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灰蓝格调 于 2016-6-26 11:47 编辑
为了生存,为了更多的钱,我们都做着这样的事,或多或少。在生存与求真之间挣扎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为了生存,放弃对真实的追求,这个问题对错的界限在哪里?
小明的故事让我想起上个月看的一部老剧《男亲女爱》。里面有几集是讲一位八卦杂志的小编辑阿Man因为不忍心爆某大佬太太的丑闻而被解雇,于是满街找工作的故事。他面试了许多杂志社都不成功,不靠谱的表哥介绍他去工口杂志社实习,他拍了一天的妓女实在是心力交瘁。然后!转机来了!他在朋友打工的店里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递给他一本杂志《良朋》,他发现上面有招聘启事,于是就去了。经过了一系列奇怪的(就是你们能在鸡汤文上读到的所有考验人品的奇葩面试题)考验,阿Man可以在这家“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杂志里工作了。
看到阿Man被录取我是高兴的。因为我的梦想也是在那样一间有人文气息、有人情味的杂志社里工作。但是我忘了这是一部喜剧。
下一集,这家杂志社就倒闭了。
虽然我一直把剧当消遣看的,可是这情节依旧hurt到我了。可能因为部分自己的梦想也寄托在阿Man这个人物身上了吧。他热心肠、讲道理、即使是为了生存也没有把他认为不该发的报道发出去(所以才被解雇了),好不容易我以为他终于能在新杂志社大展宏图,那本严肃杂志却因为不接广告、不报八卦而撑不住倒闭了。原来的老板毅然转型,把原来的《良朋》改成《浪友》,摇身一变也挤进了八卦杂志之流,阿Man依旧是每天蹲点找料的小狗仔。当然,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他觉得不能发的报道也依旧不能发。所以整部剧里我最爱的人物是阿Man,他做到了也许我们都做不到的事情。
我对康德一点都不了解,但是有一句他的话却如雷贯耳: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道德定律是在心中的,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风俗观念都有可能导致道德观念的不同。你觉得罪大恶极的抄袭,在定罪以后依然有人紧咬牙关不承认,粉丝们洗白的理由也千奇百怪,而罪犯却依旧逍遥笑着赚无知少年的钱。别说心中的道德能起多少作用,甚至犯了法也有死不悔改的人,这些人心里,对求真与生存的界限在哪里,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我认为界限就是每个人心里的道德定律。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人们可以做许多许多旁人看来不可饶恕的“罪恶”。但是只有当事人清楚,他在违反自己的道德标准时内心的煎熬,他每天晚上也许都在拷问自己的灵魂,他也许背着自我的谴责度过不愉快的一生……当他想到自己的行为会招致这样的后果,他行事当然就小心了,他会尽量避免他的行为突破自己的底线,因为夜深人静回首往事时,没有人不愿意问心无愧。
当然,不否认生存的需要有时高于一切,但是当一个人(被迫)跨越了他心中的那条线,再不把那条线当回事,他也许仍然不能获得永久的安宁。因为线只是被跨越了,它依旧在那里。
它永远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