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ucy_jishuzhai 于 2016-8-17 17:44 编辑
这个问题还是非常现实的,就我本身而言,大学生。周围的同学上大学过了一两年都是处于一种充满‘无力感’的状态,有的拼了命去找实习来增加自己今后在职场上的筹码的,有为了将来过得更好而选择出国或者考研的。有的找到实习的同学却不快乐,按照常理来说为今后的路做准备应该是好的,但是他们说自己做的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甚至自己在考虑要不要继续往这个方向作为职业标准走下去的。出了国回来了结果发现和没出国的人又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怀疑自己是不是只是浪费了几十万在国外。
基本的结果无外乎——妥协。
从高中到大学感觉有落差,大学到社会又有落差。原因讨论一下。
可选择性太高造成的自我管理方式错乱、迫于社会舆论压力的自我放逐和妥协。
高中时期根本不必考虑太多社会环境,只要做的就是读书。没有第二件事来阻挠你,所以现在我的很多同学最怀念的反而是高中那段时间,什么都不用考虑,为了一个目标做就行了,因为几乎不存在第二个选择。但是进了大学就不一样了,选择更多了,你是要做八面玲珑的社交达人还是学术优先的学霸?你要去社团结交朋友还是去学生会锻炼自己?选择太多以至于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的方式完全颠覆。
但是在大学期间的社会环境还是十分简单的,好不容易适应了大学生活,马上就要面临社会的选择了,这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期间认为能够走上社会为社会作贡献,但是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在实习岗位的高重复性的工作,根本就不是想要的生活。
但是,难道要放弃目前为止的选择吗?
相信不会的。
因为就算这个生活索然无味,可是你不得不妥协,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可以重新开始,过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因为重新选择的成本太高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成本就能压得你喘不过来气,社会舆论的压迫更是让人无法选择。这样的高强度运转的社会不允许脱节的存在,因为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离开去重新积累自己的成本超过了接受能力,反而接受现有的状况是最轻松的,因为除了你要付出心有不甘这份情感,完全不需要增加新的成本。
所以现实,不过是人们在不同成本高低的选择下的屈服与抗争。
居然写了快千字,呼,欢迎讨论#40m
艾特小伙伴
@氷見美咲 @尉迟辰 @安妮酱 @摩咖 @柒谨年华不负君 @低音炮 @XF~小暖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