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玄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里书玄汐,请多指教。

这是一个关于汉服的帖子,不喜勿喷。

帅哥镇楼

书玄汐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书玄汐 于 2014-8-8 07:42 编辑

半臂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查看全文]
书玄汐
朱子深为礼服
展开Biu

朱子深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指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是朱熹对《礼记》深衣篇所记载的的深衣的自我认识和研究的产物。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朱子深衣的影响很大,日韩服饰中有部分礼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需要尤其指出的是,现在有不少制作汉服的商家将所有白底黑缘的深衣都谓之“朱子深衣”是错误的。历史上有多位经学家都对深衣做出了自己的考证,不能将其他人的作品笼统的冠名为朱子深衣。

[查看全文]
书玄汐
朱子深衣
展开Biu

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深衣的一种,它的下摆是均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人要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着权衡。将礼仪教化融入到与人们最贴身的衣饰之中,正是汉服的独特之处。

[查看全文]
书玄汐
明代盛行衣掩裙的袄裙打扮
展开Biu

明代盛行衣掩裙的袄裙打扮,清朝汉女装继承了大体款式。

  袄裙的款式也影响了朝鲜宫样以及中国其他民族。

  到了民国时期,袄裙仍是上衣下裳的制式。长袄为高领、窄袖;短袄为低领、宽袖,袖长齐肘,袖口肥大宽直。下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等。这时袄的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在日本留学生的影响下,年轻妇女穿用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不用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称“文明新装”。

[查看全文]
书玄汐
是明代女装的一种通称
展开Biu

袄裙

“袄裙”是明代女装的一种通称,不是固定术语,袄是袄,裙是裙。

早期汉服上衣多称为“襦”,魏晋以后多用“袄”、“衫”,唐以后“襦”字逐渐被“袄”、“衫”替代。漫长的演变,它们的具体意思和细节都会有差别,目前普遍认同的是“袄”为有衬里或夹层的上衣,“衫”为单衣。

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衿等。此外,明代的女袄衫和男袄衫一样,也有直袖和箭袖。

很多人认为衣掩裙的打扮只在明代存在,其实这种穿法在宋代及以前的壁画中就很常见。无论是衣在内还是衣在外,上衣下裙的两截样式,都是汉族女装区别北方少数民族女装的一大特点。

PS:明代是否仍有衣在裙内的袄裙,在学术上仍有争议,因为至今没有实物证据,明人所绘仕女图为宋式,绘制前朝这是历代仕女图的一大特色,不可作为凭证。

[查看全文]
书玄汐
直裾特点是正直端方的方形衣身
展开Biu

直裾特点是正直端方的方形衣身。裾衣服的大襟。以布而无缘,敝而紩之的直裾袍则叫做褴褛。裾,也叫做“衣裾”,是指衣服的前襟,或衣服的下襬(bai)。直裾,即垂直的衣裾。用于襜褕、长袍,有别于深衣的曲裾。制作时将衣襟接长,穿时折向身背,垂直而下。

[查看全文]
书玄汐
直裾指汉服剪裁中前后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
展开Biu

直裾指汉服剪裁中前后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

襜褕是典型的直裾袍。

和服的帷子也是直裾袍。

直裾袍可分为交领直裾袍、圆领直裾袍、直衿直裾袍。

直衿直裾袍即典型的宋代褙子。

布幅斜裁则称为曲裾。

直裾、曲裾相间则称为杂裾。

[查看全文]
书玄汐
曲裾的续衽并不是一定很长
展开Biu

曲裾的续衽并不是一定很长,有的只绕半圈,有的则层层缠绕,比如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西汉墓出土的女俑。也就是说,曲裾深衣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具体的造型千变万化,不可胜数。变化的奥秘在续衽的那块布料的形状、大小和长短。有的衣襟展开后是一个倒三角形,有的衣襟展开后是一个半圆扇形,有的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有的长度拖到地上,有的则刚好遮住大腿。总之一个模式下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感觉的款式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