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洛的狐狸 于 2012-12-24 16:12 编辑
好的,突突。我是现点击古文观止,然后凭着自己并不深厚的古文基础和厚实的脸皮来答题的。。。
第一题”白发如新,倾盖如故“的理解:
好吧,看完之后,说说这句话是怎么来的。这篇文《狱中上梁王书》是邹阳君在大狱中都要被处死的时候写给梁王的(这不废话么)。恩,邹阳,此君原为吴王的门客。吴王是谁?就是七王之乱里赫赫有名的刘濞(这名字一听就牛B),后来大家都知道,刘濞叛乱失败屎了,邹阳因为吴王叛乱上书反对,但是吴王不听,所以邹阳就离开了吴国去了梁国。然后——
邹阳从梁孝王游。阳为人有智略,忼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这句话不用翻译吧,就这样被梁孝王身边的人诬陷,被梁王猜疑了。于是,他就在狱中写了此文,给梁王看。梁王看后大为感动,就把他放了。所以,此文救了他一条命。
那这篇文章,我大致看了一下,大概是用优美的文笔有气势地说出了很多古时的典故,都是关于“忠”与“信”的关系的。“白发如新,倾盖如故”正是这样一种比喻——两个人的头发都白了,交情却很浅,好像刚认识一样;你坐在马车上,就是停下车的功夫,刚把车帐放下,遇到一位贤人,几句交谈之后就变得如故人一般珍视。说的啥意思呢?邹阳君在文中自己解释了——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知与不知也——就是说,白发的交情却不相知,关系自然浅薄;倾盖之间,陌路相知,那也是只得一生珍视的宝物啊。换成直白的话,就是在对梁王说,梁王啊,你不了解我啊,所以你才把我弄到大狱里来了,还要杀我,你这么做是不对的啊,你要相信我啊……
好了,对文本就说这些吧,现在对于这句话我还想说——这就是我在文史哲思里反复说的人类步伐逃避的孤独啊!我们人类之间的交际说到底就是在寻找共鸣!但是获得共鸣是多么难的事情,有很多时候,我们与我们身边的人,相处了一辈子,从小玩到大,却只能把关系局限在“玩”上,一起吃个饭,一起上上网,打打闹闹,却并没有什么心灵的沟通。这样的友谊平淡如水,虽然清澈解渴,却说到底只是排解寂寞的手段罢了,和这样的人一起,多是出于时间积累的习惯。而也有些时候,我们也许只是偶遇,却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共鸣感,这样的人,我们会有强烈地与其交往的冲动——而且与上一种相比,交情必然要深厚得多,这样的友谊入一碗浓汤,我们一点一点捞出里面的内涵,也许一辈子也捞不完,值得慢慢品,慢慢喝。
第二题 ”诗中有画“的理解:
这题太难了……第一题我还能看看《古文观止》,这个是让我翻遍《王摩诘诗选》么(有这本书么……)……
所以吾辈懒人只能无能地从字面做解释。我觉得是这样,这个中国文学啊, 诗歌啊,绘画啊,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讲究抽象的意境,而不是写实的具体的景物。所以这玩意你就不能太认真,还真是认真你就输了。所以苏轼先生就是这么一说,结果呢,后代的人们却把这个评价教条化了,把它当成真理了,这不扯么……然后还有人去反驳苏轼,这就更扯了啊亲!……文学本来就是以读者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评价标准,怎么能统一标准呢?再说,这诗啊,是要闭着眼睛想的,不能翻译,不能用语言说明——你要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说成明月在松林间照耀,清泉在石头上流淌,这不就完了么……意境就没有了。诗只能闭着眼睛品,却不能说。同样的,画也一样,不能说的,要是要用眼睛看,然后动用丰富的想象。
所以,吾辈觉得,这些妙不可言的东西,完全没必要钻这个牛角尖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