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NCarrot 于 2012-10-13 22:21 编辑
请先阅读 心灵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前面的篇目。否则你会不明白这篇东西的写作目的。
属性二元论是所有理论中最难懂的一个。并且即便是现在也很流行。
它的基本观点是,虽然只有一种实体,也即是物质,但是世界上有两类属性,一种是物质性属性,一种是心灵性属性。
所谓的物质性属性包括了: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是否带电、温度、等等等等。
所谓心灵性属性则包括了:感觉到疼痛,记忆,对某物的思考等等等等。
而人类大脑不仅拥有物质的属性,而且具有心灵的属性。
属性二元论避免了假设存在一种叫做心灵实体的东西。这一点做得不错,但是它还是不可避免地继承了一些二元论固有的缺陷。这是属性化所无可避免的灾难。
第一个问题:所谓的物质的和心灵的,是什么关系?物理事件是如何产生心灵属性的?并且,假定心灵属性存在,可否因果地产生些什么东西?我的意识,这种甚至不是一种实体的东西,是如何作用于物理世界的,这又是如何可能的?
属性二元论中有一种叫做副现象论的东西,它认为,这里的物理和心的关系其实是心灵是一种物理世界的副产物。它们的确存在,但仅仅是副现象。物理现象单向地导致心灵现象,而心灵现象不能因果地作用回去。换而言之,在这种观点下,自由意志应该只能是假象。心灵现象还比不上浪花上的泡沫,它们在那里,我们知道它们在那里,但是它们却无足轻重,对物理世界全然没有影响。我们的质疑是,如果心灵现象是非物理的,那么它们怎么可能作用于物理世界,尤其是当我们假设物理世界是因果封闭的时候。所以副现象论就干脆认为心灵现象无法作用于物理世界。当然,这里的无法作用其实有一种很微妙的关系。
属性二元论并不强迫我们去设想一种附着在身体上但却又不是身体的一部分的东西存在。但是它依旧强迫我们去接受某种有别于物理属性的东西。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处于一种困惑的状态,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区分,或者没有必要区分属性的二分和实体的二分,把作为属性的心灵视作一种实体似乎也未尝不可,既然它不能够还原为物理的属性的话,这样一来似乎又会回到实体二元论中了。
所以大部分哲学家都抛弃了二元论,无论是属性二元论还是实体二元论。
当然,在最近,二元论,尤其是属性二元论,有一种卷土重来的趋势。因为属性二元论在本质上是迎合人们的心理的:我们可以假设,存在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组成一模一样,但是每一个人都没有心灵。所以,心和物是不同的东西,即便不是不同的实体,也必定是不同的属性。这就是属性二元论的立足点。当然,要彻底击垮属性二元论并且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缺少工具。只能以后再讲。
二元论就此结束,然后一元论。
一元论有两种,其本质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理念论和关于外部世界的实在论。也即是俗称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注意,理念论是可以单独使用的,但是实在论这个词有一点意思,它不能单独使用,因为除了关于外部世界的实在论,还有关于抽象实体的实在论,与之相对的是关于抽象实体的唯名论。
一元论假定只有一种实体,理念论者认为这种实体就是心灵,而唯物论者认为这种实体是物质。当然,大部分都是唯物论者,或者说,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只能思考唯物论这种东西,而没有办法思考理念论这种精细的东西。即便是基督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都是这样,要当一个合格的理念论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相信外部世界存在是人类本能的信仰,你可以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面对着电脑,不服气地想:哼,什么嘛,这有什么难的。但是当你走在路上,看着路上的行人,看着地上的砖块,看着路边的电话亭,看着过往的车辆的时候,你就已经输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很难真正接受理念论,这也是为什么学界现在接受唯物论的原因。事实上,婴儿在两岁不到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形成实体的概念,我忘记了具体数字是三个月还是六个月,总之,这算是人类的本能吧。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做的,给婴儿看一个球,然后用遮板挡住这个球,接着在婴儿看得到的情况下往遮板后面再放一个球,然后偷偷拿掉一个,再把遮板打开,婴儿的瞳孔会扩大(因为吃惊)。当然,这是有对照实验的,在婴儿看到遮板后面还是有两个球的对照组中,婴儿不会有特别的反应。有人说这个能够说明婴儿知道 1+1=2(更准确地说是知道 1+1=1 是异常的),不过我的观点是,这仅仅说明了婴儿能够记住两个实体。(其实这和加法真心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20个球的话,估计少一个也看不出来吧)
然后开始讲早期的唯物主义心灵哲学。
这里的唯物主义很简单,其实属性二元论也可以视作一种唯物主义,因为它假设的实体只有一个,也即是物质,但是唯物主义,在我们这个语境下,更强一些:不仅只有物质这个实体,而且也只有物质这个属性。没有所谓的心灵属性。这里的没有是暧昧不清的概念,暂时先搁置不理,总而言之,先来讲一下唯物主义心灵哲学的开端吧。
最早的唯物主义心灵哲学,或者说,在唯物主义心灵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引人瞩目的东西,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观点只有一句话:心灵即是身体的行为。
其实行为主义最早是一个心理学或者认知科学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非常朴素的:我们只能观察到人类的行为,即便是一个人进行口头汇报,那也是一种行为,我们没有可能去直接观察到别人的内心。所以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必须在方法论上接受行为主义。方法行为主义更为严苛的一种版本则是否认口头汇报,而只认可行为,比如说皱眉、撇嘴、瞪眼、侧目等等等等细微的行为。这种研究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度了则会得到错误的结果。在行为主义的鼎盛时期,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原来的定义是研究人类心灵的科学)。这也就是 20 世纪早期的事情。应该说,这种研究方式初衷是好的,因为口头报告有其不客观性,但是行为确是客观的,对于某些人来说,行为主义其实就是把物理实验中的我觉得更久,手掌那么长,之类的语词替换成,比它多了12秒钟,20厘米长这样客观准确的词汇,以此实现心理学的科学化。
方法论行为主义并不算是一个哲学观点,它只是一个方法论。真正的哲学观点是逻辑行为主义。逻辑行为主义和方法论行为主义的区别在于,后者仅仅是认为二元论假设的实体是科学无关的,也即,没有办法通过科学检验的心灵。但是前者认为:二元论在逻辑上是错的,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实体。更进一步说就是,方法论行为主义者仅仅是因为在方法论上没有办法检验心灵而拒绝二元论,但是逻辑行为主义者直接认为心灵不存在而拒绝二元论。没错,你看到一个很荒谬的表述:心灵不存在。
他们是如何认为心灵不存在的呢?他们说,心灵的状态本质上仅仅是一串可能的行为的集合,比如说,如果你相信今天要下雨,那么如果你要出门,你就会穿雨鞋,带伞,关好窗。如果你晒了被子,就会把它收进来。仅此而已,根本就没有什么心灵状态,所谓的心灵状态不过是这一串可能的行为罢了。
行为主义是显然荒谬的。我将会给出反驳,但是你们先自己想想吧。对行为主义的反驳主要集中在四个部分。
属性二元论与行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