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宅苑 MewoGarden × 技术宅社区II | Z站 Z Station 棒棒哒纯文字二次元技术社区

正文

继续逃离科研系列【转自《人民日报》】

作者:Ekino
[i=s] 本帖最后由 浑狱弥 于 2013-2-2 14:55 编辑
人民日报:不必为“逃离科研”失眠
兴趣爱好,是一个人保持科研热情最重要的动力。如果对科研没有兴趣,“逃离科研”也许是明智之举 近日,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程代展老师在科学网上的一篇博文《昨夜无眠》,让许多关心科研的人士“无眠”。 博文中,程代展讲述了自己即将博士毕业的得意弟子,拒走为他铺好了的科研道路,而到北京某中学任教。这一决定,让当导师的程代展“无法接受”,“欲哭无泪”。 一石激起千重浪。该博文引发众多科研工作者的感慨,有人感叹博士生任职中学是人才浪费,有人则担忧出现后继无人的“科研危机”,等等。 如何看待这些感慨?我们不妨从最朴素的道理谈起,即支撑一个人从事科研事业的持久动力在哪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给出了答案。一个人,是否愿意献身科研、能否做出杰出的贡献,内心蕴含的科研热情至关重要。程老师的这位得意弟子,虽是老师眼中的“天生做科研的料”,可他本人却坦言:“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这一点恰恰被程老师忽视了。做好科研工作,通常要忍受常人不能承受之寂寞和清苦,兴趣和热情尤为可贵。只有对科研感兴趣、保持热情,才能让科研工作者在单调中发现乐趣、在乏味中获得满足,从而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在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继续深造”已然成为许多毕业生的“缓兵之计”,真正基于兴趣而读硕、读博的又有多少?所以,大可不必为那些对科研失去兴趣的“逃离”者惋惜。 再者,博士教中学又有何不可?曾在新西兰攻读博士后的丁莉萍回国后自愿到上海当了小学老师,投身于数学教学改革,激发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应试教育改革的成功范例。前不久,她从全球15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拿到挪威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聘书。丁莉萍的经历启示我们,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到中学甚至从事更基础的工作,同样可以施展才能。 有教育学者表示,孩子和优秀的老师接触的越早、越多,越可能提前发现自己的兴趣,成长起来的可能性更大。钱学森先生也回忆,自己就读的北京师大附中的很多高中教师,就是北师大的教授,水平很高,对自己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从教书育人角度看,博士生任教中小学,不仅不应该为之感到可惜,还应当鼓励。中学的三尺讲台同样大有作为,其他岗位亦然。相反,如果违背了人才自身意愿,揠苗助长,则可能南辕北辙,反倒约束了才能的发挥,这才是人才浪费。 不可否认,当前一些优秀的科研人才因为工资待遇太低而放弃了相对清贫的学术生活,另谋高就。这一现象的确值得关注,但与因为缺乏兴趣而“逃离科研”是两回事。

回复

这个也有了

作者:Ekino
浑狱弥 发表于 2012-11-27 23:32 这个也有了~ 真是闹大了,有人会整治科研吗~
这个很难说………………也许会………………这只是前奏说不定~~
查看回复

这个也有了

作者:浑狱弥
这个也有了~ 真是闹大了,有人会整治科研吗~
查看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0%
站点地图友情链接:
喵宅苑
喵空间社区程序
喵宅苑 静态版
宅喵RPG地图编辑器
络合兔
Lanzainc
技术宅
小五四博客
莉可POI
Mithril.js
枫の主题社
Project1
午后少年
机智库
七濑胡桃
xiuno
幻想の日常
魂研社
Nothentai
0xffff
欲望之花
泽泽社长
淀粉月刊
HAYOU
红客联盟
异次元
轻之国度
神奇宝贝新生代
游戏狗
口袋双子星
我的世界论坛
梦次元
动漫东东
动漫国际
精艺论坛
78动漫
吐槽弹幕网
漫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