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错君
本帖最后由

本帖最后由 井错君 于 2013-4-19 20:17 编辑

【浅谈古风填词十·破题】

本想名为了立题,但最后题目取名为破题,意在破而后能立。是有两个所指,其一是指突破选材,其二则是为突破思想。

现在的古风词在一个怪圈里循环,就是说选材的范围无外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就好像南北朝时候的宫体诗需要跳出来,才能续上乐府正宗,不然长久下去也定然成了陈子昂话中的“魏晋风骨,晋宋莫传。”,我想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千篇一律的歌词让人觉得乏味而不想听不想看。古风填词也需要有胡适等人倡导的新文学运动,我自然是不敢自比子昂或者胡公。只是想引导大家多讲视线跳开,寻找新的题材,给文词注入有活力的思想。

我想这点上还是应该借鉴一下古人,唐诗之所以辉煌传诵,是因为存在这一批被称之为“诗仙”“诗史”“诗佛”等等的人的存在。其中山水诗,求仙问道之诗,王维带有禅机顿悟之诗,乃至后来杜甫、李商隐带有浓重历史色彩的诗等等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因为每一个人的追求不一样而各自成一派。而反观现在的古风,剩下比较多的就是关于爱情的你侬我侬,忒煞情多。就好像宫体诗停留在写宫中狭小的视角而固步自封一样,剧情歌的选材相对而言虽然有了实际所指,但也仅仅停留在一些小说上面,这样由于题材所受到了限制,也就不可能从小众的小众,变成小众的大众。

诗自诗经始,为兴观群怨所用。我不主张影射政治,但还是觉得一首诗词的好处,便在于确实有所思,文章的深度和诗词的深度是同样需要注意的。这其中所吟咏的,赞扬的,也是值得商榷思考的。正如近期因为某文章而涌现出了一批写汉代卫青、霍去病的,虽然有跟风之嫌,但是为文为词的用意还是可以一眼而见的。我想古风歌词除了写小我个人的喜怒哀乐,也可以试着去写大我的感悟。

除此之外,古人于佳节或是特殊时日,也会有所吟赋唱和,这些都是可以入诗文的内容,对于古人而言,是一举一动皆可以为诗,其实今人也是一样,小范围的题材早晚会有写完的日子,所以题材的扩大和转移则是必须的。而不能触碰的题材还是少些微妙,虽然有白居易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在古,但这种东西并不适合大家来随意为之。更要戒之慎之。

然后就是思想,做有思想的人是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我并不相信天生便有得道的神童,思想也是一样。切不可为了求新,求变,而写出不切实际的东西,这样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所有突破必须有基础,盲目的求突破,则可能会导致不知所云等等问题。而古今往来的思想内容,文章内容,也不过如此。只是如何拿来以古风的方式写是最为合适的,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视角的变化是需要思考的深度的,增加这个深度的过程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史哲方面的书籍,我想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为一些可圈可点的事情,或者是人来为词为文。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广读今人古人,读今文古文,也就能将自己处于一个正确的位置,看到自己文词中的不足。

举沧海而为一瓢,必穷尽而凝练,而以微墨而著文章,必窘困而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