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住闲吟
少年毛爷爷的叛逆思想

本帖最后由 且住闲吟 于 2012-3-11 17:22 编辑

少年毛泽东的叛逆思想毛泽东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终身践行马克思主义并领导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群众推翻国内外压迫,建立平等、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是历史永远不能忘记的,在中国人心中,毛泽东是神一样的伟大领袖,受到顶礼膜拜,在世界各国人民的眼中,他也是百年难得的世界伟人,受到万分尊敬。然而,毛泽东之所以投身革命事业,之所以会对不平等、不自由的中国时况心怀愤懑而要决心打翻那个旧的世界,其实与他少年时的际遇和他在这些际遇中形成的叛逆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毛泽东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韶山县,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农民,原本生活也不算富裕,后来,毛先生开始励精图治,扩充地产,并做起了米粮生意,日子越来越富足,到毛泽东三岁时,他家已经是一个拥有二十四亩田地的富农,并雇有长工,每年都有充足的余粮送往长沙贩卖。因而,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是并不贫穷的,相反过得安逸舒适,同一般的农民家庭的孩子大相径庭。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少年时代里,对现实的反叛,对压迫的痛恨,渐渐在毛泽东的思想里发了芽。
谈及少年毛泽东,毛泽东的父亲不得不提。毛泽东的父亲是一个瘦小的男人,多年的苦心经营让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发家致富,变成了一个家业不菲的富农,然而正是在这样多年的经营中,毛先生也形成了精明吝啬的性格,不论是对内对外,他都颇像一个压迫者。毛泽东年少时,他的父亲从来都不打他,但由于父亲的所作所为,他与父亲的矛盾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增大。
毛泽东对父亲专制家长的作为和对贫苦农民的剥削极为不满。毛泽东喜欢看书,但白天的时间被父亲分配的沉重的农活占用,只能晚上大家都入睡时挑灯夜读。可是毛先生对此却不满意,因为毛泽东晚上读书,要耗费多余的灯油,精打细算的毛先生当然不许,于是,毛泽东就只能伏在被窝里,悄悄地点起一盏灯,胆战心惊的慢慢翻动书页,以免被毛先生察觉。其时他内心的想法是不言而喻的。
毛泽东非常同情那些被父亲这种富人压迫的贫苦农民。毛泽东上学时,班里面有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同学,中午饭吃得不好或根本没有吃,毛泽东便从家中多带一些午饭分给那些同学。久而久之,他的母亲渐渐发现毛泽东饭量大得惊人,便询问事由,毛泽东如实相告,他的母亲从那起便每天给他准备多分午餐,可是,却不敢向他父亲透露。在毛泽东的家里,所有成员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阵营,其一是以毛先生为首的压迫者(统治者),其二则是以毛泽东和他向来心善的佛教徒母亲为首,由一些长工组成的反抗者(被统治者)。毛泽东时常为了这些穷苦人的心声同父亲激烈争辩,争辩中完全无视父亲的家长权威,并且往往引经据典,令毛先生无计可施。
有一回毛泽东在客人面前当面抵触毛先生,毛先生争辩不过,一气之下追打起来,毛泽东夺门就跑,毛先生也跟着追出去,客人拉也拉不住。最后,毛泽东跑到了村中的一个长满莲藕的塘边,站住脚,威胁父亲说:“你若再追来一步,我就往下跳。”众人听罢,连忙劝毛先生别再过去,毛先生也心存忌惮,害怕儿子投湖,终于答应同毛泽东“和谈”。毛先生要毛泽东在众人面前向他道歉,还要双膝跪下磕头,但是毛泽东却倔强的只肯单膝跪下,毛先生没有办法,只好让毛泽东道了歉,单膝磕了个头,此事便不了了之。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是同父亲的斗争史,即压迫毛泽东本人又压迫贫苦农民的毛先生,是毛泽东叛逆思想的最早诱因,也是毛泽东脑海中最原始的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毛泽东对农村统治阶级的痛恨、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大多源于他的父亲。
接下来要说一说毛泽东与私塾。毛泽东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村里的私塾里面去读书,像私塾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在先生的监督下整天读背四书五经。在中国农村,由于生活贫困和劳动力不足,是很少有孩子能够进私塾读书的,毛泽东家境较好,拥有受私塾教育的机会。但是,毛泽东对于私塾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背诵经典的教育模式十分痛恨,常常在课堂上看“禁书”(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因害怕被先生看见挨戒尺,他常常用经书覆盖在其上,偷偷摸摸地看。
因而,毛泽东对儒家的教条思想和繁文缛节同样也不以为然,这从他在家中敢于为了反抗压迫而与父亲口舌相争、不顾孝道伦常就可见一斑。
古时私塾中的孩子读完经典,需到先生跟前去背诵,背诵时先生坐在讲台前,学生需站在讲台旁侧,眼睛必须直视前方,不得与先生对视。毛泽东起先一直这样照做,但有一天,当先生叫到毛泽东,让他背诵经典时,他却坐在板凳上纹丝不动。他坚决地质问老师:“你听得清楚我背书,并且是坐在那里,这样我又为什么要站起来背呢?”老师听罢立刻脸色煞白,按照老规矩要惩戒毛泽东,谁知毛泽东不服惩戒,竟然推开门跑了出去。这一次他拼命往外跑,他向着他心目中城市的方向跑,想到这次顶撞老师,还溜之大吉,干下这等大逆不道的事,迂腐的老师和那一向看自己不惯的父亲一定是不会放过他的,他再也不想再在这一切中辛苦挣扎,他需要“解放”,但是不论他怎么跑,四周都是山坡环绕,他心中的城市,还很遥远。后来他被毛家人发现了,劝了许久才肯回家,回家后,先生和父亲都被吓惊,都没有打他,只是父亲一直在骂他:“懒而无用,尽惹祸,没用的东西”。
后来毛泽东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逐渐被新式教育所吸引,他想去新式学堂读书,学习新学问,顺便也借此逃离私塾的禁锢和父亲的魔掌。但他深知父亲是不会给他钱去异地上新式学堂的,于是他开始暗中存钱。在他十六岁的那年,他存够了钱,便去找父亲宣告要到新式学堂读书。毛先生不以为然,以为毛泽东身无分文,便讽刺说“你中了彩票了?”,毛泽东立刻把存的钱给父亲看,毛先生拿他无招,只好说:“你要去便去,只不过你在家可以当长工使,你走了我得再补一个长工,你需付我雇长工的钱。”毛泽东听罢又花了几天时间找亲戚东拼西凑,凑满了雇长工的钱,交予父亲,只向母亲道别,对父亲不理不睬地就挑了挑子扬长而去了。
毛泽东对旧式教育和儒家教条的厌恶也是一种叛逆的体现,这是他对中国旧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挑战,这对他后来的发展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毛泽东虽然厌恶儒家教条,却不甚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不仅得益于他早年从书中接触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且多半是受到他后来的老师杨昌济先生的影响,杨昌济先生一向提倡中西结合,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毛泽东。因此,毛泽东的国学素养也是相当高的,不仅能用文言作文,还能背诵、品评经典。
除此而外,少年毛泽东和他的叛逆思想与《水浒传》也有着不解之缘。《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文学成就很高,但却被封建文化列为禁书,这并不是因为它对文化人有不好的影响,而是因为它容易把文化人引向一个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精神世界。毛泽东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水浒传》这本禁书情有独钟,正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他时常在课堂上偷看此书。对于在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坐在夕阳下田坎边的墓碑旁读《水浒传》应当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毛泽东在清风的吹拂下入迷的读着,任心绪在宁静的山水间浮想联翩。但在这样的浮想过后,往往是父亲严厉的责骂。
《水浒传》对毛泽东叛逆思想的影响似乎并不难以理解,因为《水浒传》所讲述的正是宋江、林冲等一干“罪犯”迫于“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啸聚山林的叛逆故事。毛泽东对这些啸聚山林的好汉好感极强,以至于他对于反抗权威、谋求生计的农民运动心怀仰慕之情,甚至,对于韶山附近同样啸聚山林的强盗也不无好感。在毛泽东的心目中,那些人都是被不公平的世界逼上梁山的好汉,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安定的生活,并非自愿谋财害命。
在毛泽东十四岁的时候,他的家曾经被韶山当地的一个农民秘密组织“哥老会”打劫,许多家财被抢走。经历匪患,毛泽东的家人无不感到不幸,怨声不断,可唯独只有毛泽东对“哥老会”的农民们心存同情,他告诉父亲,他们只是拿走他们没有的东西罢了,很值得理解。此话一出,毛先生即刻怒不可遏,后来硬是为毛泽东取了一个比他大六岁的老婆。面临“被结婚”的包办婚姻,十四岁的毛泽东呆若木鸡,傻傻的披上新郎装,被送入了洞房。后来谈及此事,业已成为著名政治人物的毛泽东还幽默对访问者说:“我没有碰过那个女人半根指头”。
《水浒传》占据了少年毛泽东大部分的心灵世界,也对他以后的革命思想、军事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水浒传》开始,毛泽东开始对率领农民起义、打破压抑的现实世界的行动心驰神往,开始对迫不得已而铤而走险的好汉心怀崇敬,这也许是他之后坚决从事革命的根源之一。同时,毛泽东游击战军事思想的源头也在于《水浒传》,正是在梁山好汉的启发下,毛泽东才能在革命的岁月里把游记战打得有声有色,打得让敌人闻风丧胆,打得让世界伏首叹服。
伟人在少年时代的叛逆让我们读来深有同感,试问哪一个人少年时代是没有过叛逆的?同父亲顶嘴、同老师作对、沉迷于武侠小说浮想联翩,我想大多数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都经历过。可是,伟人毕竟是伟人,他就连叛逆都叛逆得那么有个性、有深度。一个能把叛逆发展成为革命思想、革命实践的人,了不得,一个能把叛逆概括成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傲气的人,了不得,一个能把叛逆总结成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感怀的人,更是了不得。所以,伟人,就是伟人啊。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beko糖
z364222001
我似乎明白为什么现在不许我们叛逆了
展开Biu

我似乎明白为什么现在不许我们叛逆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