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2-12-15 12:56 编辑
咦,吾辈又满血复活了,(楼主你是什么啊,每天白天复活的说啊)咳咳,严肃,上次我们讲到哪里了(。。。连这个都不记得了么)。哦,对了,是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啊。那个,是不是要做个前集提要啊。(纳尼,汝以为这是连续剧啊,摆不定明天就坑了好不好)
好了,废话终了。上次我们说到的赫拉克利特将变化与运动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与此同时,另一个学派,爱利亚学派,提出了争锋相对的观点。(好吧,既然是爱利亚学派,那当然是在爱利亚城了的说,纳尼,在哪里不知道,快去看希罗多德的《历史》)一般来说,我们会将色诺芬尼放在爱利亚学派的首位(楼主这真的是简易哲学史么,很多简易读本里可是不讲他的啊)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上次说过,赫拉克利特将两个因素中的第二个因素分离的开来,那么第一个又是谁分离的呢。米利都学派大多坚持的单一物质理论,这被色诺芬尼所发扬,他把新的学说从东方带到西方(这里的东西方不是现在的东西方),并且给它抹上了彻底的宗教色彩。他将阿纳克西曼德赋予无定形的另一个属性,即神性变得明显起来。当然在这里的神,就不再是希腊神话中的诸神,色诺芬尼恰恰反对的就是这种神人同形说。正如文德尔班所说,
此理想认为最高的存在无论在身体上或在智力上都具有与人类无可伦比的特质。······对色诺芬尼来说宇宙-上帝的概念是宗教崇拜的对象,几乎不是理解自然的手段。正是在这一点上,色诺芬尼和米利都学派走上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对于他来说,将宇宙物质理解为自身有限的,理解为完全封闭或完整的,最终在空间上理解为球形的,才更符合神圣的自然界的尊严(希波利特语)。说的详细一点,就是米利都学派认为万物的始基应该是永远处以一种自发的运动中,但是在色诺芬尼看来,这个假定是不成立的。最高的存在应该是不动的,各个部分都应该是完美无缺和和谐的。这也就是一开始所说的第一个因素,即实体本身不变的因素。
而沿着这条路,爱利亚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巴门尼德(parmenides)提出了和赫拉克利特完全相反的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十分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存在。这个概念太重要了,以至于我觉得这次毕达哥拉斯就延后吧。海德格尔就说过,他一辈子研究的就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存在与时间》知不知道,就是这个样子)
什么是存在,估摸没几个人可以说清楚,吾辈自不量力,就在此随便说一点。首先,所谓的本体论(ontology)其实就是存在论。ontology的本意就是关于存在(to on)的理论(logos)。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追问时间上的开端,而后者追问宇宙自然在本质上真正第一性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逻辑上在先。而to on 其实拥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所有存在着的东西,二是指存在者的存在。所以其实很难用中文来翻译清楚这个意思。
存在这个概念是与印欧语系中的系词结构有着深刻的联系。在巴门尼德看来,语言所表述的东西和被表述的东西实际上是一回事情,语言就是存在。但是在语言中,主词和宾词都是会变的,唯有连接两者的系词是不变的。所以一切东西首先“是”,然后才是什么。“是”先于所是的东西,“存在”先于存在者,一切存在者先要存在然后才能存在起来。(估摸大家感觉有点绕了吧,讲白了什么是存在,就是我们常说的系动词,“是”连接了主语和宾语,但是其本身是不变的,比如花是红的,树是绿的,人是会死的。中间的“是”是不会变的。好吧,关于这点,哪天有空开个专题讲一讲,要不然今天就讲不完了)
好吧,我们继续来讲一下巴门尼德的存在吧。对于巴门尼德来说,存在是一个只能从反面加以描述的概念。而非存在是不可能被思维的说。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维与存在是同一个东西。
对于他来说,存在和充实着的空间是同一种东西。对于一切存在着的东西来说,这个存在,这充实着的空间的功能,恰恰是同一的东西。因此只有一个没有内在区分的单一的存在。非存在,或者说,不存在的东西,意识就是无形体,就是虚空。并且,如果虚空本身不是真实的或者不是现实的,那么个别事物的多样性和运动也就不可能是现实的。
那么巴门尼德为什么要干这样吃力不讨好,并且让大家都看不懂的事情呢。因为巴门尼德注意到自然哲学家所寻找的本源,实际上是不可能,亚里士多德将此称为无穷倒退不可能原则。实际上在希腊人看来,如果知识是存在的,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确定无疑的立足点。(我能说直到现代哲学我们才放弃了这一点么)这个一或者说是存在,永不产生,也永不消灭。它是完全同一的,毫无区分的自我相同。巴门尼德否认时间和空间有独立的现实性,只有无时间无区分的存在。
好了,讲了那么大一串,估摸大家有点晕。简单地说,巴门尼德认为,在我们的认识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真理之路,一条是意见之路。前者以存在为对象,后者以未存在为对象。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只有存在是可以被思想和述说的。知识和意见是有区别的。哲学家要做的是追求逻辑上占先的东西,也就是存在。而他的这种划分,也对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哲学向理论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改变了希腊哲学的方向。(哦哦,我们差不多讲完了吧,可以散场了吧,慢着,最好玩的芝诺悖论都没讲,大家是想干嘛)
好吧,终于,楼主也觉得好累啊,我们可以介绍到爱利亚学派最为有名的人物,同时也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和朋友,芝诺(Zenon)。纳尼,不知道,那芝诺悖论知道么,对就是这个芝诺。巴门尼德的理论认为存在是一,多是不存在的,存在是静止的,运动是不可能的。这在很大程度是是对常识的一种挑战。而芝诺为了捍卫巴门尼德的地位,要应对各方的挑战。于是他提出了许多悖论来证明多和运动实际上是不可能。
在芝诺对繁多性和运动的所有攻击中最基本的一点是矛盾律,以及这样一个假定:同一事物既可以肯定又可否定,这一事物不可能是真实的。芝诺提出了的悖论一共有四个,嘛嘛反正无聊,我们一个个讲着玩好了。
第一个也是相对而言最无力的一个,是关于运动量相对性的证明。芝诺提出观察马车的运动,或者从运动方向不同,而速度又在不断变化的马车上去观察。或者从两辆马车上去观察,一辆是动的,另一辆是不动的。不同的观察方法,对马车的运动有不同的估量。其实这第一个悖论之所以无力,是因为和另外三个不同。另外三个论证都是通过将运动通过的空间和运动占据的时间分为彼此分离的,无穷多而且无穷小的部分。第二个就是所谓的二分法。物体的运动总是从一点到另外一点,那么假设两点之间有100m,那么我们必须先到达一半的地方,也就是50m,可是在达到50m前就必须到达25m,要达到25m,就必须到达12.5m。······对,最后就是一个无尽的二分法,我们是无法从A到达B的说。第三个论证是关于阿基里斯追乌龟的说。比如阿基里斯离乌龟有一百米,阿基里斯前进100m,乌龟前进1m,阿基里斯前进1m,乌龟前进1cm,阿基里斯前进1cm,乌龟又前进了一点点,总而言之阿基里斯在达到乌龟前一个位置的时候,乌龟总是往前了一部分。所以也就永远追不上乌龟。最后一个论证,是所谓的飞箭不动或者飞矢不动。芝诺认为任何物体都占有自己的空间,不占有空间的东西就不存在。但是这也意味着这个物体的毁灭。那么如果我们把箭射出去,由于这支箭占有自己的空间,而且不能离开自己的空间,因此运动着的箭实际上并没有运动。
上面那段好长啊,后面三个论证中
第一个论证是关于通过一定空间的不可能性,这个证明被认为是一条直线可以无穷分割,因为在达到目的地前必须先达到无穷多的点。······第二个论证中,企图论证通过具有变动界限的空间的不可能性。······第三个论据关系到在任一瞬间运动所经过的无穷小的范围。好吧,讲了这么一大堆,为何芝诺要干这种事情。芝诺当然知道这些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但是那只是意见。存在是多和运动的话,实际上是靠不住的。通过将运动推到了矛盾的地步,来说明了运动的不可能,或者更准确的说,运动的不合理。
啊啊啊,还有写过总结之类的好麻烦啊。诸君,以上就是关于爱利亚学派的大概介绍,当然这个学派还有些诸如米利所士之类的次要人物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总而言之,爱利亚学派开创出了一条不同于自然哲学的道路,并且这条道路成为了形而上学的重要内涵。下次,额,好吧,我们可以去讲下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原子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