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sdyc
其实孟子的这个问题一直被拿来讨论

其实孟子的这个问题一直被拿来讨论,当然孟子在这里主要是规劝齐宣王实行王道。那么他必须提供给齐宣王一个基础,说明齐国有实行王道的可能性。所以在这里孟子要说明宣王其实是不为而不是不能。所以他才会因势利导,提出了以牛换羊这个问题。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动物保护主义就是个酱油,之所以大家说以牛换羊是一种伪善,实际上是压根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历史状况。研究古代典籍最为重要的是要体贴当时的想法和态度,而不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肆意批评。仁爱之心本来就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道德学家的空头理论。它实际上教导的是我们如何在具体情况下做出仁义的行为。孟子的四端说强调了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本质,而齐宣王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恻隐之心的体现,是立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的判断。所以这里具有某种立即性的特点,或者说先于复杂思考的特点,说人话就是叫做下意识。齐宣王看到了牛的惨样,恻隐之心瞬间爆发,所以他就想保住这只牛,所以他选择用一只羊来代替。(当然人民群众就会开始吐槽了,说选择是啊,但是可以选择别的啊,比如选择不杀。喂!(#`O′) ,但是不要忘记祭祀是很重要的事情,被认为是一种与天相互沟通的手段啊)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合适的做法。所以,我们终于说到关键了,孟子的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实践性,他并不是要求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孟子意识到道德行为是要在具体的环境下才可以评判的。而齐宣王在这种环境下,虽然没有保住羊的命,但是已经体现出了他所具有的恻隐之心,而孟子充分抓住了这一点,强调了王道的实行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