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ugy315 于 2016-5-3 18:02 编辑
汪精卫,原名兆铭,精卫是他的笔名。衔石填海,我暗自揣度,这是他在黑暗乱世的抱负。以个人之力对抗国家机器,需要的不正是这种精卫填海的心么。
在许多国人心中,他无疑都被打上了大汉奸、大反派的标签。但是,大家不一定知道汪精卫曾经刺杀清摄政王,口占“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大家也不一定知道他曾经是国父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同时,他本身也是一个颜值高,家世好,文学素养与革命素养俱佳的翩翩公子。这样的一位乱世英才,又为什么会投敌叛国呢?
我不愿这个谜一样的男人被后世诸君如此武断地下定义,因此有了这样的一个活动。我不准备为他翻案,我只是希望他能够重新被人们审视。
以上。
【参考资料】 【汪精卫诗集】 |
【活动细节】
1.为了更好地参与此次活动,请大家先认真阅读本帖中给出的参考资料(自行补充阅读者更佳)。
2.参与方式:在本帖中回复你对汪精卫的看法、你最喜欢的汪精卫的诗作及理由(part 1);在本帖中回帖解读汪精卫的诗作,无字数要求(part 2);在本帖中回帖发布你对汪精卫诗作的手抄或诵读(part 3)。
三种参与方式(part 1~3)任选其一参与均可,同时参与三种方式以及同时参与两个板块活动者各有额外奖励。汪精卫诗作见《双照楼诗词稿》。
3.奖励原则:每种参与方式最低发糖均为1zb,上不封顶。凡发现抄袭一律撤销评分并视情节扣分。活动发糖与额外奖励均视质量而定。单纯复制黏贴直接扣分,上不封顶。
本次活动不设结束时间。
史书工笔永远都是握在当权者手中,我也不信这个世界有绝对白或黑的人,古今多少的人和事掩埋在了血泪里,连史学家研究历史时也不能只参考正史。记得汪精卫有一个观点是:日本人是不可战胜的,盲目战争只会让中国人民彻底的陷入战争泥沼之中。
而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美国的原子弹,中国抗战能否胜利还是未知。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代表存亡的,是民族大义,还是黎明百姓。
毕竟对普通百姓来说,重要的是活着,不在乎天下姓什么,百姓想要的只是四菜一汤.但终究我们所知的比较太有限,事实究竟如何恐怕再难得到答案,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千载终付笑谈中。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理性思考,客观对待。
《蜡梅》
作者: 汪精卫
后山诗句古今传,我更拈花一惘然。
古色最宜邀冻石,孤标只合耦冰仙。
淡黄月色无风夜,凝碧池光欲雪天。
着此数枝更清绝,不辞耐冷立阶前。
喜欢他的诗,大概是诗里有种特别吸引我的特质。不评论其他,起码他是一个优秀的诗人。
[查看全文]
从历史看历史人物再回头来看汪精卫
第一个是霍去病,大家或许认为霍去病是个大英雄,可为什么霍去病在史记佞幸里,他所说的胡未灭何以为家真的是真心话吗?这个要看汉武帝的武帝时期文风能看出端倪,因为汉武帝大爱那种文风夸张的方式,而霍去病的军中,他能在打仗的时候蹴鞠,亲近他的人就能过上等人的生活,而他的军队里下层的士兵时有饿死的事件发生。
所以可以看出,就算汪精卫写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也并不表示他就一定能做到。因为这话有像是霍去病一样哗众取宠的嫌疑。
第二个是秦国丞相李斯
李斯曾经是个正直的人,但他一开始只是有嫉妒心而已。谏逐客书可以看出李斯年轻时候为国为民的思想报复。再秦始皇的默许下害死韩非开始李斯慢慢的沦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权欲者,他自己得罪过扶苏,所以他从一开始的谋国到后来和赵高一起谋己是他整个的蜕变过程。而汪精卫从年少轻狂到后来汉奸叛国也是同样的过程。
第三个要说的是蒋介石和汪精卫
中日战争,在日本历史里只有四年时间,而不是所谓的八年抗战,这里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时的七七事变根本就没造成对日宣战,蒋介石当时作为中国政府领袖人物,是亲德的,而在德国纳粹眼中中国是比日本更好的合作伙伴。所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其实是想自己在德国,苏联,意大利,日本之中也有轴心国的一定地位,而日本当时的历史现状是从幕末时期,军队直接受命天皇,所以将军一旦开战出去,和政府就是并立的两条线。以至于导致了日本政府想结束战争而不能的局面。但当时中国国内,谁能跟日本人和谈成功谁就是功臣,所以蒋介石和汪精卫其实都在致力于联系德国并且以德国制约日本,企图和谈。而在张学良幼稚的绑架下,蒋介石不得不对日不宣而战,直到偷袭珍珠港。为什么当时张学良绑架了蒋介石之后是以请罪的状态送蒋介石回家的呢?你们要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个台湾录制的大型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其中讲述了事变的真实历史故事。和汪精卫只不过是在边打边谈判,而谈判时为了给打争取更多时间和资源。仔细看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GCD崛起前,蒋介石的国民生产值是战时在以2%-3%的阶段上升的,可以说再多拖几年能把日本拖垮。但历史没有给他机会。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你们看到汪精卫是汉奸。但他就算不是汉奸,他也不是一个完人。年轻气盛时期写气盛的词句,刺杀什么的,恐怖主义的行为没有改变王朝的实际作用。想要改变一个王朝并不是死掉某一个摄政王就可以结束的。如果当年肃六爷没死,没准清朝还能晚两年王国这倒是真的。
总之,汪精卫年轻过,也年老过,谋己谋家谋国谋天下。也算是一时枭雄。到头来反倒应了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笑置之罢
[查看全文]
@xyy#楼上说的对
只有赢的人才是正义的一方,只有胜利的人才能书写历史,败的一方被抹黑,要说汪精卫一点好事没有做过有可能么?在国人眼里毛泽东是解放中国的人,在日本人眼里毛泽东是阻止他们扩张领土十恶不赦的坏人,事实都有两面性,不同的人看待事物有不同的结果,就如同一千个哈姆雷特眼里有一千个答案一样。
在多数人眼里汪精卫是坏蛋,但谁也不能抹杀他在文学上的建设。
对于忠于本心的人又有谁能说他是坏人呢,顶多算是随性罢了。
他是大多数人眼里的小人,却是某些人心里的君子,然而历史只是站在大多数人支持的一方,一个人的经历,学历乃至生活环境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能力,那么多的人注定不会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会有统一的见解看法。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称,至于这杆称到底偏向哪一方那也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查看全文]
所谓历史,不过是成王败寇尔。所谓英雄、奸雄,亦不过时势所需尔。在我看来,汪先生算得上是颇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一如西汉的李陵。二者何其相似也,只不过一个是被动背锅,一个是自愿背锅;一个还能被洗白,一个已经被打死。在翻阅资料之前,我也曾一直以为,这不过是奸贼小人尔,因为书上是这么写,大家是这么说。但于其人,我知之甚少。韩愈有言:“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读其诗词,也能窥其一斑。汪先生的《被逮口占》给我印象最深。“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是诗人慨然面对生死所作,抒发了其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尤其是“不负少年头”一句,志气之深,透纸而出。我从不相信,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会千方百计卖名卖身以求富贵。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有志的青年在时间与现实的琢磨下,成了一块浑润敦实的美玉,知道了这个世间还有另一条舍身取义的道路,是世人所无法承受却又不得不承受的道路。政治真的是一个狗屁玩意,当唱红脸的人登上台前,便必然须得推出一个唱黑脸的。这一点,历史知道,唱红脸的知道,唱黑脸的也知道。然而这又造就了一个更蛋疼的事实,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不该知道的人不会知道,知道的人不说,历史也不会明述,因为这样的境况历史需要,大家都需要。
ps:一点感概之作,纯原创,无添加,求撒糖@ou#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追风少女李狗蛋 于 2016-4-7 23:19 编辑
[password]082277[/password]一、抄写
贰、麻麻的硬笔【麻麻好几个字都是写到一半发现笔画不对_(:зゝ∠)_
二、诵读
三、品诗
以我抄的《杂诗》来品析吧。
我这人对于文字的感悟力还是挺低的,我竟然接了文哲和推书组。。真是不可思议。。这大概是一首汪先生身心俱疲时做出的一首慰藉自己的诗吧。单从诗来看,汪先生的心胸还是挺豁达的,毕竟不是每一个疲惫的人都可以说出“举头成一笑,云净月华妍”这种话的。我现在所面对的种种的确使我不堪其扰,但那又如何,开弓没有回头箭,当我抬头望天发现这风景依旧时,心中烦闷尽付之一笑。
四、汪精卫其人
如果不是你说来联版,汪精卫大概在我的记忆中一辈子都翻不了身。在此感谢你,为我提供了一次用新的角度看待人物的机会。
他的诗我谈不上最喜欢哪一首,因为根本没看完。我就只说说汪精卫这个人吧。说他是一个好人/坏人都是不全面的,毕竟我们不是历史的经历者,即使是,也会有属于自己阶级特性的主观判断,都不足以作为参考。汪精卫在我曾经的印象中就是个残害忠良的大坏蛋,这其中固然有我党影视剧中对于历史人物的极端化塑造,但他曾经的所做出的决定也的确是匪夷所思,非常人所为。他投靠日本时以当时的时局及他在中国政局中的地位,其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而在汪伪政权庇护下的76号,即使我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岁月,现在只是光看数据就觉得浑身发麻。这累累罪行是不可能洗白的。我只能说,了解过他的生平之后,我看待他又有了新的视角得出了更多的看法。他早年的行事让我觉得,他曾经也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奋斗过,也曾有过赤诚之心,也许他从未改变,只是兵行险着,一着不慎败落至今。他的诗中有豁达、有属于文人的细腻,亦有对时代的不甘。他对于理想的的执着似乎从未改变,也许是这个理想变了呢,也许他不再是那个一腔热血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狡诈圆滑的大人了呢?他有着自己的算计,有着自己的风格,也许他也在用诗来逃避一个渐渐陌生的自己,用诗记录那个已经快要湮没在岁月中的那个少年。我不是历史的亲历者,也不是他的亲信,我只是一个生存于时代的小人物,我不会对汪先生恨之入骨亦不会为他摇旗平反,我能做的就是从文字中揣测一个人,他是好,还是坏,我要做的就是从这个揣测的过程中得出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这个是可行的,那个是需要被摒弃的。
不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属于他的岁月已经不在了,我们铭记的不应该仅仅是战火中的险恶,偶尔也应该想想那个密谋暗杀载沣的文学少年,想想那个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纯真年代。【这么说会不会被人说三观不正【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神经病【x
也许会有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