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其实也就是随笔写写的说,大体上而言,诺齐克要讲的是关于正义和平等的问题,他实际上是在反对罗尔斯的观点。哦,大家也可以思考下,正义啊、平等啊到底是个毛线球
唔,由于只是自己一开始随便写着玩,所以语句不通的地方,大家请见谅。
诺齐克通过将该书分为三个部分,试图分别论证最弱意义上国家出现的合法性,或者说是道德上的可能性。并且他进一步论证一旦超出这一最弱意义,那么国家就必然会侵犯人民的权利,所以在道德上也是不合法的。所以最弱意义上的国家是道德上的唯一可能性。至于乌托邦,诺齐克认为最弱意义上的国家正是能够最好地实现人们关于乌托邦理想的手段。不过,在这里,诺齐克与其说是支持乌托邦,倒不如说是将乌托邦的概念完全解构之后,重新对其进行界定,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之中来。当然,诺齐克在论证的过程当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正义,平等,所有权,自由等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诺齐克是通过他所构建的最弱意义上的国家这一概念展开的。所谓最弱意义上的国家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方面,他承认国家的出现是道德的,或者说是合法的。以此,他可以反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指责。另一方面,他试图论证任何超过这一界限的国家都无法具备合理性,必然会侵害到人类的自由,以此来反对社会主义者等对于加强政府功能的意见。个人认为,诺齐克在这两方面中更为倾向对后一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中,他主要采用举例和量化比较的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但是不得不说,他所采用的量化比较,在很大程度上有功利主义的影子。虽然他自己认为他是反对功利主义,特别是功利主义只立足于当下,不看到历史的做法。他有意识地将历史纳入到量化的范畴,比如他在原则的设计商,强调通过追溯历史来确定对某物所有权的正当性。姑且无论这一原则在事实的执行上存在多少难度,至少在理论上诺齐克有一种追溯本源的倾向。但是,个人认为,在这里虽然诺齐克将历史影响纳入考虑范围,但是他在方法的使用上也是进行量化的大小比较,来决定下一步的论证。虽然看上去较为精确,但是实际上是否一定是如此推断也值得怀疑。诺齐克认为所谓的平等,正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可能的,并不是说蓄意的破坏,而是人自然而然就会导致这两者的解体。他假设了一种情况,在初始状态下达到了所有人都平等的状态,但是某些人比如说张伯伦打篮球获取了更多的金钱,而这种金钱的获取是出于观看比赛的人的自愿。在这一过程中,平等就被破坏了。并且,不但是绝对的平等,连相对的平等甚至是机会平等都是无法成立的。诺齐克的这一论断与其出发点是有密切联系的。按照他的理解,他试图从所有人或者说持有人这一视角出发,而不是从承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很明显地通过他构架的正义三原则发现。他认为持有的正义包括获取、转让和矫正三个原则构成。这三点无疑都是以持有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是谁获取,谁又可以转让,矫正的对象又是谁。在这样一种视角主义下,他肯定不会支持一种把持有人的权利转移到另一方的计划。他的最弱意义上的国家就是为了防止国家或者他人通过国家这一载体使得持有人承受本不属于自身的义务。进一步说,诺齐克的立基就在于保证持有人的正义与自由不受侵犯。更进一步地讲,诺齐克在这里所采用的态度是极为保守的。虽然在理论上设计的三个原则是没有什么偏袒。但是我们将这三个原则放到现实社会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理论就带有明显的倾向。第一,获取原则。在当今的社会中无主物已经很少存在,所获取的是人工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大多是由现在的生产者获得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持有者可以持有更多的东西。第二,转让。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在转让的过程中包括持有人向持有人转让和持有人向非持有人转让。在前一过程中双方地位平等。但是在后一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持有人与非持有人的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在转让的过程中,持有人总体上具有一种优势地位。第三个原则,矫正,这一原则倒是试图对历史重新进行考察,因为现有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往往是历史上遭受不公正对待,或者说遭受前两个原则违反最多的人群。通过矫正原则,追溯历史,矫正不公平的正义。但是这一点往往是最难以实现的。且不说越久的历史越难以追溯和还原。举一个例子来说,韩国政府一直要求日本支付韩国在日本占领期间所强迫购买的日元债券,但是日本一直以韩国政府没有凭证为名拒绝这一要求。也就是说矫正原则在实际上的操作运行是难以达成的,实际上来说就是对于现在的持有人更为有利。
唔,这个么,人各有所好的说,政治哲学在现代社会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将政治和道德想分离之后,近代政治哲学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东东,比如他们两个人都被后世诟病说什么道德败坏之类的。至于44手稿,唔,马克思在这里的确提出了他的想法,但是这套想法本身是存在缺陷的,不过至少他为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切入口。而且对于哲学来说,丧失其批判性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至于语言哲学么,强调回到前语言前理论的环境下来讨论问题,是为了应对形而上学死亡的一种方式,嘛,其实我也不大好说,对于语言哲学,特别是英美的语言分析哲学,余一直有一种攻于细节,而缺乏大气的感觉,当然也只是我自己的感觉。
对于汉娜阿伦特么,唔,可以算是非常厉害的女性哲学家了,极权主义的起源,这本书也探讨了很多深刻的问题,也有许多原创性的观点。当然,唔,虽然我不想歧视女性,说实在,女生的确不是最适合读哲学的感觉,特别是在现有的学科设置下。
[查看全文]
正义论没看完。。。(拖
其实我对政治哲学不太感兴趣,唔,这或许是因为我本身对政治不太感兴趣导致的。不过也许是因为我对政治的理解比较狭隘。政治哲学的书倒是看了一些,不过也就是看看罢了,没什么洞见,为了应付期末论文,读得最熟的是《巴黎手稿》,不过这也与我的马克思主义倾向有关。不过前段时间看了对社会主义理论持否定态度的波普尔的书,觉得也挺有道理。
从前我也喜欢谈谈正义的本质这样的问题,但在了解了语言哲学之后,盲目建立起的那种自信顷刻间就被瓦解了大半。虽然我对语言哲学也只是个入门者,但那些逻辑思维极佳的大哲们似乎在向我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正如所谓的关于事物本源的探讨一样,关于“正义”或者“美”这样概念的探讨,或许只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学讨论。这让我很是恐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任何一种制度或者法律的根基都是摇摇欲坠的。
就我感兴趣的尼采来说,现在的那一套制度是建立在同情心和复仇心上的弱者规则,很大程度上是在纵容人类,令这个种群变得越来越固步自封和懦弱。尼采说的固然有一定道理,但这个学说有没有或者有多大变为现实的可能,这又另当别论。将尼采和政治扯到一块有点可怕,所以还是作为个人的心灵鸡汤之类的东西比较好。
海德格尔对构建一套政治哲学理论似乎毫无热情,当然我也没读过他的所有东西就是了。不光如此,他甚至不愿谈“爱”或者“公平”“正义”这样的东西。我们老师在上存在与时间导读时提了一个问题,问为什么海德格尔勾引阿伦特。。。在我看来,这与他对一些尼采口中的“畜群道德”避而远之是有关的。当然,阿伦特沿着海德格尔的路子似乎写了本极权主义的起源 ,一看书名就知道是讲政治的。不过,我就失礼地坦白一下,我对女性哲学家不太感兴趣(当然这不是歧视,我只是觉得女性哲学家都在形而上学上没什么建树,而这一点是我比较看重的),所以也没看过。
===
夜深无聊,胡言乱语一通OTZ 不要在意
[查看全文]
dlsdyc 发表于 2013-3-6 19:51唔,这也只能说是经验法则吧,至于是不是具有永久效力大家都不知道的说,恩,我觉得下次思辨堂的主题就是 ...
不存在吧。。。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