的杀伤力是冲击波,其实跟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大杀伤力的冲击波性质相同。例如通古斯大爆炸,6500万年前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灭绝事件,所以我就去做这个领域的研究。月球、火星、水星和小行星表面都被小天体撞击得布满密密麻麻的撞击坑,通过这个途径,渐渐接近月球与行星。

1978年我还做了“阿波罗”的样品。当时卡特总统派他的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送给华国锋主席两件礼品:一件是美国人带到月亮上又带回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二是一块月亮上的石头。华主席收到以后,说月亮上的石头能不能检测,科学院告诉他说有人研究,在贵阳。

后来这块石头交到我的手上,我组织全国的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全面系统研究月岩样品。石头原来放在有机玻璃中,看起来有大拇指大。把有机玻璃砸开后一看,只有黄豆大。因为它表面做成了凸透镜的形状,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一看当然是挺大的,其实才一克重,一粒黄豆大小。

我只能用0.5克,全部解剖,到底是不是月亮的石头。最后我们发表了14篇文章,证明是“阿波罗17”采回来的样品。

在这之前,从1969年到1976年前后,才结束核试验,那时我就感到,必须要做准备:万一中国有一天可以进行月球探测,我就可以系统提出中国该怎么走这条路。我觉得我的责任是要做好准备,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假如我没有认真踏实做好准备,以后就提不出像样的方案。

我是从1958年开始研究陨石的。当时全国大炼钢铁,广西南丹修了很多小高炉,把山上的铁矿石堆在炉子里面熔掉变成铁水,奇怪的是那些铁矿石怎么烧都不熔化。

当地老乡很奇怪,温度这么高的高炉都不能把它化掉,就送了一块给中科院地质研究所鉴定,看看到底是什么铁矿石。我一看就知道是铁陨石,我们切开做里面的结构、成分分析,是一种八面体铁陨石,是在小天体的核部极缓慢冷却的特种合金钢。

到1960年,中国和苏联发生边界纠纷,当时就在中苏蒙边境上有一条火龙穿过,雷鸣闪电般降落在中国内蒙古的北部、邻近苏联的边境。当时有人以为是苏联发射的导弹,一找只有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拿到搞导弹的专家手里,以为是一种隔热材料,结果最后石头送到我这里。我一看,是典型的石陨石,属于普通球粒陨石。

从1958年、1960年开始,我陆陆续续研究这些天上掉下来的石头。最大的机会是1976年,那年周总理1月8日逝世,3月8日陨石雨降落在吉林市郊区。我正在前门饭店研究第二次地下核试验方案,半夜里中国科学院值班室通知我,明天一早带领一支队伍赶到机场,立即赶到长春,吉林出事了。

不少人认为是导弹袭击,我们很容易判断是一场陨石雨。吉林陨石雨后来证明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陨石雨,在5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居民超过100万,成千块大大小小的陨石碎块降落,却没有砸伤一个人、一只家禽或一间房屋。

中国的陨石学与天体化学研究的领域逐步拓展与深入。中国在南极收集到11423块陨石,包括火星陨石、月球岩石等各类陨石;研究队伍逐渐扩大与提高,很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有专业研究队伍,开设陨石学、月球科学、天体化学和比较行星学课程。中国的陨石学与天体化学研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称赞。

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月球探测计划,发射地球卫星的任务供不应求,经济实力也不够,还有技术水平也不够。不过我一直在分析、研究月球与行星的探测,还写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科普报告,也发表了很多文章。怎么搞月球,怎么搞火星,怎么搞行星,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自然对月球形成了一套想法。假如中国要搞,结合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实际能力该怎么搞才比较合适。

我从1958年开始接触陨石,到1993年提出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申请报告,用了35年时间。

“嫦娥”立项前前后后

《瞭望东方周刊》:月球探测工程又是如何立项的?

欧阳自远:1992年载人航天立项。我当时很高兴,这说明中国经济实力增长得很快,航天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再努一把力就可以上月球了。这时我觉得机会可能到来了!

1993年,我们向国家建议,写了申请报告。当时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得到了一个软课题,叫“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论证中国该不该搞探月、有没有必要搞探月。得到国家的支持,两年后要交卷,总经费只有5万元。两年以后组织评审,评委们一致认为分析论证科学合理,中国非常有必要开展月球探测而且有能力搞好。

随后,中科院高技术局用创新研究经费支持研究“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我们又搞了两三年。答辩的时候评委们说太好了,既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又有中国的特色与创新。随后,国家要我们制定“中国第一次月球探测的具体方案”,我们相继完成了《中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 等四个关键研究。

2000年、2001年间,我找到了当时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他兼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全面系统向他汇报中国月球探测的方方面面,他听后非常兴奋,说再请一个人来,搞技术的。就把孙家栋院士请来了。我向孙家栋院士分几次汇报中国月球探测的系统设想和研究论证的进程。

2002年,国防科工委组织全国各领域专家,以孙家栋为组长、我为副组长,向国务院写一个报告。第二年国防科工委决定启动中国月球探测。从1993年到2003年,十年的艰难论证,推动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有效进展。

2004年1月24日,温家宝总理亲自批准,中国开始启动首次月球探测—绕月探测。反对的声音也有。例如:“地球上的事都干不完,瞎折腾搞月亮干什么?”“探测月亮到底有多大用途,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有什么作用?”“到底要花多少钱?是不是像美国阿波罗一样投资天文数字!”等等。

我深感,要大力开展月球探测的科普知识传播,使广大公众理解,形成巨大的社会支持力量。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每年作50多场科普报告,写了大量科普读物和书籍。我真诚感谢全国公众的热诚鼓励和深情关爱。

“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发射圆满成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都召开了庆功大会。

关于“嫦娥一号”的全部费用,经嫦娥工程领导小组严格核实,最后定下来上报14亿人民币,相当于北京市修建2公里地铁的经费。

月球探测只是深空探测的起步,深空探测是指探测器在不以地球为主要引力场的位置进行的探测。关于深空探测我们也做了四五年研究,将开展火星、金星、小行星、木星、太阳和太阳系空间的探测,都有具体的探测方案和探测计划。

查看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0%
站点地图友情链接:
喵宅苑
喵空间社区程序
喵宅苑 静态版
宅喵RPG地图编辑器
络合兔
Lanzainc
技术宅
小五四博客
莉可POI
Mithril.js
枫の主题社
Project1
午后少年
机智库
七濑胡桃
xiuno
幻想の日常
魂研社
Nothentai
0xffff
欲望之花
泽泽社长
淀粉月刊
HA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