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西.菲尔 于 2012-12-14 18:29 编辑
蒲甘王国11到13世纪的铜质佛像,现藏于保加利亚国家外国艺术展览馆
佛陀(巴利语、梵语:Buddha),简称为“佛”,意为觉者、觉悟者。
经藏
《小部.经典十八 无碍解道.入出息论》:
“ 佛者,依何义而为佛?乃圣谛之觉者故是佛,为生类之令悟者故是佛,依一切智性故是佛,依一切已见性故是佛,依他不能导性故是佛,依已脱性[1]故是佛,依漏尽之类故是佛,依无依[2]之类故是佛,一向离贪故是佛,一向离嗔故是佛,一向离痴故是佛,一向无烦恼故是佛,行一行道[3]故是佛,使现等觉无上正等觉唯一者故是佛,觉不损而获得觉故是佛。
云佛之此名,非母之所造,非父之所造,非兄弟之所造,非姊妹之所造,非厚友之所造,非亲戚之所造,非沙门、婆罗门之所造,非诸天之所造,于此解脱之边,诸佛世尊于菩提树下,获得一切知智而俱生真实之语言,即云是佛。 ”
概述
佛陀有两种含义:
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一切应了知者,称为佛陀。
自己无需导师的教授而觉悟了四圣谛,也能教导其他有情觉悟者,称为佛陀。
义注中解释说:
“ 凡有任何应了知者,皆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那一切,故为佛陀。或因为自己觉悟了四圣谛,也能令其他有情觉悟,以这些理由故为佛陀。
或也教授此义:觉悟诸谛为佛陀,使人觉悟为佛陀。(Pr.A.1 / Vm.141) ”
《巴利义注·小诵注》在解释佛陀一词时,给出了以下种种含义:
“ 对一切诸法以无障碍智相、无上解脱已证悟、已遍修,执取蕴相续所施设的有情,或者以一切知智为足处、执取已证悟诸谛者所施设的有情为佛陀。
依意义解说:“佛陀,即彼世尊自成、无师,对前所未闻之法,自己觉悟诸谛,并于此获得一切知性,及于诸力自在。”
依文字解说:“已觉悟者为佛陀;令觉悟者为佛陀。”
对此这样说:“佛陀者,以何义为佛陀?已觉悟诸谛者为佛陀;令人们觉悟者为佛陀;以一切知者为佛陀;以已见一切者为佛陀;以无其他引导者为佛陀;以萌发者为佛陀;以漏尽者称为佛陀;以无随烦恼者称为佛陀;绝对离贪者为佛陀;绝对离瞋者为佛陀;绝对离痴者为佛陀;绝对无烦恼者为佛陀;已至一行道者为佛陀;已独自证悟无上正自觉者为佛陀;已破除未觉而获得觉悟者为佛陀。”
作为佛弟子行三皈依对象的佛宝,是专指我们的果德玛佛陀(Gotama Buddha,释迦牟尼佛)而言。
若已行皈依者以行宗教礼等的方式对待佛陀以外的其他宗教导师或天神,其对三宝的皈依将自动失效。 ”
十种德号
欲修习佛随念者,应忆念佛陀、世尊的十种德号或其中的一种功德:
“ Iti'pi so bhagavā arahaṁ,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ṇ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ī, sattha devamanussanaṃ, buddho, bhagavā'ti.
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 ”
过去七佛
过去七佛,指过去曾经出现于世的六位佛陀,以及现在的果德玛佛(巴利语:Gotama)并称为七佛。
过去的六位佛陀分别是:
1.九十一大劫以前的维巴西佛(巴利语:Vipassī);
2.三十一大劫以前的西奇佛(巴利语:Sikhi);
3.三十一大劫以前的韦沙菩佛(巴利语:Vessabhu);
4.现在贤劫的咖古三塔佛(巴利语:Kakusandha);
5.现在贤劫的果那嘎马那佛(巴利语:Konāgamana);
6.现在贤劫的咖沙巴佛(巴利语:Kassapa),
与现在的果德玛佛(巴利语:Gotama)并称为七佛。
在《小部·诸佛史》中,讲述了四阿僧祗及十万劫前以来的二十五位佛陀的故事。
[
其他
佛陀(巴利语、梵语:Buddha)在汉语里有种种不同的音译名,因为佛教初期自西域传入中国,而西域语言众多,常见的译名有“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