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玄汐
始现于唐
>>
完整版
襕衫
始现于唐,兴于宋明,古时多为士人所服。因其于衫下施横襕为裳,故称:“襕衫”。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人长衫。多为宋明时期学子所穿着。
襕衫这一服饰,在唐代即已出现,《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是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
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襕衫在唐代即已出现。唯一存在争议的,是文中所谓上服的具体用途。
至宋代,襕衫大规模发展,进入更多场合。《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服之”。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所谓襕衫,即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襴者,谓之直身或直缀 ,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
明着襕衫(蓝衫)士人Q版形象
至明代,圆领襕衫使用更为广泛。
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明代小说中对襕衫多有描写,一般写为秀才等人的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