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真实,嗯,这个话题好。
首先,我觉得吧,活着比什么都实在,但是是选择面对真实还是选择麻痹自己这个问题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认为对真实的追求程度在于考虑问题的层次:
1.在面对国家级别甚至更高级别的问题时,是要追求真实的。虽然不愿意去承认,但是一些专家的话确实会使人盲从,尤其是对某些事情没有任何经验的人,谁都会选择按专家给的建议试试,国家的第五纵队(一些被国外买通的专家学者明星)一旦发布一些不当言论,甚至会毁坏国家根基。对于这种文章言论,作为一个编辑是要杜绝的,我们必须要在这里保持真实性。其实任何一个角色都会面对这个问题,因为你不能否认自己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潜意识中想的是:我是中国人。无国就无家,我何去?在号称自由平等的美国,也存在着歧视华人的问题,对于咱们平民老百姓来讲,中国才是我们的乐土。
2.面对集体的问题时,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的又会分出几种级别:亲友,团体,群众。对于亲友,我一般是比较追求真实的,我喜欢对亲友以诚相待,这是我家的家训。在面对群众或集体的时候,我们追求的真实又会降低一个档次,会选择美化,就像公式化的文书一样,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是实际上做到的有几分就有待查看了。这些没有涉及大原则的问题,我觉得美化这东西是无伤大雅的。你可以对这些东西夸张,甚至捧上天,但是要保证最后的结论是相对真实的。这是国内体制上残存下来的通病,也是人性的通性,做不到的人很难在圈子里混的很好。
3.面对自己的时候,就我来言,我不会过于追求绝对的真实,因为很多事情知道的太清,计算的太清,你会很累很烦……人生不难去看清一些事情,但是人生难得糊涂。对于社会上的每个人来讲,在利益不变的框架下,你多一分,他便少一分,每个人都想多一分,那么各种猫腻就出来了,选择去增加集体利益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时候就直面了社会的黑暗。最后,不得不说的是:道德和法律是社会最后的保障,追求生存某种意义上你可以不要道德,但这时你离法律的雷池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