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3
梦的解析 内容介绍

《梦的解析》第一次告诉曾经无知和充满疑惑的人们: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在隐秘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并不是都没有意义的。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还认为人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这种观点就是著名的潜意识理论。[4]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从心理学角度对梦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研究使梦与疾病的关系渐渐清晰起来。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梦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自我调整和激励,以及对未来目标的设定。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梦的功能是探讨做梦者的人际关系,并帮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对梦做出比较科学认识的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发现,梦的发生与人在睡眠状态下快速动眼和非快速动眼的周期性相关。一般来说,梦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阶段,梦的内容也有规律。在第一、第二次眼球快动时,梦大多重演白天的经历,第三、第四次快速动眼时,梦多半是过去的情景和体验;第五次快速动眼持续时间最长,过去与最近的事互相交织。人们在睡眠中感觉身体不适或疾病,大多发生在第一、第二次快速动眼时做的梦,而慢性病的感觉可能在第三、第四次快速动眼时做的梦里。

真正的作梦只有在人类身上被直接证实发生过,不过很多人相信作梦也会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动物已经确定会有快速眼动睡眠,然而他们的主体经验却难以确定。平均拥有最长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的动物是穿山甲。哺乳类可能是大自然中唯一,或者至少是最频繁的做梦者,因为和他们的睡眠模式有关。

也有人认为上述有关梦的解释是不科学的,梦只是人睡眠时的一种心理活

德语版本第一版封面

德语版本第一版封面

动,梦中的心理活动与人清醒时的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梦中离奇的梦境是因人睡眠大脑意识不清时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的错觉引起的。如,人清醒心动过速时产生的似乎被追赶的心悸感,在梦中变成了被人追赶的离奇恐惧的恶梦,人清醒心动过慢或早博时引起的心悬空、心下沉的心悸感,在梦中变成了人悬空、人下落的离奇恐惧的恶梦。梦中经常能感觉到一些人清醒时不易感觉到的轻微的生理症状,是因人睡眠时来自外界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刺激相对变小,来自体内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刺激相对变强引起的。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压抑的欲望(潜意识的情欲伪装的满足)。它可能表现对治疗有重要意义的情绪的来源,包含导致某种心理的原因。所以,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

但是解剖弗洛伊德对梦的工作的分析,使我们惊讶的发现:梦的工作充满着认识思维活动,这与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观点大相径庭。

弗洛伊德指出,任何梦都可分为显相和隐相:显相,梦的表面规象,是指那些人们能记亿并描述出来的内容,即类似于假面具;隐相,是指梦的本质内容,即真实意思,类似于假面具所掩盖的真实欲望。

在弗格伊德看来,梦的运作、化装主要通过压缩、移置特征、次级修正的过程把梦的显相完全歪曲,压缩,是显象的梦被转化为简略的形式,梦的某些成分被略去,另—些只以残缺的形式出现。移置,即一个不重要的观念成小事,梦中却变成大事或占据置要地位。象征,即以具体的形式代替抽象的欲望。它显示了梦作为通往潜意识的真实线径;能形成的内容(变化、矛盾、原因)中反映逻辑关系,而是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出现。次级修正,即把梦中无条理的材料加以系统化来掩盖真相等。[5]

书经历近一个世纪而不衰,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已深入到内心深处的潜在动机,能言前人所未言,敢言前人之不敢言,实乃超出前人之上。但他在释梦中的主观性、任意性和神秘性也是显而易见。他把人的一切梦的隐义都与梦者潜意识中的能欲望联系起来,这显得有些牵强了。他根据其性欲理论来解释梦,不是把人看作社会的人,而近乎完全看成是一种生物,故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谴责。

xuenun
梦中的心理活动与人清醒时的心理活动一样
展开Biu

梦中的心理活动与人清醒时的心理活动一样

[查看全文]
雪黁
梦的某些成分被略去
展开Biu

梦的某些成分被略去,另—些只以残缺的形式出现

[查看全文]
royalkiller
【MBTI/荣格】关于MBTI与荣格人格理论的看法

不知为何电脑有很多天进不了基宅,貌似是前天能进去了。来到心理学板块发现以前不懂事写的一篇文章竟然破了1w的访问量,索性就再敲一篇文章吧。

这几年随着人格心理学的普及,某些信息互动型网站上出现了很多所谓的“MBTI小组”,其中不少人存在着脱离心理学理论框架来讨论人格心理学的问题,个人以为,这种经验主义式的讨论是不健康的,虽然都是个人的一己之见,但最好不要捏造一些无中生有的概念为好。

好,以下进入正文。

类型理论和特质理论的不同点之一,即是侧重于表现人格间的差异性。荣格的人格理论属于类型理论下属的对立类型模式,其代表性即是提出了内——外倾的倾向说,并将其整合到S——N、F——T功能的假设上,构成八种功能。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关于荣格的各种倾向的准确意义:首先是外倾——内倾。外倾和内倾的核心在于“客体”和“主体”,和现代人所谓的外向和内向天差地远,而是强调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例如外倾型,其兴趣、动机、注意统统是偏向于外部客体的;而内倾型则是内部主体。

可惜的是,荣格并没有明确指出,八种功能究竟是价值观上的意义,还是信息加工、决策、问题解决层次上的意义。其他一切的“意义”,不过是后人的推测,甚至是牵强附会,因为荣格文集的语言实在是过于晦涩,去解析荣格的文章难度,个人以为,可与解析庄子和红楼梦相媲美了。(事实上,无论是MBTI还是荣格理论,都没有对其定义的人格功能或结构做出经验上的解释,理论支撑都来源于内省和临床式的观察,所以其科学性都有待考证)

个人尝试做了一点解释:首先,我们可以用高度独立的模块将荣格或是迈尔斯的的几大功能做一点划分:

动机模块——————内倾/外倾

信息加工模块————知觉/感觉

情绪/思维模块———思维/情感

特别地,对于MBTI,还存在有决策模块————理解/判断

很明显,各个模块之间是通过紧密配合来进行行为指导的。

外倾型和内倾型可以很好地和动机对应起来,无论是MBTI或是荣格,其外倾和内倾因素都是属于动机。这点不做过多讨论。

而对于信息加工的问题,这是非常值得一提的,知觉功能和感觉功能的区别不在于其对抗性,而是知觉系统的知觉分析能力,即包含以下要素:

① 背景与对象的分离能力 ②整体与部分的倾向

知觉功能倾向较大的个体倾向于一种分离偏好,也可以说是“场独立性”的认知风格,他们更擅长将对象从背景中抽离,

royalkiller
前些日子对LLI的一些思考

本帖最后由 royalkiller 于 2015-8-17 17:36 编辑

这篇文章是先验的,觉得楼主在扯淡的逻辑经验主义者们可以就此离开了,慢走不送

2L——关于艺术家型思考模式与LLI的区别

大概是前一两个月的样子,在知乎上搜索荣格心理类型的论题时,无意间看到了LLI(Low Latent Inhibition,即低潜在抑制症,不明白的同学最好上英文维基,因为度娘百科上的不标准,中文维基上暂时搜索不到)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tent_inhibition#Low_latent_inhibition

然后我了解到LLI是一种人格学上的特征,该概念最早出现于一篇论文,虽然这是一个先验的概念,但确是具有严密的生物学基础,绝非纯粹的观察现象。这个词是什么时候被人们广泛认识到呢?是因为一部名为《越狱》的电影,貌似是里面某个角色具有LLI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强烈的信息摄取欲望以及思考的冲动,通常这种获取信息的行为是无法抑制的,也就是说,这个个体会毫无选择性地去获取知识,并且会在广度和深度上去不断思考。通常,具有LLI的个体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和创造力水准,因为智力低下的个体是无法应对这种无节制的信息摄取速度和思考频率的。

想必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是一个很神奇甚至带有浓重中二色彩的人格特征。恩,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然而LLI的拥有者是否会必定在智力方面表现得比正常人优秀呢?答案是未必,甚至会是相反的。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非常“不讲理”的社会,它会闯进你的生活,然后强迫你去迎合它————对于正常人,迎合世俗社会是人生的必修课,他们会由于社会的需求去改变自己的天生的人格极性,比如理论基础优秀的孩子会因此不断积累感觉经验甚至大量发展外倾情感;而LLI不一样,他们的极性就是思考和直觉:

现在进入心理学范畴:

直觉:相对于感觉,直觉是在短时间摄取大量信息量的一种认知功能,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记忆力基础。在荣格的心理类型中,LLI一般会体现为Ni和Ne同时具有高标准

思考:这个不用讨论了,相对于内倾和外倾直觉的双高,LLI更倾向于Te和Ti的双高,也就是这个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高。

让我们回到正题,LLI拥有者的智力表现不如正常人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我再举个例子:有两个学生A和B,A的智力水平高于B,但是B很机智,知道去迎合考试,考试考什么他就练什么,个人爱好等也参照其他同学;而A虽然智力高,但他却对书本上的一切知识感兴趣,而忽视了应试技巧,且不断发展自己在知识上的独特爱好。现实生活也是这样的,高考后进入大学的很多学生智力水平甚至不如中学生,也是一样的道理,然而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不讲理,这个法则就摆在面前,不离不弃。

综合来说,LLI的表现为:获取知识和思考选择性的丧失。也就是缺少思考的集中性,因为一个人集中于一件事情上,那么他会自动过滤掉与其无关的事物,而LLI丧失了这种能力,导致他们不能全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爱好除外),而是不停地在诸多与这件事不相干的点上获取信息。

我自己主观归纳了一下,(虽然我是LLI拥有者,但以下远远不止是我自己的症状),一个LLI拥有者表现为:

1,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丧失对一切事物的集中力,无法全力投入到任何一件与自身兴趣无关的事上,通常表现为极为无所谓的思想,甚至是高考落榜、亲人去世、工作离职对他们也不能造成过大的打击。

2,高于正常人的记忆力、创造力或者智力,同时满足横向和纵向思考的深度,或是同时满足内倾和外倾直觉的深度,(必须是同时满足!)

3,会无意识地从外界无选择性地摄取信息或者思考,并且是不可控的,拥有者常常会因此变得痛苦不堪

今天先写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面回复,有问必答

————————————————传说中的分割线——————————————————

吐槽一下:前段时间因为对LLI的学习进了贴吧,还加了两个群,结果是令我很吃惊的:

1,竟然有中二少年特别想得这种“病”,觉得很好玩,很有逼格

2,贴吧和群里充满了不了解LLI或者自认为是LLI的人,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我把英文维基粘贴上去的时候,回复的都是“没看过“或”看不懂”,这也可以说明这些人中大部分连LLI是什么都没有认真去查过资料,据说度娘百科是他们中某些人写的,然而貌似和维基上出入很大的样子。

3,竟然有自认为是“LLI拥有者”的人说:“想那么多累不累”,简直笑Cry了。。。。。。。。。。

————————————————分割线结束————————————————————

@@桜子 是在下错了,当初真不该提LLI。。。此坑略大,正常人根本不感冒肿么破。。。@75#

ZoiiOh
[i=s] 本帖最后由 ZoiiOh 于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ZoiiOh 于 2015-8-22 11:33 编辑

@@25!!写的好棒啊!!!!继续继续come on!!!!

[查看全文]
桜子
+188+我也不知道怎么破~
展开Biu

+188+我也不知道怎么破~

[查看全文]
royalkiller
[i=s] 本帖最后由 royalkill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royalkiller 于 2015-8-18 20:03 编辑

关于艺术家型思考方式与LLI的差别

艺术家型,即大卫 · 凯尔西所划分的四种MBTI人格大类中的SP型,包括ESFP/ESTP/ISFP/ISTP四种类型。

无论是这四种中的任何一种,外倾感觉(Se)都处于功能等级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具体见“心理类型的功能等级”),Se在艺术家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楼主结合荣格对Se的定义,谈一下Se这个功能的特点:

Se,是“外倾型的感觉功能”,它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为什么呢?因为艺术家的创作与科学家的逻辑思考截然不同,是一种分解并重组的行为,具体来说,当Se这个功能发挥作用时,该个体会利用自身敏锐的感觉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尤其是它们的各种细节,艺术家们会将它们分解为颜色的光与影,或是音符的节拍,而之后是对这些光影的碎片进行重组,艺术家们用接近原始的激情和审美能力将它们以“美的形式”组合在一起。

而这一点与LLI类似,当艺术家不具备与其感觉的敏感度相配的创作兴趣和激情时,或是这种激情被外部环境所抑制时,这些光影的碎片就会长期驻留在意识内,会让它们变得神经质,甚至是疯狂,这时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疯狂行为,可能是伤害他人或自残。

对比一下,同样是不加筛选的信息量积累,艺术家型的信息积累是通过对事物细节的观察、分解和重组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对象是实在事物;而LLI侧重于去弄懂原理,推测可能性,分析逻辑关系,这种方式的对象是抽象的理论事物。

分辨方法很简单,让其分析一个他们所热衷的领域内的事物,偏重于推导且分析系统化、逻辑上联系紧密的为LLI;而现象细节描述清楚,逻辑很困难甚至没有逻辑的不是LLI。

其实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去问他们一个问题,一直问到最基本的原理为止,愿意陪你一起扯而且非常感兴趣的是LLI,而艺术家,根本不会去和你玩这种蛋疼的游戏

[查看全文]
烬。
有哪些非常实用,值得让多数人都了解的心理学概念?

原标题:有哪些非常实用,值得让多数人都了解的心理学概念、理论?

来自知乎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640827

作者/答主:安时

转载无授权,侵删并致歉。

Ten interesting things about human behavior

《有关人类行为的十个有趣现象》

By Suzanne L. Davis PhD

P.S 从我购买之日起这本书一直是免费,所以在看了以下书评想买来一阅的知友,只需要注册一个英国亚马逊(或许美亚也是可以的)的账号,关联自己的Kindle设备,然后点击Deliver to my Kindle即可。

PP.S 此书甚薄,英语好的同学花两小时大概就可以看完。

--------

Dr. Davis是科班出身的社会心理学家,普渡大学的心理系本科,在UIC(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拿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母校工作六年后,在UNI(北爱荷华大学)担任副教授两年。之后Davis博士就进了产业,不过和一般心理学家的“进产业”不同,有律师执照的Davis博士进的是律所,而且人家还是合伙人。在当律师的间隙,她还是一家健康咨询公司的科研主管。除此之外,她也写写小说。据Davis博士自己讲,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回答,为什么我要念心理学。

For everyone who asked me what I was going to do with a degree in psychology
其实我本来只准备简短地介绍一下作者的资质,结果Davis博士丰富多彩的职业经历着实让我感到,哇。虽然我曾见过摇滚明星后来辞职作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对就在我们学校。

--------

在前言中,作者简明地告诉我们,这本书主要讲三个问题:

  • 十件人们常做的事情
  • 人们为什么做这些事情
  • 人们做这些事情的意义

这十件事情涉及行为学研究的多个命题:

  • 人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关系
  • 人的行为/态度的不一致性
  • 道德评价的双重标准
  • 为什么人们喜欢八卦
  • 肢体语言能否传递有效信息
  • 奖惩措施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 路怒症是怎么回事
  • 睡眠的意义

尽管对于这些宏大的命题作者多浅尝辄止,但书中仍然引用了不少文献资料(鉴于作者拿到博士学位的年份,所引用文献也多是二三十年前的研究成果)。所以以知乎的标准来看,此书是一个很好的干货答案合集。这本书值得推荐的地方有两点:

  • 好的切入点:把心理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兴趣,并让读者明白心理学研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 既有鸡汤又有勺:在提出问题以后,针对问题提出专业的、有建设性的解法,立足于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生活。

下面我会挑本书中提及的有意思的理论/研究为大家作介绍。(觉得太长看黑体字就好)

--------

Cognitive dissonance

当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在心理上我们会经历一个叫做「认知失调」的过程。大家爱举的例子就是减肥。假设你正处于减肥期,本应少吃高热量食品。但有一天你实在无法战胜自己的欲望,吃了一个甜甜圈。这个时候你心里除了后悔还是后悔。

Shame!

这种纠结的感觉,就是认知失调:你的态度(胖子不该吃高热量)和你的行为(吃了一个甜甜圈)产生冲突,而要减少或者摆脱这种失调的不适感(Dissonance Reduction),你有四个选择:

  • 改变你的认知或行为:我以后再也不吃这种甜甜圈了,永不再犯!或者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不减了我爱我自己!
  • 通过调整不一致的认知来证明行为的合理:减肥这么辛苦,我还是可以偶尔放纵一下的。
  • 通过增加新的认知来证明行为的合理:为了消化这个甜甜圈,我今天多跑三圈!
  • 忽视或否认和现有态度相违背的信息:其实甜甜圈也没有那么高热量了啦

你的行为影响了你的态度。

有关「认知失调」的实证研究和争论我在下面会一一介绍,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了解认知失调这个概念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Davis博士抓住了「认知失调」理论对心理科学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先行作用。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之前的态度先于行为的认识(有了某种态度才能执行某种行为),「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原来行为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先于态度(当我们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对态度产生的影响)。那么,如果我们要转变我们对生活、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很好的方法就是:Just do it

You can learn to like something (or at least become more comfortable with it) by "just doing it" and continuing to do it, even if you initially don't want to.

-- Ten Interesting Things in Human Behavior

围绕着认知失调的实证研究主要有四个方向:

  • Belief disconfirmation paradigm:信仰冲突研究,研究人们对与其信仰相冲突的信息是如何反应,如何处理的。
  • Induced-compliance paradigm:诱导服从研究,在人们被要求做和其原有认知态度相冲突的事情后,他们的认知和态度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 Free-choice paradigm:决策后研究,在人们做出决策后,他们原有的认知/态度会发生哪些转变。
  • Effort-justification paradigm:心血辩护效应研究,人们自愿在某件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原有的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会有哪些转变。

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是2和4。

诱导服从研究听上去坏坏的,其实就是很坏。实验设计的核心就是,让你去干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比如说绕线)然后要求你去说服别人“其实绕线也很有趣啦”。一般情况下这种实验会分出两个对照组,报酬少的组A(1美元)和报酬多的组B(20美元)。实验结果表明[1],相较于报酬多的组B,报酬少的被试反而对这项无聊的任务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更积极的态度。太令人费解了。

但如果用「认知失调」理论就很好想通了。假设“人类会本能地寻求行为/态度的协调一致”这个大前提成立,那么他们在遭遇「认知失调」时就会寻求减轻失调。对于报酬少的组A来说,他们的态度(绕线很无聊)和他们的行为(说服别人绕线很有趣)之间的失调无法通过外部力量(1美元的报酬)来缓解,这个时候他们就要寻求内部力量,即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态度,来恢复认知平衡。相反的,组B的被试在面对同样的「认知失调」时,他们可以通过外部力量(20美元的报酬)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自己并没有深井冰,那么他们就不需要通过改变态度来恢复认知平衡。

同样的,还有玩具剥夺实验(好残忍),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儿童的自辩行为(Self-justification)[2]。所谓自辩,简单来讲就是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合理的。把四岁的小孩分两组,分别放在房间里面玩玩具。组A的儿童被告知,房间里面有一样玩具不可以玩,违反会受到严重惩罚;组B的儿童被告知,房间里面有一样玩具不可以玩,但违反只会受到轻微惩罚。在一段时间过后,两组儿童均被告知,禁令解除,可以自由玩耍了。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严重惩罚组的儿童,轻微惩罚组的儿童很少去玩那个曾被禁止的玩具。和上一个实验的解释相似,轻微惩罚组的儿童在面对想玩而又不得的「认知失调」时,外部力量(玩玩具会受到轻微惩罚)没有强大到足以缓解这种失调,所以他们需要通过内部力量(主动地不去玩玩具)来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我之所以没有玩玩具是因为我自己不想玩),从而恢复认知平衡。

心血辩护效应,其实中译不如英文术语好懂,Effort Justification-- 为自己的努力寻找理由。研究人员把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需要经历严酷的考验(severe initiation)才能加入某个组织,而另一组被试只需要经历很温和的考验(mild initiation)就可以加入。实际上呢,这个组织非常无聊,可是经历严酷考验的被试在实验后对这个组织的评价要显著高于对照组[3]。研究人员用「认知失调」理论解释这一实验结果:实现某一目标所需的代价越大,这一目标在行为主体心目中的评价就越高,否则就会造成行为和认知/态度之间的失调。简而言之,为了规避自我矛盾的情况出现,我们的认知有时会偏离实际情况,自己“欺骗”自己。

说完这些诡异的实验,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最关键的部分:这些实验,以及相应的理论有哪些现实意义?

首先在教育领域制造和消除认知失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家长想要让孩子养成某种(费时费力的)好习惯,不妨在最开始用上一点强迫,让他们不得不持续地执行这件本不愿做的事情。一段时间过后,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会逐渐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这种方法和「心血辩护效应」是相对应的,即“如果我花费了时间精力去做某件事情,那么它一定是有意义的”

我们顺便也可以进行一下逆向思考,如果我们很看重某件事情,这件事情似乎对自己来说意义重大,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在进行「心血辩护」,而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我是很喜欢这样的反思,在打破自己的行为定式和帮助自己跳出惯性思维方面,裨益良多

和「诱导服从研究」相对应的是一种减少奖励的教育方法。诱导服从研究告诉我们,外在激励和内在动力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做一件事情的外部激励很大,那么行为主体在外部激励消失后会丧失继续做这件事情的积极性。实验表明,如果在幼儿完成拼图后给一定的奖赏,他们对拼图的兴趣会远远低于没有奖赏的对照组[4]。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外在的激励不足以让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真正的兴趣,内在的动力才是让一件事情变得有意义的不二法门。

也就是说,我们要自发地去寻找一件事情的意义,而不是寄希望于外部的鼓励

其次,「认知失调理论」在市场营销领域也大有作为(所以社会心理学的学生要想进产业也可以考虑这个方向)。举个例子,如果消费者在完成一次购买行为后,发现市面上同一产品还有更加低廉的价格,相信大家都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烧心情况,这种“烧心”的感受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我们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我称之为「阿Q三招」。

第一招:a strategy of constant information,我翻译为「持续搜寻有利信息」。也就是说,京东买贵了,某宝的价格不算数,还要去看看1号店,亚马逊,苏宁……如果这些电商的价格和京东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安慰自己,某宝肯定质量不过关啦。

第二招:a change in attitude,我翻译为「你开心就好」。哪怕本来是冲着便宜的价格来的,在货比三家发现自己还是买贵了以后,我们可以安慰自己,哎呀质量最重要啦,买的便宜不如买的值嘛。

第三招:engage in trivialization,我翻译为「得不到的就是不好的」。如果多花了钱,我们就可以告诉自己“钱不是最重要的,质量/时间/精力才是”,也就是降低金钱的价值,相应地提升品质和时间精力的价值。如果套餐不够优惠,我们可以说服自己,那些套餐其实有隐形收费啦,还不如不要。如此种种,都是为了缓解自己的认知失调[5]。

那么掌握了这些信息有什么用呢?售后啊!实验表明,如果一个顾客在购买了高于市值的产品后,下一次就不会再进行同样的购买活动了(好像不需要实验就可以知道)。那这个时候,商家就需要持续地告诉消费者:您的消费行为是非常理智的,您没有被我们骗/宰。怎么说呢?就从上述「阿Q三招」切入。告诉消费者,我们的质量过硬,您的钱没有花在冤枉处(参见某东对待某宝);告诉消费者,钱是个王八蛋啊,用完了再赚啊,您的健康和时间是一去不复回的。

总之,要让消费者心里舒坦(消除认知失调)。

最后,「认知失调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也有用武之地,比如说治疗蛇恐惧症 ophidiophobia。心理医生会让病人参与一系列与治疗恐惧症毫不相干的活动,但却让他们认为这些活动都是具有治疗效果的。结果表明短期疗效十分显著[6],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心血辩护效应」的逆向作用:行为影响态度,进而影响行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社会比较理论」1954年由高产的社会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提出,认为「寻求准确的自我评价」(search for accurate self-evaluations)是人类的基本的内在需求。他认为,人们首先会寻求客观的,非社会的评判标准,如财富。接着,在客观的评判标准不可得的情况下,人们就回去寻求主观的,社会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同在社会中的其他人。第三,他提出,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的欲望,会随着个体在观点和能力方面差异的增大而缩小。也就是说,越不是一类人,越不容易放在一起比。他的第四个假设是,在能力比较方面存在着单一的、上行的比较动机,而这一动机在意见比较方面是缺失的;这种动机体现出个体积极的主观愿望。第五个和第六个假设分别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能力的提升总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难(所谓愿望总是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而意见的改变相对自由。进而,当与他人的比较会带来负面的、不愉快的情绪时,这种比较就会相应的减少,参考俗语:货比货该扔,人比人该死。第七,当一个以团体为单位的比较对象的地位和重要性提高了以后,趋同这一群体的压力会增加。这个时候如果个体和这个受欢迎的团体之间的差异增加,个体会通过或说服他人或改变自己的途径来减少差异,逐渐求同。当然了,随着比较团体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发生变化,和这一团体求同或求异的需求也会产生变化。想当年,杀马特的发型也是很流行的好不啦。最后,当团体中不同个体的观点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时,处于团体中心位置的个体拥有更强的话语权:他们更倾向于去说服、改变团体边缘的个体的意见看法;同时也不情愿缩小个体之间的差距,也更不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这一套理论虽然在某些方面失之绝对(如后来提出的「自我增进功能」的社会比较,强调自我评价的双重性作用,即即使已经通过客观、非社会行评判标准进行了自我评价,确定了自身的某种属性;个体还是愿意进行社会性比较来获得情感上的肯定和满足),但还是能够给普通人提供足够多的启发。在“Tabloids and reality shows can make us feel better about ourselves”(《阅读八卦小报观看真人秀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一章中,Davis博士引入了「下行社会比较」的概念。这个概念由T.A.Wills在1981年提出,旨在描述/解释人们在跟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时获得满足的社会心理学现象。这种类型的社会比较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卫,实验表明,和优于自己的团体和个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的时候,评估人会降低自尊感;而如果进行下行社会比较,则反之。总而言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下行社会比较」有利于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其实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委婉说法)。

Davis博士进而指出,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寻求舒适的状态,哪怕这种幸福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她不建议我们在生活中通过这样不健康的阿Q做派来寻求自尊的提升,虽然时不时地我们不由自主地会这样做(比如说看到别人发生不幸的事情去踏上一脚,顿时觉得更幸福了)。但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有意地加以控制,不要让比下有余成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这就已经足够了。

References

[1] Festinger, L.; Carlsmith, J.M. (1959).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58 (2): 203–210.

[2] Aronson, E.; Carlsmith, J.M. (1963). "Effect of the severity of threat on the devaluation of forbidden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6 (6): 584–588.

[3] Aronson, E.; Mills, J. (1956). "The effect of severity of initiation on liking for a group" (PDF).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59: 177–181.

[4] Lepper, M. R.; Greene, D. (1975). "Turning play into work: Effects of adult surveillance and extrinsic rewards on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PD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1: 479–486.

[5] Mullikin, Lindsey J (2003). "Beyond reference pricing: Understanding consumers' encounters with unexpected prices". Journal of Products & Brand Management12 (3): 140–153.

[6] Cooper, J. (1980). "Reducing fears and increasing attentiveness: The role of dissonance reduc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7: 452–460.

桜子
这么懒可不行哟
展开Biu

。。。这么懒可不行哟~

[查看全文]
桜子
有时间看看
展开Biu

+294+有时间看看~话说乃最近在干什麽啊0.0

[查看全文]
烬。
既不谎人亦不挨打,锦上添花的说话之道@游识猷

作者微博:http://weibo.com/youshiyou

文章地址:http://weibo.com/p/1001603863509711588615

鲁迅写过一则故事,说一家人得了男孩,做满月时抱出来给客人看。客人甲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客人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做官的”。客人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结果自不必说,那家人对甲乙千恩万谢,然后合力将丙痛打一顿、赶将出去。鲁迅感叹说,许诺升官发财者是在谎人,却得到好报。说必死的是在说实话,但遭遇痛打。若要不说谎也不挨打,就只能含糊过去,“嗳哟!瞧这孩子呵,多么地……啊哈哈哈哈……”

不必深谙人情即可知道,满月宴上说“这孩子终有一日要死咗”,纯属讨打,一点不冤。难道全世界只剩这一句实话?就没有诚实且讨喜的第四种说话之道吗?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学者谢莉·加贝尔(Shelly Gable)表示,当然有!那种方法叫做ACR说话法。

切莫急着往下读,先找好纸笔,做个小测试。

1.你的伴侣推门而入,兴奋地和你说,“今天老板说要升我的职!” 你会怎么回应?写下你会说的话。

2.路上偶遇的同事满脸笑容地和你说,“我坚持慢跑一个月了。”你会怎么回应?写下你会说的话。

3.朋友打来电话,开心不已地和你说,“我表白成功,脱离单身了!”你会怎么回应?写下你会说的话。

本内容已隐藏,回复后刷新可见哦

(拒绝商业转载,除非我先许可)

【转载到技宅应该不算是商业转载,我有私信求授权,但是作者大人没有回应我,侵删并致歉。】

不用复活
简直萌萌哒
展开Biu

简直萌萌哒o(* ̄▽ ̄*)ゞ

[查看全文]
googol
朕知道了
展开Biu

朕知道了。。x3。。。

[查看全文]
生死两茫茫
让朕瞅瞅
展开Biu

让朕瞅瞅

[查看全文]
gouguy
猫底隧道
ElaineWu
我就知道你可以的
展开Biu

1.欧,加油!我就知道你可以的

2.好厉害,接下来也要继续坚持下去,给你应援

3.现充去死啊2333恭喜恭喜

这样……

[查看全文]
橘芷酱
我也来看看
展开Biu

我也来看看wwwww

[查看全文]
追梦夕雨
查看更多
桜子喵
观呼吸:调节压力的阀门

本帖最后由 桜子の小号 于 2015-4-13 19:29 编辑

文:冯丹彤丨壹心理 网图侵删

朋友,你可曾体会过在办公室打开电脑准备开始工作时,却忘记了自己昨天的工作进行到哪一步、现在要从哪里开始? 你可曾因为餐厅播放快节奏的音乐、周围人声鼎沸,而不自觉地加快自己吃东西的速度或吃掉过量的食物,以至于两三个小时后,依然感觉由不充分的咀嚼、过饱的感觉而腹涨、感觉难以集中注意力?

假如你有这些体验,我的朋友,说明你可能正在承受着过大、过重的压力,这种状态影响到了你的工作和生活。此外,可能你本身容易被焦虑、烦躁的环境所影响,产生比其他人更大的压力感。

“压力感”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当面对外界的刺激和挑战时,人会本能地紧张、收缩,处于高度戒备的保护状态。这时,往往会更关注于外界压力本身,而忽视了身体的细微变化。而应对压力是一种特异的反应,即使面临同样的压力环境,每个人由于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同,各自的反应也会大不一样。

那么,过强的或正常水平的压力感对我们的影响,差别在哪儿呢?

能否保持对自己在做什么、环境正在发生什么的觉察!随着我们承受的压力越大,往往越容易迷失自我、随着环境的暗示而自动反应。而觉察正是我们从失控状态下恢复、实现对自我和环境的掌握的基础:只有我们先观察到了、觉察到了正在发生什么,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想办法、利用现有的资源与之前的经验,最终获得改善。

那么如何获得对自己和环境的觉察呢?有很多方式,去彻底的放松,度假旅游;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放下得失和目的感;学习瑜伽、禅修获得更高的心灵成熟等等。

可是如果在办公环境下,不允许自我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获得觉察呢?

观呼吸!一种虽然发源于佛教,但是与信仰、价值观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增加对意识的觉察、增加内心的安宁的一种禅修方式。当你处于高度压力感的时候,其实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而深呼吸是最直接的补充能量方式。

试一下吧!现在就可以。你可以注意一下,随着我的文字,你正在留心自己的呼吸状态,因为呼吸带动了你的腹腔的起伏、呼吸的一呼一吸会让自己产生轻微的紧张和放松状态,尤其是你的嘴唇上方的地点,就只是留心它,不用控制它的变化。不需要深呼吸,只是观察你此时此刻的呼吸,在怎样的带给你身体的局部变化:鼻子、鼻腔、肺部、膈、腹部分别产生了什么变化?

即使不是马上感觉到所有信息也不要紧,只是耐心的、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去接纳这种细微的变化。

们的意识有这样的特质: 持续注意与觉察的状态是不稳定的,很难保持绝对的集中。尤其是在我们感觉疲惫、内心有厌烦情绪时,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去觉察各种变化,我们反而容易被外界的信息干扰、吸引,所以这份觉察也被带走了。我们就被卷入压力的环境之中。

如果你可以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呼吸带给自己的丰富影响,可以试着拓展一下,把这份觉察拓展到比如此刻你所在的环境中:空调细微的凉风、邻座的人敲击键盘的声音、隔壁房间里的电话铃声、窗户外的鸟叫声、大厦之外汽车路过的声音和汽笛声···········乃至遥远处传来的音乐声,试着体味一下,这些声音带给你的呼吸,什么样的影响?

也许忽然有物品从桌上落地的声音、两个重物相撞的声音,或者看到惊险的场景,会让你心跳猛然加速、呼吸突然失去正常的节律,变得凌乱和浅显、甚至喘不上气来。这时候的变化是剧烈的,容易被我们体会到、觉察到。而此时此刻外界的各种虽繁乱,但并不强大的声音等外部刺激,并明显、极端,所以带给你的只是很细微、很轻柔的影响。但是这正是我们需要小心的潜在压力源,它不极端,反倒更容易被自己忽视,而它一旦累积达到很高的程度时,就会出现本文一开始出现的情况。

此刻,你试着继续保持对自己呼吸的觉察,耐心的觉察各种细微刺激带给你呼吸的感觉,最终它将反馈到你自己内心的感觉上,告诉自己是否正在承受过度的压力、是否以及如何调整,来让自己更舒服一些,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状态。

所以,我的朋友,你随身都携带着一个释放压力的阀门,可以放掉过度压力、让自己轻松的阀门——观呼吸。它不需要你花钱、单独花费时间,不需要特定的场合和物品,它是最容易得到的、让你觉察到各种环境信息和自我状态相互影响的把手。由此,你打开一扇门,里面是一个充分的自我接纳、自我觉醒、活在当下的世界,而在那里,也没有过度的紧张和压力感。

桜子喵
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本帖最后由 桜子の小号 于 2015-3-23 14:39 编辑

图侵删:收藏很久了作者未知 本文:周国平

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尊重。

你的朋友向你吐露了隐衷,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向人传说。也许你的朋友还向别人吐露了这隐衷,你仍要当做只有你一人知道一样,不可让秘密由你传播出去。

你的朋友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出现。但是,这不能成为理由,认为你因此就有了随时在他面前出现的权利。即使对你最好的朋友,你也没有这个权利。

当你的朋友处在大幸福或大悲痛之中时,你要懂得静默,不去打扰他,这也是一种尊重和教养。

与人相处,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轻松,在轻松中又感到真实的教益,我敢断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类,哪怕你们从事着截然不同的职业。

哲学家、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有自己的行话。有时候,不同的行话说着同一个意思。有时候,同一种行话说着不同的意思。

隔行如隔山,但没有翻越不了的山头,灵魂之间的鸿沟却是无法逾越的。

我们对同行说行话,对朋友吐心声。

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区分不在职业,而在心灵。

某哲人说:朋友如同衣服,会穿旧的,需要时时更新。我的看法正相反:朋友恰好是那少数几件舍不得换掉的旧衣服。新衣服当然不妨穿一穿,但是,能不能成为朋友,不到穿旧之时是不知道的。总在频繁更换朋友的人,其实没有真朋友。

友谊是宽容的。正因为如此,朋友一旦反目,就往往不可挽回,说明他们的分歧必定十分严重,已经到了不能宽容的地步。

只有在好朋友之间才可能发生绝交这种事,过去交往愈深,现在裂痕就愈难以修复,而维持一种泛泛之交又显得太不自然。至于本来只是泛泛之交的人,交与不交本属两可,也就谈不上绝交了。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

如果没有朋友聊天或者有苦有秘密无法向朋友说出,欢迎来找小树洞子板发匿名帖哦~

久保游鬽
不视之月
总觉得太容易焦虑了

之前考前焦虑到出现各种身体上的不适。这段时间工作搞得身心俱疲啊。各位小伙伴们是怎么抗压的呢?如果有人出现的话#pm

姜子子
现代人通病
展开Biu

现代人通病,自我觉得做好的办法多看实体书,少打开电脑

[查看全文]
久保游鬽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展开Biu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查看全文]
桜子
每个人的抗压方法都不一样啊
展开Biu

每个人的抗压方法都不一样啊,只能说该休息的时候就好好休息什麽都别想。该玩的时候就好好玩,努力在工作中寻找乐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