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nmdtmd 于 2013-1-28 15:30 编辑
公务员考试大纲《公共基础知识》定义:“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字面上理解:意识是……机能,是……反映。人脑机能n多种,哪一种机能是意识?如果不对“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的再认识、反思与感悟,单纯的反映能是意识么?一个主观反映就能动地改造世界了?
受到一直以来上述困扰,只好行动了。
大体来说,意识很难被定义。意识曾被定义为:主观性、察觉、知觉、经验或感知能力、清醒、有自我感、有自控能力等。尽管难以定义,许多哲学家认为,关于意识是什么,有一个广泛的共同基础——直觉。但是怀疑论者认为直觉是错误的。
我说意识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属性。这当然会引起反对的。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意识的概念有效么?
有人认为无论意识是什么,意识的概念就是应该被取消。怎么取消呢,两种思路:
第一种是典型的鸵鸟式思路:当我们对一个问题束手无策时,总会说:“或许,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这样以来就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了。英国哲学家(分析哲学)G·赖尔认为传统上对意识的理解受到笛卡尔二元论的影响,不正确地区分心灵和身体。谈及“意识”,人们就会想像存在意识这种东西能从行为和语言的知性中分开,最终误导了自己。他建议不要去讲什么思想、身体和世界,而是要研究个体或者人在世界中的行为。取消唯物主义者邱吉兰德认为,为了解释心灵,人们构建了一套词汇,包括诸如“相信”、“理解”、“渴望”等等。这些词汇及其联系共同构成了“常识心理学”。只要放弃了这套词汇,我们就不会面对因常识心理学造成的问题了。人们为什么取消一个概念?当一个概念违背了事实、实验或者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概念死亡的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意识这个概念没有出现上述情况。当然,这也是因为意识无法被客观地观察,所以也就无从找出取消这个概念的理由了。
还有一种是科学至上主义思路:当一个现象无法被当今科学解释时,我们就主张它是不存在的。物理主义(不是唯物主义)者认为,一旦理论可以被反复实验验证,就算是被科学证实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什么是真(理)?】。所以有人就提出,既然无法被客观观察和证实,所以概念无效。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不存在么?存在么?不存在么?还有人认为,无论什么概念,都应该有所指,意识这个概念没有所指,因而可被取消。……怎么跑到语言学去了?打住打住。
我们不仅至今没有找到取消的意识的铁证,而且取消了意识这个概念,我们却无法解释许多现象,至少研究麻醉学和睡眠的人全都歇菜了。
既然无法取消意识这个概念,我们真的应该为意识这个概念定些什么调调了。
教科书上说: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定义有毛病,本质属性是个什么东西?小孩子有妈妈的概念,他知道妈妈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吗?当然这不是这里关注的问题,打住。)这里暂时取概念反映属性用用吧。作为意识这个概念,总得反映一些属性吧,反映的属性是什么呢?
1.主体性。无法被客观观察的属性。我们无法知道感受到另一个人的意识。我们观察到的是他的语言和行为。这个性质是引起心-身问题、他心问题、动物心问题的罪魁祸首。
2.意向性。意识得有内容。例如一个人如果说:“我意识到了。”必然会引起听者问他:“您意识到什么了?”这个性质引起了人工智能问题的争论。
3.变动性。意识是一个变动的过程,我们意识到的是意识内容的变化,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意识本身。
4.统一性。不同的意识状态可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发生而组成一个意识事件的一部分;在一个短时间内意识经验可以被组织成一个有统一现象的经验。
5.做不好性。一个事情无意识地做比有意识地做完成得更好。
6.慢性。一个事情无意识地做比有意识地做更快。
7.阀性。感觉足够强烈才能引起意识。
8.新奇性。违反习惯的事情容易引起意识。
当然有胡乱取名之嫌,另外还有很多懒得写了。时值目前,我发现我仍然在绕着走。就像是在猜一个东西,说出一个属性,再说出一个,最后确定那是什么……植物?蔬菜?绿色?有圆柱状中空叶子?大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