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儿的刘皇叔
本帖最后由

本帖最后由 小云儿的刘皇叔 于 2013-2-13 20:51 编辑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对后面补充看得不太认真,卤煮并没有注意到

动物只能认识到自己是哪一种生物,却无法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群体中的一员。

这句话有一个缺陷。虽然我也不是专业的动物行为学研究者,但是我认为动物能深刻地知道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也许可以反驳说是天性使然,他们自己并没有这个意识,因为他们生在一个群体中为同一个群体而死。但是反过来,也可以认为动物的这种天性的传承,也是一种意识。只不过这是一种没有经过二次加工的意识。

对于孤独这个话题,我想每个人都有感受,都有两句可以说。

人类能认识到自己的孤独,与社会意识的整齐划一是矛盾的

对于卤煮这个观点,我并不是很赞同。(我只是单纯谈谈我的想法并不是学术的讨论)我觉得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孤独并不与社会意识想矛盾。因为一个人感受到了孤独所以他会更加积极的去到社会人群中,为了逃开孤独这种情绪,他会将自己的意识与社会意识融入在一起。跟大多数人有同样的想法会使他的安全感上升(孤独会带来安全感缺失的这种感受),因而他会不断融入社会意识中去。

卤煮觉得孤独是一种个人感受,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是逃脱这种感觉则需要与人群呆在一起,把自己的孤独分散。

我认为孤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并不能被克服。就像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孤独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孤独的总量不变。

或许用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到人文科学有缺陷。但是我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的正确性。

面对孤独人只有两种选择,逃避或者忍受。很多时候都听到人们说,能经受孤独的人会成功。这一点也是有道理的。孤独是一个恒久的话题,每个人都被孤独浸泡着偶尔透出水面。

我中考前的几个月我有一段非常难受的回忆。那个时候急切的想需要知音,摆脱心中的孤独和无力感,想要寻求援助,想要寻求安慰、寻求指点,可是从头到尾我都是一个人默默忍受,默默承受、默默战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觉得这句话是个很大的谎言。也许一个人战斗跟一群人一起战斗的确是天差地别,但是我不得不说“你是一个人在战斗”,无论你身边有多少人,其实是空无一人。

我不能详细的解释这种矛盾存在的原因,也不能找到这种感受的来源。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很极端的看法,但至少我自己觉得是正确的。

说一点关于动物和人类社会性的题外话。

因为这学期学过一篇《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的课文。文中有几点很有意思的地方,摘抄出来给大家看一看。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为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裹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比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相互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