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长直预备役
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便不再有乌托邦了啊

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便不再有乌托邦了啊。

所谓的智慧知识仅仅是区分人类啊。

最初的知识是为了保证温饱,所以有了桑蚕业,棉麻种植业和农业。

之后就欲要物种庇护,保证人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趋于是的人类这个物种的基数能过持续上升,所以有了医学。

再然后为了减少种间斗争,减少自相残杀,所以有了法律,区分了善恶,就好比杀一人而救百人,归根结的是用“不宽容”的态度来自我保护。

期间开始有无数的在不同人眼里“多余”的知识、品味、信仰便出现了。

于是在我看来,当我们·能·够·开始思考“心目中的乌托邦”这个概念的时候,乌托邦就永远地消失了。

我的观点中,乌托邦的前提:基本能够果腹,多数情况能够御寒,尽量避免病痛,和谐自然的喜丧(也就是寿终正寝)。

顺便一说,使得自己基因延续能够从本质上使生物体获得快感,这个理论在许多生物行为中得到证实,比如雨林里的禽鸟在幼子死亡后帮助自己的血亲养育后代,因为那些后代和自己基因型有很大程度上的相同。

据此得出自由生育有可能是达到乌托邦的前提之一。

以下是假设自由生育是前提之一的推论:

前面三个条件都加上一些不确定因素,是因为在确保自己能够安逸生活的时候,偶尔的饥寒能够带来一些精神上的刺激和快感,就像平静夜晚的一只烟花,感我们能够感叹美好。

依照自然条件,这几点是不能同时在整个物种中达到的。如果能够达到以上条件的话,那么就形成了生物学中物种增长J型曲线,也就是所谓的理想模型。

实际情况是生物量的增长只能是S型曲线,也就是说,生物量上升的阻力和生物量成正比,最后保持动态平衡。

如果强行满足以上条件的话,必定会透支自然,结果即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灾难。

接着是放弃自由生育的推论:

物种·集·体·自·主·放·弃·自由生育可以不影响到物种的精神愉悦

而放弃自由生育可以使生物量维持在一个不影响生物圈稳态的数值,满足我认为的乌托邦前提。

物质条件满足之后精神生活的满足只乌托邦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

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人类都能够以劳动为乐趣,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社会分工需要要求每人都能够清楚认识自己,抛弃虚荣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感情,抛弃说话的权利。

用不正式的方式来说,乌托邦是由一群不会生育的机器人构成的(茶

转念一想,机器人并不会思考乌托邦的问题,而不会思考的人永远都生活在乌托邦,所以机器人的社会就是乌托邦的世界啊(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