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12-30 21:39 编辑
国学与哲学日常活动第五期嘛,嘛,又到了甩键盘的时候了(* ̄︶ ̄)y
再次回归【国学】了有木有
【活动内容】
还是回答问题~~~上期的【哲♂学】还过瘾么?
嘛,貌似大家都是哲♂学好少年啊!(・∀・(・∀・(・∀・*)
【活动要求】
┏ (゜ω゜)=☞1.嘛,嘛,活动期间不能水哟w想水的话去豆瓣儿吧
2.跟帖回答问题,大问题不少于200字,尽量原创,允许借鉴,但借鉴引用的记得用引用框_(:3)∠)_3.可以先占楼,但记得来撸满_(:3)∠)_4.回答请标题号,可以不回答全部问题,奖励根据回答给_(:3)∠)_
【发糖规矩】
1.参与即有50糖2.质量达标即有50宅币+7宅贡3.质量更高的有技能点和感谢←看手滑=w=【题目】【活动时间】12月24日——12月30日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2-12-29 11:11 编辑
好险,这两天跑去推书,又在整理自己的歌库,还要把一年当中没有看的几部片子给看看。擦汗,猛然间想起题目都没有做啊,还好,今天是礼拜六啊,突突汝好歹给个提醒神马的啊
1、白发如新,倾盖如故。实际上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有些人认识了一辈子,依旧只是认识而已,没有办法成为关系很好的朋友。但是有些人只是突然的擦肩而过,却成为了一生的知己。这里实际上的问题是,一个人和别人认识的久不久,并不是能不能成为朋友的关键性因素,当然放到那篇文章中去,这家伙估摸是为了找个能够让自己不死的理由,而急中生智的结果。如果进一步来讲这个问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从质上来说,又是如何能够被判定的。当然这句话如果从心理学上来说,答案或许会比较容易找到。所谓的朋友,基本上是建立在一种认同感的基础上。但是说实在的,这里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朋友。根据不同的说法和理论,的出来的结果实际上是不一致的。吾辈所能理解的就是主题间性。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说,重要的是主体间性。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所无法调整的矛盾,被重新回归到一元论中。朋友实际上就是主体间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出种种不同的关系,进而形成整个人类整体。喂喂,真的好么,把一个文学问题答成这样。真的大丈夫?
2、第二个问题,抱头,这真心不是吾辈擅长的地方了。王维的诗吾辈拢共就看了这么一点,发言权不足的说啊有木有。好吧,突突啊,这个问题的重点到底是在王维,还是在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问题啊。的确,我们是这样形容王维的诗歌的,因为他的诗歌给人有一种极强的即视感。看到了他的诗就会在脑中出现画面。当然并不是全部的说。只不过他的诗有这样一种特点。那么,其实这实际上是一种联觉。每个人其实都有潜在的联觉。只不过一般表示并不是很明显。从这一角度看,看到文字时,产生的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一个动态的画面。所以在这里时间和空间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表达。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作是一个中性的评价。诗歌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所以是否具有画面感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而之所以我们以前要强调这个命题那是因为古人的特点所具有的。对于古人来说,世界远不是我们今天这个样子,世界是一个联动的整体,艺术需要的也是一种整体的氛围。比起将诗画音分开来,变成专门化学科化的今天,在古人那里实际上是不可分的。这些都是一个人赖以艺术修养的全部。或许可以在某方面比较突出,但是这种评价是建立在对一个人整体的评价上。琴棋书画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这才是一个文人雅士所必须的修养。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种思想的验证。至于审美主体的问题,好吧,弱弱吼一句,这是要从哪个哲学家的说法出发,有好多哲学家提过这个名词啊,摊手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洛的狐狸 于 2012-12-24 16:12 编辑
好的,突突。我是现点击古文观止,然后凭着自己并不深厚的古文基础和厚实的脸皮来答题的。。。
第一题”白发如新,倾盖如故“的理解:
好吧,看完之后,说说这句话是怎么来的。这篇文《狱中上梁王书》是邹阳君在大狱中都要被处死的时候写给梁王的(这不废话么)。恩,邹阳,此君原为吴王的门客。吴王是谁?就是七王之乱里赫赫有名的刘濞(这名字一听就牛B),后来大家都知道,刘濞叛乱失败屎了,邹阳因为吴王叛乱上书反对,但是吴王不听,所以邹阳就离开了吴国去了梁国。然后——
邹阳从梁孝王游。阳为人有智略,忼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这句话不用翻译吧,就这样被梁孝王身边的人诬陷,被梁王猜疑了。于是,他就在狱中写了此文,给梁王看。梁王看后大为感动,就把他放了。所以,此文救了他一条命。
那这篇文章,我大致看了一下,大概是用优美的文笔有气势地说出了很多古时的典故,都是关于“忠”与“信”的关系的。“白发如新,倾盖如故”正是这样一种比喻——两个人的头发都白了,交情却很浅,好像刚认识一样;你坐在马车上,就是停下车的功夫,刚把车帐放下,遇到一位贤人,几句交谈之后就变得如故人一般珍视。说的啥意思呢?邹阳君在文中自己解释了——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知与不知也——就是说,白发的交情却不相知,关系自然浅薄;倾盖之间,陌路相知,那也是只得一生珍视的宝物啊。换成直白的话,就是在对梁王说,梁王啊,你不了解我啊,所以你才把我弄到大狱里来了,还要杀我,你这么做是不对的啊,你要相信我啊……
好了,对文本就说这些吧,现在对于这句话我还想说——这就是我在文史哲思里反复说的人类步伐逃避的孤独啊!我们人类之间的交际说到底就是在寻找共鸣!但是获得共鸣是多么难的事情,有很多时候,我们与我们身边的人,相处了一辈子,从小玩到大,却只能把关系局限在“玩”上,一起吃个饭,一起上上网,打打闹闹,却并没有什么心灵的沟通。这样的友谊平淡如水,虽然清澈解渴,却说到底只是排解寂寞的手段罢了,和这样的人一起,多是出于时间积累的习惯。而也有些时候,我们也许只是偶遇,却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共鸣感,这样的人,我们会有强烈地与其交往的冲动——而且与上一种相比,交情必然要深厚得多,这样的友谊入一碗浓汤,我们一点一点捞出里面的内涵,也许一辈子也捞不完,值得慢慢品,慢慢喝。
第二题 ”诗中有画“的理解:
这题太难了……第一题我还能看看《古文观止》,这个是让我翻遍《王摩诘诗选》么(有这本书么……)……
所以吾辈懒人只能无能地从字面做解释。我觉得是这样,这个中国文学啊, 诗歌啊,绘画啊,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讲究抽象的意境,而不是写实的具体的景物。所以这玩意你就不能太认真,还真是认真你就输了。所以苏轼先生就是这么一说,结果呢,后代的人们却把这个评价教条化了,把它当成真理了,这不扯么……然后还有人去反驳苏轼,这就更扯了啊亲!……文学本来就是以读者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评价标准,怎么能统一标准呢?再说,这诗啊,是要闭着眼睛想的,不能翻译,不能用语言说明——你要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说成明月在松林间照耀,清泉在石头上流淌,这不就完了么……意境就没有了。诗只能闭着眼睛品,却不能说。同样的,画也一样,不能说的,要是要用眼睛看,然后动用丰富的想象。
所以,吾辈觉得,这些妙不可言的东西,完全没必要钻这个牛角尖啊亲!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千玖微 于 2012-12-27 21:09 编辑
1.
所谓“白发如新,倾盖如故”,大概主要就是在讲相处的时间不能决定情谊的深浅吧。
先借用一段解释:
白发如新:白头之交,却并不知己,形容交情不深。
倾盖如故:路遇贤士,停车而谈,初交却一见如故。盖,车上的帐顶,车停下时车盖就倾斜。
简单的翻译的话,就是“两个人一直相识,一直到头发全白,但是却并不熟知对方;明明只是停车偶然遇见,却一见如故,像很多年的老朋友。”人和人之间的电波是非常有可能不搭的(喂),也因此相处认识时间的长短不能决定两个人颠簸的契合程度。”有些人相识了很久却依旧陌生,近的人远的心……而有时两个陌生人在转身回眸的瞬间,却发现似乎很久以前就很熟悉了。“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说着同一句话而已。
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在于电波……啊不,是心!原文中”何则?知与不知也“就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人和人都是不同的,是否理解他人就成了和他人交往深入程度的关键。不理解的话即使一直生活在一起也可能无法了解对方的想法,理解的话甚至只要点两个头就知道了,这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吧?总会有不理解的人,总会有相见恨晚的人。但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一个知己什么的,略微有点悲伤呢。
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其说是诗人这样表达,不如说是后人这样总结。
既然是总结的产物,那就不是一概而论的。不过即使是原作者说“我就是这么写的”,也肯定会有读者不同意的吧,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王维的作品在被他人品读的那一刻起,就必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嗯。
所以单拿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来看,本身是有很多可指可信的地方的。比如在学校里常常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来印证这个观点。我觉得这样看来,王维的确是在诗中表达了极强烈的意象美。在他的诗中我们有意无意的能浮现一些影像,我觉得这就是“诗中有画”,与他是否跳出了单纯的画无关。
对于初识王维的人来说,“诗中有画”这一形容个人觉得还是很恰当的,也容易让人理解其诗的精妙之处。但是总结不是板上钉钉的成规,对于王维更多的佳作来说,仅仅“诗中有画”是不够的。就像原文的作者所说的一样,“最典型的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若愚先生曾对这句话进行过细致的讨论,此句诗将时间过程空间化,将空间关系时间化的表现手法,画又怎样能表现这复杂的过程呢”,虽然我一开始想到了gif这种近乎恶搞的答案,但是这正说明了与其说是静物画,不如说是动态画。即使是录像一样的“动态画”, 也需要一些观看者的小小脑补。于是“画”这样简单的概括开始不起作用了。
不过,是否意味着这样的诗句中没有画在呢?我认为还是有的,画给人的是一种平面的直观,美感,而王维的诗显然还是能够带来这样的感觉的。只不过程度不同,大概只能说成是“有画面感”这样的笼统的说法了吧?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10086 于 2012-12-25 17:28 编辑
先从字面理解:
白头如新,白色的头发像新的一样——引申——头发都白了还像新的一样——再引申——头发都白了人还像新的一样,最后引申理解为,对方头发白了可还像新认识对方一样。
倾盖如故,盖,古时候的车子上都有一个遮阳挡雨用的像太阳伞一样的东西,叫做盖;倾盖,车子停下来的时候盖会斜往一边;形容两个人在街上走的时候彼此的车子刚好停在了一起,两人就在这个空档随便聊了几句,却发现对方就像知己一样。想象力丰富的可自行脑补你在公车上的靠窗位置坐着,等红灯的时候旁边又停了一辆公交,而那辆公车上靠窗的位置也坐了一个不算太丑的人,缘分使然你与对方搭讪了,结果发现对方竟然是你失散多年的————————好基友。
整句话合起来理解就是:
与有些人交往,即使认识的时间很长很长,长到彼此都即将入土了,可还是没有完全的了解对方、把对方当成知己;而与另一些交往,即使是刚刚在车上见面说过一两句话的,也会感觉彼此投缘心心相惜,就像已经搅了好多年的基友。
的确是有这样的例子,可第一印象就能代表全部吗?
有很多演技派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很好,为人亲和善良,仅仅是见过几面大家都愿意把TA当故交;可是,知己这种事情必须是双方的,对方没把你放在眼里放在心上,许多次热脸贴冷屁股而不知悔改这种事只有傻[bi——]会做。而且,即使对方也把你当朋友了,可深入了解了之后,你发现对方并不如第一次见面时候所表现的那样,难道就不会萌生退却拉开距离的想法吗?
再进一步,双方的确是“倾盖如故”了,可时间会改变每个人,谁又能保证几年几十年十几年以后对方还是你当初认识的那个TA?说不定等待白发的时候,俩人出来喝茶,回忆往昔,你总结过去,感到突然就不认识对方了——于是又回到了“白头如新”。
别说什么“时间可以改变音容笑貌可是改变不了的是性格与喜好,我喜欢的是TA的人TA的性格”目前还真没有人拿得出绝对例子证明——除非你是脑残粉,但是脑残不在正常人讨论的范围内。
完。
PS:下次头像估计是军娘御姐,下下次估计是御姐毒,下下次估计是藏剑二小姐………………要不等我总结头像了发个图包圈你啊点评亲?@阿突
[查看全文]
@吾即世界 @夕木木1217 @Akira_Oz @阿洛的狐狸
@无聊逼的 @宙斯丁稣•奥耶 @驴老子 @各种博爱YA_LUO @ミ鸭仔仔 @Brittany_P
@花开堪折 @刘大发 @御前带刀侍卫 @最歪滴的哀滴 @熊叔_wong @蟹崽0v0 @Satanael @guichong @小瘪七 @嘛哟妹子 @akvanilla @千玖微 @新酱你威武雄壮 @sj940824 @Firo @花禧叁 @米汤煮成酱 @封刀十年为二郎 @kaola @+10086 @蔓子的荞麦面 @JUST^WE @小哥,你节操 @绮丽霓裳泪 @小丑9211 @永恒七叶树
@污黑已成定局 @早餐还是包子好 @小悠 @木去白 @soya1412 @honeyfull @不二康 @maka @-YF- @小林君 @ceolus @jingge4301 @裴恩熙 @Mg是个鬼畜攻
@曦龙 @milawoai @慕霄荻 @湾湾情 @Ww. @年糕杵 @ 猫君 @木偶 @王_生。 @神奇兔小瑀 @ZoiiOh @a360279475 @水杳然 @Janus @橘家拉面君
@散发长歌 @路西.菲尔 @aasdss 大家来玩儿呀_(:3」∠)_
[查看全文]



嘛,貌似大家都是哲♂学好少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