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泪啊……就算知道不是很科学的,但是还是被感动了,
有些美好的东西我们一直都有。
只是需要一个让我们去发现的契机。
馒头:“花卷。我终于找到了我的幸福,谢谢你。”
我想,小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他们总是能轻易地感受到一些成人已经麻木的细腻感情。
我想,我会开始珍惜身边的一切。谢谢你。
[查看全文]
该贴已经同步到 liruilan8的微博
转自果壳 作者:桃之
暑气逐渐消退,西藏进入了最美丽的季节,熙来攘往的旅人试图用镜头定义这片土地:布达拉宫、洁白的哈达、摇曳的格桑花……等等,格桑花,是什么花?格桑花,藏语“格桑梅朵”,意为“幸福之花”,历来是青藏高原的象征。在藏族人民眼中,它是高原上顽强生命力的代表,承载了许多与“幸福”有关的美好传说,例如,找到八瓣格桑的人就能获得幸福(疗效同四叶三叶草?)。可如果向藏民问起什么是格桑花,得到的答案却往往十分含糊:路边叫不出名字的小野花,无论红红白白粉粉紫紫,都会被称为“格桑梅朵”。
波斯菊?太不“青藏高原”了
有人考证后认为,格桑花是菊科秋英属的大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这种一岁一枯荣的小草本落地生根、极易存活,遍布全球。大波斯菊茎杆细长、花色明艳,倒是很符合格桑花“纤弱顽强”的性格设定。原种在8~10月开粉色单瓣花,现在刚好是花朵繁盛之时。它们刚好具有8片花瓣,看来人们还真希望“幸福俯拾皆是”。而作为重要的观赏植物,大波斯菊的园艺品种现已十分繁多,常有大片花海栽培,是艺术照取景常用地,也能从花店轻易购得。它们有白、红、紫、黄、橙、复色等各种花色,有单瓣也有重瓣,有6月早开花型也有从秋季开到翌年春季的长花期型[1]。
![]()
大波斯菊的部分栽培种(由左至右):‘Daydream’(白日梦),‘Double Click’(双击), ‘Sonata’(奏鸣曲),‘Seashells’(海贝)。(图片来源:Wiki Commons)
尽管格桑花盛名在外,大波斯菊却与青藏高原关系甚微:它既不原产于此,也不是此地特有种,甚至不能算高原环境里的优势种。
大波斯菊原产墨西哥,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随之流传。早在19世纪初由西班牙马德里植物园园长安东尼奥•何塞•卡瓦尼列斯(Antonio José Cavanilles)[2]命名,并引入欧洲。那时候,林奈的双名命名法还不太流行,卡瓦尼列斯称得上西班牙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之一。属名Cosmos,也是大波斯菊的英文名称,来自希腊语,主要意指“宇宙”或“和谐”[3],倒是十分符合它广布全球的现状。种加词bipinnatus意为“二回羽状的”,则反映了其叶子的特点。
大波斯菊的二回羽状复叶,全裂。(图片来源:gardenposts.co.uk)金露梅?也不给力啊
还有许多在藏区生活的人认为,格桑花是蔷薇科委陵菜属的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它长得跟波斯菊完全不一样,是个落叶小灌木,花瓣5枚,多为金黄色。突变成8瓣的“幸福”金露梅可能确实很少见。不过,它也广布北半球亚寒带至北温带的高山地区,日本、欧洲和北美均能看到,仍然不是青藏高原所特有。
青藏高原上的金露梅。(图片来源:cas.cn)绿绒蒿:真正的青藏高原代表
要说真正能代表青藏高原的植物,绿绒蒿当仁不让。罂粟科绿绒蒿属Meconopsis,除一种生活在西欧以外,其它48种全部只见于喜马拉雅地区。这名字一般人听起来不耳熟,但在自然控中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称 “绿神”。你要是去趟西藏,不拍张绿绒蒿回来,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这是一种细长略显单薄的草本植物。花大,常常蓝色至紫色,纯粹而绚烂。喜生在流石滩上或乱石隙中,尤为傲娇。1924年英国植物学家Kindon Ward从雅鲁藏布大峡谷附近将藿香叶绿绒蒿M. betonicifolia带回欧洲,从此,“蓝罂粟”风靡欧洲园艺界。至今,它仍是高原上耀眼的风景,吸引着中外植物爱好者们前来顶礼膜拜。
在奇怪生境里生长的藿香叶绿绒蒿。(图片来源:桃之)绿绒蒿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分布,还得从千万年前的第三纪说起。那时还没有喜马拉雅,古绿绒蒿们平淡地散落在古欧亚大陆四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因冰川、或因气候,它们纷纷消亡,只剩了我国西北至华中,加上西欧小小一支。随后,喜马拉雅山隆起,绿绒蒿们学着适应高山的环境,在漫长的演化史中蜕变出一个又一个的新种。因此,原始的绿绒蒿类群分布在较低海拔,喜欢更为温暖潮湿的环境,如我国秦岭现有分布的柱果绿绒蒿M. oliverana;而进化的类群则更适应高原的环境,更加耐寒、耐旱,如分布海拔最高的长果绿绒蒿M. delavayi[4]。
![]()
高原上气候条件恶劣,风吹雨打下娇嫩的拟多刺绿绒蒿。(图片来源:桃之)青藏高原代表团其他成员
除了受人追捧的绿绒蒿以外,青藏高原上还有其他一些有趣的特有种。例如常高山草甸上多见的各种报春,常常和低海拔地区有所不同,在林芝地区能形成“花海”的景观。如果再往高海拔去一点儿,就能看见成片的高山杜鹃、小小的龙胆、高高的塔黄,或者雪兔子属的雪莲等等。
高山杜鹃景观。(图片来源:桃之)
或许格桑梅朵并无所指,只是这些美丽的花朵本身,带给了我们这些热爱自然的人们无限的幸福呢?参考资料:
[查看全文]
[1] 刘玉壶,罗献瑞.《中国植物志》第75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9:368-369
[2] Wikipedia:安东尼奥•何塞•卡瓦尼列斯( Antonio José Cavanilles )
[3] 希腊语圣经 Kosmos 词条
[4] 庄璇,1981.《绿绒蒿属的系统演化及地理分布》3(2):139-146
本帖最后由 伊丽莎白君 于 2012-6-8 20:15 编辑
在非洲塞伦盖提平原西北的森林里,有一种植物叫断肠草,它生长在刺树丛中,靠着空气中的少量水和阳光生存,是一种喜阴植物。它最大的特点是有着极度的敏感性,不愿意让任何东西接近,当有人或是其他东西不小心碰它一下,它就会从那一刻开始慢慢衰老而死,因此,当地人们也把它叫做孤独草。但一位植物学家研究后发现:只要给断肠草持续的接触,它就不会死亡。
资料:
yoo chi pooh rah kah chi——非洲断肠草,生长于非洲坦桑尼亚塞伦盖提平原西北的森林的刺树丛中,长着像冬青树一样的圆叶子,薄薄的,绿色的叶面上布满细细的茸毛。有着极度的敏感和洁癖,只要有人或是动物经过时不小心碰到它,从那天开始它就会慢慢枯萎,两三个月便会死去。因此它才寄身于刺树丛中,就像是把自己囚禁在刺树铜墙铁壁的围栏里一样,但同时可以得到保护,免遭动物吞食。它是一种不愿意让任何东西接近的植物……
20世纪初,欧洲的一个植物学家开始研究断肠草,之后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研究这种有着极度的敏感和极度的洁癖的植物,一次次地失败,断肠草也一批批地死去了。
植物学家最后终于发现了,把这种患有自闭症的植物带到阳光下和带回家里却不杀死它们的方法:一旦触摸了断肠草,同一个人就必须每天去抚摸它,用饱含爱情的心,用对待心上人的心。那位植物学家发表的关于断肠草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论,很多人批评他的见解,认为那种植物不过是喜阴植物科的变种而已,而他坚持认为这是“具有人的灵魂的植物”。后来,他在塞伦盖提平原尽头的森林里造了一座木屋,在家里种植断肠草,独身一人直至终老。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