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桜子の小号 于 2015-3-9 18:52 编辑
今天看到甜阁下的回答,说真正的男人是一个敢于哭泣的男人?@-Y Wong我的理解里,“真正的男人是一个敢于哭泣的男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成熟的个体,能够开放接受、并且有能力坦诚地表露内心包括悲伤在内的诸多感受,同时接纳那个会受伤、不完美的自己;而这一点是个体性格当中最为勇敢的部分——一个男人的男性气质并不会因为他的哭泣而有所减损,反而显得耀眼。
回到心理咨询范畴的讨论。
如果我们正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能够看到,哭泣以及哭泣背后的哀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那么的常见。我们每个人都会迎接死亡,我们的家人也是。除了死,还有大量其他形式的分离。面对这些变迁,我们通常毫无办法。生命如此无常,难道我们哭一下都不行么?
在最开始的时候,婴儿的“哭”和“喊”并不区分,都指向“需求”。后来的区别,更像是可期望的需求(喊)与无望的需求(哭)之间侧差异。哭泣时泪液分泌的目的是润滑眼球和排出异物,这里面天然表达了自我安慰和疗愈的需要。一个无法“自然”哭泣的人,其心灵往往也无法自我安慰和疗愈。
那么,心理咨询鼓励来访者哭泣么?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哭就跟性一样,成为了心理咨询特别怪异的两个部分。之所以怪异,我想是因为这两件事情成了日常话题中的禁忌。在我们的社会,哭泣和性有 许多非常相近的符号意味:无能、肮脏、下流、放不上台面、忽视又不能忽视的。心理咨询作为大众眼里的“垃圾桶”,似乎自然要多点“垃圾”才算“合理”。
于是出现一些非常奇怪的“潜规则”,比方说“如果心理咨询不能让来访者哭,那就不能算好的咨询”。甚至会有专门研究弄哭来访者技巧的咨询师,美其名曰“宣泄疗法”。
对于我个人来说,在心理咨询当中我鼓励的事情并不多。硬要说有什么是我特别鼓励的,那就是尽可能的坦白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故大部分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并不执着于让来访者哭。当来访者神情冷漠地跟我讲一些很可怕的事请时,我可能会停下来和他探讨这里面可能存在但被否认或者隐藏了的情绪,但是否拥有这些情绪、是否值得为此而哭泣,在我这里则是自由的:你可以而非必须以哭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难过,正如其他的表达选择。(当然,对于通过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表达方式,必定是严令禁止的)
而当我面对一个长期以眼泪作为手段来掩盖其他情绪、要挟对方、表达愤怒或者获得关注的来访者,我可能会在其哭泣的时候进行打断,提醒并与之探索此刻正在发生什么。
但不管怎么说,对来访者的尊重是放在所有技术之上的,倘若不能让来访者感到自己可以体面地去面对生活、人格当中的种种问题,那么在咨询中的的哭泣又和弄哭小朋友获得自我满足的凌霸行为有何区别?
@甜阁下
题主提到的我说的这句话,是有我要表达的对男人的理解与怜惜之情的。
人们对男人与女人的看法总是泾渭分明,男人是理性动物,女人是情感动物;男人坚强果断勇敢,女人温柔脆弱善良;这样的两性描述把男人和女人划分成绝对的两类人,这是不客观,对人性的伤害很大。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允许女孩子流泪,男孩子却不能哭,哭就不是男子汉,哭就变成了懦弱的特征,男孩子长大成人,自身的很多情绪与感受就这样被性别规范压制,情感变得十分刻板和单调,丧失基本的共情能力,无法体察他人的感受。
这种压制的结果表现在和女人谈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男人看到女人哭泣,会手忙脚乱,会不知所措,他无法对女人的情绪进行解码,因为自己缺乏充足的情感经验,也无法和女人正常地进行情感交流,种种误解衍生,男人会感到非常累和痛苦。
这种交流的差异不是天生的,正是割裂的性别教育导致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勇于哭泣的男人是真正的人,会哭泣的男人,意味着他不再蔑视自己的情绪,他摆脱了社会对男人情感表达的压制,能象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清楚地活着,而不是否认情感存在,否认眼泪对唤醒人性的意义。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眼泪,意义非常重大。一个男人可能无法在自己家庭内部、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真情流露,他可能情绪徘徊在崩溃边缘,咨询室是他最后一个安全地带。对女人来说同理。
来咨询的来访者,无论他带来什么样的问题,都会伴随着大量的无法自行处理的情绪,被堵塞的情绪得不到安全地宣泄的机会,咨询就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如果不是出于对咨询师的信任,来访者被压抑许多的情绪怎么能转化为痛快的泪水肆意流淌呢?如果来访者满腹委屈,仍然听到咨询师不痛不痒地劝慰:“不要哭了"。这个咨询还进行得下去吗?
哭泣意味着来访者的情感要走入更深层次的表达,咨询师要做的不是止住来访者眼泪,眼泪的背后蕴藏着大量的含义与信息,也其说鼓励来访者哭泣,释放情绪,不如说是鼓励来访者更进一步地打开防御的心门,端详自己被压制的情绪与感受,矫正那些被歪曲的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的看法。
当下的眼泪,一定是和某种生活体验联想起来有关,咨询师要关心来访者的眼泪,告诉他,眼泪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表现之一,一个从不哭泣的人,是情感被禁锢了的人,是生命表达不充分的人,应从自然的眼泪中重新成长一遍,向眼泪索要公正,通过眼泪自我理解,接纳软弱,找回做人应有的丰富感受。
个人认为:
本内容已隐藏,回复后刷新可见哦
royalkiller 发表于 2015-4-13 23:10初中开始情感就被禁锢了肿么办。。。
帮你扒开【x 其实长大后窝也很少哭了说,但也不能不会哭吧。
[查看全文]
睡眠不足,会令人更容易产生错误记忆,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心理科学》期刊上。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心理学家Steven J. Frenda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实验:研究者们首先让被试观看一些犯罪现场的照片,然后让被试阅读误导性的文字材料,最后测试了被试记得多少犯罪现场的细节。Steven等发现,相比睡眠充足的被试而言,睡眠不足的被试更容易形成错误记忆,即混淆了文字材料里的误导性细节和照片里的真实细节。
以往研究证明,如果一天睡眠不足八个小时的话,人们的认知功能会受到影响。但是Frenda注意到,关于睡眠对记忆影响的研究却很少。
“长久以来,我就感觉到,如果前一天晚上没睡好的话,我的知觉和记忆能力就会一团糟,直到好好地补了一觉为止。”Frenda解释道,“然而,令人吃惊的是,睡眠剥夺和错误记忆在目击者情境下的实证研究却非常少。大部分研究仅仅关注了(实验室条件下)睡眠剥夺如何影响人们对一串词汇的记忆,而非真实场景下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Frenda等的前期实验显示,一天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与错误记忆的形成相关。在正式实验中,研究者们检验了通宵是否会增加错误记忆形成的概率。
实验在深夜开始,一共有104名大学生被试参与了这项实验。被试们被分成四组,到达实验室以后,第一组被试先观看了一系列犯罪现场(正在进行时)的照片,然后被允许回去睡觉(看照片-睡觉);第二组被试观看了同样的照片以后,被要求留在实验室通宵保持清醒(看照片-通宵);第三组被试先回去睡觉,然后再观看照片(睡觉-看照片);第四组被试先通宵,然后再观看照片(通宵-看照片)。
接着,所有被试们都被要求阅读一段文字材料,文字材料当中有一些与照片中的真实细节相悖的误导性描述。比如,文字材料里写道“小偷将偷来的钱包塞进了裤兜里”,而照片中的实际细节是“小偷将偷来的钱包放进了夹克口袋”。
研究结果显示,只有第四组被试(通宵-看照片-阅读文字材料-记忆测验)更容易产生错误记忆,即受到了文字材料里误导性描述的影响。
第二组被试(看照片-通宵-阅读文字材料-记忆测验)倒并没有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
研究者们相信,这项发现对于司法系统的执法公正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现代人的平均睡眠时间更少,而且慢性睡眠剥夺(比如失眠)呈上升趋势。”Frenda说,“我们的研究提示,如果某一案件的目击者是那种平时睡眠质量不好的人,那么他所提供的证词是要大打折扣的。”
“为了更好地衡量目击者证词的准确性,未来还需要做更多相关研究。”Frenda总结道,“我们正在进行新的实验,旨在探索睡眠剥夺导致错误记忆的详细过程。”
原文:Sleep Deprivation May Increase Susceptibility to False Memories
作者:Nancy E. Adler
艾玛 我又来发奇怪的文章了→w→
其实我不知道文章到底是什么事情,只是觉得有些内容写得挺实在,困惑在感情里的人还是可以看看的╮( ̄▽ ̄")╭
最后,结语很赞!o( ̄︶ ̄)n
-------------------------------------------------------------------------------------------------------------------------
上周末发生了马文姚事件, 根据持续几天对他们这个故事的关注, 我对他们的一些信息做了解读。 首先,我想跟大家说一个概念, 就是婚姻中的配偶是你的子人格,被压抑了的另一半, 我们每一场长期的婚恋关系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子人格的成长。 根据伯恩斯的TA人际关系理论,人生是有脚本的。 我们总是按照自己幼年被家庭暗示形成的脚本来成长, 而亲密关系就是为了使我们那些被压抑了的子人格得到进一步成长,所以我们会爱上人。 爱人的本质其实是为了自我成长。 如果人生有脚本,那我们会爱上的什么人会不会也有脚本呢?
也有的。
爱人脚本的构成有两部分:
潜意识总在需找熟悉的感觉,潜意识总在寻找被压抑了的自己。 前面这番话大家能理解吗? 如果不够理解,我将用马伊琍和文章的恋爱模型来进一步帮助大家理解。
其实每个人都有多种性格的,只是一般只有一个人格能成为主人格,其他的人格被压抑下去了。那么我们在面对不同环境刺激的情况下,我们不同的一面可能会被激发出来。 但是虽然只有一个人格胜出,其他人格被压抑了下去,这些被压抑了的子人格,他们还有个高低之分的。 而我们爱上的那个人,往往就拥有我们比较明显的被压抑了的那个子人格。
好,我接着说马文姚。你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类型的人,其实你自己身上都有这些子人格,因为你有,你才能辨识出这些人。 我举个例子,你知道什么是疼,你遇到疼的时候才知道疼。
我们可以看到马伊琍是个很严谨的人,大气,勤俭,理智,她曾被评为娱乐圈最没有星味的明星,终年穿T恤和布鞋。这一点大家有印象吧?
而文章呢,就是一个私下比较痞的人,持才傲物,有一次录节目,在后台休息室,他在那儿抽烟,工作人员要他把烟掐了,他就直接掐在沙发上。
那么是什么样的成长经历造成了他俩这样的性格呢?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原生家庭的情况?
大家会发现今天新浪微博上有一篇伊利父亲发的微博。
里面提到伊利的双亲都是中学就下乡当知青了,后来返城后,中年又下岗,家里生活条件是很差的。 他们家生活条件好起来,完全靠伊利演戏慢慢出名收入高了起来。 而且我们从伊利的父亲这篇微博和下面的评论,我们也可以看出她父母是老实的老百姓,就想息事宁人,自己受点委屈都没关系。 伊利是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的。 那么根据萨提亚的沟通模型,我们可以理解到,父母强势孩子就弱势,父母弱势孩子就强势。
家庭的这种模式是配合式的。
我打个比方,在沟通模型中,强势和弱势是两个极端,大家会发现,凡事强势的人,他沟通的对象往往是弱势的,因为只有这样双方才沟通的起来。
父母强势孩子就弱势,父母弱势孩子就强势,难道就没有其他模式?
有的,有五种沟通模式。 在这里我专门谈马家的沟通模式:
因为这也不是写学术论文,可能也没那么严谨的去论证一个东西,就是说个大概,跟罗胖讲历史一样。 大家理解那个意思就行了。
马伊琍成长在一个可以说父母比较弱势的家庭,所以她从小很懂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点大家能理解吧。
好,接着说,马伊琍。
她特别会承当生活中的事情,所有事情,大大小小事情都是她自己承担,她没有一般女孩的娇气,因为她成长的环境就指不上别人。而且她心疼她爸妈的遭遇,她想强大,想付出,想照顾人。
然后我们再看看文章的原生家庭环境。
我看了一些关于文章的访谈,优酷上面有,在首页,大家可以翻得到哈,就是撒贝宁做的那挡节目。
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是从小就特别叛逆的。而叛逆的孩子一般成长在一个父母管教严格的,不懂得体贴他情绪的家庭。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父母有关怀他的情绪,懂得体贴他,那么这个孩子应该是对人有安全感的,热情的,性格非常NICE的,很好与人打交道的人,因为第一,他的成长过程没有挤压什么情绪,第二,他在原生家庭中学到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如果一个家庭,父母从小是对他很严的,不体贴他的情绪,只是镇压他,要他上进的这样一个环境,那么他长大以后容易脾气比较急,甚至是暴躁,而且他与人打交道的方式也往往用征服而不是示好的方式,这样的人到一个群体中,常常会激起一群人的反感。 所以有时候我们的群里碰到一个攻击性比较强的新群友,大家不要认为是他人品怎么样,他来到这里是想与大家建交的,是想融入这个集体的,只是他不懂得怎么正确的与人建交。那么有些人不幸被踢了,有些人留了下来,慢慢大家接纳他了,他的攻击性也就没那么强了——他不是为了要攻击谁,而是这是他与人建交的方式——征服——他不会别的方式。 其实文章也属于这类型的,他攻击性强,但是你知道,他面对的不是一帮咨询师,如果是咨询师群体,大家会接纳他,但是不是咨询师群体,大家就会记恨他,你看,多少媒体都说跟文章没法合作。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其实是平和的,这种攻击性强的人,内在都是一个没长大的小孩,而正是因为他没长大,他总是想显示他的强大,用幼稚的方式。
那么再回到子人格的问题上。
一个平时总是省吃俭用的人其实是向往能潇洒花钱的,一个工作忙碌的人其实是向往休闲度假的,这大家能理解吧。
马伊琍这样一个懂事的女孩,她其实是希望自己能任性能放纵的,但她不能。
而文章这样一个叛逆的,痞的男孩,他其实是希望自己有特别成熟稳重的一面的,只是他做不到。
这是他俩互相吸引的第一点,对方身上有自己被压抑了的子人格,他们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完整的自己。
第二点,看李静对马伊琍的访谈,问马伊琍为什么爱上文章,最欣赏文章什么地方?
(其实心理治疗师不对人做道德评判的,每一种行为方式形成都有因,没有人无缘无故就这样的。 所以,心理咨询师是尊重每一个人的状态的)
马伊琍说,最欣赏文章有才。 这一点可能是马伊琍熟悉的东西,马伊琍的父亲可能就是有才的人 。我们爱的都是潜意识中那种熟悉的感觉。
所谓熟悉的感觉,往往是对女儿来说是父亲,对儿子来说是母亲带给我们的那种感觉。
而文章呢,这方面没有特别说明,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文章在马伊琍面前很乖的,很儿子的那种类型,所以可以判断文章的妈妈也是个妥帖的女人,她把儿子的一切安排得好好的。 这个时候,他俩就这样相爱着。 那他俩的感情是怎么发生变化的呢?
我再说一个理论:
男人的成长跟孩子的成长是一样的,要遵循他的自然规律。你不能告诉他教导他要避开危险,不能让他把自己交托给你。而我们很多父母的暗示就是让孩子把自己交托刚给父母,这样长大的孩子要么强烈的叛逆想体现自我,要么懦弱失去自我,要么麻木,融入不了集体。
男人成长应该让他充分的去尝试去做自己,让他自己得出结论。尊重他的探索能力,培养他的判断力,培养他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文章从小是缺乏安全感的,他的情绪不被父母体谅,他哪来的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实就会向往权威,渴望有人为他做指导,甚至依赖这个指导。而且从小父母对文章的控制,虽然造成了他叛逆的性格,但也让他非常熟悉被控制这个环节。我们在李静的访问节目中,可以看到文章在婚后是很服马伊琍管的,还叫她马司令。
他们彼此的子人格就这样成长着,而且随着文章事业的丰收,文章的内在的小孩成长得更快。他自我成长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他就渴望强大,他需要有人崇拜他仰望他依赖他,他需要由他来给与,他需要当一个真正的男人来保护他的女人他的家庭。而他的婚姻还处在原来的环境中。马伊琍有她自己的特色,并且她不能为了他全盘的改变自己,背离原来的安格自己。这样矛盾就必然产生。这就像一颗小树在栽种之初铁丝绑着支架撑着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树在长大,人们拿掉了支架却忘了拿掉铁丝,于是铁丝勒进了树干里。
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程序的过时。他已经进入了另一个成长阶段了,原来的环境已经不适合了。
他们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发生了矛盾,婚姻走向了破裂。因为如果环境不做出大的改变,马伊琍还是那一套与文章相处的方式,他俩就没法过下去。
童年缺失的东西被压抑成了子人格,就会一直追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要开始做自己。
从这方面来说,文章是成长得比马伊琍快的,所以文章想离开马伊琍。如果他俩是同步成长的,那马应该会改变自己与文章的相处的方式。
其实婚恋关系的结束往往是这样,双方成长不同步。心理动力不一样了,那相处下来,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能吵起来。
王菲和李亚鹏么?
也是这样!
以前王菲找父亲的感觉,后来王菲成长了,不需要父亲了,而李亚鹏还是父亲。
那么,走到这个阶段了,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尊重分离焦虑。
有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接纳对方在分离焦虑中的痛苦的表现。
然后,我们要知道对方陪自己走过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对方给我们的滋养,我们成长了,对方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再来,通过了解这些过程来接受分和都是为了完善自己,让我们接下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最后看两人彼此的意愿。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程度都不同,能不能在一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重要的是,自己有幸福的能力,幸不幸福,取决于自己是谁,而不是对方是谁。
最后,我想向大家说一个结论:
就是,爱情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们有不同的成长阶段,所以我们分手,离婚,都是正常的。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带给我们一些童年伤,这成为我们后天的功课。分手,离婚都是过程,分手,最后是为了完成了自我成长之后走向婚姻,离婚也是为了完成自我成长以后白头到老。
珍惜我们爱过的人,珍惜现在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
Ranbo 发表于 2014-9-29 22:31都是有原因的。所以说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这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可爱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 @75#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linyinyin929 于 2017-7-17 10:21 编辑
最近和朋友a絕交了..原因是我和ab都是好朋友 一起坐 我坐中間 然後a總在我和b說話后 就說我們忽略她 折騰了很多回
然後 被我從b那裡聽到 a說我不跟她說話是故意的之類 我真的很生氣 因為我沒想到我在她心中形象是這樣的 我也沒想過要排擠她什麽的 不就我和b說話多了點嗎
本帖最后由 吃货呐冒个泡 于 2012-6-20 19:55 编辑
偶尔的烦恼和痛苦是生活的常态,经常、持续的烦恼和痛苦则叫做心理问题。
比如丢了钱包,也许会郁闷一天,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构不成心理问题,但对有些人就会。比如那些把钱看的很重的人。如果一个农村老太太辛苦赚的钱被人偷了,她难过的要寻死寻活,说实话,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去劝慰她,最好的办法要么拿钱资助她,要么陪她一起哭。
其实很多人的烦恼,远远比不上农村老太太的钱包被人偷。因为被偷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有些人的烦恼来自于自我的脑海。这话肯定有人不认同,他们会说:子非鱼,焉知鱼之苦。直白一点就是:你又不是我,怎么能理解我的感受,明白我内心的苦呢?
没错,如果你是那位丢钱的农村老太太,我或许会陪你哭一场,但你不是。你是一个觉得自己在工作上处处受委屈的人,你是一个觉得自己身边的朋友都为难你的人,你是一个觉得亲人都厌恶并抛弃了你的人,你是一个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不公绑架被不幸挟持的人。如果我收了你500块钱咨询费,或许会陪你哭半个钟。但即便如此,我还担心自己哭的技术不高,表演的功力不好,被你看出破绽,没准梨花带雨的你瞬间横眉冷对,呵斥道:兔死狐悲,装什么怜悯?
我这么说,肯定又有人跳出来骂我:你怎么把我想的这么坏?原来你是一个用心险恶的小人。既然你这么认为,我当然有权不接受,甚至抨击你的假慈悲。先生,请收起你的同情和怜悯圆润离开吧,告诉你,我-不-需-要!
上面的文字或许看起来不是很动人,甚至还有些偏激,但可以从一个方面揭示出:受害者是怎么成为受害者的,受害者又是怎样变强大的。
以上是我在心理论坛泡了4个月后的一点感受。那些因心理问题来这里吐苦水的人,那些认为自己被猜疑、羞辱、伤害所包裹的人,很少反思过自己是否也在猜疑、羞辱、伤害他人。当你这么说他的时候,他会委屈的说:我只接受我能够和愿意接受的,这有什么错?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当我觉得他人在猜疑、羞辱、伤害我的时候,我有权还击。当我猜疑、羞辱、伤害他人的时候,我也有权去做。至于他人对我的,以及我对他人的那些猜疑、羞辱、伤害,是不是真实存在,一点都不重要,因为"我"服从"我"真实的感受去做,即,我只接受我能够和愿意接受的那部分,其它的就让它go go go!
这是很多人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是人性的吊诡之处。我之前曾提到过一个词"装睡","装睡"是在自由和安全的夹缝中,通常呈现出的状态。"装睡"是安全的,因为这样既能随时醒来,又能以"睡"的姿态拒绝被人唤醒。这是一种弱者的伪装,好处在于--当我们把自己假想成受害者的时候,我们是满足和安全的,但当别人指出我们也可能是施害者的时候,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
很多人或许不认为自己"装睡",其实如果你认为自己童年时受过伤害的话,那时你就已经开始学着如何"装睡"了。因为在"装睡"的状态,可以一边避免或减少来自父母的伤害,让自己安全,一方面你还可以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因为你会视周围的情况,来决定自己要不要醒来。等你是成年人的时候,"装睡"就会变成"矫情"和"卖萌"。所以,在我看来,那些心理有问题的人,其实是不愿意长大和拒绝长大的人。那些因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其实是父母的"恶制"在自己身上种下的恶果,或者说在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之前,激活了我们人性的恶。
除了家庭的恶制,来自社会的恶制更让人无处可循。比如教育的"恶制"之一--班干部制度,按郑渊洁的说法就是为强权服务、告密、奴役同胞,这同样会激活我们的恶,让我们学会"装睡",因为在"装睡"中,才有机会揪同学辫子揭发同学,还可以让自己避免和减少被揭发被奴役。
甘心被奴役的人,极少有心理问题,因为很难理解一只狗,或一头牛会有心理问题。我大胆的说一句,真正的心理问题产生于想奴役他人之时。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当你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的时候,不妨先追问一下自己,看看是内心哪些恶在发作。
我说的再仔细一点:当你觉得别人猜疑你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在猜疑别人?当你觉得别人在羞辱你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以羞辱别人为乐?当你认为别人伤害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认为自己从来没有伤害过别人?当你总是看到别人的恶,你的周围就会布满恶。当你经常审视自己的恶,你周围的善就会越来越多。这就是荣伟玲说的转念。
看不到自己的恶,一味的"只接受我能够和愿意接受的",是转不了念的。你有没有发现,这是三岁小孩的智商和情商,三岁小孩吃饭睡觉抢玩具,哪个不是抱着"只接受我能够和愿意接受的"想法的呢?三岁小孩的随心所欲,是破坏。洞悉人性之后的随心所欲才是自由。即便是提出"心即天理"的王阳明,也是在40岁的时候,尝遍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之后才顿悟出来的。连自己的恶都看不到的人,如果只抱着"只接受我能够和愿意接受的"的价值观,当他有足够大的权利时,没准会变成希特勒。退一万步,如果你的力量微不足道,并且对他人毫无恶意,那么,"只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像一头猪--这便是荣格批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自然主义倾向。
以上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审视自己的恶,承认自己的恶,才有可能消解自己的恶。恶一旦产生,是消灭不了的,你必须要正视它。只有正视恶,才会抑制恶。人性中的善恶是一个跷跷板,你这头抑制的恶越多,越多的善就会在另一头扬起。
这便是心理问题的自我救赎之道。
文/时光漫步
屠版组
我们有神一般的手速
刷帖是我们毁灭世界的利器
签章 = ω =
今天终于和领导说了要离职,但心中总是怪怪的,没有高兴没有兴奋反而使害怕,这次把工作辞了真的是一无所有了,灰常灰常的迷茫阿
不知道这次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随便来说说,大家可以忽视
[查看全文]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就业,还是先考研?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读研,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读研。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
“那你就先考研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读研,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著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读研,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著一个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
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
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开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有次电台访问我“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我当场愣在那里,怎么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于低的离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严),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同时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么人生于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PS:此文为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