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没钱
强迫症发作完毕

@@35!! 强迫症发作完毕【捂脸

本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纳粹炼成是个很好的题材,其实电影完全可以处理的更好。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一朵小浪花,而“浪潮”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实验。当我看到蒂姆在家中和父母谈起这堂课时眉飞色舞的样子,看到他在课堂中那股兴奋劲时,我就料到:这个人注定要被“浪潮”吞噬,更别说之后他爬上高高的建筑,为了喷上浪潮的标志不请自来去找赖纳要做他保镖,甚至在赖纳几乎是赶他走后,他竟然在屋外守了一夜。他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是“浪潮”给了他这些,他感到前所未有兴奋和积极,所以最后饮弹自尽的是他,不会是别人。

回想星期一,大家都对法西斯、独裁无法理解,可殊不知他们已进入了一个纳粹速成班。为团体取名、坐姿要端正、发言要起立、要称赖纳为文格尔先生、穿着统一的白衬衫、设计“浪潮”的标志、发明“浪潮”式打招呼,完成这些只需要短短几天时间。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乐意的人,首先是一个女生,她从一开始就在表示种种不满,在穿上白衬衫前就选择了退出,当然她换来的是被“浪潮”群体孤立。可是她好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为什么她不满?为什么反对?为什么不愿意加入“浪潮”?可以看出,她是个自负的人,她不愿意改变自己一点去融入新的团体,右翼倾向很明显。(噗(/≧▽≦)/这句我看笑了。)另一个女生,她则由起初对独裁政治这门课的喜欢,到她一个人穿着不同于白衬衫的红衣,再到投票时自己的提议为被采取,短短几天里她也选择了退出并对“浪潮”表示厌恶和反对。这个女生则明显犯有公主病,男友要宠着她,家人要爱着她,满世界都围着她转她才开心。当然,她不愿意承认这点,她只知道她不愿加入这个不是以她为主导的群体,所以她竭力反对,不断挑刺,不惜与男友翻脸。然后是赖纳的女友,也是赖纳的同事,起初她对赖纳对这门课的积极并不表示关心,她关心的是赖纳对自己是否积极。当蒂姆不清自来时,她明显的不开心也不关心,或许她真的如赖纳所说,是在嫉妒。
这是影片中突出的三个“反派”角色,可是她们反的似乎不是受“浪潮”的影响 更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私心 所以她们也只是不屑于进入“浪潮”的为被吞噬的几朵小浪花罢了 完全不够反驳(莫名无法改)
赖纳·文格尔先生——这个策划“浪潮”的人,一个三流老师拿到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题目讲课,找到了上课方向,给学生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说他低估自己了还是高估自己了呢?事态的发展远比他想得要快事情远比他想的要复杂,当然他也未察觉到,其实他被学生的崇拜和瞩目有那么一点冲昏了头。最后,他选择以“浪潮”的方式结束“浪潮”,可是悲剧还是发生了,一死一伤,这样的悲剧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当然,电影采取这样的方式结尾是为了给人更为深刻的印象。
看这部电影时就不自觉的想到了大一军训,你们是不是也觉得很像?穿着统一的军训服、站军姿、发言前行动前要大声吼一句“报告!”解散时拍三下掌大吼三声“杀!杀!杀!”唱着万年不变的那几首军歌、总会有几个女生对教官崇拜甚至爱慕……当然这不是法西斯、不是纳粹、不是独裁,但这不像是另一种形式的“浪潮”吗?短短几天时间,便可将原本懒散的初出牛犊的新生训练成一个讲纪律懂集体精神的团队……好像说的太多了?不是说军训不好,勿喷。
你可以说是“浪潮”的错么?它让大家都团结一起,为了集体它们不再是漫无目的游手好闲,或许可以说是学生们通过它找到了叛逆的方向?

归根结底,这都不是“浪潮”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每个人都一朵浪花

像赖纳在礼堂中突然语气平和时说的那句话 “想想,你们刚刚都做了什么?”

@@35!!不要管我【继续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