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0322
初秋遗賦
展开Biu

冰莹冷透湘妃席,紫电长划九霄云。
默默含情终付泪,婷婷不语向黄昏。

[查看全文]
wugy315
诗歌就是性情 ——读《随园诗话》 作者:陈庭平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wugy315 于 2016-4-8 20:41 编辑

诗歌就是性情
——读《随园诗话》
? 陈庭平

《随园诗话》是清朝旷世才子袁枚的一部有关谈诗的著作,采用随笔的方式,分条排列,基本上一事或一诗(或数诗)一评,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反对当时流行的格调说和以考据为诗的风气。该书的精华是对于诗创作的论述,即诗话,而基础在于诗,故此书中采录了大量印证诗论的作品和一些士大夫官员的语录,不拘时代流派,不拘作者身份、性别,只要诗写得好,说诗有道理尽录其中。全书共分十六卷,补遗十卷,实乃皇皇巨著,是作者一生在诗歌理论上的追求与寄托。此外,书中还有不少诗坛掌故、诗歌本事、诗人轶事的记载,虽也有一些庸俗之处,但仍可见乾隆朝文化状况的一个侧面。该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受任何拘束,评论名人名诗的优劣,谈诗论道,提出了许多诗歌的创作方法,不论现在和将来都是可以借鉴的,也是中国诗论的宝贵财富。
由于全书缺乏系统分类,很多经典论述分散在话语中,很难归类。现根据个人的学习理解,就诗歌的本意,创作方法和技巧,如何学诗等等,简单归纳分述如下。
一、诗歌就是性情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卷一)
朱竹君学士曰:“诗以道性情。性情有厚薄,诗境有浅深。性情厚者,词浅而意深;性情薄者,词深而意浅。”(卷八)
诗歌就是人的性情,诗这种体裁是用来抒写性情的,有了性情自然有了格律。格律只是诗一种表达形式和限制模式。性情包含着真情,诗人者,需有赤子之心也,只有通过人真实的感情表达才能写出好诗。诗人唯有具备真情才能产生创作冲动:“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作诗”,“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诗作为抒情的艺术自然应该“自写性情”。“性情”一语《随园诗话》中引用黄梨洲先生的话:“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惟诗人能结之于不散。”(卷三)只有诗人才能将世间情趣表达。只有性情厚的诗人,写的诗意味深。这几种解释上是袁枚性灵说的巧妙说法。性情与性灵实质上都是指人的精神、思想情感和睿智,诗歌是性灵的表现。故此,“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卷五)。“诗在骨不在格也”强调也是性灵,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骨,诗之魂灵,也是诗人的天分和灵感。所谓“不在格也”就是说用格律限制词语,性情就更加疏远了,仅有格律没有性情的诗算不了好诗,真正的好诗在“骨”里。一代枭雄曹操若没有一种骨气和壮志的性灵,就写不出《龟虽寿》和《短歌行》千古流传的好诗句。“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诗不要为韵和声谱所缚
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慊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余亦曰:忘韵,诗之适也。(卷一)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其音涉哑滞者、晦僻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亮;“芳,旷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宋、唐之分,亦从此起。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昌黎斗险,掇《唐韵》而拉杂砌之,不过一时游戏。(卷六)
夫诗为天地元音,有定而无定,恰到好处,自成音节。此中微妙,口不能言。试观《国风》、《雅》、《颂》、《离骚》、乐府,各有声调,无谱可填。杜甫、王维七古中,平仄均调,竟有如七律者;韩文公七字皆平,七字皆仄;阮亭不能以四仄三平之例缚之也。倘必照曲谱排填,则四始、六义之风扫地矣。此阮亭之七古所以如杞国伯姬,不敢挪移半步。(卷四)
诗歌用韵是为了好记,容易流传,所以在中国发生最早。流传到现在的古籍诗大半都有韵。旧诗最大的毛病是拘泥韵书,而且规定之多,束缚了诗人的性情。但袁枚并不反对用韵,只是不用那些叠韵、和韵、古韵和怪僻、晦涩的韵。而且要挑选好韵。《红楼梦》中薛宝钗说“分明是好诗,何苦为韵所缚?”贾宝玉也说:“我也最不喜限韵”。南宋诗人杨万里、魏了翁都曾明白反对在平常咏吟中一定押《礼部韵》。这说明在古代就有人反对限韵了。从诗的创作理论来讲,在作诗的形式和内容上更要重视内容。今日作诗大多未受韵的约束,如现代的朦胧诗、口语诗很多无韵。但近体诗需要用韵,只是不要用古人的韵了,更不用说那些险韵了。“忘韵,诗之适也”,如果忘掉韵,正是发挥你的性灵好时机。所以写诗不要先考虑韵,重要是情感与内容。
同时写诗不要为谱所缚,格律诗也有灵活性,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也降低了艺术性。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都不局限于分音列谱。为什么?因为只有把一切空掉之后,才能神气孤行;诗歌一旦涉及注释,便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了。按谱写诗,性情也不能很好发挥,还是自然成音的好。
三、诗要有感而发
陆鲁望过张承吉丹阳故居,言:“保佑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余深爱此言。自古文章所以流传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着手成春,故能取不尽而用不竭。(卷一)
最爱周栎园之论诗曰:“诗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为则为之,我不欲为则不为。原未尝有人勉强之,督责之,而使之必为诗也。(卷三)
诗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当你对一件事感触不深的时候,绝对没有诗意。如果是勉强作诗,或是借用别人的词句凑合,即使你写出来了也不是什么好诗。这实际上是无病呻吟。所以当你没有兴趣时不要迷思苦想。一旦你遇到感动你的事或景,又有强烈的创作欲,你就可即情而作,有感而发,尽兴而作。历史上很多古诗都是作者“即情即景”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简直是一幅美丽的挂图。还有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样的美景,作者不身临其境是无法写出来的。可以说诗人与诗与画已融为一体了。
古人的诗各有各的风格,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名诗的道理。经典诗当然可以借鉴学习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查古人的佳句都是有出处的,如:陈元孝:“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本李群玉:“沙鸟带声飞远天。”梁药亭:“龙虎片云终王汉,诗书余火竟烧秦。”仿唐人:“半夜素灵先哭楚,一星遗火下烧秦。”杨诚斋:“不知落得几多雪,作尽北风无限声。”仿唐人:“流到前溪无一语,在山作得许多声。”(卷九)这些诗句不能说不好,只是用的巧妙,没有机械地搬用,但不能称奇。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卷二)。若用的不好就失去了自己的风格。所以袁枚深爱陆鲁望说的“言不可刊置别处”,一字一句不照搬别处,这样写的诗才有生气。
四、诗味要鲜、情趣要真、意要深
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卷一)
司空表圣论诗,贵得味外味。余谓今之作诗者,味内味尚不能得,况味外味乎?要之,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卷六)
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卷二)
诗人创作诗如何达到诗味鲜,情趣真、意精深的目的,在创作方法上有以下几点:
1、诗要宽阔,也就是说诗人的视野要宽,能拓展开来,诗虽幽俊,而不能展拓开张,终窘边幅(卷三)。终究受到气度上的限制,眼界宽阔,收放自如的诗必然气势雄壮,如唐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十个字首先就展开了人的视野,看到是气势雄伟的景象,紧接着写了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并没有明写登楼的过程。只用一个“楼”字表示,这两句双层含义,一是登楼,二是高瞻远瞩,其含意深远。眼界更宽阔。像这类古诗很多,说明诗人观察事物眼界很宽,诗也就自然能拓展。
2、诗要曲折,不要直说,直说的诗就缺了味。什么是诗文的曲折呢?就是不要直叙。如《红楼梦》第十七回题大观园诸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没有直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森森万竿之中,竹在诗境中,这就是曲折。《随园诗话》中引用了几首诗说明曲折的含义:“诗如何而后可谓之曲?”余曰:古诗之曲者,不胜数矣!即如近人王仔园《访友》云:“乱乌栖定夜三更,楼上银灯一点明。记得到门还不扣,花荫悄听读书声。”此曲也。若到门便扣,则直矣。方蒙章《访友》云:“轻舟一路绕烟霞,更爱山前满涧花。不为寻君也留住,那知花里即君家。”此曲也。若知是君家,便直矣。宋人咏《梅》云:“绿杨解语应相笑,漏泄春光恰是谁?”咏《红梅》云:“牧童睡起朦胧眼,错认桃林欲放牛。”咏梅而想到杨柳之心,牧童之眼,此曲也;若专咏梅花,便直矣(卷四)。诗多了曲折,自然也就有味了。
3、诗要朴素,而不宜取巧,也不要堆砌一些华丽词藻。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没有一句不是平易自在的。现在很多儿童背诵的唐宋诗词,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王翰的《凉州词》,苏东坡的《题西林壁》等等,大多是语言朴素,容易理解,而且又具有形象化。朴素的诗词也很容易流传。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譬如大贵人,功成宦就,散发解簪,便是名士风流(卷五)。这一段论述就是这个道理。
4、诗情趣要真。每一首诗都有境界,而境界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诗是情趣的流露,所以要有真情,如果矫揉造作就显得不自然,那就不是什么好诗。《随园诗话》中引用王阳明的话:“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卷三)。”因此,写诗不能以假情代真情。《诗经》里面的诗歌都是直抒胸怀,所以感到真切。用心写诗,也是心里发出的语言,通过自己的情绪表达忧喜,感受情趣而能在沉静中回味,这就是诗人的特殊本领。
5、诗要锤炼所谓锤炼、就是要仔细修改,不要写成后就拿出去,改诗比作诗还要难。古人改诗常为一个字捻断几根须。诗改一个字,境界便若人间天上之分。陶渊明诗的名句“悠然见南山”如果将“见”字改为“望”字,就失去了自然之趣。《随园诗话》中谈了几种修改的方法:一是放一段时间,有了灵感就改;二是不可多改?诗不可不改,不可多改。不改则心浮,多改则机窒(卷三)。修改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诗意精深,也是锤炼的过程。《随园诗话》卷八中一段话分析的十分透彻。“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因此,可以说锤炼是诗人功夫的体现。
五、诗的完美性
诗有干无华,是枯木也。有肉无骨,是夏虫也。有人无我,是傀儡也。有声无韵,是瓦缶也。有直无曲,是漏卮也。有格无趣,是土牛也。(卷七)
谢茂秦云:“凡作近体,诵之流水行云,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朝霞散绮,讲之异茧缫丝。卷八”
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有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称名手。(卷五)
每一首诗犹如一件艺术品,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诗是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于最精妙的语言。一首完美的诗,在意境、情趣、曲折、语言等方面都是完整的。读起来如行云流水,看上去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讲起来回味无穷。“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补遗卷一)。一首完美的诗不仅全篇语言优美,还有经典的语句,为后人所传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名句千古流传,自今读起来倍觉新鲜。《随园诗话》对于完美诗的标准,说得非常的形象。一首诗要有枝有叶,有肉有骨,诗中有我,既有节奏又能押韵,既曲折又有情趣,才算完美的诗。又说诗就好比那大自然里的花卉,春兰秋菊,各有自己秀丽的时候,不能人为的为它们分优劣。只有音律讲究,风趣有味。能赏心悦目的就是好诗,无所谓第一,第二。此话也有道理。袁枚还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卷十六)。漂亮女人可以饱人眼福。一首完美的诗,既令人看得顺眼,又令阅者心旷神怡。所谓养心,乃陶冶人的情操,使你的情趣融入诗境之中,心中消除了一切忧愁,只有诗情和快乐。
六、学诗的方法
初学诗,当先学古风,次学近体,则其势易。倘先学近体,再学古风,则其势难。犹之学字者,先学楷书,后学行草,亦是一定之法。杭堇浦先生教人多作五排,曰:“五排要对仗,不得不用心思。要典雅,不得不观书史。但专作五言八韵之赋得体,则终身无进境矣。(卷十四)”
余教少年学诗者,当从五律入手:上可以攀古风,下可以接七律。(卷二)
诗虽小技,然必童而习之。入手先从汉、魏、六朝,下至三唐、两宋,自然源流各得,脉络分明。(卷四)
《随园诗话》讲了很多学诗的方法,主要以下几点:
1、从小学到老。诗是一门艺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提时代学习诗词,记忆有深。人到老年诗大多简练,是因从渊博回到简约的功力,因此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与时俱进,增加更多的诗情趣。
2、虚心向别人求教。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诗也是这样,善于从别人那里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即使有了成绩,也不可自满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卷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3、学诗应当从五律开始,因为这样上可接古风,下可接七律,先学古风,再学近体诗,系统学习各个流派,脉络自然就分明了。
4、学诗要多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的多、读的多,用词手到擒来,挥洒自如。特别是一些典故的运用,要明白故事的内容,才能用的适当。读书也要讲究方法,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吸取精神。蚕吃的是桑叶,吐出是丝;蜜蜂采花是酿蜜,不是酿花;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善于吃饭的人长精神,不善于吃的生出的是痰瘤来,这与读书的道理是一样的(卷十三)。
5、用心雕刻、锤炼也是初学诗者必不可少的。雕刻修饰要做到没有痕迹,自然得费一番心思,要像古人那样为吟一个字,要忘掉一切。孟浩然苦吟时紧皱眉头,连眉毛都皱掉了,王维构思诗歌时竟然走进了醋瓮,所以古人说:“苦吟僧入定,得句将成功。”
《随园诗话》的诗论虽然有流派之争,但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很多是经验的总结,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本文归纳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论点未涉及到。但愿看到更多学者写出全面的评价。诗论中过分强调天分,而忽略了勤奋,“磨铁可以成针,磨砖不可以成针”颇耐人寻味。全书不足之处,缺乏系统分类阐述,选诗很杂,但仍然不影响它的历史价值和作用。

[查看全文]
demoa
【清明活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demoa 于 2016-4-5 12:43 编辑

[postbg]2.jpg[/postbg]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顾名思义,这首诗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这首诗作于战乱之后,抒发的是感怀故人,痛恨战乱之情。诗中经典之句当是“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战乱后的凋零之况一览无余。其实,我更感慨的是作者的生平,享年39岁,死于“龙盘虎踞”四字,也是没塞了。
ps:清明活动的三发都做完了,偶要吃糖@75#

[查看全文]
wugy315
朱毫版节气系列活动之清明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wugy315 于 2016-4-4 23:05 编辑

欢迎来到朱毫版节气系列活动之清明篇
活动时间:2016年4月4日——4月18日

待评诗词:

清明  【宋】高菊涧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说明:

每种参与方式最低发糖均为1zb,上不封顶。活动发糖与额外奖励均视质量而定。单纯复制黏贴直接扣分,上不封顶。 召唤小伙伴有额外糖奖励。除了活动糖以外,参与方式二三还有正常的发帖奖励(首次在本版发布自己的原创诗文有1技能点奖励哟)

[flash=350,86]http://music.163.com/style/swf/widget.swf?sid=25638272&type=2&auto=1&width=320&height=66[/flash]

[查看全文]
wugy315
思辨&朱毫联版之精卫填过海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wugy315 于 2016-5-3 18:02 编辑

汪精卫,原名兆铭,精卫是他的笔名。衔石填海,我暗自揣度,这是他在黑暗乱世的抱负。以个人之力对抗国家机器,需要的不正是这种精卫填海的心么。

在许多国人心中,他无疑都被打上了大汉奸、大反派的标签。但是,大家不一定知道汪精卫曾经刺杀清摄政王,口占“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大家也不一定知道他曾经是国父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同时,他本身也是一个颜值高,家世好,文学素养与革命素养俱佳的翩翩公子。这样的一位乱世英才,又为什么会投敌叛国呢?

我不愿这个谜一样的男人被后世诸君如此武断地下定义,因此有了这样的一个活动。我不准备为他翻案,我只是希望他能够重新被人们审视。

以上。

【参考资料】

叶嘉莹:汪精卫诗词中的「精卫情结」

【春秋】诗词里看汪精卫

我给汪精卫翻案:曲线救国是可以理解的

【汪精卫诗集】

《双照楼诗词稿》

【活动细节】

1.为了更好地参与此次活动,请大家先认真阅读本帖中给出的参考资料(自行补充阅读者更佳)。

2.参与方式:在本帖中回复你对汪精卫的看法、你最喜欢的汪精卫的诗作及理由(part 1);在本帖中回帖解读汪精卫的诗作,无字数要求(part 2);在本帖中回帖发布你对汪精卫诗作的手抄或诵读(part 3)。

三种参与方式(part 1~3)任选其一参与均可,同时参与三种方式以及同时参与两个板块活动者各有额外奖励。汪精卫诗作见《双照楼诗词稿》。

3.奖励原则:每种参与方式最低发糖均为1zb,上不封顶。凡发现抄袭一律撤销评分并视情节扣分。活动发糖与额外奖励均视质量而定。单纯复制黏贴直接扣分,上不封顶。

本次活动不设结束时间。

[flash=350,86]http://music.163.com/style/swf/widget.swf?sid=224340&type=2&auto=1&width=320&height=66[/flash]

[查看全文]
想い出は远くの日々
春分活动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1354617380 于 2016-4-1 19:06 编辑

春分本是阴阳平,何奈阳虚存于此。竖蛋拜神皆无用,唯有温中才是主。

春分有雨到清明,忽闻白毛飘满天。必以惊雷才有雨,不然怎祭万千鬼?

随笔之作,还望赐教@@4!!

[查看全文]
wugy315
呱呱呱——《咏蛙》各人几首。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wugy315 于 2016-4-1 09:54 编辑

前排召唤吉祥物@瓜瓜呱

毛泽东 我朝 李世民 唐朝

独坐池塘如虎踞。 独坐井边如虎形,

绿荫树下养精神。 柳烟树下养心精。

春来我不先开口, 春来唯君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却无鱼鳖敢作声。

薛瑄 明朝 张璁 明朝

蛤蟆本是地中生, 独蹲池边似虎形,

独卧地上似虎形。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张嘴, 春来吾不先开口,

哪个鱼鳖敢吭声。 那个虫儿敢作声。

严嵩 明朝 郑正鹄 清朝

独坐池边似虎形, 小小青蛙似虎形,

绿杨树下弹鸣琴。 河边大树好遮荫。

春来我不先开口, 明春我不先开口,

谁个虫儿敢出声。 哪个虫儿敢作声。

不要在意这些诗都长得差不多。也不一定李世民那首就是第一版。反正,中国文人爱杜撰。加个名人姓名,就是一桩轶事。

我朝太祖那首是他在什么什么高等小学堂(具体不记得,愿意深究的自行百度)的入学作品。大概也是看过前人文字直接套用。

其实这类现象在很多故事小说评书里面都能见到。

比如

一天,解缙摘来一朵花,摆在学堂座位上玩耍,猛见老师进来,吓得连忙塞进袖子里。老师见了,随口说出一联:“ 小子袖里暗藏春色;”解缙怕老师责怪,于是恭恭敬敬地对道:“大人堂上明察秋毫。”老师见机敏,出口成对,不禁笑了,没有怪罪他。

梁启超十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便摘了几朵。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过错。

以上。

  

 

[flash]http://www.xiami.com/widget/0_1769443929/singlePlayer.swf[/flash]

[查看全文]
demoa
【春分活动】题林安邸 南宋 林升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demoa 于 2016-3-31 13:11 编辑

[postbg]bg10.png[/postbg]

题林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颇为脍炙人口的诗,更是一首精辟至极的讽喻诗。要读懂这首诗,就要了解其作诗背景。时值金国大举南侵,宋高宗南逃至临安,升杭州为临安府,继续声色犬马。可以说,诗人当时正是在这种国仇家恨中悲愤难平。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正是对林安城的描绘: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似乎是一片繁荣太平景象。但“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看似是对春色的描绘,实是暗指当前社会上的奢靡之风。这股“暖风”是何其醉人,直叫那群达官贵人们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直把杭州作汴州”,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这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诗人的无穷愤怒和隐忧重重。

ps:其实我最喜欢“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句,果然我也是个纸醉金迷的主么+293+

终于,把活动的三项任务全部完成,然后,说好的额外奖励捏+29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