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宅苑 MewoGarden × 技术宅社区II | Z站 Z Station 棒棒哒纯文字二次元技术社区

正文

高能物理实验室

作者:高能物理实验室
{"name":"高能物理实验室","sizeType":1,"icon":"./statics/block/2f5722ba61044162bd2fcbe51ae3a3c4.png","order":9999,"description":"","comp":""}

回复

不晓得啥子区好..版主转一下...

作者:斜渡_桃之夭夭

2013年高考期末一模联考物理新题精选分类解析 上图啦 求发糖..............求回复 【本内容已隐藏,回复后刷新可见哦】
查看回复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这可能是什么?

作者:老熊-诺贝尔
【好奇号火星发现"金属物体"】好奇号火星拍到了一个奇怪的物体,从照片上看,这个看似金属的物体从一块火星岩石表面明显地突了出来,就像一截机器人的手指,网上因此引发热烈讨论,各种猜测涌现出来,但美宇航局声明称这个物体并无特别之处,而仅仅是由于风力侵蚀形成的突出物。http://tech.sina.com.cn/d/2013-02-18/08038066658.shtml 该贴已经同步到 老熊-诺贝尔的微博
查看回复

没事测测自己听觉——科学的听觉测试

作者:Ekino
科学的听觉测试·你是否具有吸血鬼的资质? 搬运自【bilibili】 [media=x,500,375]http://www.bilibili.tv/video/av279587/[/media] 大叔我测出来是18000Hz,版上有比我还大叔的么~~
查看回复

决战量子之巅~很有气势的MAD,害得我手痒痒了....

作者:吃货青年秦小五
查看回复

求科技创新桥段

作者:Mr.九
[i=s] 本帖最后由 浑狱弥 于 2013-2-2 15:00 编辑 我素一只初中党。 求基友们无私奉献idea。 科技创新。。 赠香吻无数
查看回复

科学家同时观察到光的波粒二象性

作者:浑狱弥
上面的想象图演示的是单光子穿过干涉仪时的情景,干涉仪的输出端装有量子分光镜。图中远处可以看到正弦振荡的波形,表示的是单光子干涉,是一种波动现象。而在图片近处,观察不到振荡,说明只表现出粒子的特性。在两种极端之间,单光子的行为连续不断地从波的形式向粒子形式转变,图中显示了这两种状态的重叠。 受艺术家毛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作品的启发绘制的艺术图,显示了光在粒子态和波形态之间的连续变化。 受艺术家毛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作品的启发绘制的艺术图,显示了光在粒子态和波形态之间的连续变化。 阿尔贝托·佩鲁佐(左)和彼得·夏伯特(右),研究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实验中用以检测波粒二象性的量子光子芯片。单光子通过光纤进入环路,在输出端被极其敏感的探测器检测到。 北京时间11月8日消息,长久以来,人们都知道光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形式,也可以呈现波动的特征,这取决于光子实验测定时的方法。但就在不久之前,光还从未同时表现出这两种状态。 关于光是粒子还是波的争论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科学最初萌芽的时候。艾萨克·牛顿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论,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认为光是一种波。到了1905年,争论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爱因斯坦提出光是由称为“光子”的粒子组成,借此解释了光电效应。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电效应的发现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并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量子力学在对微小粒子,如原子和光子的行为预测上,具有惊人的准确性。然而,这些预测非常违反直觉。比如,量子理论认为类似光子的粒子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地方出现,甚至是同时在无穷多的地方出现,就像波的行为一样。这种被称为“波粒二象性”的概念,也适用于所有的亚原子粒子,如电子、夸克甚至希格斯玻色子等。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理论系统的基础,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将其称为“量子力学中一个真正的奥秘”。 刊于《科学》杂志上的两组独立研究,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光从波形态向粒子态的转变进行了测定,以揭示光的本质面貌。两组研究都来源于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进行的经典实验。惠勒的实验提出,观察光子时应用的方法,将最终决定光子的行为是像粒子还是像波。 阿尔贝托·佩鲁(Alberto Peruzzo)佐是布里斯托大学量子光子学中心的研究员,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由物理学家和量子理论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根据惠勒的实验设计了新的方法,以同时观测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他们利用光分离器使一个光子纠缠另一个光子。通过对第二个光子的测定,来决定对第一个光子的测定方法。这一过程使研究者得以探索光从波的形式向粒子态转变的过程。 “这种测量装置检测到强烈的非定域性,证实了实验中光子同时表现得既像一种波又像粒子,”佩鲁佐说,“这对光或者是波形态,或者是粒子态的模型是非常有力的反驳。” 量子光子学中心的主管杰里米·奥布莱恩(Jeremy O’Brien)说:“为了进行这项研究,我们使用了一项新颖的量子光子芯片技术。这种芯片具有可重构性,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子环路来进行编程和操控。这项技术在今天的量子计算机研究中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而在未来,它还将带来更多有关量子力学尖端研究的重要成果。” 尼斯大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弗洛里安·凯瑟(Florian Kaiser)利用纠缠光子对实现了惠勒的实验。一个光子通过干涉仪被探测到,使研究者能够测定第二个光子的状态,是像波的形式还是粒子形式,或者是二者之间。他们的实验也实现了光子从波的形式向粒子状态的连续转变。 相关链接 science--论文摘要(1) science--论文摘要(2) science daily--相关报道
查看回复

求助~~~次声制造设备怎么做~喵~

作者:505243838
[i=s] 本帖最后由 浑狱弥 于 2013-2-2 15:07 编辑 打算做一台次声制造设备 湍流的作用会引起次声波的衰减,但是它们的影响都很小,通常可略去不计。由于 次声的频率很低,所以大气对次声波的吸收系数很小,因而其穿透力极强,可传播至极远处而能量衰减很小。10Hz以下的次声波可以跨山越洋,传播数千千米以远。1883年夏季,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爪哇之间的喀拉喀托火山发生了一次震惊全球的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曾绕地球转了3圈,历时108小时。1986年1月29日0时38分,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爆炸,产生的次声波历时12小时53分钟。通常的隔音吸音方法对次声波的特强穿透力作用极微,而7赫兹的次声波用一堵厚墙也挡不住、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   由于人体各部位都存在细微而有节奏的脉动,这种脉动频率一般为2~16Hz,如内脏为4~6Hz,头部为8~12Hz等。人体的这些固有频率正好在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内,一旦大功率的次声波作用于人体,就会引起人体强烈的共振,从而造成极大的伤害。谈到共振的破坏力,可能不少读者都知道在19世纪的欧洲,曾多次发生过士兵齐步过桥引发桥体共振,使大桥倒塌的悲剧。坚固的大桥都可以毁于共振,何况血肉之躯呢!次声武器就是利用频率低于20Hz的次声波与人体发生共振,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发生位移和变形而造成人体损伤以至死亡的一种武器。   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广泛存在着次声波,人们正是通过次声波引发的破坏现象逐步认识它的神奇威力的:1883年,印尼的克拉托火山大爆发,巨大的喷发激起强大的次声波,它绕了地球3周,在远离火山几万千米的观测站测到了这次次声波,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的次声波;1948年,一艘名为“乌兰格梅奇号”的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突然遇到海上风暴,当救助人员赶到时,船上所有人员都莫名其妙地死了。后经科学家们调查,才发现造成这场海难的罪魁是风暴与海面惊涛引起的次声波。最近有人把神秘莫测的百慕大三角区发生的悲剧也归咎于该地区的次声波。   为了深入了解人体究竟能承受多强的次声波,人们曾用与人体忍受力相近的狗、猴子和狒狒做试验,结果表明:狗在172dB的高强次声作用下,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有的甚至停止了呼吸,猴子和狒狒的呼吸次数也明显降低;当声压级达到185~195dB时,在不长的时间内,被试动物全部死亡。经反复研究,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次声波强度在140dB左右,即使作用时间较短也会引起人体内脏器官机能方面的改变,当上升到150dB时,则会引起人体内某些器官的病变,如次声强度再升高,不仅会有生理病理方面的明显变化,甚至会导致人身伤亡。因此把150dB的声压级定为人体承受次声的安全极限。
查看回复

Emc² 其实并不完整

作者:a5566055
查看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0%
站点地图友情链接:
喵宅苑
喵空间社区程序
喵宅苑 静态版
宅喵RPG地图编辑器
络合兔
Lanzainc
技术宅
小五四博客
莉可POI
Mithril.js
枫の主题社
Project1
午后少年
机智库
七濑胡桃
xiuno
幻想の日常
魂研社
Nothentai
0xffff
欲望之花
泽泽社长
淀粉月刊
HAYOU
红客联盟
异次元
轻之国度
神奇宝贝新生代
游戏狗
口袋双子星
我的世界论坛
梦次元
动漫东东
动漫国际
精艺论坛
78动漫
吐槽弹幕网
漫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