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arrot
本帖最后由

本帖最后由 NCarrot 于 2013-5-22 19:49 编辑

灼热的喵子 发表于 2013-5-21 01:38

这么晚了你还不睡OTZ

嗯。这里顺便再问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

这种标准,尽管你觉得达不到,但是 ...

康德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追求真正纯粹的实践理性,那么我们就是在追求道德。

但是语言的意义由其用法决定,日常语境下我们不会因为康德的标准而否定一切行为的善(虽然日常中的善行要么就是出于无意识的习惯,要么就是出于本能,要么就是出于对于道德资本(如荣誉)的追求),我们日常中还是有善的行为的,而这种认定又是普遍可接受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难去信服地接受康德的一个绝对的标准。

而且关键在于,纯粹的趋向会导致一种无所适从,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基础,那么理性是得不到任何东西的,在康德对于撒谎的论证中是说,如果所有人都撒谎,那么谎言就达不到目的。但是这个地方实际上隐藏了一个标准:人类的行为要达到目的。而这个标准是一个结果论的标准:达到目的的行为才是好的,如果一个行为背离了它本身的目的,那么这个行为就是不好的。也就是说,单纯的追求实践理性是不足够的。因为我们还是缺乏标准,就像是追求德性那样,我们可以说我们要追求好的德性,但是我们进一步就必须要问,为什么某些德性是好的德性。伦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划归为别的东西,比如说心灵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身体的舒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