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错君
【授权转载】浅谈古风填词

【转载自“未见钗头凤”新浪博客,转载已授权。】

【浅谈古风填词一·概说】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有一个,分享经验。蒙诸位赏识,不才忝称为师,所谓为师数日,而未开杏坛,实不称职。某亦半路出家之后学,更不敢言提携后进,亦乏此资格。解语聊聊文章与诸君共享,若有裨益于人,也感欣喜,若有失言谬误,亦恭请指教提点。

古风填词的出现脱胎于填词,即是宋词填词,因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古风的出现亦是介于诗词之间的一种填补,与之不同,没有诗词的严格格律平仄要求填词者迁就声韵,所以更多了一份灵活性,更多的第一取决是曲子和词的契合度,而对于乐曲的聆听和感悟也会成为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古风填词与填词作曲也有所不同,后者随性,更为发挥自如,要求作曲和编曲配合歌词,而前者还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是填词,那么第一要旨则是领悟曲子的韵味。豪放大旗的旋律和婉约缠绵的曲调的填词内容必然相差很多,若然错位,很好的歌词都会浪费的。相信大家都明白,我也就不反复赘述了。所以就就意境浅浅的谈一下。豪放的曲子其实也可以细细的分成很多种,比如常说的高原,梁阔,雄浑,激昂等意境。那么歌词也应该来努力的适应这种基调。与此同时,也要考虑乐曲的器乐演奏的配器是什么,比如笛声轻快灵动,而埙声古远甚至苍凉。一乐曲的已经亦与器乐有关。配旗号的曲子旋律和器乐相互融合效果最佳,当然这属于编曲的范畴,最后就是歌词了,对于一个曲子而言,好像文章一样,总有过度和高超的部分,这些曲子旋律的变化是需要填词者捕捉的,歌词的写作内容无论是怀古记叙还是抒情,也都需要前后衔接承和的自然,和感情逐步推进到高潮时候的变化,才不会显得突兀,或者气韵零断。

然后随意的说一下押韵的问题,古时诗韵和词韵是不尽然相同的。那么古风填词是要依照哪种呢?个人认为古风填词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同时经历了时间的变换,现代的一些发音有了不同,古时的入声在现在可能会因为地域方言的不同消失或保留,或归入其他声部。于是就更多了反复的条框影响填词了,这个时候,诗韵词韵的依据都会变得更复杂,让本来就摸不清头脑的我们更难办。那么和不简单一点。所谓押韵,不就是押韵母么?举例可能你填词是会先后分别押韵用了“寒”和“环”这两个字,韵母都是an,应该是对的对吧?但是问题却来了,在诗韵里,“寒”归属于上平声第十四寒部,而“环”则归属于上平声第十五删字部。然而这样的两个字却根本不会影响演唱和整体的效果,那么要为错了韵而勉强改掉么?换了别的反而不好怎么办?那么留下何妨?古风填词不是写格律诗,而即使是有格律诗人宣扬的八病(指出写诗要求声韵的八种毛病)也因为只是盲目的追求所谓的音韵被提出过很深的质疑,历史评价很低而弃之不顾。古人名句常有扭句,李太白便是其中典范。同时现代歌词十之七八甚至根本无所谓押韵,于是,有时收随性一点,让词更加的保持原有的韵味,文辞妙手偶得佳句写在其中,又何必费心思来抠一个不会有太多人在意的平仄呢?更何况古风填词本无太规矩的格律可依?

另外偶然看韵书是,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一个韵部中的字韵母其实不同。下平声第五歌部里面,“歌”和“多”都归入其中,这两个演唱倒是很和谐,但是再有下平声十二侵部中,收录了“侵”和“针”,这两个要是用来押韵,翻书看肯定是没有错,但是唱起来呢?于是这是不是告诉我们,押韵的时候也要灵活?这样随便举出两个古风填词的常用字,“尽”“影”

韵母分别为in和ing,但是唱出来的效果可能会很和谐,还有eng和ong,“风”和“空”随意哼唱一下,效果也会不错,这是一点很歪的押韵新的,勉强算作是广义的押ng的韵罢?其实这只是想说,押韵不能押死。

押韵是一方面,用词又是一方面,用词的精到很难于一朝一夕修炼二成,毕竟大家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古代的意向也只能十成之三四,知者用九成,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更上一层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古诗词的阅读,只有那之中的用词意蕴才最精到。那怕是拿来一本没有注释的全宋词随手翻一页,不知名词人的词作也会让你受益良多,人家是古人,慢慢的读多了自然又凝淀。所写的东西也会愈加深刻。

王国维先生曾言读书三境界,今天也妄言一下填词境界的境界吧。大凡填词之人,十之八九由诗词起步,就将这二者并而为一。我相信愿意写诗词的人,都是爱极诗词的,开始的时候,应该会很想写诗词、不论填词还是诗词,那个时候会偶尔有典雅的句子,但整体而言,少些真情实感,会多些为写而写情绪在里面,但这总是好的。这个时候惠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自己领悟许多多只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会有一天或几天不写东西就难受的感觉,我称之为起步练笔期,这个期间也需要有毅力来坚持,直到某天,或许你凡回去看那时你写的东西,觉得自己以前写的东西不好,觉得自己的诗词有些空洞乏味的时候,你就进境了。第二个阶段,或许比之前的写作速度会慢很多,但是你会努力的让你的词精致,情真实,寻觅意韵,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前后对比,发现了进境,这个阶段比第一个阶段辛苦很多。因为激情在第一阶段燃烧很多,第二阶段则相对冷静,知道的多了,下笔的时候反而顾虑多了,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坚持的修改自己的词,还有固定的思维,那么很有可能前功尽弃,止步不前,这个阶段更需要多次的回归到诗词的阅读,沉淀情感。如果有一天,你突然不再去考虑古韵之类的,写的顺了,又开始一气呵成了,你觉得你的作品可以感动自己的时候,再进一步,推敲平仄音韵,再往后还要走多久,我也就不知了。填词是一个很累也很满足的过程,不会一马平川,但总会拨云见日。

最后,再说说风格和歌手搭档的问题吧,如果自己有多变的音色,宽阔的音域和优美的声线。那么你一定是自己最好的歌手,因为不会,或者很难有人可以比自己更好。那么就要寻找一个声线你喜欢并且也喜欢你歌词的歌手为上。更多的沟通能让歌手理解更深,声线也要是与你的歌词风格,有刚柔之别。而在漫长的填词过程中,你也会写出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习惯,比如抒情时候用物品来做线索。历史用年代来做线索,历史怀古风,或者现代古风等等。风格形成时,写作会日益稳定,然后记得谢谢你的歌手,好的歌手会和词作一起赋予古风鲜活的生命。

浅谈至此,心得写得差不多了,希望大家都能做出好的作品吧。这是最好的了。如今走下来,古风一年,诗词四年,不过如此,甚至有时候为了追求更好头疼,亦平常了。只要记得作品可以感动自己,就够了。与诸君共勉,为我古典文学之光大。

井错君
浅谈古风填词三
展开Biu

【浅谈古风填词三·正文】

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可能更是适合初学古风填词的朋友们阅读,而所谓正文二字,则是指古风填词所涉及的具体填词内容,这个正文,就是诗词了。

可能刚开始涉猎古风填词的朋友会在下笔的时候有所顾虑,面对较长的歌曲无以下手等等。在断句中,我已经浅谈过如何确定词格的问题了。那么正文的写作内容,就是在确定词之后,我们要做的。

有朋友问过关于布局的问题,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无从下手,而其实古风填词的写作,只是在文体上,和用词上区别于现代作文,那么,我想我可以说,其实古风填词也可以用现代写作的布局方法,因为古风填词其实从本质上讲,都是思想所寄托的载体,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不同的方式是不应该影响我们的思维思考的。

所以古风填词完全可以借鉴现代作文写作的手法,包括题材选材,描写,布局等等。选材上的范围是比较宽的,无论是抒情歌曲,历史叙事,还是对唱歌曲,其实都可以在现代文体中找到所对应的,比如抒情可以对应散文,叙事文,和人物对白。只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将白话的语言古典化,诗词化。

所以其实布局完全可以运用作文的手法,比如一个歌曲有三个唱段,那么叙事性比较重的,就可以按照年代分段来写,国家地域分段来写。写人物的,就可以按照肖像描写,衣着特征,性格,故事来写。也可以三个段落整体形成排比,这样是不是比较好理解所谓的布局?

只是我们的诗词需要用精炼的语言巧妙的开头结尾,也如同作文一样。剩下的部分也可以按照高潮的重复,乐曲的演奏,再来分化成细小的段落,这样在宏观的看过歌曲之后,在由大到小的解析歌曲段落之后,没有格式的格式其实就出现了。就可以看到好像如同现代文一样的段落。也就有了可以用来布局的客观条件,再加上听到曲所联想到的,想写作的内容,我们的主观思维就可以来和客观思维一起,寻找相契合的地方了。

比如说倒叙,插叙,想象,就业是可以运用到期中了。

如果这样打开思路,是不是觉得布局会容易一些,先是把曲子看成一篇文章的话,是不是会觉得下手容易很多呢?

然后就是正文的思想性,其实作为诗词来说,对应现代文不会出现议论文这种问题,因为诗词本来的针对性和议论性就会弱,就是适合于抒情,所以所谓的思想性,就是要明确中心的话,就要寻找整个曲子给你印象比较深的唱段,必要的时候可以用一两句直抒胸臆的诗词来点命中心,而其他的诗词服务于整体,中心思想性只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可以的。或者具有探讨性的内容,比如说是整体诗词探讨一个中心,那么一个重复的词语出现很多次也不会影响整体的效果,而这种具有探讨性的内容,相对前者的针对性也就强了很多,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也会让人觉得写的很重复,屈于一隅而难以展开,以小见大。所以针对于议论,私认为难度最大。

其次是抒情,抒情无非分为豪放和婉约,而自古至今的意向也无非是诗词中的那些,所以很容易写得千篇一律,没有特点,和自己的风格,但是这种内容,重在感情真挚,有感而发,当真正感慨成了不吐不快的东西的时候,成文不过须臾之间,一气呵成了。抒情的写作可以说是成败一线之间。

再次,则是叙事了,叙事性强的内容,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措辞,加之自己的评论感情,可以说是技巧性和感慨结合的东西。有一定的技巧则不会文不成文。就好像叙事文写成流水账,虽不精彩,却也能让大家明白。所以私以为,叙事的题材是写成易,写精难。就和小说一样,要想办法写出抓人的点。

如此将三大种内容对应成三大类文体,会不会觉得熟悉,而不是那么陌生了呢?

当然这三种问题之间的绝对难易程度是不存在的,只是私认为的相对程度。也可能你擅长于写议论文,则能在诗词中赋予其更强大的针对议论性。

这篇文章写得有些杂乱,粗浅的谈了布局,和选材的处理,私以为这也就是组成正文的主要部分了。而这篇文所写的,也不过各种一隅,只是希望可以通过寻找文体之中相同点的方法,在布局和内容上面为古风填词的填词打开思路。是管中窥豹,一家之见,如有谬误,敬请高手指正,也裨补某之缺漏,更为免误人子弟,贻祸于人。

[查看全文]
井错君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井错君 于 2013-4-19 20:01 编辑

【浅谈古风填词二·断句】

其实所谓古风填词的断句,我认为可以分成两种,第一个是关于旋律,如何断句,确定词格,就是如同宋词格律一样的东西。第二个,则是一个句子之中,我的词要如何组合,再组成句子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只要不是作词后找人谱曲,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而一些曲子仅仅是伴奏,或者是游戏影视的插曲,有没有歌手演唱过,没有DEMO可以参考,那么词作者就需要在这里自己来给伴奏断句,首先写出合适的词格,这就成了填词的前提。

每一个曲子,都会有前奏,像没有前奏,上来就唱的曲子不多,比如典型的云荒·只如初见和乱世歌行,这样的曲子没有前奏,上来就要填词。个人认为选曲最好要选有前奏的曲子,直接演唱未免突兀,但是FINALE大人的功力非凡,那两首曲子的演绎也是经典之作,只是一般大家难以很好的处理没有前奏的曲子。于是我们首先要区分前奏部分和演唱部分。其实区分这两个部分很容易,听歌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前奏部分没有主旋律,节奏感很弱,而到了可以演唱部分则会明显的加入主奏乐器的演奏,那么就可以找到这个填词的主体部分了。

一般主旋律是以一个乐器为主,其他乐器做辅助,而我总结认为乐器的演奏可以有两种很简单的方法来帮助断句,一个是重音落点。会乐器的都会知道,一般一两个小结,都会有停顿休止符,就是主奏乐器停一下,再继续演奏,主奏乐器停下但是伴奏的乐器是不会停这一拍或者半拍等等。所以就很好分辨了。

还有一种就是没有这种明显的休止符,但是乐器的演奏都存在一个换气的因素,尤以管弦乐为最,会有比较明显的主奏乐器的换气点,这个,就是断句的截点了。可以说,听到休止,或者换气这种主奏乐器间歇的地方,就可以一句结束。而一个重音,又可以看做填词一个字,如此,则很好整理出词格。

刚开始的时候,词格整理出来,一遍两遍未必会准确,所以建议以“啊”音带入,自己哼唱一下,则词格哪里有出入就很一目了然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句子内的词组组合了。词的组合对于句子的内部组成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如何断句,就好像古文阅读一样了。

很著名的一首诗就是因为断句不一样,可以改编翻译的具体内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变断句的结果是什么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如果稍微改变断句,这首七绝则会像是一首小令一样,多了几分意味婉转。所以可见,断句的重要性。

句式比较复杂,不同于古诗和古词,多也不过于九个字。而古风填词则可能出现十一,甚至十三,乃至于更多。而古风由于文辞的凝练性所必然导致不可能一句话说了十三个字这么长没有断句的,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句子内部如何断句的问题。

四个字以下基本不存在断句的问题。

四个字基本就是二的并列,都是两个字的词的组合,无论词性如何,蒹葭苍苍=蒹葭,苍苍。十里春风=十里,春风。只是四个字的表达没有变化,所以才会显得四言诗比较拘于格式,但是古风不存在这个问题,又是后话了。

五,可以变成一,四和二,三的组合。例子:看长城内外=看,长城内外。

七,可以断句成二,五。三,四。

这是比较常见的形式,而七个字的变化比较多,也简单容易掌握,五个字则要求更高一点的凝练度。

而比较难处理的则以六个字为代表,总觉得音韵不会很和谐,我个人的习惯是化六为三,三和二,二,二。

两个三可以使用对仗的形式,第一个字用动词,形成动宾结构。

三个二比较代表的句子,则是像古道西风瘦马,剑花烟雨江南一样的写法,仅仅用名词叠加。而这种写法,在描写表现景物上面的力量也是很强的。

然后就是九,拆成二和七。前后顺序可以改变,七又可以再一次的拆分,变化很多,适合抒情等等等,豪放词也可以使气势汹涌磅礴,一下而出。

十一则和上面一样,一层一层的拆开,就比较容易处理长的句子了。

依此类推。

关于断句,我觉得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基本的写作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而这两者也都是熟能生巧的功夫,前者只要多听歌曲,有了一定的乐感,则比较容易完成。而后者,只有通过大量的诗词阅读,也可以掌握。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初窥门径的,再进一步的更好的把握断句,则并非技巧上的事情了。

比如说有点一首曲子断句方法可能很多,不同的词作的断句方法不同,这和个人的理解,和填词的习惯都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也不需要强求。相信如果写作之前对曲子有了个人的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断句就是最合适自己的,所以有点时候,也不一定要局限于已有的断句形式来断句。

关于断句二字,浅谈如斯,一家之见,如有谬误,敬请高手指正。惟望有所裨益于读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