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學《孟子》,很顯然我們班的同學對梁惠王章句中的“君子遠庖廚”這句十分感興趣,并由此展開的激烈的討論。
在沒有經過學習之前,我一直以為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儒家對男性地位的推崇,對女性地位的打壓,不讓男的做飯什麽的@78#
嗯。很顯然我是錯了【這到底是從哪篇誤人子弟的言情小說裏面得到的啊@8#。。
不過我相信這句肯定大家也都聽說過,不如拉粗來討論討論#44m
獻上原文:
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節選)
這只是這一句所在的選段,整個故事大約是這樣,我估計有人是聽過:
有人牽著要用來釁鐘的牛走過,被齊宣王看到了。齊宣王看這牛十分可憐,便讓人將牛放了,用一隻羊來代替。有些百姓就誤解齊宣王是吝嗇,用比較小的羊來代替牛。於是孟子就對齊宣王說,百姓並不能理解王的不忍之心,如果羊與牛一樣是無過錯就被殺死,那麼殺羊和殺牛是沒有區別的,又說:“百姓這種誤解沒有什麽關係,王這種不忍之心正是仁愛,王親眼看到了那隻牛,卻沒有看到那隻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看見它們活著,便不忍心再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悲鳴哀號,便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君子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翻譯部份選自楊伯峻先生的《孟子譯注》
注:釁鐘:周禮的一種祭祀禮,新鑄鐘,要以牲畜之血祭祀。據同學查資料說大概就是直接把動物放血放死,詳情參見割腕自殺( ̄▽ ̄") 。。下次可以專門寫寫祭祀禮呢。。。
於是就有人提出了:這怎麼能是仁愛呢?爲什麽孟子能把這個歸為仁愛呢?雖然把牛放了,但是羊確實確確實實死了的,雖然齊宣王沒有看到,但是由他間接促成了羊的死亡。這怎麼能叫仁愛呢?我們不能因為把牛放了,就對羊的死視而不見.
還有人提出了:這就像我們吃肉一樣,我們都不是素食主義者,但這也不代表我們對動物就沒有同情心啊?相反的,就算我們隊動物再有同情心,我們也不可能不吃肉嘛。所以孟子說的仁愛,這種不忍之心,我們要心存,但是肉還是可以繼續吃的嘛。當時那種祭祀制度不能改變,所以王有同情心,但還是需要一隻祭品的嘛。但是在看到的時候有這種不忍之心就好了。
於是又有人反駁:可是我們一邊說我們有仁愛之心又一邊吃這些動物,那不是很虛偽么?那讓君子遠庖廚不是也很虛偽?这不就是眼不见为净?
還有學長說了:爲什麽說殺羊和殺牛是一樣的呢。有件事就是說一輛公車出了意外,如果往人行道上開的話,全車人都能得救,但是人行道上也有幾個人,他們毫無疑問會死,這應該怎麼選擇。【其實那學長講的好多了( ̄▽ ̄") 好像是這件事還有個專有名詞來著,可我實在不記得了,不過這個我以前也聽說過,應該很多人還是知道的吧】很多人說,還是選開上人行道吧,這樣人死的少一點。當今很多人,都會這樣權衡,但是西方的價值觀就不一樣,他們不會這樣選擇,這種權衡顯然是帶有功利性的,而人命是不能這樣權衡的。
學長還講了一些我不太記得了,理解的大概就是,很多人就想愚昧的百姓一樣,覺得牛比較大隻,羊比較小隻,但是他們並沒有看到齊宣王的不忍之心,牛與羊都是一樣的生命,因此殺牛和殺羊是沒有區別的。
听完老师的讲解我的看法是:
如果我萌總是呆在有殺戮的地方,嗯。廚房,就算當初我們是對那些動物們抱有不忍之心的,長久以來也會變得麻木不仁,如同宰豬宰牛的屠夫一樣。因此牛或羊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我萌应该将所有生命都一视同仁,感其所悲,怜其所死。正视爲了保持这份不仁之心即仁愛之心,君子應當遠庖廚。即使是有时候并不能改变死亡,就如最后还是没有改变羊的死亡,但以后遇到这样的惨事仍会尽一份心力,这样的悲悯之心,仁爱之心是不应丢失的。
当然这些浅薄之见,我也不敢说我是对的,你萌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大家来讨论讨论啊~~~~!26~
唔,周易啊,宋儒在这方面用力比较多,不过分为不同的派别,有象数义理之争,比如朱熹的周易本义就可以看看,虽然只是义理一脉,但是却也可以看出些门道来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