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sdyc
【西哲入门】简易哲学史(八)苏格拉底
>>
完整版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2-12-21 21:17 编辑
大家好,很高兴在世界末日与大家见面。而且在吾辈的乌龟速度下,我们终于讲到了苏格拉底有木有。好高兴啊!!额,大概大家也已经觉得我太话唠了。其实吾辈也是这样觉得的。好了,这次废话真的不多说了,直接进入正题吧。苏格拉底(Socrates)想必绝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吧,就是最后被判死刑也没有逃跑的人。(试想一下,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他还教出了一个有名的徒弟,这个有名的徒弟还教出了一个更有名的徒弟。于是他们徒孙三人就成为了一个高峰,一个几乎难以避开的高峰。要知道在中世纪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不是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他们的哲学思想几乎被以后所有的人所汲取,就算在今天也是如此。但是研究苏格拉底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他几乎没有自己的著作,就像孔子一样,是述而不作的。(实践哲学家懂了吧)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后世的记载才能知道他说了什么。但是苏格拉底也有很多徒弟。最为有名的是柏拉图和色诺芬。他们两个都认为自己的论述才是更为正确的。所以他们也被成为大苏格拉底派和小苏格拉底派。所以一切依旧是在迷雾之中,历史也早就失去了它的确定性。(当然一定要说的话,个人亚里士多德的评价相对而言会客观一点)讲到苏格拉底就不得不再次提到智者运动。智者运动的确有它的积极意义,但是它却越来越误入歧途,走向了纯粹的文字游戏。苏格拉底敏锐地发现了智者运动的症结所在。“一方面他最清楚最全面地表述了这个运动的基本原则;另一个方面,他最为激烈地反对这个运动的结论。”这看上去有些矛盾,但是这恰恰是他深刻所在。因为他理解了启蒙的原则,并且能够从这个原则出发,发展出积极的结果。在智者派还致力于分析个人的感情和冲动的时候,苏格拉底已经开始在思考人的洞见,以及对于人及其行为的估价的客观标准。
看上去说的很厉害,其实讲起来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经常感情用事,并不清楚自己的想法,那么虽然他偶尔是对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他自己并不清楚为何会是如此。那么为了改变这一点,我们需要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才可以。而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并不是通过修辞学和论辩术得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实践。“只有知识在具体的情况下同有关的对象联系起来,才能显露出来。”(为嘛今天有一种无心写下去的说,吾辈是不是应该给自己放几天假,摊手)
那么从自己的实践出发。我们得到了苏格拉底最为有名的命题之一,“德性即知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很容易被误解。所以色诺芬解释说德性总是与有利或者有用相吻合。(好吧,其实在这里德性也可以说是善,或者是道德美。强调一下,这里的善不是在伦理学的意义上用的)那么,在每一具体事件中,德行总是对于符合预定目的的东西或者对于有用的东西的认识。好吧,那么回到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一下善到底是什么。苏格拉底始终相信这一点,那就是只是本身就足以使人行善,并且因此得到幸福。(至于以后幸福问题才会变成更为重要的问题)万事万物都蕴含着内在目的,也是是苏格拉底称之为善的东西。善,它可以称之为事物的本性,或者说事物的特长、品质、功能。(关于这一点可以去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如何使用virtue这个词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本性,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当然这种德性是潜在的,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才能发挥出来,成为一个在现实中有德性的人。这里看起来很简单,而且在现在看来,苏格拉底的这种说法也过于乐观了,但是实际上,这里包含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意志。“他的这个理智的意志概念对于整个古代伦理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基于这一点,会有一个很明显的结论,那就是罪恶就是错误。举一个例子,一个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把坏事当作了好事。那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道德教育,教育人知道什么此傲视善,将他重新带到正确的道路上来。那么既然德行是可以被教的,那么它一定是知识,要不然就不可教了。(肿么感觉像是在绕圈子啊有木有)那么,既然德行需要被教,就必然有一个普遍的标准,这样被智者运动所抛弃的真理,就被苏格拉底找了回来。真理不是不可得到,恰恰相反,真理就在知识中。那么什么样的只是才是真正的知识呢。苏格拉底认为我们要去认识的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唯有它才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认识。具体地说,苏格拉底试图寻找到比意见更高级的东西,也就是概念。概念可以对一切人有效,同时也“必须为所有在个别关系中涌现于个别人心中的特殊观念所共有。”(这话好高级的说有木有,我反复看了三遍才看懂了到底在吼什么)
但是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而只是一个渴求真理的人,所以他希望和每一个乐于和他交谈的人交谈。他坚信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一定能够找到共同语言。但是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因为我们往往会陷入自己的惰性,满足于表面的知识,或者是智者们似是而非的论述。所苏格拉底找到了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精神助产术。(因为他妈是助产婆我会说么)那么什么是助产术呢,讲白了就是问答法。也就是说先倾听你的想法,再不断指出你想法中矛盾的地方,破除掉以前的偏见。然后再对事物进行归纳,一步步引导向普遍真实的知识。(我靠,这个会很累的有木有,而且这也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起源,不要我告诉汝们,辩证法的原意就是对话的说)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直接被柏拉图所继承,所以柏拉图写的都是对话录有木有。到了黑格尔那里更是把这种对话内化于精神之中,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辩证法体系。他把苏格拉底的对话,转化为了精神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一种自我的矛盾运动。(好高级有木有,吾辈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就是黑格尔有木有)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评价的“苏格拉底通过了他的定义推进了理念论的产生。”(唉,要讲完了,这是要讲完了的节奏么,不,下面还有呢)刚才说了吧,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就是为了能够认识到真实。所以苏格拉底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命题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个命题经常和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混淆在一起。但是意思是不同的说。下次说到,普罗泰戈拉的人指的是个人的感觉。但是苏格拉底的则不是如此。大家还记得关于苏格拉底的德尔菲神谕的故事么。就是说有人问谁是全希腊最聪明的人。神谕说是苏格拉底。但是苏格拉底大为吃惊,于是寻找各种专家来证明神谕错了。结果,他发现,原来这些专家都是砖家,经不起推敲的说。结果,他终于理解了神谕,他之所以是最聪明的人,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物质。深入理解自己的无知就是一切知识的开始。然后通过对话,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分歧,但是共有的理性部分也已经出现了的。所以概念并不是人制造出来的,而是已经存在在那里。我们要做的是,把概念从个人经验和意见中解放出来。这种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归纳法。通过归纳,我们可以从特殊寻找到一般。所以苏格拉底对于和道德生活无关的东西,就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唯一比较赞赏的就是宇宙的目的论,因为这种说法能够说明宇宙的秩序性。貌似讲的差不多了,最后我们再来讲一讲苏格拉底之死吧,苏格拉底之死,无疑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黑格尔是如此评价悲剧的。悲剧并不是正义和邪恶那样清楚明白的矛盾对立,那只能被称为悲惨,真正的悲剧就是在双方都没有错。苏格拉底和城邦都有自己的正当的理由,但是两者的道理却是相互冲突的,所以造成了必然的冲突。(可以想想安提戈涅的故事的说,纳尼,不知道,去看希腊神话吧。)苏格拉底被控的罪名有两条,一条是教唆青年,还有一条是不敬神。实际上这两天都是苏格拉底试图对传统进行挑战的结果。苏格拉底看到了雅典城邦民主制的衰落,他还试图以他的方式来挽救城邦,比如贵族制度,或者是专家治国。(好吧,柏拉图全盘照收了这两点)这两者原则的冲突,导致了苏格拉底不得不面对的悲剧。其实么,还有一个直接很好懂的原因。就是有个人整天在那里说,啊,你这个貌似不对,那个貌似不对,而且汝还说不过他,是不是很不爽的说。然后特别是有些人还是位高权重的那种,是不是觉得经常脸面无光的说啊。然后大家的愤怒值是不是会上升啊,特别是把他拉到法庭上,他还在那说大家都是错了,把整个陪审团都当作傻瓜(具体看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好吧,至少绝大多数人都会脑门一热,然后,就判了死刑。好了,接下来一个更加让现在的人想不通的问题出现了,苏格拉底竟然没有逃跑,而且还很淡定地喝完了毒酒有木有。(好吧,其实对于当时的雅典人来说,以为苏格拉底也不过就是一个智者而已,具体可以看一下阿里斯多芬写的一个剧本《云》,在这个剧本里就嘲笑了苏格拉底)但是现在苏格拉底却没有选择逃跑,这实际上是苏格拉底在践行了自己的哲学。因为法律和道德一样都是保证普遍有效性的依据,任何人都应该无条件服从这一点。(恶法亦法,学法学的孩子应该都知道的)这一点正是成就了他崇高的地位。文德尔班这样评价“误解和私仇把他推上法庭,法庭判处他死刑,死就变成了他最大的光荣!”哲学决不能放弃理想主义,坚持和操守是抵抗世界的最后手段有木有。好吧,其实吾辈还想讲讲犬儒主义啊,但是貌似,好吧,我也没想好放在哪里讲,下次还是先写柏拉图吧,比较符合大家习惯,拍手,这次就先这样了。忘记@大家了 @阿洛的狐狸 @After✟墓✟ @Getting @lybk13 @ZoiiOh @凭窗聆澜 @木去白 @毛线球 @渚のCherry @破天一剑 @湾湾情 @阿0 @ㄗòsら啵~ @不了个是吧 @不安心的安心 @黑心 @尘魇 @波頭上の風 @ryoma1836 差不多了的样子吧
dlsdyc
尘魇
dlsdyc
尘魇
dlsdyc
尘魇
dlsdyc
尘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