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玖微
本帖最后由

本帖最后由 千玖微 于 2012-12-27 21:09 编辑

1.

所谓“白发如新,倾盖如故”,大概主要就是在讲相处的时间不能决定情谊的深浅吧。

先借用一段解释:

白发如新:白头之交,却并不知己,形容交情不深。

倾盖如故:路遇贤士,停车而谈,初交却一见如故。盖,车上的帐顶,车停下时车盖就倾斜。

简单的翻译的话,就是“两个人一直相识,一直到头发全白,但是却并不熟知对方;明明只是停车偶然遇见,却一见如故,像很多年的老朋友。”人和人之间的电波是非常有可能不搭的(喂),也因此相处认识时间的长短不能决定两个人颠簸的契合程度。”有些人相识了很久却依旧陌生,近的人远的心……而有时两个陌生人在转身回眸的瞬间,却发现似乎很久以前就很熟悉了。“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说着同一句话而已。

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在于电波……啊不,是心!原文中”何则?知与不知也“就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人和人都是不同的,是否理解他人就成了和他人交往深入程度的关键。不理解的话即使一直生活在一起也可能无法了解对方的想法,理解的话甚至只要点两个头就知道了,这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吧?总会有不理解的人,总会有相见恨晚的人。但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一个知己什么的,略微有点悲伤呢。

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其说是诗人这样表达,不如说是后人这样总结。

既然是总结的产物,那就不是一概而论的。不过即使是原作者说“我就是这么写的”,也肯定会有读者不同意的吧,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王维的作品在被他人品读的那一刻起,就必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嗯。

所以单拿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来看,本身是有很多可指可信的地方的。比如在学校里常常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来印证这个观点。我觉得这样看来,王维的确是在诗中表达了极强烈的意象美。在他的诗中我们有意无意的能浮现一些影像,我觉得这就是“诗中有画”,与他是否跳出了单纯的画无关。

对于初识王维的人来说,“诗中有画”这一形容个人觉得还是很恰当的,也容易让人理解其诗的精妙之处。但是总结不是板上钉钉的成规,对于王维更多的佳作来说,仅仅“诗中有画”是不够的。就像原文的作者所说的一样,“最典型的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若愚先生曾对这句话进行过细致的讨论,此句诗将时间过程空间化,将空间关系时间化的表现手法,画又怎样能表现这复杂的过程呢”,虽然我一开始想到了gif这种近乎恶搞的答案,但是这正说明了与其说是静物画,不如说是动态画。即使是录像一样的“动态画”, 也需要一些观看者的小小脑补。于是“画”这样简单的概括开始不起作用了。

不过,是否意味着这样的诗句中没有画在呢?我认为还是有的,画给人的是一种平面的直观,美感,而王维的诗显然还是能够带来这样的感觉的。只不过程度不同,大概只能说成是“有画面感”这样的笼统的说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