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改ri吧 于 2013-2-16 12:20 编辑
“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民是 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希波克拉底宣言”说起来当年学医是迫于无奈。
高考失常,没有考上自己的第一志愿,而目前的这个学校却是最后调剂进来的,却幸而有一个不错的专业。
开头那年真的不知道自己要点什么,可能这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吧,不满于现状,过去还有个高考的目标,当跨过这座独木桥,却不懂得现在,甚至未来的自己想要什么。迷茫从开始就延续到了现在。
说来惭愧,大学混了一年多,真正让我说点什么关于我所学的我真想不起多少,估计对课本最熟悉的时刻只是每次随堂考之前抓紧课本看个两眼,大考事前在图书馆疯狂捧着重点书在哪里背着各种各样拗口的药名,症状。加上中医学校的特色,除了西医之外,更有那些枯燥,冗长的中医学基础,医古文,方歌方诀。好像让我知道自己在学什么的,却是那么个人。
很多时候我在拒绝自己的专业,可能更多是在抗拒着这一份沉甸甸甚至有点窒息的责任感。因为学校地理位置的关系,隔着我学校几步路就是学校的附属医院,每每在上病理或者内科的时候,老师总会抽住几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穿着一生学校发的白袍,让着医院的带教老师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病例。医院,永远都是站在生死之上的地方。可能我还年轻,可能我还保留着天真,每一次关于生命的生老病死都给我足够的震撼。
从小到大,我不常去医院,总觉得那股混合着消毒水味儿的空气会让人染上什么脏东西,无孔不入,从肌肤到内脏,那些类似于医院墙壁极致的苍白加上医院来来往往那铺天盖地的白蓝交错,会让联想什么不好的东西。知道这人就是在一节普普通通的课上,前一节课正好说到循环系统,他正好因为心肌梗死入院,他躺在床上,闭着眼睛,老师带着我们估摸着想以他作为病例给我们讲解,看到他在休息,就想带着我们退出病房,刚往门外走,便见他睁开了眼睛,对着我们和带教老师打了个招呼,待说明了情况,老人似乎心情不好,一点都不在意地给我们讲起他的病情,或许是许久不见那么多人,开始“长篇大论”,最后只听的他感慨一句,年轻人的世界的,我老咯。带着一点不甘心,却包含一种期待很深深的无奈。
临走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着他说了句“再见”,只听到他回了句“谢谢”。这那值得感谢?或许该说谢谢的是我们吧。再后来,放假那段时间,正好学校里还有点杂七杂八的事,我就在医院里报了个志愿者,权当消磨时间。有次路过心血管科的病房,看到他被扶着去如厕。席间,听到边上或许相熟的病友说:不方便还是用床边的桶吧,近,不易摔。那时候病情已经恶化了吧,比之前更为瘦骨如柴。他摇了摇头,想来是想去厕所吧。
谁会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方便,除了畜生和异常癖,鲜少吧。疾病带走好像不只是健康吧?那些行将就木,或者长期卧床的老者,最基本的生活自助权利,甚至是自尊都有他人代为料理。除了反思外有种莫名的悲哀,是羞愧还是麻木?真心不得而知。
天气很热,或许就是这让人闷热烦躁的上海天气。因为是带教老师的加上我是他教过学生的缘故,这个假期我常常往心血管科跑,就是那天,好像是快晚饭吧,我离得很远,医生拿来了心电图机,没有注意保护病人隐私,酒精就擦这点吗?光做肢体导联是不够的吧,一分钟根本就没拉足嘛……我的注意点永远都不在重要点上。然后就听到医生的报时。那时候他已经是单人病房了,空荡荡的,隔壁两张床。脑子里好像被塞进了很多东西,却又都如周围的空间一样,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边上或许是老师带的高年级实习学长,情绪低落叹息了一声,老师看他这样,慢慢说了句,总要习惯死亡的。
目睹一个人的死亡能感悟很多,这应该是真的。医者意也,在人思虑。我记得心术里说过,医生是治病救人,是拿着手术刀为人造福。作为一个医生,首先你要有仁心,其次,才是仁术。可能小说,电视太过理想化,但是治病救人,悲天悯人,成为病人的精神支柱,难道就不是医生的职业准则吗?以前在贴吧看到过一句这样的调侃,学医之前:立志拯救苍生世人。学医之后:谁立志来救救我们。5年本科,3年硕士,2年博士,“选择了从医就是选择了奉献”谁来正视那些坚守岗位上医生的奉献,谁来正视10年甚至一生的苦读?不知。多数人以为医生拿着高薪,一场中等手术,100元,这就是我们劳动力的价格。红包医药提成,还没踏入过社会,我不懂什么乱七八糟的潜规则。我只知道医学伦理课就在强调的希波克拉底宣言,除去开头那一句后半句是:
“我要检点 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做各种害人的劣行,尤其不做诱奸女病人或病人眷属的缺德事。在治病过程中,凡我所见所闻不论与行医业务有否 直接关系,凡我认为要保密的事项坚决不予泄漏。我遵守以上誓言,目的在于让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 诸神赐给我生命与医术上的无上光荣;一旦我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请求天地诸神给我最严厉的惩罚!”
从当年读之鲁迅,为救民之思想而断然弃医从文,晓之翔宇先生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个无知懵懂的小孩最初的梦想就是像每个礼拜小学升旗仪式上说的那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辈读书人,当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句早于鲁迅,周恩来几百年,来自于宋朝张载的名言才应该是开窍,读书,知理的目的,或者说学生(这里指广义上都在学习,了解掌握知识的人,不单单指在校的读书人,更多的是为了各种目的学习着的人,包括做人,处事,生存各种能力)的最终、正确的目标。
读医也是如此,坚定的意志就是所有实现目标的基石。
说出来被嘲笑的梦想才会有实现的价值。果然这句话是对的,与其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游戏里,花在和他人的扯皮中,或者是自己懒惰中,还不如好好捡起那些梦想,努力一把,至少努力过了,就不会在乎别人的嘲笑,那是最天真的时候,最纯粹最值得尊敬的想法,生而无憾,何惧流言蜚语,嘲笑讽刺?
我语文不是很好,无法引经据典说些什么,也无法表示这些太高深的什么,技宅里有很多学医的学长们甚至已经工作了的走上临床的前辈。可能我的看法在他们看来过于理想和幼稚。不过,这也是每一次成长思考的必备过程。
另想学医的孩子们可以来向我咨询啥,唔 疾病啥的我目前都是基础专业课,还没学的非常深入可以转战医药版。就这样 over
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flash]http://www.xiami.com/widget/4808891_362187,_235_346_d90000_333333_1/multiPlayer.swf[/flash]
看完了。那个毕竟不是专业的所以也不知道学医什么的有什么难处。不过学医的人可以帮助别人这个是真的。不管如何请楼主你加油吧WWW
最后祝新年快乐*
[查看全文]
我表姐和堂姐都是学医的。而且都是学护理的,但是她们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触。
表姐现在已经在准备出国,去美国深造。她曾经和我谈起她在重医实习的日子,她说虽然每天都是夜班,虽然每天都面对着不同的病人,虽然实习的日子很累很苦,但是每次她说起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的。
她说,当你听到病人对你说“谢谢”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满足感是真实的。想着自己累了也值得。特别是当自己把生命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时候,那种感觉,她说她要为之奋斗一辈子。
反观我堂姐。她如今也开始实习了。但是她从没对我说过她认为让她感到满足的事情。有的只有抱怨。
她快要毕业了,但是她告诉我,她准备不读这个专业了,她要重新读一个专业。她说她受不了病人多变的情绪,和熬夜带来的身体不适以及精神上的疲惫。
她说她要放弃。她告诉我,她不爱这个行业,她也无法胜任。
我想学医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每一个医者肩上都扛着责任,生命的责任,如果无法挑起,就早早放下吧。
对学医的人,表示尊敬。
我本身是个体弱多病的人,大大小小的毛病不断。
虽然遇到不负责任的医者,但我还是相信着,一定有医者,做事,治病对得起自己良心。
学医的人不管多累,也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查看全文]
希希看的好认真! 医院是能把人情冷暖放大具体化的地方。 但面对生命的伟大和珍贵的时候什么都轻了吧。突然想起来 我们学校留学生比较多,每次上解剖课之前,如果有留学生在隔壁教室总能看到他们带着一只花,学生们围在尸体边上,先默哀,再上课,最后上完课盖上塑料纸放上一朵花。
[查看全文]
先说一声爱呗这首歌我很喜欢~
看到你说的那位老人,想起前年爷爷去世之前,即使卧病在床不能起身,无法再到厕所去方便的时候,也坚持不在女儿和孙女的面前小便。那是或许是一位老人仅剩无几的意识里所残留的为数不多的坚持,而那样的坚持每每让我想起总会觉得这样的爷爷真的是值得我去尊敬,值得我认真去缅怀的人。
在几年间不断地面临亲人的去世,每一次都行将崩溃。所以我不知道身为医者每次看到一个上一秒还鲜活的生命的离去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或许看得多了就会变得冷漠?变得不再介怀,不再伤感,不再能激起心里的丝毫波动?
前阵子看了一部日剧,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把“我从不会失败”作为口号的特立独行的女医师。看到最后我才明白,“从不失败”并不是一句评价,而是一个信念和目标。她的那一句“我从不会失败”并不是说给别人听,而是说给自己听的。这毕竟是电视剧,真实的医者世界是怎样,我并不清楚。但是在我看来,每一次站在手术台前总是抱着不会失败的信念,并以此为目标不断磨砺自身技术的医生,或许才真的能够做到“从不失败”。"说出来被嘲笑的梦想才会有实现的价值。"放在这里同样适用。
好像写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