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本帖最后由 卷福 于 2015-3-29 23:04 编辑 盉 盉(读音: hé ),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盉作为一种调酒器皿,在我国出现得很早,大约六七千年前就有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就有盉。 1、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2、古代酒器。青铜制。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盛行于殷代及西周初期。王国维《说盉 》 :"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 :"金文'盉'从禾者,乃像意兼谐声。故如《季良父盉》 ,字像以手持麦秆以吸酒。"一说,调五味之器。见《广韵.平戈》。 3、调味。后通作"和"。 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盉,调味也。从皿,禾声。”即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为酒器。但同时考古资料表明盉又常与盘配合使用,有研究者认为应为水器。究竟属何类抑或二者兼有,目前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盉一般为圆体,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三足或四足。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夏代),盛行于商晚至周初,春秋战国时出现提梁盉(有称为鐎盉),群舒及淮河一带还有鬲形盉(又称献形盉)。此为群舒器。 5.凤盉 古代酒器。因铸有凤形饰物,故名。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凤盉》:“ 唐 碑文:‘瓦釜之於黄钟,饕鼎之於凤盉。’(凤盉)器名。见《博古图》。”按,《重修宣和博古图》卷十九有“ 汉凤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