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玄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里书玄汐,请多指教。

这是一个关于汉服的帖子,不喜勿喷。

帅哥镇楼

书玄汐
常被汉服复兴者们穿着的汉服款式有
展开Biu

常被汉服复兴者们穿着的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 曲裾

流行于秦汉时期,到隋唐基本绝迹,到明朝已属于“古装”。

□ 直裾

流行于秦汉时期,后来衍生出多种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学习于此款。

□ 襦裙

作为女子服装,她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 褙子

宋明时期的流行时装,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缝处基本镶花边,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 玄端

中国式燕尾服,传统大礼服。

□ 高腰襦裙

隋唐女子流行时装,同期流行的贵族钗钿大礼衣,就是现在日本和服十二单的鼻祖。同时,高腰襦裙的款式,对韩国朝鲜服饰也有深远的影响。

□ 圆领袍衫

自唐起,基本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穿着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圆领的。并且明朝时期,韩国李氏王朝的朝服几乎就是照搬明朝。

□ 朱子深衣

将传统的上衣下裳分开剪裁,但缝合成一个整体名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为学者所服。

[查看全文]
书玄汐
君祭祀时所穿的服装
展开Biu

爵弁服,为士助

君祭祀时所穿的服装,为士的最高礼服。士在公祭时穿爵弁服,自己家私祭时只能穿玄端;大夫则私祭时穿爵弁服,公祭时穿冕服。不过例外的是,士婚礼亲迎时,虽然是自己的私事,服制却可以上越一级,也可以穿爵弁服。

爵弁服为纯衣、纁裳、缁带、韎韐。 纯衣就是丝质的上衣,玄色;纁裳是赤黄色的下裳。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合,即是纁色。缁带为黑色大

带,韎韐为赤黄色的蔽膝。

按照大夫级别:纯衣的袖宽为三尺三,收袂一尺八;大带为四寸宽。关于蔽膝的具体形制,《礼记》上的记载是这样的:上宽一尺,下宽二尺,长三尺;下边镶五寸宽的素白边,之上部分,左右两边缘以三寸宽的爵色(红而微黑色)边,边缝之内嵌以五采色丝。

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制作的爵弁服上衣没有采用丝质;蔽膝仍做为垂斧形,缘边按照礼记上的规定,不过改用暗绿色丝代替五采丝嵌边。(需要说明的是,定陵出土的衮冕的蔽膝,无论梯形的整体形状,还是五彩的嵌丝,都严格符合周礼的规定,从中可见明代为恢复华夏衣冠所作的严格考证和努力)。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关于蔽膝的字大多是“革”字旁。其实周代的蔽膝是皮做的,古人除了系大带外,还要系两寸宽的革带,蔽膝的上端就穿在革带上,而不是像目前替代的那样,用一条带子围系在腰上。革带也是礼服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的服制中

关于革带有明确的规定;可惜的是目前由于认识不足,大多数礼服都没有把革带做出来。

[查看全文]
书玄汐
今天不能传图片了
展开Biu

今天不能传图片了,等明天再把图传上来,今天先发文字说明。

[查看全文]
书玄汐
皮弁是一种白鹿皮做的冠
展开Biu

皮弁皮弁是一种白鹿皮做的冠,为军戎田猎的首服,相配的衣服为素白色的衣裳,这一套搭配常常用作射礼等军礼礼仪。皮弁服是一种君臣可以通用的衣服,天子日常视朝、诸侯每月初一在太庙听朔,都服皮弁服,这个时候卿、大夫、士都服皮弁服,这就是“在朝君臣同服”。

皮弁服上衣素色;下裳也为素色,腰间打有褶;配缁带,素韠,也就是黑色大带、白色蔽膝。古人衣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衣与冠同色、裳与蔽膝同色。

由于没有找到皮弁服的确切尺寸资料,我们按照大夫级别来制作这次的皮弁服:袖宽三尺三,收袂一尺八;衣衽燕尾跟下裳的形制一律依照前述的玄端来做。白色蔽膝,仍做为斧形,在离左右边三寸和离下边五寸的地方嵌了黑丝,这一点是参照爵弁服的蔽膝形制设计的(见后)。

大夫级别的大带宽为四寸,大约是 9.5 厘米。从明代的大带形制来看,因为较宽的大带不易直接系结,后来人们就把大带本身跟“耳”“绅”分离开来,大带约为腰围长,两头接比较细的带子,以便系结;系结后形成耳和绅(我们这次的皮弁服、爵弁服的大带,即按照此种形制来做)。

(再后来,因为系结的部分还是难以保持平整,人们就把“耳”的部分另外做出来,而把“绅”直接垂直缝在大带的两头:大带长为腰围长,穿时大带从背后围向前,用细丝绳系住,两绅自然垂在前面;再后来,“耳”也不要了,大带就成了明代画像中常见的那种形状,一般外面还要加一条丝绦来固定,丝绦的穗覆盖在绅上)

[查看全文]
书玄汐
盛行于先秦两汉的一种士人礼服
展开Biu

端服:盛行于先秦两汉的一种士人礼服。

按颜色分黑色为玄端(玄色)

玄端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缁布衣。祭祀时,天子﹑诸侯﹑士大夫皆服之。其他冠、昏等礼亦用之。天子晏居时亦服之。玄端上衣玄色(黑中扬赤)无纹饰,衣长和衣袖宽都是二尺二,由于古代布幅宽为二尺二,所以每一幅都裁为正方形,所以称“端”,而称这种衣服为“玄端”。

周制,因为玄端衣长二尺二(古代的尺跟现在不同,大约是 23.5 厘米, 二尺二大约是 52 厘米,大概是中等男子从肩到腰的距离),“蔽体则不严”,就是说穿下裳后腰际有缝隙,掩不严实,所以在衣下要再接一尺,称作“带下”;同时,由于下裳分两片(前面一片由三幅布缝合而成,后面一片由四幅布缝合而成,穿时重叠部分后裳覆在前裳之上),所以衣两旁要有两条垂衽垂下来,以掩盖裳的缝隙。根据郑玄对《仪礼》的注,垂衽应为燕尾形。

周制的玄端是收袖口的,玄端衣袖(袂)收口一尺二。收袂的风气一直保留到汉代;魏晋以后,才以广袖为风尚。

玄端的下裳可以有玄裳、黄裳、杂裳三种:上士用玄色裳,中士用黄色裳,下士用前裳玄色后裳黄色的杂裳。

周人用玄色以喻天,黄色以喻地。天玄地黄,取天地之色服之,为玄衣黄裳。士冠礼的玄端配缁带、爵韠,即黑色大带、赤而微黑色的蔽膝。而在一般场合,玄端所配的大带是白色的。士级别的大带的宽度为二寸(约5cm);至于大带的具体形状,从明代大带的形制演变来看,最原初的大带即为一条长带子,绕腰而后系结;系成的蝴蝶结部分称作“耳”,余下下垂的部分称作“绅”,两绅要等长,覆在前面的蔽膝上,而且跟蔽膝长度等齐。

蔽膝的形制为:上宽一尺,下宽两尺,高三尺。关于蔽膝的具体形状,《礼记》中有繁琐的规定:天子为梯形,公侯的类似于梯形上下边各接一个矩形,大夫的是梯形下边接一个矩形而上面两角削圆,士则同大夫而不削两角…

[查看全文]
书玄汐
书玄汐
书玄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