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本帖最后由 balanlannie 于 2016-4-12 15:34 编辑 4.12 继续反省昨天的事,醒悟:原来我的表达欲的确还蛮强的。 比起听别人说无聊的事,宁愿自己说无聊的事给别人听。即使后者可能招致因为察觉到别人的反感/沉默/不喜欢而低落自责,但前者会必然让我觉得纯粹是浪费时间。 并且发现:当我真正处于表达的进行状态中,有想说的话所以说出来的时候,是不在乎别人反应的。甚至根本不会去看别人的脸。这跟我的舞台恐惧有矛盾。舞台恐惧的原因,正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反应。无论是presentation还是红白歌会,过分关注自己“在台下观众看来表现得好不好”,因而无法进入自己的世界。这时,表达的动机变成了【他人的标准和期望】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和欲望】,不以贴切传达自己的心声,而是以取悦别人、达到要求、获得好评为目的,所以限制了自己的发挥。 事实上,如果要克服这种矛盾,努力的点可以是:事先确定自己实际能力和水平已经达到了最低标准,尽可能使自己要说的内容本身就与他人期望所吻合,然后在表达进行时把时间交给自己就可以了。这才是人们表面常说的“多练”“自信”“好好准备”的内部原理。 演员们会通过排练的结果“并不很失败”得到底气,但在表演的时候一定是按照事先定好的来,绝不会根据观众的反应临时修改,要大脑观察、分析、思考后重新制定确实更好的方案并不是容易的事。当你已经确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案的时候,把观众当蝼蚁就可以了,反正你不能因此而改变计划。 在以上的基础之上,为了准备好符合期望的内容,更预先的需求变成了“得知别人的期望”。这才是“学会倾听”的真正意义。所以这并不是为别人着想、牺牲自己的精力,反而根本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掌握周边的情报而已。这么一想,爽多了啊! 好比是卖东西的搞服务的,他们本质上是为了顾客的利益吗?No!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已,在此之上才会考虑双赢是不是更好的选择。即使为官从政带领国富民强,其中也必然包括自己也作为其中一员的所得。人的行为本质上必须是服务于自己的,如果不是那说明还没理清出一个到达本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