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灼热的喵子 于 2013-4-19 16:37 编辑
看完以后,比起感动来,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共鸣。或者用共鸣这个词都稍显流俗,我觉得这就像是一个流传亿万年的暗号,不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也好,当代的中国也好,只要同样踏入这个领域的人,看到这个暗号都会心领神会,意念相通。
我曾想过我为什么会选择哲学,此后也一再被周围的人问起这个问题。但最后、不论对己还是对人,那答案始终都是二字一词——“命运”。
我高中的学校很好,但我个人却对理科兴趣全无。这导致我在高中的时候睡了三年觉。当然,种下的恶果在高考那年得到了报应。当时的我考的分数惨不忍睹,连本科线都没上。这个时候自视甚高的自己第一次被现实的重拳打翻。口中那败北血腥味的余韵甚至残留到了今天。
当时放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1.直接去某个奇怪的职业技术学院浪费四年青春,
2.去我妈花钱打通关系的本地一本学校里浪费四年青春。
当时我第一次感觉“现实”这一强敌的战斗力实在太高,我此前想过单凭自己的实力或许能成个作家,写点小诗小文能挣个钱活下去,身为一个刚刚成年的人,我自己都觉得这个想法太过幼稚。那种盲目的自信究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我不知道,也无暇关心。“啊,”当时我坐在厕所里想,“或许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定型了,拜被浪费的这三年青春所赐。”
我猜很少人能体会到这种天命呼唤的感觉。
在此之前,如果有一个人和我说“天命”,我也只能回他个“呵呵”。
但那一瞬间,我不得不说这就是天命的感召。
如果我在那个时候没有突发奇想,没有伸手拿起摆在马桶旁边的那本《志愿填报指南》,没有随手一翻,翻到的不是“一本志愿”那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几页,看到的不是“同X大学”或者“哲学系”这样的字眼;我现在可能正坐在某个大专技校的宿舍里吃着方便面打着DOTA,而不是在这里边码剧本边回帖讨论“哲学是什么”这样的话题。
是的,这也许就是单纯一连串概率的堆积。但问题不在于他们是不是偶然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在无数个可能性中,偏偏这个可能性实现了?
我觉得这就是天命。有一种东西在呼唤我,这种呼唤从我小时候就开始了。那个时候我十岁,全然不顾家人奇怪的眼光,严肃地在和我弟弟讨论宇宙的边界问题。
之后我提起裤子走到了客厅里。我妈让我快些下决定,好让她早些打点。
“所以,这两个选择你选什么?”她失望地看着我。
我是自由的啊。我当时忽然感到奇怪:但在我面前为什么只有两个选择呢。于是我几乎是仇恨地咬住自己的嘴唇(这个痛楚现在都记忆犹新):
“我选第三条。”
所以有了现在的我。
我从理科生摇身一变成为了文科生,在复读班的煎熬下挺了一年。分数出来前,我的成绩还不是太稳定。大家都很担心我是不是能保持一个很好的状态。但我的心里其实并没有一丝怀疑。——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我没理由地相信着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顺带一提,当年因为分数进步幅度太大,还被校长拉去做了广告。
这就是前因
我本想说一下关于哲学本身的话题。但这个话题实在太大。我敢说,这在行外人士和行内人士看来完全是两种感觉。正因为我选择了哲学,并且不成器在其中浸淫了几载,所以我才觉得这个话题实在不好说。
哲学是什么、什么是哲学,这我说不出。但我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哲学的。
接下来对哲学的出路之类的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唉,好像又扯远了,我们现在要说的是工作问题啊。那么余在这里给想读哲学系的孩子一个建议,如果对于学术的精进没有太大性质的话,还是早点选择别的道路。可以去考公务员,考教师证,也可以选择转系读个别的应用型学科。对于哲学之类的基础性学科而言,四年的本科实在是太短了,短到连入门的水平都不一定能够达到。进一步说,哲学系的成材率是很低的,可谓是百里挑一。绝大多数人都成为了成功的垫脚石,余看到过班里不乏有很努力的学生,但是奈何资质所限,始终无法突破。所以,选择哲学还需谨慎,如果你真的很爱哲学,那么,请确保有一条后路,能够保证自己不会饿死在大马路上。其实,一语蔽之,
入此门者,当放弃一切希望。——但丁-神曲,地狱篇,No.3 地狱之门
不要说升官发财,功成名就,因为那些都是附属品,都是路上捡到的东西,不是目的本身。
这条路无依无靠,布满荆棘。
光芒在路的尽头,而这条路没有尽头。
但我相信,如果让那些踟蹰在山道上的人回到过去,再做一遍选择,他们肯定都会义无返顾地说
“我愿在这条路上重复千百回,无怨无悔。”
最后,引一段尼采作为结尾。相信每个踏进这扇门的人在看完后都能会心一笑。
在无边的生成之海洋(Ozeans des Werdens)的深处,我们这些探险家和候鸟,在一个比一只小船大不了多少的小岛上醒来,向四周张望一番:既紧张又好奇,因为也许一分钟之后,一阵大风就会把我们刮跑,或一阵巨浪就会把我们和小岛一起吞没!——然而,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我们遇到了另外的候鸟,并听说了更早来过的候鸟,——这使我们又是扇翅膀,又是鸣唱,度过了一刻短暂的认识和发现的美好时光,然后振奋地飞向海洋更深的地方,豪迈如沧海。——(尼采《朝霞》 314:思想者的聚会)
我已飞过,这就够了。
@monicwe@monicwe @monicwe @monicwe
不知道收到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