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257,33]http://www.xiami.com/widget/0_1770060208/singlePlayer.swf[/flash]@98#不知道为毛觉得前奏好熟悉,那种压迫感。芬兰这个地方,是除日本外,第二个我想去的国家。原因很简单,就像日本动漫文化,历史文化那样,芬兰让我有了探寻想法的是因为摇滚乐,很多优秀的乐队都是出自芬兰这个统计实在是让我对这个国家很向往及好奇,说起乐队我听过的cob,him,nightwish,apocalyptica,kalmah,negative,ensiferum,dark the suns,stratovarius,norther,the rasmus,moonsorrow,insomnium 等等。←好他妈的多!
@8#这几天开始翻起了以前买的一本英文版的芬兰语初级教程,不得不说我英语好差,于是单是看前言就花了我几天的时间,然后很多东西都还没搞懂。然后,今天终于进入了芬兰语字母的学习过程,发音什么的好有趣w,特别是那个舌头颤音的r,嘛,慢慢来学习好了,先把字母发音搞好。
@jgzhx#今天在找芬兰语网站的时候还去了一个论坛里看了一下芬兰的文化什么的,出租车竟然有奔驰,而且无论是什么牌的出租车价钱都差不多一样的。救命!我好想去欧洲住个一年半载啊!!!
[fold=歌曲介绍]
【百度】
背景:
19世纪后半期,处于沙皇俄国压迫下的芬兰,民族意识正在觉醒,争取独立、解放的潮流日渐 强大。作为一个音乐家,西贝柳斯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写下了大量的富于芬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并以此奠定了作曲家本人以及芬兰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简介:
《芬兰颂》是西贝柳斯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1899年。当时,由于处于沙俄的重压之下,上演时曾冠以《夜曲》这样的标题,以瞒过当局审查。
赏析:
乐曲由铜管群在低音区的怒吼开始,以Andante sostenuto的速度,奠定的全曲不屈、战斗的基调。随后以木管模仿管风琴,弦乐则作出庄严的应答,表现了芬兰民族抗击外侮,争取解放的决心。小号以一个固定的同音反复节奏型,向民众发起了号召,民族的情绪更趋浓烈。最后《芬兰颂》的曲调奏起,在小号的召唤下,全曲在赞歌声中结束。 《芬兰颂》的旋律是被限定在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相同旋律的反复出现以及持续低音的运用使得这首乐曲更加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甚至能够打动全人类。
你会不由自主地把西贝柳斯同一片广阔的土地联系在一起。他的音乐不像拉威尔、普朗克以及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属于城市,西贝柳斯的音乐好像是来自某个村落,他就生活在乡间,他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田园景色的,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深受感动。
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和交响曲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的音乐,是真正的艺术杰作,因此,这样的音乐能受到平民百姓和时代精英的喜爱,能流芳百世。
西贝柳斯说,《芬兰颂》就像一缕来自旷野的清新的空气,这是来自天堂的旋律,纯洁而又令人振奋。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 ,把听者带入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 潮,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f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