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比较文学入门】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中外比较文学入门】 法国学派 嘛,来填坑了。 上次说了法国学派, 一百年前兴起并盛行于法国、德国,并一度还曾主宰了比较文学的全部领域,其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影响事实联系。又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争论中,其争论的一方多是法国学者,故被称为“法国学派”。 在20世纪前半时期法国文学家们为比较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根据破旧拓新的历史规律,在20世纪的后半期产生了美国学派。 美国学派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理论渊源。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国家,在接受世界各地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二战”之后,美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超越欧洲。从理论渊源来看, 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兴起了“新批评”思潮。该思潮反对19世纪传统的实证主义文学批评,认为关于作者创作意图的研究,会产生“意图谬误”( Intentional Fallacy)和“效果谬误”(Affective Fallacy);转而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立价值,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和美学评价。美国比较文学家深受这一理论的影响,甚至有学者(如韦勒克)就是该理论的主将。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学派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建立了与“影响研究”相对的“平行研究”(ParallelStudy)和跨学科研究(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雷马克有说:“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一定义,除了强调对并无相互影响或联系的各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外,它还提出了比较文学还应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或信仰等“表现领域”的关系研究,即被学界称之为“跨学科”研究,也属比较文学。在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这标志着美国学者开始在比较文学领域打出了自己的旗帜。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RenéWellek)在第二卷发表《比较文学的概念》一文,着重指出:
由法国学派所倡导的民族文学间的关系研究,这种仅仅注重文学的外部研究,排斥文学批评的方法不过是“拼凑实证主义的杂碎”,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永远不允许我们分析艺术的个别作品,甚至不能探讨它的总的起源,因为这些东西永远不会仅在他的对外关系中发现”。
这是美国比较文学学者首次旗帜鲜明地质疑“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式。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和“法国学派”首次面对面的交锋发生在1958年。该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在大会上,韦勒克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书面报告,矛头直指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引起了极大反响。韦勒克的批判切中要害,认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突出标志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法”。
相对于法国学派来说,美国学派的贡献↓↓↓1、突破了法国学派机械、保守观点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束缚;2、扩大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使跨学科、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成为可能;3、突出了比较文学的“文学内核”;
但是相对应其产生的负面作用是↓↓↓使比较文学的范围过于宽泛,易导致比较文学独立性的消亡。
最后 其基本观点↓↓↓1、提出了“平行研究”的新方法;2、提倡开展跨学科研究;3、反对“总体文学”的概念;4、反对“欧洲中心论”。
下次说前苏联学派 快来人教教我我只知道皮毛深的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