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icheir 于 2012-7-18 11:55 编辑
作者:冷月如霜
曾经有痴男怨女问沈宏非红颜知己和蓝颜知己的事情,沈爷答曰“神马‘红颜知己’、‘蓝颜知己’,都是女人用来骗自己的,或是男人编出来骗女人的。在男人的心里,他‘红颜知己’和他充当的‘蓝颜知己’,其实一开始就被自动归入‘待搞’这一个类别里了。”男女之间的友谊果真是不纯洁的吗(或者如同有些人所关心的,男女之间的友情真的可以升华成爱情,并顺理成章地发展为一段恋情吗)?这种有趣的话题,自然少不了科学家的研究。按照今年4月发表在《社会与人际关系杂志》(<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一篇论文中威斯康辛大学欧克莱尔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Eau Claire)的艾普尔-布莱斯克-莱切克(April Bleske-Rechek)的研究成果,沈爷的回答固然有理,却不尽然。
男生自我感觉好,女生要求比较高
为了找到研究的对象,莱切克在当地大学的学生里进行了一番筛选。自然这些学生要正拥有一段异性之间的友情(两人不能仅是上课的同学,也不能是家族的成员,更不能处于恋爱之中)。为了确保这些友情的真实性,莱切克设计了一套问卷,里面隐含了两个小问题以检查两人的关系是否只是发乎情止乎礼。此外,为了确保实验的结果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莱切克还特别确认了所有的受试者都是异性恋的倾向。按照以上的这些标准,最终88对大学生成为了受试者(最短的友情只有2周,最长的友情持续了17年)。
有了受试者,接下来自然就是动手研究了。莱切克又设计了另一套问卷,其中要求每名受试者以1-9来评价自己的红颜或蓝颜知己在自己眼中,以及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分数(1分为毫无吸引力,5分为具有一般吸引力,9分为极有吸引力)。此外受试者还被要求用1-9分来回答自己想和对方进一步发展,以及对方可能想和自己进一步发展的程度(1分为肯定不会往前发展,5分为中立/不确定,9分为“我追定了”)。
【图1. 异性好友之间吸引力与想进一步发展的程度的统计数值。】
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更容易被自己的异性朋友所吸引,也更容易错误估计自己在异性朋友眼中的魅力。莱切克发现对方在自己眼中的吸引力取决于每名受试者自我评估的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吸引力。换而言之,倘若一名受试者认为自己在对方的眼中充满了魅力,他/她对对方的好感度也就越高。另外,友情跨度的长短并不会影响两人眼中彼此的吸引力。
要想吃起窝边草,搞清状况最重要
或许很多人确实将自己的异性好友放进了“待搞”区,却因为害怕“连朋友都没得做”而迟迟无法迈开关键的一步。对于自己的异性好友,究竟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还是应该“兔子不吃窝边草”?莱切克认为这得需要根据自己和对方的恋爱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男性而言,无论自己是否处于一段恋爱关系,异性好友在自己眼中的吸引力都所差无几(M=5.07, SD =2.40 Vs. M=4.89, SD=2.56,前者为处于恋爱关系中的数据,后者为处于单身中的数据。下同),自己想和对方进一步发展的程度也几乎没有改变(M=4.72, SD =2.07 Vs. M=4.46, SD=2.07)。而自己的异性好友是否单身也无法改变男性受对方的吸引程度。即便知道自己的好友处于恋爱中,男性想和对方拍拖的想法也不会有所下降(M=4.86, SD =1.98 Vs. M=4.39, SD =2.61)。
与男生相反,感情状况更容易影响女性对于蓝颜知己的看法。恋爱中的女性眼中的异性好友魅力不高(M=3.73, SD =2.10),也没有和对方进行拍拖的明显意向(M=3.12, SD =2.15)。而一旦女性开始独守空房,她对异性好友的好感度立刻上升(M=4.11, SD =2.18),和对方进一步发展的意向也得到了加强(M=4.31, SD =2.68)。此外,相比男性,女性还是有节操了许多——只有在确认对方确实是单身后才会憧憬下一步行动(M=2.78, SD =1.91 Vs. M=4.25, SD =2.65)。对想吃窝边草的男性而言,倘若自己和对方都处于单身,那么至少在数据上两人进行拍拖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图2. 感情状况与异性好友间好感度的关联】
追还是不追?这是个问题
为何男女有别?莱切克认为这是求偶策略演化至今的结果。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中,除了繁衍后代之外,处于育龄期的男性和女性并没有什么机会形成其他亲密的关系。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出现,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场合中出现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场景,人类的求偶策略也在潜移默化中开始了演化。男性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会利用一切身边可以利用的机会,因此对异性的好友也更容易动心。而女性更期望有一段稳定的长期关系来抚养自己的后代,因此才会在处于单身时急于在身边发展下家。莱切克发现处于婚育期的男女(27岁以下,美国平均结婚年龄为27岁)对异性好友的感兴趣程度要明显高于过了婚育期的男女(27岁以上),这些数据和这个模型吻合。
虽然有数据表明多达一半的青年男女和自己的异性好友发生过关系,莱切克并没有研究这些进一步发展的朋友们最终修成正果的比例有多少,不过这篇论文中的其他一些数据恐怕并不是那么地令人乐观:无论是婚育期中还是婚育期后,男女都把这种发展看作是一种负担而非是一种福利,女性尤甚。须知倘若一旦被发卡而停留在“好朋友”的区域里,之后想要翻身可谓难上加难。写到最后,还是写上一句不能免俗的话:“勾搭有风险,表白需谨慎”。
参考资料
[1] Benefit or burden? Attraction in cross-sex friendship. April Bleske-Rechek, Erin Somers, Cierra Micke, Leah Erickson, Lindsay Matteson, Core Stocco, Brittany Schumacher and Laura Ritchie published online 25 April 2012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DOI: 10.1177/0265407512443611
原文首发于果壳网(http://www.guokr.com/)性 情主题站《好友还是备胎:红颜知己真的存在吗?》
[查看全文]
http://meditic.com/ 撞进去的是这篇文章,降级论本身姑且不提,中间有几段话还是很有意思的
除此以外,我还发现一个现象,中国消费者在与奸商们的长期斗争中,已经培养出了一种非常苦B的品质:只要不被坑,他就谢天谢地。如果商家严格做到了承诺的每一件事情,客户就会感动的泪如泉涌。如果商家不仅做到了所有承诺的事情,还很贴心的提供了一些额外的服务(比如我们给每位客户赠送非常好吃的樱桃和进口巧克力作为甜点),那么客户就会激动的哭天喊地、奔走相告,推荐给他认识的每一个人。
其实这片肮脏的国土,就是上天赐予IT青年们的最好机会。
博主应该是it从业人员,前后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文章可以看下~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轻舟过 于 2012-7-3 13:09 编辑
转自果壳网
《人工智能》《终结者》《我,机器人》等机器人题材的电影席卷票房之后,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机器最终真的会有思想吗?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也做出了不少严肃的思考。在心灵哲学理论中,有两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它们共同暗示着一个原则性的理念:不管机器有多复杂,它终究是不会具有像人那样的思想的。
中华大脑很多人都相信科学技术最终能把机器人变成 人,这背后有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理由:所谓思想,无非也只是大脑中的神经元活动;如果用计算机模拟出人脑中每个神经细胞的活动,那计算机不也就跟人脑一样有思想了吗?当然,这项工程的计算量显然是现在的计算机望尘莫及的,但随着计算机性能指数级的增长,在不久的将来这或许是能办到的。计算机能依靠模拟大脑活动而获得思想吗?为了驳斥这个观点,1978 年,美国心灵哲学家 Ned Block 提出了一个叫做“中华大脑”的思想实验:假设全中国的每个人都扮演大脑中的一个神经元,并用手中的对讲机模拟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大脑内部的一切机制,那么整个中国是否就构成了一个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有记忆的“中华大脑”呢?这颗真正的“大”脑能像正常人一样,辨别是非,产生情绪,感受疼痛,体验幻觉吗?Ned Block认为,这显然是非常荒唐的。同样地,计算机依靠模拟大脑活动而获得思想,这种说法也是相当不靠谱的。中文屋子
[查看全文]但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已经出现了一些有思想的机器人,他们甚至能流利地和真人对话。在 2008 年的 Loebner 人工智能大赛上,12 名裁判和计算机程序 Elbot 进行文字聊天,结果有 3 名裁判竟以为自己在和真人聊天,于是 Elbot 顺利摘得大奖。Elbot 的作者已经把程序放在了网上,你现在就可以在 www.elbot.com 上和它聊天,体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一个能和人类正常交流的机器,能不能算有思想的机器呢?1980 年,John Searle 提出了著名的“中文屋子”思想实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有言语交际能力并不表示有思想。计算机程序与我们聊天,无非是用一系列复杂的计算过程,分析我们输入的文字,最终得出一个最佳的回复。如果我们给电脑讲了一个冷笑话,电脑程序将会对这则笑话进行断句分词,机械地在知识库中寻找相关的信息,得出“这是一个笑话”的结论,然后在屏幕上显示出一串“哈哈哈”,表示自己知道这是个笑话。现在,让我们设想有一间屋子,屋子几乎是全封闭的,只有一个用来传递纸条的小窗口。屋子里面坐着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老外,老外手中配备有铅笔、草稿纸、橡皮擦等各种工具,以及厚厚一叠汉语自动聊天器的程序源代码。现在,屋外的人在一张小纸条上用汉字写一段笑话,然后塞进屋子里。屋里的老外显然一个字都看不懂。但他可以用纸和笔替代计算机,在草稿纸上进行与程序内部一模一样的运算,模拟聊天程序的运行。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老外终于完成了计算机本只需几秒便可计算完毕的任务,得出了“小纸条上写的是一则笑话”的结论,他应当以大笑声回应。于是,老外在纸条反面写上一个“哈哈哈”,把它从小窗口中递出。这能说明老外理解了这个笑话吗?Searle 认为,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谬的。老外还是不懂这个笑话是什么意思,他只是一台人肉计算机罢了。中华大脑和中文屋子,这两个思想实验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在用真正有思想的人去模拟计算机,从而揭示出人和机器本质上的区别。这样看来,或许机器终究是不能代替人的吧。不过,这两个思想实验提出后,也立即招来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科学界对此依旧争论不休,功能主义派和计算主义派也针锋相对地提出过很多有力的论点论据。未来究竟会怎样,谁也说不清楚。
本帖最后由 Richeir 于 2012-7-25 14:25 编辑
@115%就是列个表,提醒自己要写哪些帖子.
- Google Reader的教程 https://www.gn00.com/t-59427-1-1.html
- Sina App Engine的教程
- Google App Engine的教程
- C++的基础教学【为了日记君..
- GoAgent使用教程
- Opera浏览器入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