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鉴于心学这一学派过于宽泛,对于闻所未闻的各位好机油来说应该是理解不能的,所以。。当当当~~~有请度娘闪亮登场~~~~已尽量删减了。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好多人认为心学是空谈,实在是被歪曲的太厉害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讲究名正言顺是中国的特色,思想家们都想争儒家正统的地位。朱熹为了宣扬他的思想,减少反对他的阻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篡改《大学》,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解释。其实他的思想跟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背离了。同样聪明的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是靠批判朱子之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刚开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也不敢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扬镳,因为当时的程朱理学是主流,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些东西,为了减少阻力,他写了几本书,《大学古本》,说心学才是儒家的嫡传。《朱子晚年定论》,说朱熹晚年已经逐渐向心学靠拢了,又把儒家按照自己的心学理论进行解释。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所以,我认为要理清王阳明心学不得不提及陆九渊和朱熹对“理”、“气”、“心”几个关键点的不同理解。
“理”的分歧。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是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其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显不同。结果,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因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
“气”的分歧。陆九渊的概念中,“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他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做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恶贤愚)之别的内在因素。
“心”的分歧。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朱熹觉得形而上心为道心形而下则为人心,本质还是天理决定气的问题;陆九渊认定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名词注解:(为度娘提炼,可能个人理解不同)
致良知: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以上为心学的大致概念。红字部分为本人所提炼的心学最重要的理念。心学除了陆王心学之外,其实还分有许多分支,并且时至今日心学已逐渐延伸到了日本韩国甚至欧美等国家,以下就不一一展开详细叙述了。
—————————————————————————————————————————————————————————————————————————————————————————————————
最初听闻心学这一概念是从一同学那里,当然,她本人本身就十分喜欢研究这些,而我则喜欢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当然也包括这些。于是我们俩就边翻度娘边互相争论,我当然是反方,(表问我为什么=N=)前前后后讨论了近五个小时,最后的结果么。。。。。咳,似乎是我把她给说服了。不过凭我们两个还是没办法真正完全解惑的,于是,今天心血来潮,放到这儿来,希望有哪位耐心极好(。。。)的好机油来共同探讨一下~
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心学的中心理念即为“致良知”,而“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说成大白话,就是实践出真知,道理既要知道也要去做。朱熹的观念是“格物致知”,大概上就是万事万物都应先推究观察,才能得出事理解论。
起初,我和同学争论的点是在“为什么要致良知?”“为什么要知行合一”“所谓的良知是什么?良知即天理?”“良知这一概念如何去判断?”,因为王的理论是“心即良知,良知即天理,天理即是人欲。”也是现代广义的“唯心理论”之一,而我本人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所以我认为“致良知”“知行合一”神马的完全是毫无意义的。又要说凭本心去做事,做到对待万物无善无恶,也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又要说以你的良知去以善制恶,我觉得是挺矛盾的,因为一旦你要去判断一件事或者处理一件事,你必定要带入自己的主观想法,你心中如若没有自己分辨善恶对错的标尺又如何做到凭良知做事,世界上谁能真的做到像上帝一样众生平等?而我同学的观点是,之所以要致良知,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强大到对待任何事情都能如鱼得水。我表示无语。
不过我也并不是完全否定王的理论。对于他“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观点,我还是持赞同态度的。虽然我还是觉得龙场悟道那个故事很扯蛋,而且不是一点点的扯蛋。他跟弟子的那段南山花的对话,在我看来,就是“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在看你?我不看你,你看不看我都与我无关”。。。的那种意思,很有点抠字眼儿的意味儿。后来我们俩就越扯越偏越扯越偏,她为了反驳我说王的观念是扯蛋,甚至扯到了佛教的起源,释迦摩尼如何得道成佛。。。等等方面。她说,佛教的开始是什么?是苦难。佛教的宗旨是什么?可以说是普度众生,也可以说是众生平等。苦难来源于阶级,所谓的众生平等,是指,所受的苦难一样,即所有人都要遭受苦难。而如何摆脱苦难?学佛。至于如何学佛,自己看佛经去。(=w=这是她的原话。。。)意思就是,心学也是一种哲学,而哲学的本源和宗教都是苦难,说白了,就是没事找事,闲着瞎琢磨。于是我华丽丽的败了。。。好吧,我向来没有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去舍己为人割肉喂鹰神马的。
我所认为的“心即理”,就是“老子觉得对就是对,老子绝对错就是错”在佛教里也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说来我觉得和王的理论并没有太大出入啊?咳,但是同样的思想却得出了完全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就我上述的观点,那么我的良知全凭我自己掌握,但是我又如何得知我的良知是对是错?如果用一个不正确的良知去知行合一,那么其结果就是恶性循环,不然就是一个建立在无数个假设条件前提下的无限循环。她又驳我,走错路是必然的,只有错才能不断领悟改正,那错路也会变成对路。如是,引出了“守仁格竹”和“龙场悟道”。她所认为的“致良知”是一个没有私心的欲望,是大欲。天理其实是人欲升华后的产物,一个人的有私心的欲望叫人欲,而没有私心的欲望可以称做天理。。。。我无语,得,绕了一大圈又给绕回去了。
注:守仁格竹—— 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一心想成为圣贤,一直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为了实践,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更因此而病倒了。从此,王守仁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王守仁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王守仁对朱熹的这种“格物致知”论非常不满,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所谓“致良知”,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当然,对作为认识的最终目的即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来说,它们之间没有原则性的区别。 同时,如果我们将朱熹与王守仁的观点加以对照分析,就会发现王守仁对朱熹思想的理解是从他自己的意图出发,并不等于就是朱熹的原意。事实上,从认识对象上讲,朱熹自己就讲过“炊沙岂能成饭”,并不赞成泛泛观察自然事物;从认识方法上讲,朱熹是格物、致知并提,外在观察、内在推理并重,并不是只向外格物;从认识目的上讲,朱熹是增进知识、提高境界并重,并且希望用增进知识来帮助提高境界,并不是只注重增进知识。
龙场悟道——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
好吧,以上就是我们俩纠结的大部分过程,有点散,不知能看的明白否,(我是指我和她争论的点到底是什么。。。 =M=)之所以把我们俩的想法和争论的过程也写出来,是希望给大家一个参考和思路,因为碰到有些比较懒的或许看完了(看得完看不完还是个问题。。)也就结束了,连个质疑的点都没有,那么可以顺着我和我同学的思路去纠结,如果能把我纠结的点给想通了,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以上。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2:55 编辑
双面真理说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双面真理说(Dialetheism)是指存在双面真理(dialetheia),即命题P和~P同为真的命题。这一学说反对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无矛盾律(有时又称为矛盾律),即P∧~P必然为假的传统逻辑观。
根据Graham Priest的说法,双面真理说在历史上并不乏主张者。像赫拉克利特关于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的说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当代的说谎者悖论都承认存在着真的矛盾命题。
最后需要澄清一些相关概念间的区别。首先,不可把双面真理说与次协调逻辑相混淆。次协调逻辑否定爆炸原理,而双面真理说却不必然主张这点。当然,主张次协调逻辑者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双面真理说。
最后,双面真理说也不等同于多余论(trivialism)。后者认为所有矛盾都是真的,但前者仅认为有些矛盾为真。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07 编辑
庄周梦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
[size=90%]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转换内容:
- 简体:盗梦空间;大陆:盗梦空间;台灣:全面啟動;香港:潛行凶間;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盗梦空间
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和虚幻,提出了物化的观点。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
| “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 | ” |
— 《齐物论》 |
![]()
庄周梦蝶
[编辑] 其他形式另见:桶中之脑
1641年,笛卡尔在《形而上学的沉思》(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中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通过意识感知世界,世界万物都是间接被感知的,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这一论点是怀疑论的重要前提。
[编辑] 电影联想真实与梦境,两千多年前庄子抽象的概括为“庄周与蝶,蝶与庄周”,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使用具体的画面呈现出的《黑客帝国三部曲》。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都在讲述一件事情:真实与梦境。
《盗梦空间》表现了梦中梦的情形,影片中最多展现了四层梦境和一个潜意识边缘层。如果不能辨识自己身处梦境而把所处的梦境当成真实世界,那么他所在梦境的一生就只不过是上一层梦的一个梦而已。以这样的逻辑看来,不免让人有了庄子类似的想法,怀疑起真实世界是否那么的真实了。
[查看全文][media=swf,600,400]http://www.tudou.com/v/qYugAMVWSWY/v.swf[/media]
原文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YugAMVWSWY/
[查看全文]
[1 paradox] Why 0.999... is not equal to 1?
Written in 2012
The current mathematic theory tells us, 1>0.9, 1>0.99, 1>0.999, ..., but at last it says 1=0.999..., a negation of itself (Proof 0.999... =1: 1/9=0.111..., 1/9x9=1, 0.111...x9=0.999..., so 1=0.999...). So it is totally a paradox, name it as 【1 paradox】. You see this is a mathematic problem at first, actually it is a philosophic problem. Then we can resolve it. Because math is a incomplete theory, only philosophy could be a complete one. The answer is that 0.999... is not equal to 1. Because of these reasons:
1. The infinite world and finite world.
We live in one world but made up of two parts: the infinite part and the finite part. But we develop our mathematic system based on the finite part, because we never entered into the infinite part. Your attention, God is in it.
0.999... is a number in the infinite world, but 1 is a number in the finite world. For example, 1 represents an apple. But then 0.999...? We don't know. That is to say, we can't use a number in the infinite world to plus a number in the finite world. For example, an apple plus an apple, we say it is 1+1=2, we get two apples, but if it is an apple plus a banana, we only can say we get two fruits. The key problem is we don't know what is 0.999..., we can get nothing. So we can't say 9+0.999...=9.999... or 10, etc.
We can use "infinite world" and "finite world" to resolve some of zeno's paradox, too.
2. lim0.999...=1, not 0.999...=1.
3.The indeterminate principle.
Because of the indeterminate principle, 1/9 is not equal to 0.111....
For example, cut an apple into nine equal parts, then every part of it is 1/9. But if you use different measure tools to measure the volume of every part, it is indeterminate. That is to say, you may find the volume could not exactly be 0.111..., but it would be 0.123, 0.1142, or 0.11425, etc.
Now we end a biggest mathematical crisis. But most important is this standpoint tells us, our world is only a sample from a sample space. When you realized this, and that the current probability theory is wrong, when you find the Meta-sample-space, you would be able to create a real AI-system. It will indicate that there must be one God-system in the system, which is the controller. Look our world, there must be one God, as for us, only some robots. Maybe we are in a God's game, WHO KNOWS?
More info, three other download points(written in Chinese):
crocko.com/AB4FAF96C6DF4DE59624CA4C0482A5D3/AiforSC.rar
localhostr.com/download/3LtuSLb/the%20end%20of%20the%20world.rar
bayfiles.com/file/F5tD/B8M4Xh/AiforSC.rar
[查看全文]
拖了好久的样子 之前简介介绍唐诗的题材里有举例子 今天来简单的整理一下边塞诗人和他们比较著名的诗歌作品。
自古以来呢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呢都处于一种对垒的状态,唐朝的时候呢也是这样。即是是盛唐的时候,也和吐蕃啊,突厥啊,回鹘啊,契丹啊,蒙古啊,鲜卑啊等等这些周边的游牧民族有着很多的矛盾和冲突,打仗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呢,我们说军事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就成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以说呢,边塞诗的定义就是指:盛唐时期以边关军事题材为内容,以豪迈奔放情怀为艺术风格的诗歌。
因此呢,后来人们就把写这个类型的诗歌的唐代诗人称作边塞诗派。
就像开头说的那个样子 因为边疆战事很多嘛 所以边塞诗歌就很多 这个是边塞诗盛行的一个原因
还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说 老百姓们都很关注局势变化 就好比说现在大家也都很关注钓鱼岛问题到底打不打然后引发大片争论这个样子 所以军事题材的诗歌就会广泛流传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有志青年诗人爱国情绪高涨也会投笔从戎 其实也有点类似于战地记者这个样子 所以边塞诗歌的创作队伍和内容不断壮大
嗯 边塞诗歌的介绍就是以上这个样子 然后边塞派比较有名的几个代表人物有:高适, 王昌龄,王之涣,岑参,李颀,崔颢
(本来想贴图片上来的 后来想了想 网上的图片看起来都差不多一个样子 区别就是帽子不同 其实本体是帽子么 噗
举几个这些诗人比较有名的诗歌的例子吧:
开筪泪沾衣,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长信秋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黄鹤楼》以上
[查看全文]
唉,其实也就是随笔写写的说,大体上而言,诺齐克要讲的是关于正义和平等的问题,他实际上是在反对罗尔斯的观点。哦,大家也可以思考下,正义啊、平等啊到底是个毛线球
唔,由于只是自己一开始随便写着玩,所以语句不通的地方,大家请见谅。
诺齐克通过将该书分为三个部分,试图分别论证最弱意义上国家出现的合法性,或者说是道德上的可能性。并且他进一步论证一旦超出这一最弱意义,那么国家就必然会侵犯人民的权利,所以在道德上也是不合法的。所以最弱意义上的国家是道德上的唯一可能性。至于乌托邦,诺齐克认为最弱意义上的国家正是能够最好地实现人们关于乌托邦理想的手段。不过,在这里,诺齐克与其说是支持乌托邦,倒不如说是将乌托邦的概念完全解构之后,重新对其进行界定,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之中来。当然,诺齐克在论证的过程当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正义,平等,所有权,自由等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诺齐克是通过他所构建的最弱意义上的国家这一概念展开的。所谓最弱意义上的国家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方面,他承认国家的出现是道德的,或者说是合法的。以此,他可以反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指责。另一方面,他试图论证任何超过这一界限的国家都无法具备合理性,必然会侵害到人类的自由,以此来反对社会主义者等对于加强政府功能的意见。个人认为,诺齐克在这两方面中更为倾向对后一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中,他主要采用举例和量化比较的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但是不得不说,他所采用的量化比较,在很大程度上有功利主义的影子。虽然他自己认为他是反对功利主义,特别是功利主义只立足于当下,不看到历史的做法。他有意识地将历史纳入到量化的范畴,比如他在原则的设计商,强调通过追溯历史来确定对某物所有权的正当性。姑且无论这一原则在事实的执行上存在多少难度,至少在理论上诺齐克有一种追溯本源的倾向。但是,个人认为,在这里虽然诺齐克将历史影响纳入考虑范围,但是他在方法的使用上也是进行量化的大小比较,来决定下一步的论证。虽然看上去较为精确,但是实际上是否一定是如此推断也值得怀疑。诺齐克认为所谓的平等,正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可能的,并不是说蓄意的破坏,而是人自然而然就会导致这两者的解体。他假设了一种情况,在初始状态下达到了所有人都平等的状态,但是某些人比如说张伯伦打篮球获取了更多的金钱,而这种金钱的获取是出于观看比赛的人的自愿。在这一过程中,平等就被破坏了。并且,不但是绝对的平等,连相对的平等甚至是机会平等都是无法成立的。诺齐克的这一论断与其出发点是有密切联系的。按照他的理解,他试图从所有人或者说持有人这一视角出发,而不是从承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很明显地通过他构架的正义三原则发现。他认为持有的正义包括获取、转让和矫正三个原则构成。这三点无疑都是以持有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是谁获取,谁又可以转让,矫正的对象又是谁。在这样一种视角主义下,他肯定不会支持一种把持有人的权利转移到另一方的计划。他的最弱意义上的国家就是为了防止国家或者他人通过国家这一载体使得持有人承受本不属于自身的义务。进一步说,诺齐克的立基就在于保证持有人的正义与自由不受侵犯。更进一步地讲,诺齐克在这里所采用的态度是极为保守的。虽然在理论上设计的三个原则是没有什么偏袒。但是我们将这三个原则放到现实社会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理论就带有明显的倾向。第一,获取原则。在当今的社会中无主物已经很少存在,所获取的是人工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大多是由现在的生产者获得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持有者可以持有更多的东西。第二,转让。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在转让的过程中包括持有人向持有人转让和持有人向非持有人转让。在前一过程中双方地位平等。但是在后一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持有人与非持有人的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在转让的过程中,持有人总体上具有一种优势地位。第三个原则,矫正,这一原则倒是试图对历史重新进行考察,因为现有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往往是历史上遭受不公正对待,或者说遭受前两个原则违反最多的人群。通过矫正原则,追溯历史,矫正不公平的正义。但是这一点往往是最难以实现的。且不说越久的历史越难以追溯和还原。举一个例子来说,韩国政府一直要求日本支付韩国在日本占领期间所强迫购买的日元债券,但是日本一直以韩国政府没有凭证为名拒绝这一要求。也就是说矫正原则在实际上的操作运行是难以达成的,实际上来说就是对于现在的持有人更为有利。[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异形 于 2013-2-25 01:50 编辑
我对哲学有不少的疑问,于是我们在错误的地方展开了讨论,所以转移到这里来。
原帖子:https://www.gn00.com/t-237647-1-1.html
欢迎参加辩论
@异形:面具脸,普通黑
@水瓶座Blato :心,神秘紫
@甚没钱 :吉他手,红檀木
@水瓶座Blato :神秘紫
因为研究对象不同,所以你我的想法有差异的必然的。差异不一定是摒弃也可共存。可试着接受,因为存在便是种客观。
@异形 :普通黑
我不会接受其他人思考的,呵呵,我会批判。
搞科研的什么都要自己来,想法都得自己摸,不然找不到出路。
我的工作不辩论,data和数据证明一切,想说明问题?写Paper给证明,说半天别人当你废话
真是屁股决定脑袋
对了,刚刚想到了几个问题,如果人是搞科研的,我们说“这个是这样是这样是这样”靠的什么,因为有数据,有结果,有paper,有身份;我凭这个说世界是这样。
但是哲学又凭什么说“这个,是这样的”呢?
就连黎曼猜想也得带上统计做例证,哲学的例证又在何方,如何让人信服?
就靠高僧道理吗?
第二个问题。
我们读博士读硕士,要写论文。搞科研的写论文自然也要引用,而引用的文献自有实验过程,证解或全套完备的,可证的理论。
哲学谈到文献,证它的权威性,但文献的猜想却无的放矢
其三;
现实世界有一个真理等待我们去发现,因而有了形式主义数学过渡至直观主义数学的这么一段故事(见不完备定理),而不知是不是个人眼界狭隘,我未见到哲学有的类似变化
为什么?应该如何做?
其四,无证,何来反证?
哲学在于创造,在于用直觉与逻辑找出问题,问如此,不所以然。在于看透表象
而根据科研的经验,理解事物在于理清关系,寻找规律;哲学的问题在于,如何证?直觉告诉我原子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那这样就是真理了吗?辩论到了没人能够战胜的地步就对了吗?当然不是,辩论赢了,面对现实就是一道分水线,河这边是事实,河对岸是扯淡。
哲学的这条线,在哪里?
我觉的是这样,所以我归纳总结,然后理性判断,最后得到突破,写paper做出创新。
哲学的这四者又哪里找。
@水瓶座Blato :神秘紫
1、你不接受他人的思考,从此点就深感你行事的盲目。
不是必须认可一切外界的言论,你若要与人讨论,但你连对方的意思仍未理解,别人思考的路线都不弄懂,谈何讨论?
跳出哲不哲学,回归你专项。譬如你化学工程师遇到一个明显违背自然科学的物理命题,若你要反驳,是否你就要先去了解其原理以及相关物理定理?
盲目,浮躁是国人劣根,克服吧,这是善意的建议。
2、针对你这里的第二问题,此前也跟你谈过:科学研究的东西是客观事物,而哲学在于解释人、社会、世界。两者并不冲突,研究方法存在差别。
即便如此,我也很期待你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的的命题,例如:“文献的猜想却无的放矢“。希望能有实验过程,证解或全套完备的,可证的理论。
3、可以肯定告知:哲学也有发展和演变。
如经济学,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是: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说道:“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发展至今,各种分派与分支,体系和核心都产生了矛盾性的改变。
回归我自身的道教,其仪式、咒语、规定也随着人的进步,改变了许多不必的,非人的规定。
因为我们都是通过一门哲学来认知世界,人变,世界变,哲学不但也会变化发展,也会解释这种变化。
4、”哲学在于创造,在于用直觉与逻辑找出问题,问如此,不所以然。“这句直接是错误的。哲学在于解释,分析。通过无数的现象得出理解的方法。问题以及理据便是实际存在的活动和现象。
回归上面的”1、“建议在讨论时或讨论前好好理解对方。先弄清对面说的是什么。。。
甚没钱 :红檀木
1.我觉得 @水瓶座Blato 对于那几个问题的解答都超棒,假如这是在文史哲思,我会毫不手软撒糖。
2.关于那些问题,对哲学比较有研究的 水瓶座君和V君都能给你很好的答案,也绝对是值得你深思的答案。我想跟你说的是,网络很多是虚妄的,是浪费时间的,是垃圾;但假如水瓶座和V君都跟你持有相同的观点,对跟你的关系、跟你讨论不屑一顾的话,那又何必花费这么多时间思考然后再给你组织回答。(当然你不一定是在问问题,而就如同水瓶座君说的那样,单纯出于对方观点跟自己不一致而又看起来比较有趣的样子跟他辩论或者讨论。)
单纯地出于善意觉得你不该那么偏激地看待某些问题,单纯地出于“我觉得应该跟他解释清楚”这种心态来回复你的帖子、跟你讨论,单纯地出于对他人德性或者才能的欣赏而回帖,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这种态度是虚妄的吗?这种回复是垃圾吗?这种做法难道不是尊重你的行为吗?
不要把所谓文理科的区别强加于他人。理科生不一定都像你这样,而文科生不一定都是感性动物。不要因为对方观点与你不一致而觉得对方不值得自己结交认识;不要因为对方对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帮助而嫌弃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物化的,就如同你一直认为的那样;但有多少的人从来不那样认为呢?我认为是很多的。
你是如何对待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反过来就如何对待你——这种叫做报应或者报答。你打了这个世界一巴掌;世界却不因这一巴掌而复仇——这就是这个世界对你的宽恕。
对待朋友应该是真诚的。朋友不是几道题能测试得出来值不值得的。朋友不是诱饵。朋友是不能被放到天平的两端衡量哪一个对自己更有价值的。但愿你能真诚待人,同时找到真心待你的朋友。
3.以上发言纯属个人主观感受,无定理可证,无paper、data可提供,亦不属于哲学范畴。
但愿今日之后,你能放低姿态,虚心请教。他人与自己观点不同,而又有理有据,愿意跟你讲述自己的观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实在是很可贵的一件事,请珍惜。
异形:普通黑
@@34!!
嗯嗯
不是,比如你想搞个领域上的创新,那怎么做?
步骤就是0.发现不同之处发现可能之处 1.不接受旧思想 2.实干做出创新
不接受的意思是这个。
纯粹不接受肯定是不可能的,哲学的问题就在这里了,没有实事求是的去分析。比如我说了不接受思想,我的意思是这个,然后一想之后就出了个哲学假设,说你的思想肯定是这样这样这样。
这些假设通常有一个通病:不思考执行的根本
我执行了 → 因为我执行,我一定遵守了法则 → 因为我遵守了法则,我认为法则是如此
这个是典型的科研人“切入角度决定一切。”
哲学直接界定你认为这样你认为那样,然后却没有能够相互对应的东西来检查自己是否正确,别人说不是啊不是啊反而让哲学家分辨不清哪些是人的诡辩,哪些是人的心里话了。
在科研界里,有些东西你不接受也没办法,该来的都会来。
比如你想说氢氧结合之后ABCD,有什么用,数据出来之后还是该怎样怎样;我觉着哲学就这个大问题——过早出假设,超前预测。 要做出氢氧结合领域的突破,要钻数据,用不同的思路想这个问题
现代科学已经非常完备了,有进化,没有革新。
媒体上你们看到的那些“科学界创举”都是对旧系统的延续。
如果有任何违背自然科学的物理命题,那早被MIT那群疯子找到了,哪里轮的到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