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玄汐
中国的服饰原来并不是圆领

中国的服饰原来并不是圆领,是自胡服系统出现后的新的样式,始于中国五胡乱华前后至唐代就完全普及了。圆领抱无等级之分通常以日常服来穿,之后渐渐定为中国服。从唐的绘画、壁画和陶俑观察穿圆领袍的情况如下:

  唐高祖(公元566年一公元635年)立像,藏幞头,穿绎色的圆领袍,系革代.着靴。袍是长度到脚腕的衣服,由窄袖构成两肩和胸,在腹部上有龙纹看得见前中心线。袖子是到手指之长并往下耷拉,在领宽大所以内衣的领子露到外面。圆领袍特色是领、袖口、襟等边儿贴上横。此周与图4-4的唐太宗画像所看到的相似。图44是黄色圆领袍.领子上看出深糕色中单的领子并在此领子上出现了淡缥色的连珠纹。抱是有前中心线和摆缝娃开衩的衣服,从右颈扣好下来来看可以推断是右衽的圆领袍。以纹构成的圆领右枉衣称作“龙袍”。

  唐太宗(公元599年一公元649午)在软脚幞头上穿赭袍,玉带,乌皮靴,袍的长度到脚腕,只有抱的胸部分有龙纹,袖子是中问袖程度。所以说到唐代中期以后慢慢广袖化。

  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公元683年一公元701年)墓的《仪仗图》中的一部分。身穿圆领袍将士戴着同种颜色的幞头。幞头是后两脚长到颈部的和往上系的短式,长靴是前边稍微尖尖并向上着。圆领袍包括五种色相。白色最多.其他的紫、绯、绿(深、浅)、青(深、浅)色的袍也有,帆而可以推测足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的服色制度。人物身着圆领缺胯衫,脚蹬黑靴,腰间束革带。男性朋友们结合面分析可知,穿圆领袍要头戴幞头,系革带或布帛带,穿靴或履。圆领的领弧线可低可高,一般在领缘上都有缘边,并且在领深周围绣缀纹饰,但官吏办公事或见客时穿用的公服则不同.领圈边缘纹饰比较简约。袖子足窄袖,根据身份和活动性质袖长有到手腕和过手指两种情况.袖宽有由窄袖到广袖变化的趋势。摆缝处开根称作缺胯,缺胯袍与缺胯衫所谓“缺胯”,正是在袍的腋下,也就是摆缝处开裉,此类袍便于行动,因此,这种袍被当作为军服使用。《旧唐书・舆服志》载:“开胯者,名缺胯衫,庶人服之。”又由于甚利军旅、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