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座51b发现于1995年,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绕普通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现在,它也是第一颗能够在可见光光谱中探测到的系外行星。】腾讯太空讯 系外行星飞马座51b距离地球约50光年,位于飞马座区域。它于1995年被天文学家发现,是第一颗被证实的太阳系外行星,围绕着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普通恒星运行。天文学家认为它是典型的热木星——大小和质量与木星相似的一类常见行星,但轨道距离其主恒星要近得多。
自那次里程碑式的发现以来,科学家已经证实了1200个行星系统中的超过1900个系外行星的存在。如今,对飞马座51b的研究又为探索系外行星作出了新的贡献。
由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博士生豪尔赫·马丁斯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了这项采用新技术的探测。他们使用了ESO在智利拉西拉的3.6米望远镜中的HARPS设备。
目前,探测系外行星大气层最普遍的做法是观测其主恒星被行星大气层过滤后的光谱,称为透射光谱技术。另一种方法是当主恒星遮挡住行星时观察这一系统,有助于了解系外行星的温度。而新的技术并不需要寻找到一个恰好挡在恒星之前的行星,因此可以被用来研究更多的系外行星。它允许科学家直接在可见光波段观测行星光谱,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其他技术不能探测到的行星特征。
飞马座51b的主恒星光谱被作为模版,用来帮助搜索同样有行星环绕的恒星的特征。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因为相比于它们灿烂夺目的主恒星,行星们发出的光非常暗淡。此外,行星的信号也很容易被其他微小的噪声源和效果所淹没。在这样的挑战下,HARPS应用新的技术所收集的飞马座51b的数据,为这一技术的概念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证据支持。
豪尔赫解释说:“这种探测技术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因为它使我们能够测量行星的真实质量和轨道倾角,这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该恒星系统。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估计这颗行星的反射率,从而推断行星的表面与大气层中的物质组成。”
飞马座51b的质量约为木星的一半,轨道倾角偏向地球方向约9度。它的半径似乎比木星更大,表面具有高度的反射率。这些是位于主恒星附近的热木星所具有的典型特征。
HARPS对于研究小组的工作必不可少,然而,观测结果主要来自ESO的3.6米望远镜。该望远镜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使用新的技术。这些现有设备将会被更加先进的望远镜所超越,如ESO的甚大望远镜(VLT)和未来的欧洲极大望远镜。
“我们正热切期待VLT的ESPRESSO光谱仪的第一批数据,以对飞马座51b及其它行星系统开展更详细的研究。”团队的合作者之一努诺·桑托斯说。
【流星雨资料图】据新华网报道,一年一度的天琴座流星雨即将光临地球。天文专家介绍说,4月23日8时左右,该流星雨将有望达到极大,感兴趣的公众可在22日晚至23日晨进行观测。
在美丽的银河西岸,有一颗知名的亮星织女星,它和周围的一些小星一起组成了天琴座。每年的4月16日至25日,这一星座的流星雨将在苍穹“粉墨登场”。与传统三大流星雨相比,天琴座流星雨的流量不算大,但亮流星多,且多火流星。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天琴座流星雨有着悠久的历史,1803年,美国东部曾有人观测到每个小时700颗,但近年来趋于稳定,ZHR(极大时每小时流星数理论值)保持在十几颗。预报显示,该流星雨今年有爆发的可能,ZHR或将达到90颗,并且极大时间持续较长。
赵之珩表示,今年天琴座流星雨峰值流量预计发生在23日早晨8时。虽然这个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天亮,但天琴座流星雨极大持续时间较长,22日晚至23日凌晨都是观测的较佳时机。利好消息是,极大期间的月相为娥眉月,对观测几乎没有影响。
天文专家提醒说,由于目前人类还不能精确计算流星雨母体彗星抛洒尘粒的分布结构,因而不能像预报日食、月食那样,对流星雨的发生和规模作出准确预报。因而,公众在观测时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感觉最后一段的潜台词就是【我也不造有没有哦如果你看不到的话不要怪我哟诶嘿☆】
【“火环”星系存在于120亿光年之外,当时的宇宙年龄仅为现在15%。】据国外媒体报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明珠,该理论至今依然让科学家感到惊讶。来自阿塔卡玛大型射电望远镜的数据,科学家观测到一个神秘的宇宙火环,其距离我们大约为120亿光年。
如图所示,巨大的火环其实是引力透镜的观测结果,原理来自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前景星系强大的引力场扭曲时空,形成了超级放大镜,这样科学家就能够看到更遥远宇宙的天体,该火环的形成也很好诠释了广义相对论。
图中的火环来自120亿光年外的SDP.81星系,周围发光部分为星系尘埃结构,在特殊情况下遥远星系的光可通过引力透镜投射到地球方向上,而且是以一个几乎完整的圆呈现出来。前景星系距离我们大约40亿光年,阿塔卡玛大型射电望远镜的科学家凯瑟琳认为引力透镜对天文学研究而言非常有帮助,能够观测到非常遥远的宇宙天体,SDP.81星系处于宇宙年龄仅为当前15%的时期,可以让我们了解早期宇宙的奥秘。
【这张地图形象地呈现全球闪电最频率出现的地区。】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宇航局最新绘制一张地图,揭晓地球上最频繁出现闪电的地区。
美国宇航局热带降雨测量任务和轨道观测-1/微型实验室卫星收集了1998-2013年之间全球闪电数量和发生位置,之后绘制一张地图形象地呈现出来。结果表明,闪电经常出现在接近赤道的地区,出现在陆地次数多于海面。
美国宇航局地球天文台网站解释称,地球陆地比海洋吸收阳光和热量的速度更快,从而形成较强对流和较明显的大气不稳定性,这将导致一些风暴气候形成,同时也产生闪电。
该地图显示,地球上闪电出现次数最多的地区是委内瑞拉西北部马拉开波湖地区,这里汇集来自周围安第斯山脉的热量、湿度和风力,从而导致壮观的风暴,此外,还有刚果共和国远东地区。
据路透社报道,马拉开波湖地区每年出现闪电300多次。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丹尼尔-塞西尔(Daniel Cecil)强调称,地球天文台网站公布的这张闪电地图比之前绘制的地图更加详细,跨越较长时间的闪电记录使我们能更好地识别一些闪电现象。我们能够检查分析闪电的季节性,以及每天和逐年的变化性。
顺便附上这个令我笑炸的评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attach]395404[/attach]
【软着陆技术是“摘星”的重要环节之一】3月25日,美国航天局(NASA)公布了一项捕获小行星行动的具体方案。同时,美国航天局还宣称,捕获小行星任务将为人类最终在2035年前后登陆火星提供可信的技术支持。这个捕获小行星计划是如何运作的?它将给人类登陆火星提供怎样的技术支持?它是否像美国航天局说得那么靠谱?
方案:无人太空船太空取石
美国航天局公布的捕星方案名为“小行星重定向任务”,耗资12.5亿美元。简单来说,这项任务就是用太空船从一颗选定的小行星表面采集岩石,然后将它送到绕月轨道,供宇航员采样研究。
美国航天局将于2019年决定目标小行星,并于2020年12月发射太阳能无人太空船。抵达选定的小行星后,太空船将围绕“猎物”飞行约一年时间,用机械臂采集一块直径最大为4米的岩石,再将它推入到稳定的绕月轨道。到2025年,两名宇航员将乘坐“猎户座”太空船研究这块岩石。
根据美国航天局公布的信息,目前已有3颗小行星成为候选目标,伊特克瓦星(Itokawa)、神庙星(Bennu)以及2008EV5星。其中,可能性最大的小行星是“2008EV5”,这颗小行星1300英尺(约400米)宽,发现于2008年。
美国航天局认为,这颗行星的大小、形状较为合适作为目标行星,且在它的表面更有可能具有适合捕捉的岩石。
事实上,美国航天局此次宣布的捕星方案,在2013年就曾作为方案B被提出过。在此之前,美国航天局提出的方案A是这样的:用一个巨大的网格包裹住整颗小行星,再把这个巨大的包裹送往地球。
方案A被宣布后,大批科学家提出质疑。首先,要选出一个大小、重量、环境条件都合适的小行星极为困难;其次,处于自转中的小行星状态极不稳定,很容易失去控制。考虑到这些难题,在宣布方案A数月后,美国航天局又提出了方案B。
美国航天局副局长罗伯特·莱特福特介绍说,此次被选中的方案B大约需要比方案A多花费1亿美元。但莱特福特表示,考虑到方案B能够验证更多项去往火星所需要的技术,方案B最终被选中了。
目的:演练行星防御寻觅贵金属
莱特福特日前表示,希望通过“小行星重定向任务”测试人类在去往深空星体并最终到达火星的过程中需要的技术和技巧。这些技术包括“软着陆”技术、捕获技术和太阳能电力推进技术等。
太阳能电力推进技术是一种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并将之应用于驱动太空船的新技术。莱特福特表示,“要开拓去往火星之路,太阳能电力推进是一项关键技术。我们非常兴奋可以通过‘小行星重定向任务’展示这项技术。”
莱特福特进一步介绍说,执行此项任务的另一大重要目标就是验证和完善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技术。在行星防御演示环节中,携带着岩石的太空船将长期保持在某一特定位置,这一时间长度从215天到400天不等,保证携带着取样岩石的太空船能够利用引力慢慢地改变被选定行星的运行轨道。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航天局将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数据,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借此将小行星从撞击地球的运行轨道上转移开。美国航天局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好莱坞已经展示了许多阻止行星撞上地球的方法,但目前还没有某个政府或国际组织能够担负起发现和阻止这种小行星的责任。
此外,美国航天局新闻发言人大卫·斯戴兹说,在执行此次任务的过程中,有别于近地轨道使用的新款深空太空服也将得到检测。同时,或许还能考察发掘小行星上的贵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可行性。
质疑:“摘星”费钱费力太理想化
尽管美国航天局给出了“摘星”的具体方案和时间表,但仍有科学家对此提出质疑。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航天专家哈罗德·瑞瑟玛质疑称,美国航天局想要利用这项计划促进资源利用以及行星防御研究的声明苍白无力。瑞瑟玛认为,许多被美国航天局选中的小行星,其宽度根本不足以穿透大气层,它们会在太空中分解,本就不可能撞击地球。
科学家多纳德·耶曼认为,NASA将小行星视为一种资源,认为其可以作为庇护所,为长距离旅行的宇航员提供水源的想法非常牵强。耶曼表示,这种庇护必须建立在水资源丰富的碳质球粒陨石上,而你几乎不大可能找得到这种小行星。
另外,也有美国媒体报道,许多议员反对将如此大量的资金投入“小行星重定向任务”。《纽约时报》曾报道,来自密西西比州的共和党众议员史蒂文·帕拉佐称小行星捕获计划代价高、复杂、分散精力。
不过,这些质疑声似乎并未影响美国航天局的信心。莱特福特日前在一次采访中对记者表示,当你在思考我们想通过“小行星重定向任务”做什么时,你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个将美国航天局最顶尖的探索、最顶尖的科技融合在一起的项目,并且它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展示人类在近地轨道之外,去往火星的路上所需要的种种技术。“这真的非常激动人心。”莱特福特说。 (张婷)
捕捉小行星step by step
1 发送无人太空船到达被选中的小行星。与此前方案不同的是,捕捉小行星的器具由网格包裹变成了机械臂。
2 在距离小行星约1千米的低空飞行位置,太空船上的光学相机对小行星表面进行勘察。
3 太空船直线下降到距离小行星约50米处,开始抓取小行星表面合适的岩石。
4 太空船携带岩石进入某一特定位置,利用小行星与太空船之间的引力作用,慢慢改变行星运行轨道。
5 太空船把采集的岩石运送到稳定的绕月轨道。载人猎户座太空船将宇航员送至携带太空岩石的太空船附近。
6 载人猎户座太空船与无人太空船完成对接。两名宇航员走出猎户座太空船舱,采集岩石样本带回地球。
看完整个新闻我想说的是:你们城里人真会玩【doge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