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宅苑 MewoGarden × 技术宅社区II | Z站 Z Station 棒棒哒纯文字二次元技术社区

正文

宇宙大爆炸

作者:宇宙大爆炸
{"name":"宇宙大爆炸","sizeType":1,"icon":"./statics/block/1cdbf424238248c88eafa6745355ed2d.png","order":9999,"description":"","comp":""}

回复

美丽的木星极光覆盖范围超地球面积数倍

作者:蛋挞妹。
新闻日期:2015.03.27
[摘要]目前,日本科学家最新观测到木星存在持续发光的极光,其耀眼光亮覆盖范围是地球面积数倍。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上我们经常看到北极光,但都是短暂发光现象,目前,天文学家在木星表面观测到持续发光的极光,它是一种“爆发极光”。

这项最新研究发现有时极光会出现神秘爆发,由于整个过程没有涉及太阳,从而光线会非常耀眼。该现象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 Tomoki Kimura观测发现的,详细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

木星远紫外线喷射最新观测显示,明亮的木星极光爆发很可能是由行星-卫星交互作用产生的,而不是受太阳活动性影响。研究小组指出,木星极光喷射揭示能量通过木星大磁气圈传输和消散,然而主要的极光喷射是恒稳态行星旋转的内部驱动,短暂的明亮发光通常被认为是外部太阳风受压引发。Hisaki探测器和哈勃望远镜提供的证据表明,最新观测到的明亮木星极光实际上是内部驱动所致。强烈喷射从木星极冠区域延伸至木卫一极光迹象附近的纬度,暗示着通过内部等离子循环过程,能量快速进入木星极地区域。

木星观测者知道这颗巨大行星经常出现极光,比地球极光明亮数千倍,并且覆盖范围是地球面积数倍,通常他们认为木星极光是太阳带电粒子与木星磁场发生碰撞所产生的,也可能是由于木星和它的卫星单独交互作用所致。

但是这些极光耀眼明亮周期类似于地球极光,没有人能够明确跟踪分析究竟是哪一种原因导致的。木星和木卫一交互作用产生的极光现象,木卫一表面火山释放带电离子和电子云,进入木星周边弥漫强磁场的区域,这里的磁场是地球磁场强度的数千倍。

伴随着木星快速旋转,木星磁场旋转作用下牵引木卫一物质环绕其周围,导致木星极地出现强电场。这种加速离子和电子产生强极光现象,几乎照亮了电磁波谱所有部分,但不包括紫外线、X射线高能波谱带。
查看回复

飞了九年还没完!“新视野”号收到新任务

作者:蛋挞妹。
新闻日期:2015.03.23
[摘要]美国宇航局“新视野”号探测器预计在7月抵达冥王星,但科学家已经着手研究冥王星之后的探索任务,预计2019年将抵达另一颗冥外天体。
【目前科学家正在考虑两颗冥王星之外的冰冷天体作为下一步的探索目标。】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新视野”号探测器预计在今年夏天抵达冥王星附近,对冥王星天体系统进行详细考察,从现在到完成飞掠仅有不到半年的时间,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已经在研究冥王星之外的天体。根据“新视野”号的团队介绍:目前科学家正在考虑两颗冥王星之外的冰冷天体作为下一步的探索目标,来自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显示,这两颗寒冷的天体位于柯伊伯带附近。本周在休斯顿举行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科学家公布了哈勃的观测成果。

在去年夏天,美国宇航局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在45天内对五个候选天体进行了观测,之后在10月的观测中进一步将候选天体范围缩小到两颗。哈勃新观测的对象被命名为“2014 MT69”,直径大约为37英里(60公里),其距离太阳的距离大约为44.3个天文单位,如果“新视野”号要探索“2014 MT69”天体,那么要等到2019年。

位于科罗拉多州的西南研究所天文学家西蒙·波特也是“新视野”号团队的成员,他认为“2014 MT69”天体不是一个非常明亮的观测目标,从体积上看也不是非常大。科学家还推测“2014 MT69”的真实体积可能更小,因为其有可能是一对联星,由两颗小天体相互环绕形成。不过科学家还有一个备选目标,这就是“2014 MT70”,“新视野”号探测器只需要消耗较少的燃料就可以抵达,但两者相遇也要等到2019年。

虽然目前科学家确定了两个备选目标,但最后只会留下一个,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拉夫认为,我们必须做出决定,“2014 MT69”天体的胜算更大一些。“新视野”号探测器目前已经非常接近冥王星,该探测器于2006年1月升空,预计在今年7月14日抵达,历时近9年。如果“新视野”号确定了下一个目标,今年10月就要进行机动,进入另一条轨道。 新视野号你好忙2333333333333
查看回复

知识从未如此性感!!【14】——白羊座

作者: ̄へ ̄
什么是白羊座—— [attach]392275[/attach] 每年12月中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白羊座正在我们头顶。细细寻找的话就会找到的! 白羊座的位置—— [attach]392274[/attach] 位于金牛座西南,双鱼座东面。 白羊座相关信息—— [attach]392276[/attach] 白羊座是黄道星座之一。白羊座虽然不引人注目,但在古希腊很著名,因为古代春分点就位于白羊座。现在由于岁差的关系,春分点已经移到双鱼座。白羊座在日本被称为牡羊座(おひつじ座),受其影响,在中国及华人地区也存在牡羊座这个名字。 天文符号:[attach]392278[/attach]公羊角。。。粗暴简单又生动形象!!我喜欢 代表性深空天体—— [attach]392277[/attach] NGC 772:这是白羊座里最亮的一个星系是一个典型的棒旋星系 白羊座外形特点—— 钝角三角形结构,在没有光污染时非常容易辨认。
查看回复

飞比跑容易?美科学家研发火星探测直升机

作者:蛋挞妹。
新闻日期:2015.03.19
[摘要]美国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最近宣称,正在研发一种小型无人直升机,用于为未来的火星探测器探索道路。
【美国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正在研发一直小型无人直升机,用于未来火星探测器的导航。】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正在研发一直新型无人机,用于未来火星探测器的路线引导。研发这种机器导航员的原因是因为在火星上行驶实在是太艰难了。

在地球上,用于探索火山或者协助救援的机器人能够实现远程遥控。这是因为无线电信号几乎能瞬间从控制中心传递给机器人。在月球上远程操控并不困难,以光速传播的无线电信号只需要大约2.5秒就能够实现地球与月球间的往返。这种延迟并不足以对远程遥控产生严重的干扰。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就以这种方式操控无人驾驶月球车,并且成功探索了40公里的月球地域。

但是在火星上操控却困难得多,因为它距离我们太遥远了。根据火星与地球间的相对位置不同,信号需要8到42分钟才能实现往返。预编程程序必须被发送到探测车上,然后探测车自动执行程序。探测车能够通过编程简单执行地球上发送的一系列运行指令,或者能够借助车载计算机处理导航摄像机拍摄的图像,并自主测定速度、判断障碍物和危险。它甚至能够绘制前往特定目标的安全路线。

根据地球发送的指令行动是最迅速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车以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小时内行驶124米。但是这种模式也是最不安全的。若探测车主动以摄像机图像引导自己,行动会更加安全,但却更缓慢,因为所有的图像都需要处理。这种运行模式下一小时只能行驶10米,当探测车的前方路线因地势不清晰时,它就不得不使用这种模式。

好奇号单日行驶了144米,机遇号的单日行驶最长距离为224米。如果地面指挥者能够提前获得一个更好的路线,他们就能够编辑指令让未来的火星探测车获得更大的单日行动力。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无人直升机的想法。这种无人机能够每天在探测车前飞行。空中图像的优势能够让地面指挥者计划行驶路线前往科学目标。

在火星上飞行面临着特殊的考验。一方面火星引力只有地球的38%,因此直升机不需要产生与地球上相同的悬浮力。而且直升机的螺旋桨叶片通过向下推动空气产生浮力,这在火星上更加难以操控,因为火星大气比地球稀薄数百倍。因此螺旋桨叶片只能选择更加快速的旋转或者设计的非常巨大。

无人机必须能够借助提前设定的指令自己起飞,并且沿着一条指定的路线稳定飞行。它也必须反复的在火星崎岖的表面起飞和降落。它必须能够在火星艰苦的条件下存活,那里的夜间温度能够直线下降到100华氏度甚至更低。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们设计了一架质量为1公斤的无人直升机,它的大小只相当于一个纸巾盒。螺旋桨长度达到了1.1米,每分钟转速为3400转。这架无人机是太阳能动力的,因此它的电池每天必须获得足够的电能用于支撑每天2到3分钟的飞行,以及夜晚的加热。它每次行动半径约有半公里,它所获得的图像会传递给地面控制中心。工程师们预计无人机的提前探测对于设定探测车路线是非常有价值的。 果然推进力是个难题......火星大气又少得可怜@@13!!
查看回复

高清雷达图像助科学家揭示金星秘密

作者:蛋挞妹。
新闻日期:2015.03.14
[摘要]目前,科学家结合雷达信号和望远镜观测数据,获得了金星高分辨率图像,试图揭示金星表面结构之谜。
图中很容易看到金星表面结构特征,如山脉和山脊

腾讯太空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使用陆基光学望远镜观测金星,其表面包裹在二氧化碳构成的厚云层之下,为了穿透这一云层,麦哲伦探测器使用雷达探测到金星表面的具体特征,例如:山脉、陨坑和火山。目前,天文学家结合绿岸射电望远镜和阿雷西博天文台雷达发传送器,获得了从地球角度观测金星表面的详细图像。

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的雷达信号可以穿透地球大气层和金星大气层,雷达信号抵达金星表面再反弹由绿岸射光望远镜接收,这一过程叫做收发分置雷达。

该勘测方法不仅能观测金星表面,还能监控发生的变化,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拍摄的图像,科学家希望最终探测到活火山活动迹象。他们认为,这样的勘测图像还能揭示动态地质作用,将对金星地质历史和亚表面状况提供重要线索。

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资深科学家布鲁斯·坎贝尔(Bruce Campbell)说:“我们仔细对比雷达图像,试图寻找动态变化证据,这一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在此期间结合当前和之前的观测照片,我们发现大量改变金星表面的其它地质作用。”

第一张金星高分辨率雷达图像是1988年阿雷西博天文台拍摄的,最新的图像是阿雷西博天文台和绿岸射电望远镜拍摄。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金星表面覆盖着一个神秘Y状云层,对此迷惑不解。上周研究人员声称找到了答案,高强度风扭曲波浪状云层,从而产生一个拉伸云层结构。

同时,这一发现还有助于揭晓太阳系其它慢速旋转星球出现的类似地质作用。金星强风在高空大气风速为360公里/小时,每4-5个地球日环绕金星一周,而金星每完成一次自转需要243个地球日,这意味着金星强风时速远大于金星自转速度。强风在不同纬度保持恒定速度,但接近金星极地时风速会变快,因为它们的循环周长变小,从而最终形成Y状结构云层,金星两极的云层移动速度更快。
查看回复

有钱任性!莎拉·布莱曼三年砸5300万美元将在太空开唱

作者:蛋挞妹。
新闻日期:2015.03.12
[摘要]英国女高音歌手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将高歌太空,为此行耗时三年花费5300万美元接受严格训练。
莎拉·布莱曼进入太空前接受严格训练

中新网3月11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援引外媒消息,英国女高音歌手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在砸下5300万美元和受训近3年后,即将飞往国际太空站(ISS),举行外太空的现场演唱会。

据“今日美国报”(USA Today)报道,曾演出前夫音乐剧“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莎拉·布莱曼9月1日将由哈萨克贝康诺太空发射场(Baikonur)出发,成为太空的第8位游客,同时也将是造访太空的第1位职业歌手,并绕行地球轨道10天。

英国媒体报道称,54岁的莎拉·布莱曼为这趟旅程支付5300万美元,2012年7月,她还在俄罗斯的星市(Star City)评估是否适合上太空,之后便接受严酷的太空人训练。

今天她在伦敦西区的记者会形容,绕行地球上方400公里轨道高歌的重重挑战。莎拉·布莱曼表示:“在微重力状态下唱歌与在这裡唱歌很不一样,在这里唱歌时,我们是立于地球上。”

她坦言:“我正在找一首美妙且传达简单讯息的歌曲,唱起来也不要太复杂”,“我一直与前夫合作,他确实想出一些最美丽的歌词。”

她也解释,正试着是否能有地球上的“合唱团、孩子们和另一歌手连线”,来场零时差演出,“这样就再美好不过了”。

唯一感想:有钱还真是再美好不过了呢~【说着哭了出来@@6!!

查看回复

日本“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进入巡航状态

作者:蛋挞妹。
新闻日期:2015.03.09
[摘要]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初期性能确认工作已顺利结束,进入正式飞行的巡航运行状态。据悉,“隼鸟2号”目前设备正常,飞行顺利。
太空艺术家笔下的“隼鸟2号”想象图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本月3日表示,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初期性能确认工作已顺利结束,进入正式飞行的巡航运行状态。据悉,“隼鸟2号”目前设备正常,飞行顺利。

据报道,“隼鸟2号”为高1.25米的箱型体,此次采用的推进剂比前一机型增加了推助力和耐久性,还为该探测器特地研发加载一种“冲击装置”,届时可通过爆炸将速度达每秒2公里的高速弹丸冲入小行星表层,以期从未受日照、射线等影响的小行星内部采集准确样本。

据JAXA称,“隼鸟2号”目前距离地球约3600万公里。本月与6月将连续运行离子发动机进行加速。11至12月将利用地球重力改变行进方向,向目标小行星“1999JU3”靠近。项目负责人、JAXA教授国中均表示“所有成员将严阵以对”。

据了解,“隼鸟2号”是世界上首次从小行星回收样本的“隼鸟号”的后续探测器,于2014年12月在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日本宇航研究开发机构此番将目标锁定于另一颗小行星“1999 JU3”,计划在此小行星上采集样本物质并带回地球。
查看回复

【银河系再见!】超高速星,逃离银河系!

作者:蛋挞妹。
文章来源: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022/ 译者:艾麦乐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正以1200千米/秒的速度离开银河系的超高速星,它可能是被一场Ia型超新星爆炸给踢出来的。图片来源:ESA/HUBBLE, NASA, S. GEIER】 科学家利用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凯克天文台(W. M. Keck Observatory)及泛星1号望远镜(Pan-STARRS1 telescopes),发现了一颗打破银河系速度纪录的恒星,正以1200千米/秒的速度在狂奔。由于速度极快,这颗恒星最终将逃离银河系的引力束缚。与其他已知将会逃离银河系的恒星不同,研究团队证明这颗致密的恒星是在一场热核超新星爆炸中,从一对极其紧密的双星系统中被踢出来的。 类似太阳的恒星受到银河系引力的束缚,不紧不慢地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只有少数所谓的超高速星(hypervelocity star),在银河系中穿行的速度极快,能够摆脱银河系的引力约束——换话说话,它们不会再绕着银河系旋转,而是会逃离银河系,去星系际空间闯荡。 科学家通常推测,与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近距离接触,最有可能将这些恒星踢出银河系。 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斯蒂芬·热耶(Stephan Geier)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团队,利用口径10米的凯克II望远镜上的阶梯光栅摄谱成像仪,对名为US 708的这颗超高速星进行了观测,测出了它的距离和它在我们视线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再仔细比对以前的观测数据库中它的位置,以及泛星1号巡天项目图像中它最新的位置,他们又测出了这颗恒星垂直于我们视线方向上的速度分量。 将这些测量结果结合在一起,研究团队测定,这颗恒星正以每秒大约1200千米的速度移动,比银河系中此前已知的任何恒星速度都要快得多。更重要的是,US 708的运行轨迹显示,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不可能是US 708如此高速的原因。 US 708还有另外一个与其他超高速星截然不同的特点:这是一颗快速自转的致密氦星(helium star),很可能是在与一颗近距离伴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因此,US 708可能起源于一个超级紧密的双星系统,将氦元素转移到一颗大质量的白矮星伴星身上,最终导致伴星发生了一场热核爆炸,爆发出了一颗Ia型超新星。在这个场景中,幸存下来的伴星,也就是US 708,被爆炸的恒星弹射出来,从而以极高的速度向外逃逸。 这些结果为氦星和热核爆炸超新星之间的关联提供了观测证据,对于理解这些神秘爆炸的前身系统又迈近了一步。 详细描述这一发现的论文,发表在3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编辑:Steed 编译来源 凯克天文台官网,​Thermonuclear Supernova Ejects Galaxy’s Fastest Star 其实我不大明白【与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近距离接触,最有可能将这些恒星踢出银河系】这句话的意思......有谁来解释下......
查看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0%
站点地图友情链接:
喵宅苑
喵空间社区程序
喵宅苑 静态版
宅喵RPG地图编辑器
络合兔
Lanzainc
技术宅
小五四博客
莉可POI
Mithril.js
枫の主题社
Project1
午后少年
机智库
七濑胡桃
xiuno
幻想の日常
魂研社
Nothentai
0xffff
欲望之花
泽泽社长
淀粉月刊
HA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