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故事说明
你一定听过这个关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经典故事吧:
19世纪中叶,随着石油工业、炼焦工业的迅速发展,有机化学的研究也随之蓬勃发展。当时,化学家们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理解苯的结构。他们只知道苯的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碳的化合价是四价,氢的化合价是一价,那么,1个碳原子就要和4个氢原子化合,6个碳原子该和12个氢原子化合。而苯怎么会是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化合呢?化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著名化学家凯库勒也 着手探索这一难题。他的脑子里始终充满着苯的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他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干起来就不歇手。他在黑板上、地板上、笔记本上、墙壁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化学结构式,设想过几十种可能的排法,但是,都经不起推敲,被自己否定了。
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也许是由于近日来过度用脑,他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在半梦半醒之间,凯库勒发现碳原子和氢原子在眼前飞动,变幻着各种各样的花样。忽然,原子变成了他和李比希教授出庭作证时伯爵夫人戒指上的那条白蛇,这条蛇扭动着、摇摆着,最后咬住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一个环……
“先生,您到家了!”马夫大声叫醒了睡眠中的凯库勒。他揉揉眼睛,白蛇不见了,环不见了,原子也不见了。原来是“南柯一梦”啊!清醒过来的凯库勒马上想起苯的结构,对!它一定像白蛇那样头尾相接,构成环状结构!
凯库勒立即奔向书房,迫不及待地抓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一个首尾相接的环状分子结构出现了。经过进一步论证,凯库勒终于第一个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式,解决了有机化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
哇哇哇,这么说,当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喽!的确,在心理学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当真有一定道理的。
名词引入
心理学家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指人在清醒时所思考的相关内容出现在睡梦中的情况。由于对我们经常性地联想的事情,大脑会不断重复地对它进行处理,因此到了晚上,大脑也会习惯性地对它进行处理,这就造成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在我们清醒时,要接受眼睛等感官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而晚上则不同,大脑除了一定的触觉、听觉外,它几乎就没有接受到任何的信息,但是大脑是一种不会去过度休息的器官,也不存在突然停止处理的过程。而在平时我们所经常想的事情,大脑对它的印象就会很深刻。那么,大脑要处理信息时的首选资料就是这些了,这时便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
身边的心理学
你一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吧!
白天在商场看到一件中意的衣服,晚上做梦就会梦到它;最近一直在忙着复习准备考试,晚上做梦就会梦到正在考试;遇到一位久别的朋友,晚上做梦就会梦到俩人在一块儿玩耍……这便是大脑的惯性作用。
其实不光是在做梦中,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琢磨一件事琢磨了很久很久,之后即使过去了很长时间,但一遇到相关问题,你的脑海中首先便会反映出那件你琢磨过很久的事。这倒也不是说你的记性有多么好,而是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样,不过是大脑的惯性在起着重要重要罢了。
科学分析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反应,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梦见潜伏在人心最底层的本能需要。梦是愿望的达成,例如晚饭吃得太咸,梦里就会见到自己开怀畅饮;穷人会经常梦到自己在路上捡到钱,捡都捡不完。梦也是压抑的潜在欲望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并以一种混合庞杂的象征符合来加以表现的形式。
像故事中的那样,一些科学家能在梦中将难题解决,出现创造性的灵感。心理学家解释为主要是科学家白天一直处在高度兴奋状态,即使睡着了,大脑依然按照思维惯性继续工作,白天积极工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比较狭窄,在睡眠中,人的理智不再发挥决定性作用,心理活动失去了各种框框条条的控制和约束,思维变得零乱和发散,所以有利于灵感的迸发。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很有可能你白天的思考并未出现在梦中,原因可能是:你确实梦到了,但是你忘记了这个梦;确实没有 做关于它的梦,这也不奇怪。因为梦的产生和很多的因素是相联系的,如你的年龄、性别、职业、成长经历、最近的心情、最近在学习什么、最近在忙什么、最近和哪些人在打交道等。
总而言之,你最近的记忆放在什么重点上,或者你最近干的事容易引发你的哪些记忆,这就很容易进入梦境。比如:你饿了,变很可能会梦到和吃饭有关的情景;你最近在看福尔摩斯,便很有可能梦到侦探之类的事了。
原文来自《好玩心理学》,手打到这里与大家分享。
【转载自书香茶馆吧】
核心提示:心理学家早就有分析指出,人们在一起谈论八卦,会产生一种“共享秘密”般的“同谋信任”,这与八卦的内容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一起保守秘密、分享秘密、交换秘密的这种行为,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回想一下吧,哪个从小混在一起的闺密、手帕交没有彼此交换过秘密?可见分享八卦这桩事情,对于建立友情来说是有着相当的重要作用的。放在办公室里,情形也一样。
人多的地方就有是非,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办公室这样一个本来就是非多的地方就更不例外了。曾经有不少人认为八卦、是非是团队安定团结的大敌,爱八卦的人(尤其是女性)更被冠以“八婆”、“长舌妇”这样难听的头衔。
实际上这真是对八卦的偏见了。心理学家早就有分析指出,人们在一起谈论八卦,会产生一种“共享秘密”般的“同谋信任”,这与八卦的内容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一起保守秘密、分享秘密、交换秘密的这种行为,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回想一下吧,哪个从小混在一起的闺密、手帕交没有彼此交换过秘密?可见分享八卦这桩事情,对于建立友情来说是有着相当的重要作用的。放在办公室里,情形也一样。适度的、没有恶意的、不带攻击性的八卦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放松,也可以让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通过八卦时彼此对共同的人或事的看法,还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而这些,都是会对团队在工作上的合作起到积极作用的。
当然,职场八卦也会有负面作用。一不小心踩到别人的尾巴,或者说了些不能说的秘密,又保不准得罪了不能得罪的人,都是隐藏着的地雷阵。职场中应该如何八卦,才能既受欢迎又保持安全快乐呢,不妨先学习一下办公室八卦安全法则吧。
本帖最后由 桜子 于 2015-1-26 20:18 编辑
#18m 米娜撒好。
我是Matm,叫我妈蛋君就好。
如爽子的粗暴海报所说,目前妈蛋君没有妹子没考上研没有找到工作,深感目前为止的人身失败的一塌糊涂(这样的人来办真的木问题么.雾。
然而作为一个热心于心灵鸡汤事业的硬汉子。
毅然还是决定把这个已经因为拖延症拖延了很久很久的陪聊室办起来。
俗话说:痛苦有人分担,减轻一半。#5m
快乐想必你的朋友会与你分享,那么痛苦请让我帮你分担。
So,
如果是跟你的TA闹别扭了,那么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到底该如何忽悠好TA。
如果你认为自己学习很是苦手,那么我大概能以我丰富的失败经验与你探讨你哪里有问题了。
如果你工作中总是不顺,妈蛋君没有丰富的社会人际经验不过可以听听你的故事。旁观者清大概更能了解问题所在。
如果家庭难以和睦,不会同父上母上沟通,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过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你家是哪一本。
如果..
So,
如果小伙伴有小问题,不妨直接在帖子下面留言。
如果问题不方便与大家分享不妨发封QQ邮件,或许我能提供一些能有些许作用的意见。
如果不开心想找人聊天,那么不妨直接戳我QQ或者微信。
当然,如果急切到非戳我受机不可,那么来吧!!
QQ:285777296///受机的话戳Q来问吧..
总而言之,愿吾辈能分担你的不快。
最近有件比较忧伤的事,那就是——看乙女向动漫,各种腐乱入,都不敢逛贴吧论坛什么的了,唯一的一片净土就是那些没TV化的游戏,一旦TV化,就注定要腐了,更令我悲伤的是——BL我也是爱的,而且官方主动卖腐什么的,我也真是……总而言之,就是来吐个糟。
[查看全文]
[password]417094[/password]
看了下妈蛋君的最后登录时间微妙地沉默了几分钟(×
但还是决定说出来@@17!!
发现自从进入12月就深陷负能量死循环出不来…
主要矛盾如下:
1.准备申请2016秋季的美帝研究生,受大一玩物丧志影响总GPA奇低,不过大二大三成绩完全合格
事实上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但即使深知这一点仍然焦虑不堪
2.室友同样准备外申,甚至连program都撞了 这让我感觉非常糟糕(×
[查看全文]
royalkiller 发表于 2014-11-9 00:53啊,自从到了第一章,就忍不住手贱点开了腐区的某子版。。。结果。。。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
#jm理解不能的事情多的去了啊!!!
[查看全文]
几天马上就开学,能有时间也就现在了,之前一直想写一些个人关于诗词的想法,嗯 首先提一下诗词这个东西,啊,好吧第一印象就是能赚积分......真是抱歉了...#20t
诗在百科上一查就是广义,狭义的,很麻烦#25t......咱们只是谈一谈天朝的诗而已
诗的格式主要的(好吧,是在下常用的#27t)楚辞,诗经,乐府,老一点的是这样,然后再就是绝句和律诗
然后七绝七律五绝五律这样,我所想说的...所想说的...说的,啊咧?好像忘了?
嘛,又不是专业人士,在下是觉得只要对仗工整,韵脚压住,再加上个人的意境到了就好
对了,提一下韵脚的问题吧,其实也不用太过抠这个,简单点,一直按照仄起 平起来就好
那么主要说说词吧,不管是小令,中调还是大调其实分句都没有硬性要求
但其实按网上来说,这说法并不严谨(洒家那愚蠢的语文老师#7t),除了已有的词牌外,其实自己起的词牌字数都是可以不限的
词牌的名字可以随意起,可以按照意境,也可以从词里取
就这样吧,一边补番,一边写,好没有诚意......#23t
评分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论,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及生物学派等等。
精神分析论
根据心理动力学(en:Psychodynamics),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en: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超我、自我、本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
社会认知论
社会认知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杜拉(en:Albert Bandura),他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en:Self-efficacy)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 (en:Social Learning Theory),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
人本主义论
以马斯洛(en:Abraham Maslow)为首的人本主义(en:Humanistic) 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生物学论
生物学派(Biological)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心理学家艾辛克(en:Hans Eysenck) 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与内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神经过敏症倾向(Neuroritism)和精神症状倾向(Psychoticism)。
人格特征论
人格特征 (trait) 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考及表现方式。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从古至今,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而一些心理学家们就组织了一套广泛被使用的人格大五模型 (“Big Five” model)。此模型例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性(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严谨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 ,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人格大五模型
外向性
神经质
和善性
严谨自律性
开放性
和人格大五模型有关的特定特征
爱交朋友、亲切
焦虑、感情脆弱
信任、温厚的
自律、有组织的
丰富想象力、创意
这五大特征都会受遗传影响,也受不同文化影响从而提高个人适应能力。
历史上[1] ,动力心理学一般是指R.S.伍德沃思的心理学。他是一个广义的机能心理学家,对行为的驱动力特别感兴趣。他在1896年就说过要发展一种“动机学”。1918年出版了《动力心理学》一书,并于1925和1930年写了两篇论文,对动力心理学作了明白的阐述。1958年又发表《行为动力学》一书。他反对E.B.铁钦纳、J.B.华生和W.麦独孤的偏颇,力求理解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因果机制以及决定驱动力的动力刺激或情境。他提出机制和驱力两个概念,企图以此解释人的一切活动。他认为机制是使驱力得以满足的外部行为方式,驱力则是机制的内部条件。对行为而言,机制是回答“怎样”的问题;驱力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机制原由外在的刺激激发起来,持续活动下去,不再需要动力的补充,本身就可变成驱力。如求食的机制可以直接转化为求食的动力。类此,习惯也可转化为兴趣。 E.G.波林在其《实验心理学史》修订版(1950)中,为动力心理学辟一专章。他认为动力心理学虽非一个学派,但却包括了许多学派。他列举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或策动心理学,E.霍尔特的所谓弗洛伊德的愿望,E.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K.勒温的拓扑心理学,以及H.A.默里的哈佛心理诊疗所集体和以C.赫尔为首的耶鲁体系。他也承认伍德沃思应为动力心理学的首创者。波林还指出凡关心人性和人格的心理学都可包括在动力心理学之内。这样看来,现代的新精神分析以及后来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应包括在内,动力心理学的范围确实非常广泛。
动机可能是人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尽管它引起西方心理学家的普遍注意,但始终缺乏系统的研究。现代许多研究学习、知觉和人格的心理学家已认识到应当重视动机的决定性作用,但仍限于从事个别动机或小动机的理论探讨。关于动机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总的说来,由于未能深入探究有关动机的社会历史的本质,因而难于建立有关动机的科学的一般性理论。
理论剖析
1、人类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其适应优势和策略,主要来自有性生殖,及其复杂漫长的哺乳期——足够好的“容器”的原型。后来的其他复杂适应优势,都是
动力心理学
动力心理学
这种有性生殖和哺乳的复杂化和高级化。但无论后来的行为模式如何高级和复杂,其基本模式是不变的。所谓精神动力学所最关注的,并非这些细节,而是试图把握高级和复杂背后的基本、简单的动力学是什么。所以,为了探讨施虐受虐的本质,我们不得不退回到生命由无性生殖向有性生殖的那一刻。因为生命得以进化和适应,主要是通过DNA载体或者容器的复杂性和分工开始的。 2、有性生殖的存在,表明有性生殖具有适应性。有性生殖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两个生命的相互吸引,这导致一种主体寻求客体的趋向的假设,进一步地,我们可以推测存在着寻求客体的一种本能,正是这种本能,启动了客体力必多,这是客体关系的原始推动力,也是性化过程的原动力。
3、第二个前提,是互相吸引之后的吞噬,才能使有性生殖成为可能。所以,客体关系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相互的吞噬和被吞噬,相信这也将被本能所固定。任何吞噬,都必然包括吞噬者和被吞噬者,施虐受虐的原型、以及最初的施虐与受虐的主客体就此形成,我们可以将这种促使吞噬和被吞噬形成的本能,称做施虐受虐本能——可以推测,生命的原初时期,彼此互为食物、互相吞噬、带有浓厚的攻击和性化色彩的的这一瞬间,对于生物进化和有性生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如果吞噬导致一个细胞的消失,是必使有性生殖失败,只有在吞噬的同时,又各自保持各自的存在和完整,有性生殖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存在的完整性是有性生殖存在的必要前提,是后来的个性化发展和形成的基础和动力。
5、客体关系将在吞噬和自我保存共存、性化与个性化共存的的条件之下形成,并在性化动力的吸引和个性化动力的排斥的相互作用下,向前发展和进化。超我原则大概就是
动力心理学
动力心理学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的,超我是平衡和妥协性化力量以及个性化力量的法则,相信这种超我也将具有本能的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本能。因此,客体关系将在吞噬和保存共存的条件之下形成,并向前发展和进化。可以推断,只有服从这种原则的物种,才能够被以有性生殖的物种被保存下来。施虐受虐是客体关系形成的贯穿始终的基本运动方式,客体关系形成的历史,就是一部施虐受虐的进化史。施虐与受虐的进化,是一个施虐受虐的驯服过程,伴随着去性化、去攻击化、与个性化。施虐与受虐的主要适应意义在于,使客体关系面临施虐受虐的选择压力,有利于淘汰不匹配的性配偶,从而不断形成势均力敌的、个性化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能量的、可以比较圆满地完成生存和生殖任务的配偶和个体。
焦虑症的动力心理学分析
6、后面的施虐受虐的进化时间表,将可能按照力必多发展阶段来完成,形成口欲期施虐受虐、肛欲期施虐受虐、以及俄底浦斯施虐受虐。所谓的在各个发育阶段的施虐受虐,本质上是客体关系在施虐受虐进化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7、施虐与受虐进化过程,受到所投注的能量,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制约;能量的平衡和运动方向,决定着施虐受虐的发展或退行的阶段和时间。施虐与受虐的表现和运动形式,取决于主体力必多的能量效率,以及客体“容器”的能量效率。临床上出现的施虐受虐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力必多不足,导致的向客体关系的低级水平的退行和固着。父母及分析师,实际上是充当
动力心理学
动力心理学
着儿童在施虐受虐中成长的心理容器——一个高效的热力学平衡容器。治疗关系的本质,是一个能量效率低的容器系统,与一个能量高的容器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分析师是一个“表面上施虐受虐的足够好的‘容器’”。
8、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作出一些进一步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施虐与受虐本能,是爱的开始,是一种比较早的本能和发展阶段;第二个假设是存在着发展的本能,这种本能具有时间顺序特性、或者具有高级和低级的等级制;第三个假设是本能的开启也受本能的控制;第四个假设是,本能的开启,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制约。
9、在上述假设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近乎完美地解释力必多的转移、分配、和投注的规律,当然,也可以对于有关施虐受虐的过程的作出动力学解释。并且,这一假设可以比较广泛地适应现存的各种有关施虐受虐的各种理论。(比如性化的工口受虐狂、比如女性化、比如道德受虐、比如容器概念等等)并且,在这一假设的指导下,对于原发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