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shine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
展开Biu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谋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苦莫苦于多愿,吉莫吉于知足,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短莫短于苟得。

遵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之。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亡,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饰。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毙。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辙者灭。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智相谋,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同声相应,同气相感: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查看全文]
❤二喵
关于审美主义的救赎
展开Biu

原文:

审美主义的救赎

在文明逐步战胜自然,成为人的主要规定性后,人的身上多了一层光环的同时,也套上了一道锁链。文明在教化人的时候,又充当了刽子手。文明的发展似乎形成一个二律背反,文明越发展,人性和自由丧失越多。因此,中西方很多哲人对文明、理性、智性都怀有一种恐惧心理,对文明带来的异化做出了反思。
古典文明时期,针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哲人提出一种复古主义拯救方式。复古主义者坚持历史衰退论,认为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人性堕落了。而逝去的则是理想的、美好的,要获得救赎,应该回归理想。在中国,最着名的代表是哲人老子。他提出真正的智慧不是世俗的理智,而是一种愚拙。认识到世俗的文明对人本性的压抑,提出“堕肢体,黜聪明。”要求人类弃绝理智,退回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方哲学家卢梭也认为文明给人类套上了第一个枷锁,埋下了最初痛苦的根源。“循着文明社会的发展史,便不难做出人类的疾病史”。只有回复到原始状态,才能恢复人类的纯朴本性。总之,在古典文化中,许多哲人认识到文明自身的缺憾,因此把希望寄托于逝去的原始状态。其实,这只是一种理想,美好的原始状态只是哲人们在头脑中构画出来的。复古主义的救赎方式流于空想。但他们对文明的反思却启人心智,审美主义继续担当起反抗文明的缺陷的重任。
审美主义思潮也是诞生在对文明缺憾的反思中。此时的审美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艺术经验或体验,而上升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可以弥补文明的缺憾,从而使人获得超越,达到艺术化、审美化的生存。正如尼采所言:“只是作为审美现象,人世的生存才有充足的理由。”审美主义的始作俑者是尼采,他把审美提高到人类自我救赎的高度,审美由一种经验方式上升为一种主义。审美主义对后世影响极大,许多理论家遵循其思路,以审美来解救处于现代文明困境下的人类,海德格尔、阿多诺、马尔库塞是其中的代表。
审美主义首先肯定了此岸生存的合理性。这是对以宗教为核心的神学文化的反拨。神学文化否认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以彼岸来拯救世人。审美主义站在理性的立场上,指出彼岸的虚假性,认为人类生存的此岸才是真实的。将审美由彼岸虚幻的美重新落脚于大地上。“上帝死了”,意味着人的复活,此岸的存在是人的存在。
其次,否定理性是万能的,认为感性是美的存在基础。这是针对理性主义对审美侵入的还击。苏格拉底式的审美主义主张“理解而后美”,强调理智在审美中的核心地位。尼采极力反对这种观点,指出:“审美的苏格拉底主义就是一种凶杀原则。”维护直觉等感性生命的此在合理性。尼采着重于批评神学文化和理性主义对人的感性的谋杀,强调感性的合理性。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到来,文明对人的压抑更加深重。哲人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批判。
其三,否定现代文明对人的物化、功利化压抑,提出人在审美中获得解救、救赎。古典文明过于强调理性,忽视感性;而现代文明则将理性的一面——工具理性推到极端,这尤其体现在对技术的倡导上。技术由工具走向本体,成为决定人的存在力量。这对人的生存产生了威胁,使人向物、非人转换。现代美学家对此提出置疑,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海德格尔尤为突出,他指出:“现代科学和极权技术的本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技术的随从……,归根结底是要把生命的本质本身交付给技术制造处理。”技术统治一切的时代,生命也成为技术的俘虏。海德格尔深刻揭示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人类只精于算计和各种功利活动,从而走向了自我生存的反面。人类怎样获得救赎?海德格尔把目光也投向了审美“唯有诗化才能度量栖居之维向,因之诗化是真正的筑居。诗化使之栖居第一次进入自己的本质”。阿多诺指出,工业文明以来,物(尤其是商品)对人的统治不断蔓延,成为一股左右一切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是,感性个体内在的东西被标准化、平均化和物化。人之为人的本质越来越晦暗不明了。在这种令人悲观的情况下,阿多诺把希望寄托在艺术上。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否定性、批判性的,带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在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中,人们便达于理想,从而超脱晦暗的现实,获得救赎。

理解: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理性思维越来越重于感性思维,而审美主义的救赎即是指感性的救赎,那么文明的缺憾也就是指人类本性的压抑。
感想:对于尼采等极力维护感性的人来说,相信“一见钟情”,相信“第六感”;而苏格拉底式审美则倾向于"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beautified, it's only to beunderstood."但是在尼采呼吁强调感性的同时,置于理性于无物。当我们不断在指责文明的发展使美好的物体丧失,念着过去的生活,想着纯朴的日子时,我们也错过了那些现在可以用来享受的美好。一次次的错过,使得我们对自己存在的时代产生越来越大的抱怨和不满,从而不断地错过,再不满,再错过……恶性循环下去,永远都不会满足。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闭嘴由此见得“在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中,人们便达于理想,从而超脱晦暗的现实,获得救赎。”这样得到的救赎,绝不是永久的救赎,而是片刻的满足。要想得到永久的救赎,感性是远远不够的。

嗯,以上是个人的理解和感想,因为有很多不是很确定的地方,而且本身不是学哲学所以文章也是看了很多遍才略有读懂,望指教。【是真的望指教啊说说乃们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吧!!!!!!!!!冰天雪地泪奔中

[查看全文]
喵喵喵喵喵丶
国学与哲学版块日常活动(第四期)
展开Biu


国学与哲学版块日常活动第四期


【前言】

这几天实习累死我了……

说实话,在空闲的时候倒是看了几部动画……但是我看得动画都很冷门的啊……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不追新番的呀……

╮( ̄▽ ̄")╭ 算了还是默默滚来出题了,希望大家在这一期也能愉悦地动脑。


【具体要求】


1.题目只有简答题,有四个,可选其中任意数目的题目回答。

2.每个题目的答案需超过250字。若超过500字,可考虑独立成帖并贴上链接。

3.可先占楼,但记得日后补上。

4.记得标题号,可以参考之前同学的回答,有引用的记得用引用框。

5.本帖禁水,多用点评

6.发糖规则如下:

——答得一般:20/题

——论述有力有理:30/题+宅贡献

——有理有力,旁引博证,深入浅出:30/题+宅贡献+技能点

(不设上限)


活动截止至9.15为止


【这里是题目】

1.这几乎是《鲁鲁修》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了:为了达到某种“好的目的”的话,这里有两种方法:“暴力革命”或是“缓慢改革”,那么在二者之中,哪种手段是更好的?(《恶魔幸存者2》)


2.很多人都会这样想:如果当初我做的不是这个选择而是那个选择,或许今天就会是个成功人士了。那么这里的问题是,如果给你一次重来的机会,你在那个时候做出了与曾经所做的截然不同的选择。这真的会让你达到那个理想的目标吗?为什么?(《四畳半神话大系》)

2.5.(接上题)如果答案是“否”的话,那么是哪些因素干扰了这个过程?


3.和虚渊玄的很多其他作品一样,《F/Z》也能多少引发阿宅们的一些思考。这里截取轻小说中的一段。

但是那个男人不一样。

  也许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愚蠢吧。也许他哪儿坏掉了吧。又或许他是那种可以被称之为圣人,背负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天命的人吧。领悟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会被放在牺牲和救赎两个天平上进行称量……

  明白了绝不能让任何一边的托盘空着……

  从那天起他就坚定了要做天平称量人的志向。

  如果想能够更多的,更确实地减少这个世界上的悲叹声,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

  为了拯救哪怕只多了一个人这边的托盘,必须打翻哪怕只少了一个人的另一边托盘。

  这是一种为了让多数人活下去,必须把少数人斩尽杀绝的行为。

没错这说的就是切嗣。这段陈述是很多类似情况的缩影和总结。那么,问题如下:生命可以称量和比较吗?(《fate/zero》)


4.这次木有第四题。


祝大家开学愉快。

[flash]http://www.xiami.com/widget/7096006_3591450,1769960929,3403022,1769960931,1769183629,_235_346_FF8719_494949_1/multiPlayer.swf[/flash]

[查看全文]
OOOOO
凤凰网文化专访郭齐勇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OOOOO 于 2014-10-16 18:36 编辑

[media=swf,600,400]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guid=01671f23-2dd2-459f-a148-4718c054d607&AutoPlay=false[/media]

郭爷爷超可爱(づ ̄3 ̄)づ╭❤~

主要内容:

凤凰网文化:您如何理解国学?
郭齐勇 国学是虚热还是真热,这个问题是十多年前我的文章里面最先提出来的。我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虚热和真热呢,我是说现在我们的国民教育这一块非常缺乏国学。因为我们几乎有三代人没有从它的国民教育中正常的接受国学教育,有60多年了,没有正规的国学教育。你可以比较一下我们和台湾的教育,当然台湾的教育现在有可能变化。但是这个四书的教育,中国文化基本的这些价值理念的教育,在国民教育中要占很重要的分量。也就是说国民的文化素养,国民的特别是道德的文化的素养,这些应该在它的中小学的时候,要接受比较完整的价值体系的教育。

凤凰网文化:我们小学学的思想品德是远远不够的?
郭齐勇 :现在所谓的这些教育是反向的教育,是批判中国文化的教育,所以我们是妖魔化中国文化的这样一个几十年,我们是几代人没有接受正规的国学教育,所以我是说我们的国民教育系统,我们的教育系统。你看我们现在很好的理工知识分子,我们现在的文科的知识分子,他根本不知道四书五经为何物,你不可以想像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不懂得他的宗教的基督教的基本的教义,他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系统的东西,这是不可想像的。
凤凰网文化:现在的国学热感觉是从自下而上过渡到了自上而下?
郭齐勇 现在的国民自发兴起的国学热啊,当然有些鱼龙混杂的现象,有赚钱的儒国学,有这个所谓风水的国学等等,它是民间在推动。但它反映了一个需要,就是民间对自己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的需要。而我们的国民教育没有满足这个需要,所以它才有这样一个热度。国民有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了解的需求,这应该说是一个民间自发的一个行为。在自发的行动之下,它不免产生你说的鱼龙混杂的现象。
最近习近平,应该说他是中共的所有的领袖里面第一个到孔府去的人。他虽然不是像汉代以来的帝王去拜孔,但已经释放出这个信号来了,我觉得这个还是值得肯定的。

凤凰网文化:目前可能对国学的定义是存在分歧的,您有什么您个人的理解?
郭齐勇 国学它有国魂的层面,它有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精神层面,核心的价值系统的层面,有老百姓的信仰层面,有老百姓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层面,有它的精神诉求的层面。但另一方面,国学它又是一个知识体系,国学有它的ABC。现在你看我们的称谓,我们的电视里面,屏幕里面,经常说些非常外行话。
另外也有经史子集的学术研究的层面,它有国学、像国艺、国术,国家的技艺,这样一些层面,民俗这些层面。当然它是有核心的。像我们武汉大学从2001年,我们就办起了国学班,现在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一班一班的孩子培养出来了,现在教学过程就基本上有一个国学的知识系统了。今天我们看全国的国学院院长的会议,这是第三届了,我们也在讨论一些培养方案,就是说我们国学培养的孩子,和现在文史哲培养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他的系统不一样。比方说刚才李学勤先生讲到的,我们要从小学入手,我们要通过文字学、训诂学,我们从认字开始,现在有很多人认字都认不清楚,讲什么国学是吧,然后要对经学加以独特的研究。经学,四书五经,五经到十三经,我们的经学系统。西方有很多的古典学系统,西方的宗教的神学的研究,古典诠释学的研究,他们的古典学都很火,有专门的研究。我们五四以来,经学这一块没有多少人研究,现在的大学中文系也没有经学的这一块研究。

凤凰网文化:经史子集,经排在首位。
郭齐勇 经学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政治文明、道德文明和法治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体,所有我们的治理系统、礼乐伦教,我们的所有的东西,其实就是宗教、政治、伦理、法制的一个综合体,就是经学。所以在经学里面它应该是很重要的研究对象,但是60多年以来,没有多少专家,没有人在做这些方面的研究的,所以我们培养国学人才,今天我们开国学院长会议,更多在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凤凰网文化:真的是对现在教育制度的挑战冲击。
郭齐勇 你看我们读很多经典,我们读的经典就不是像社会上读的经典,我们是一个一个字,一篇一篇来读。我们就是老师们讲《诗经》,讲《楚辞》,讲《尚书》,讲《论语》讲四书,讲《礼记》,我们特别重视前四史,我们也让他们读西方的经典,但是重要的是自己本土的经典。
总之,我希望全社会都重视国学和国学的训练,因为我认为中国现代化处于一个瓶颈,最大的瓶颈是我们人的素质问题。我们国民的素养,全世界各族群人民的素养都是从自己的文明经典中吸取营养的。其实所谓国学,并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它就是我们中国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它最基础的经典和它长期的影响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要走进孔子,走进老子,走进佛祖,走进儒释道、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这是有创造性的活化的内涵在里面的,我们要推进它。
整理来自武大国学院网

[查看全文]
Vivian_Deep
【古人の资料库】之韩子高
展开Biu

对韩子高的第一印象是后世所谓陈文帝陈蒨之男皇后,想来六朝之时男风也盛,再细看梁书与陈书还有资治通鉴,对这饱受非议的人物又有了自己的认识。

韩子高第一次出现是在史书上,是侯景之乱为梁元帝平定之后,那一年陈文帝出守吴兴,据梁书元帝本纪载应为大宝三年,而承圣二年,陈蒨授信武将军,镇南徐州,承圣二年十一月帝下诏招河东裴氏出身的裴之横为吴兴太守。

再根据韩子高列传记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

所以个人猜测韩子高遇见陈文帝时间应该早于承圣二年。人物事迹重新整理如下:

【参考:梁书元帝本纪、梁书敬帝本纪、陈书武帝本纪、陈书文帝本纪、陈书韩子高列传】

史书中的韩子高不止容貌殊丽,而且是一名骁勇善战的猛将,同时在对待下属,韩子高不吝啬财物,对他人以礼相待

这样的人比之政坛,更适合驰骋疆场开疆扩土,如霍去病一般北驱胡虏

可惜在六朝那般朝代频繁更迭,政治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皇帝对权臣的猜忌,自身没有掀翻王朝统领江山的思想与本事

下场只有沦为政治的牺牲品

可惜韩子高猛将一员,最后因为兵权过重,无法逃离政治漩涡,被陈宣帝所害

[查看全文]
Ryanmfp
关于法律的一点疑问
展开Biu

恩,我很膜拜西方的法律体系,主要就是对法律的尊重,这样才可以平等的保护公民吧。

但是又有一种特殊情况,比如有一条法律,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保护人的,但在某些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只会害人。比如闯红灯,但普通司机带着临产孕妇要不要闯红灯呢?

毕竟没有什么人类能想出完美的法律。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一种想法是,法律是用来保护人的,当遵守它已经不能保护人的时候,那么就可以无视。但是这种特殊的情况是很难鉴别的吧,而且,一旦法律不能一视同仁而有特例的话,gov就很容易利用漏洞产生一批特权阶级,特别是假如司机带着孕妇闯红灯后出车祸,又该怎么说?

但是严格遵守,在一些情况下又明显是会带来伤害。是为了大社会的总体安定放弃小我吗?假如受伤的是我的亲人,我一定会闯红灯的。从内心来说,我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被罚,那是法律的问题,而非闯红灯的人的问题。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特殊情况下是否尊重法律呢?~49!

[查看全文]
喵喵喵喵喵丶
【现代西哲】分析哲学入门|浅析弗雷格与罗素的专名理论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灼热的喵子 于 2013-5-28 11:55 编辑

浅浅浅析弗雷格与罗素的专名理论

↑标题其实是这个,注意是浅析,轻拍。


弗雷格——这个现代数理逻辑的开创人——虽然并没有把研究语言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但却认识到了日常语言的“模糊性”,并认为哲学的第一要义应是把消除语言中的这种“模糊性”。且不论语言是否一定需要一种“精确性”;弗雷格倒确实敏锐地捕捉到了某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并且开创了一个哲学研究的新方向。为了解答同一陈述疑难,弗雷格认为要明确地区分符号(专名、概念词和句子)、符号的意义和指称(对象、概念、真值)。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开始。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当“苏格拉底”这样的专名出现时,其实是出现了三种东西:

  ①作为符号的“苏格拉底”这几个字。(符号)

②“苏格拉底”这个短语的思想。(意义)

③ 苏格拉底本人(①指称的对象,苏格拉底那个人)

符号的指称是符号所表示的对象,而意义则是我们认识指称的方式或手段。对于“苏格拉底”这样的专名来说,它的“指称是我们以它所表示的对象本身;而我们同时所有的表象则是完全主观的。在两者之间是意义。”——专名的意义更多的在于一种媒介性。“因此专名通过意义的媒介并且仅仅通过这种媒介与对象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来,弗雷格在这一方面的理论可以这样概括:“相应于符号,有确定的意义,相应于这种意义,又有某一指称;而对于一个指称(一个对象),不仅有一个符号。”

我们得注意,弗雷格把专名分为两种:第一种指广义上的——任何特称的标记都是专名;另一种则是类似“苏格拉底”这样纯粹的、狭义的专名。他使用的专名多是广义的。

或许每一个事物都可以有一个专名。但世界上并不只有专名。苏格拉底可以被记作“苏格拉底”,但也可以被记作“柏拉图的老师”。在弗雷格的理论里,前者是一个纯粹专名,而后者是一个概念。尽管二者在广义上都是专名,但进一步讲,苏格拉底与老师的区别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大:在弗雷格眼中,二者里只有苏格拉底是实存的。弗雷格的奇特的本体论思想在这里可窥一斑,但具体的还是放到后面再说。

概念词之于专名,相当于函数之于数值。若有函数y=x+1,则在x的地方可以填入各种各样的数字,使其饱和而得出一个对应的y值。相应的,若有概念词“x的老师”,则也可以在x的地方填上各种各样的专名使得概念词饱和,从而命题地指出一个对象。

苏格拉底并不总被记作“苏格拉底”。可能有人认识“柏拉图的老师”但却不知道那是苏格拉底。但我们通过弗雷格的理论可以知道,作为专名的“苏格拉底”其实与作为摹状词的“柏拉图的老师”指称的是同一个东西。但在弗雷格看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老师”之间的区别似乎并不重要,事实上,他也经常混淆专名和摹状词。不过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们都是单称的。

弗雷格对于消除日常语言“模糊性”工作的成果确是深刻的。事实上他也遵循了奥卡姆的谆谆教诲,使自己的方案本身也变得简单粗暴。但在一些问题被解决的同时,另一些棘手的问题也冒了出来。让我们来看看以下三个命题:

命题A:现今的法国国王是光头。

命题B:现今的法国国王不是光头。

根据排中律,要么A真要么B真。但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法国没有国王,所以命题A和命题B同为假。在这里难道排中律失效了吗?

我们可以设想这是日常语言的“模糊性”所导致的荒谬后果。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用弗雷格的方法来讲这层模糊性剥开:我们只需把这些命题做一个形式上的转变,把两个概念词都变成谓词就行了。命题A可改写成:存在一个人,这个人是现今法国国王而且是光头;命题B以此类推。

但即便是经过弗雷格式的一番改写,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但弗雷格会坚持:现今法国固然没国王,但“现今法国国王”这个专名仍然有意义,只是指称是空集罢了。

迈农认为,虽然法国的国王在这个世界不存在,但他在一个可能的世界中是存在的,是虚存的。这固然是一种解决办法,但罗素却认为这个理论很成问题:这个可能的世界一定会充满了“圆的方”、“木的铁”这样的玩意,违背了他的“健全的实在感”。(我一直对这种感觉持怀疑态度)

基于种种考察,罗素认为弗雷格式的分析至少有一点疏漏,那就是混淆了专名和摹状词。他沿着弗雷格的道路更进了一步,更严格地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摹状词不是一个命题的真实成分,它只是一个有内部结构的复杂符号,不直接指称什么东西,在这一层区别下,罗素又根据特称与否把摹状词分为两种:一种是限定摹状词,另一种是不定摹状词。前者可被理解为“那个唯一具有性质X的个体”,而后者则是“一个具有性质X的个体”,二者的区别只在指称是否唯一上。

在这个基础上,罗素觉得自己可以解决前面的那个问题:命题A可以被正确地分析为这样的形式:

至少存在一个X,使得这个X既是现今法国国王,又是光头的。这样一来问题似乎解决了——既然找不到这样的一个X,那么在逻辑上来说,命题A是假的。命题B的解决方式也是类似的。

这只是利用不定摹状词消除限定摹状词的一个例子。其实罗素甚至认为,不单单是容易引起误会的限定摹状词,就连弗雷格意义上的专名也是一系列摹状词的集合罢了。但我们毕竟需要用专名来谈论很多事物。

罗素秉持一种和弗雷格类似的本体观,认为世界上只有个别的事物存在,而任何日常中被视作个体的东西都是由一些逻辑上的最小单位——逻辑原子所构成。而真正的专名应该满足这些原则:

  ①它是一个简单符号。(简单意味着不会出现指代很多个东西)

②它必须指称独一无二的个体。(逻辑原子)

③这个个体必须是一个实存的对象。

④这个对象必须是该专名的使用者亲知的。(在罗素看来,真正能理解某个专名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亲知。)

综上考虑,罗素最后确定的只有“这”、“那”这些词语作为专名。他特别认真地对待“唯一、精确”这样的原则,导致最后连使用“这”、“那”都必须限制重重。“它几乎从不能前后两次指称同一个东西,也不能对说话者和听话者指称同一个东西。”——经过大通的推理,最后得出的却是这样的有些奇特甚至好笑的结论,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走过的老路——

“赫拉克利特的信徒克拉底鲁坚持万物不断流动,因此无法给任何事物命名,乃至他不肯开口说话,只用手指来指。”

结论:

广义的专名(在弗雷格的理论中)指所有特称的符号。一个专名通过一种意义指称一个对象,但对应一个对象,可以有很多种专名。归根结底,弗雷格的意义和指称是分离的,他认为专名和特称摹状词是同一类的(比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老师”)。

尽管弗雷格的目光是尖锐的,但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未加反省的本体论(某种程度上罗素也如此):世界是由个别的事物组成的。基于这种考虑,他简单地把专名和特称摹状词混为一谈,从而导致了很多“混乱”。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就是针对这一个“混乱”而诞生的。摹状词理论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修正和发展了弗雷格的理论,但我们也当看到罗素坚持的乃是一种意义即指称的观点,和弗雷格可说是相去甚远。在此种情况下,若意义并非指称,则罗素要面临的问题也许就要大得多。从这个意义上,弗雷格未必是粗糙混乱的。

罗素的修正具体体现在:弗雷格意义上的专名其实可以用一系列的摹状词来取代,而真正的专名其实只能是形如“这”或者“那”的逻辑专名,并且在使用场合上还有种种限制。说实话,依着这条路走下去却得出“这”、“那”的结论,着实有点荒唐可笑,但我们更应注意到罗素专名理论的另一面:在“我们能找到直接与对象接触的专名么?”这一弗雷格避而不谈的问题前,罗素是勇于直面,并且一路走到底的。很难说罗素努力的成果正确与否,但这些努力是有其意义的。


期末论文,求轻拍。

在思路的连贯性方面,在@NCarrot 桑的帖子里获益甚多。……当然这个贴就不要认真了,非专业方向,轻拍。

@dlsdyc 少女发糖

[查看全文]
绛阳
【古人の资料库】兰陵王—高长恭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绛阳 于 2013-5-24 15:17 编辑

百度: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儿子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一、扑朔迷离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是个连姓氏也没有的人,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第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质疑、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面具正面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

兰陵王入阵破北周

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齐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兰陵王,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0岁出头(具体不明),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磁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六、 兰陵王的子嗣

很多人比较关心兰陵王的子嗣。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兰陵王没有断子绝孙,他有一个孙子叫高元简。

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龙门石窟发现了两尊地藏和观音的像龛,造像题记上清清楚楚写了47个字:“大唐永隆二年岁次辛巳五月已巳朔十五日癸未,兰陵王孙高元简奉为亡妣赵敬造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各一区供养。”

穿越历史的尘埃和岁月的侵蚀,在历史占据一席角落的兰陵王,通过这两尊佛像为他自己的信息又增加了一点,人们知道他原来是有子嗣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信息:兰陵王的儿媳妇原来姓赵。

按照史官记录历史的习惯,一般王侯将相死后,都会用一两笔介绍一下他的子嗣情况。比如高孝瑜死后,李百药注明“子弘节嗣(王位)”,高孝琬死的时候同样有“子正礼嗣,幼聪颖,能诵《左氏春秋》”的记录。

当然关于高孝珩、高延宗、高绍信的子嗣都没有记录,是因为这三兄弟死的时候齐国已经灭亡,不存在嗣爵的情况。

但是兰陵王不一样,他死的时候,齐国尚未灭亡,按例如果他有后嗣,是要嗣爵的。毕竟高孝琬是以谋反被诛,儿子高正礼都得以嗣爵,而兰陵王无故见杀,儿子没道理不嗣爵,嗣爵的话,李百药肯定会有记录。既然没有记录的话那就说明兰陵王的王位没有被继承下去,但是他是有儿子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这个儿子不是嫡出,而是庶出,当然生他的人也有可能就是当初高湛赏给兰陵王的二十妾中他留下的那一个。

当然,庶子嗣爵也不是没可能的事,比如让高洋当初烧死的两个兄弟中的高涣就是没有嫡子,“涣无嫡子,庶长子宝严以河清二年袭爵,位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只是庶子不嗣爵也是很常见的事,而且高元简的父亲也不可能是兰陵王兄弟过继给他的儿子,因为一般过继就相当于嫡子,也是要嗣爵的。

这就是说,兰陵王和他的王妃郑氏并没有儿子,有没有女儿不知道,没干过什么大事的女儿一般史官不予记录,兰陵王有儿子,但是这个儿子是庶子。

高元简供养的两尊菩萨菩萨像及造像上的拓字。

最开始对兰陵王感兴趣应该是在我大学课本中国音乐史的课本上,

《大面》这个歌舞戏【应该是歌舞戏】

当时老师说的就是关于兰陵王的故事,

因为其容貌秀美,所以上战场才要带面具,

这也是大面的由来。

所以才感兴趣去看看他的生平,

然后就是同学推荐了基本小说,

又让我对越来越感兴趣。

他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

北齐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

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

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

而尽管他小心翼翼,

可是这样一个军功显赫,拥有将领才能的人,

是绝对会被他的兄弟,亲人所害的,

这才是他一生的悲剧。

可是这些都不能掩盖,

他短短的一生中显赫的战功,

邙山大捷他一生中最出名的战争。

总之我喜欢这个人,

不论他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哀,

生于一个怎么样的家族,

可是他的赫赫战功,

和那个传奇一样的面具,

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