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cat
Millennial Media:5 月移动广告市场概述
展开Biu

Millennial Media 每月都会出台一份关于移动广告市场的报告,今年 5 月也不例外。在上月中:
如果只看智能手机,以操作系统划分:
  • Android 的广告市场份额达到 53%,成为最主要的移动广告投放地
  • iOS 紧随其后,市场份额为 27%
  • RIM 位居老三,市场份额为 17%
  • Windows Phone 7 尽管市场份额仅占 1%,但增长速度惊人,达 92%

以设备划分:
  • iPad 增长幅度一直迅猛,月均增长 29%
  • 假如把联网设备作为一个大类的话,相对上年其市场份额增长了 190% 而这其中,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为 67%,联网设备为 16%,功能手机为 17%。
  • 而其中,Mp3 播放器以及移动游戏设备占据了市场的 70%
  • 平板电脑占据市场的 27%

应用的收入:
  • 在 Millennial Media 的广告平台中,iOS 应用的收入与 Android 的收入十分相近
  • iOS 应用的收入占据总收入的 45%
  • Android 应用的收入占据总收入的 43%
  • RIM 占据总收入的 9%
  • 剩下 3% 是其他平台的收入

20 个月以来,iPhone 依然是 Millennial 广告平台中中份额最高的独立设备,苹果(Apple)以 30% 的市场占有率成为 5 月份的领先厂商。

该贴已经同步到 戴龙猫的微博

[查看全文]
Nekor
sumcat
Instagram 该如何盈利?
展开Biu

本内容已隐藏,回复后刷新可见哦

[查看全文]
Captain
埃洛普谈诺基亚的选择:微软需要我们,我们需要微软
展开Biu

本月初高通(Qualcomm)举办了 Uplinq 会议,会议主题是“Where Mobile Links Up”,邀请了惠普的 Jon Rubinstein ,HTC 的周永明,诺基亚的埃洛普等巨头参加。在埃洛普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了第三方开发者的重要性,以及诺基亚构建全新生态系统的决心,并回顾了过去一段时间诺基亚的艰难选择。
“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前提是——给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一个巨大的机会。”这是埃洛普眼中的生态系统:“世界上仍然有 13 亿人在使用诺基亚的移动设备,但战略重心的转移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过渡到智能手机。从过去的设备战争,转变为生态系统战争。我们必须做出改变,以便重新建确立行业的领导地位。 ”
评估 Symbian
“例如说,我们重新评估了 Symbian 。Symbian 在数量上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操作系统之一,但现在面临很多挑战。每一次对 Symbian 代码的改变,都需要更多时间来让它稳定下来。所以,想让 Symbian 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就必须耗费更多时间和人力。”
评估 MeeGo
“关于 MeeGo ,这是一个非常创新的平台。对 MeeGo 的看法是,很难利用它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设备系列。就是说它太小众,不能覆盖到所有价位。像诺基亚这种国际化的公司,产品是服务于所有用户的,从高端到低端都不放过。”
评估 Google 和微软
诺基亚内部当然也评估过 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 的优劣:“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罗列 Android 的优缺点。如果我们选择 Android ,则能够非常迅速地建立一支队伍,并重新打入美国市场。问题是这就跟其他 Android 厂商没什么区别了,而且舞台上的竞争对手够多了。”
“跟微软的接触更有趣,我们发现两家公司的优势可以互补。在硬件设计和供应链上我们很强,在软件和操作系统上微软很强。我们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我们。”
“所以,确定自己的立场之后就能明白,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 HTC 和三星的 Windows Phone ,而是一大票 Android 手机。”
埃洛普认为,是苹果给予了 Android 一个爆发的条件:“苹果创造了美好的用户体验,大家都非常向往。等于是说苹果创造了一片真空,而 Google 和 Android 迅速填满了它。诺基亚要采取的策略,跟 Android 不同,我们会跟开发者分享利益。”
via aas pic via blogjackphone

[查看全文]
Nekor
逃离 Google——不再酷的公司,落后的技术!?
展开Biu

之前我们报道过 Google Wave 的开发者 Lars Rasmussen 跳槽到 Facebook 的一些感受

最近,另一位 Google Wave 的成员 Dhanji Prasanna 也在拿到了 2010 年的年度奖金后离开了 Google,他在博客中撰文称,有 8 个 Google Wave 项目组的同事在过去两个月相继离开了 Google。

直接的原因,当然该是 Google Wave 项目的失败,这个项目因为用户量达不到预期,在去年 8 月停止了开发,一年后便宣告夭折。但是项目的失败也许是其中的一个诱因,从 Lars Rasmussen 和 Dhanji Prasanna 博客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失望,更多是由于 Google 日渐臃肿和官僚化——Google 现在已有 25000 多名员工。虽然仍然有很棒的工作氛围,很好的收入和福利,也有非常自由的时间支配和创新机制,但是 Google 成为大公司后演变的官僚机制和工程师自身追求高效和自主的黑客理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他们无法在现在的 Google 公司找到认同。Dhanji Prasanna 这类工程师所向往的,正如他在博客所言,是一个“free of the encumberances of bureaucracy and scale.” 的黑客世界。

让人惊讶的是,Dhanji Prasanna 还爆出了老东主难以置信的一些内部情况:Google 一直高调的可规模扩展的软件架构其实很落后。

他在博客中把 Google 所使用的 Protocol Buffers,BigTable 和 MapReduce 与 MessagePack,JSON,和 Hadoop 新技术对比,认为 Google 所采用的技术简直就是史前恐龙级的(ancient, creaking dinosaurs),而像 GWT,Closure 和 MegaStore,比起更快、更优雅的 jQuery 及 mongoDB,也和迟缓、过劳的海怪(sluggish, overengineered Leviathans)差不多。

Google 果真如此不堪了吗?至少在 Dhanji Prasanna 的告别博客中,有这么些有力的佐证——Google 连自身所使用的技术都显得颇为落后了。

科技的浪潮奔涌如此之快,一个 10 年前让工程师心驰神往的互联网公司,一个曾经的互联网符号和创新的标杆,居然这么快就丧失了那种对员工“酷”的魅力,丧失对技术潮流的引领作用,这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via:ifanr

[查看全文]
Nekor
的技术细节还在
展开Biu

iCloud 的技术细节还在 NDA 的保护下。但是大家的好奇心不能等到 NDA 失效再满足。本文基于对 iCloud 的猜测写成,靠谱与否,等待时间检验。
繁和简
找到笔记本,启动⋯⋯
打开浏览器,嗯,今天用 Safari , Chrome , IE 或者 Firefox ?
输入 Twiter.com ,啊,不对,是 Twitter.com 。
看着页面加载的烽火轮发一会呆⋯⋯
终于可以输入了!我要说什么来这?
如果你用 iPad ?以上步骤变为: 拿起 iPad 点亮。点开 App 。输入!
Path
Twitter 还在同时支持以上两种方式,之后的创业者们就更加干脆。
Path 直接抛弃了浏览器。除此之外还有 Flipboard , Colors ⋯⋯ 可以预见,这个列表将越来越长。
本节的幻灯片本身,就可以反映出这种方案的简洁之美。用户从中受益更多,移动设备上,体验大于功能, App 更容易做出好的体验。而且,网络服务完全隐藏在 App 背后了。 Path.com 还是 Paht.com ?不再需要关心。
App?
什么是 App ?
苹果用一个广告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There’s An App For That ”。
App 不在于软硬件的区别( MS 则喜欢“软件”这个词), App 的本质,是应场合而使用的解决方案。
今天,利用网络服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已经渗入我们的血液。在一间屋子,我也不会用读卡器拷贝文件给朋友了。我会 Upload 到 Google Doc 上,然后 Share 给他。
Path 就是如此。 iPhone , Path App 和其背后的网络服务是一体的。缺少谁,都不能在我们想“分享照片”的时侯,拿出来使用这个解决方案。对 Path 来说,技术上如何分层不应该暴露给用户。整合可能的技术,更好的为用户解决真正的问题才是关键。
这时,硬件,软件和云服务的三者之和,其实才是 Path App 。( 是的,也包括硬件, Path 的体验限定于 iPhone 的屏幕和 iPhone 的相机)
iCloud
苹果是软硬整合的高手。而软,硬和云三者整合的优势,他应该不可能忽视。
但是,苹果再一次 Think different 了:他并没又做一个 PaaS ,而是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的云存储服务。不过,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云存储,也意义重大: iPhone ,iPad , Mac 这些苹果设备就此打通。 iOS 和 MacOS 也可以由 iCloud 连接起来。
而且,从开发者的角度看, iCloud 又是非常自然的进化。 iOS 的 Applications 目录下,每个 App 都有个自己的文件夹来存放私有数据。假设 iBooks 会把下载的书放在里面。问题是:你又买了个 iPad 怎么办? iPad 的 Applications/iBooks 目录下可没有这本书。
Google 也许会写个网络服务,把书都放上去,给每人一个账户,保存进度。而 iCloud 则是 iOS 私有文件夹的自然延伸:找个网络服务器,在上面给 App 保存私有数据。
在 iOS App 里面, App 保存些数据只要一行代码:
[[NSUserDefaults standardUserDefaults] setObject:obj forKey:@”userInput”];
既然 iCloud 是为 App 服务的云端文件夹,那 App 往 iCloud 里面 Upload 些东西,可能也是一行代码的事。对于 iOS 开发者们,这是非常亲切自然的云服务使用方式。( PaaS ?服务器端的语言和框架就要从头学起了。)
新的云开发框架
iCloud 单独看是个云存储服务。但是,把苹果的硬件( iPhone , iPad ,Mac ) + 苹果的软件( Apps , iOS ,Mac OS ) + iCloud 合并到一起,你会发现他在颠覆今天流行的浏览器开发框架。
新的方式也能同时跨越 iOS 和 MacOS 两大平台。而且,开发更快,更简单,体验更好。

浏览器应用?
不过,基于浏览器的应用也在飞速进化中。 Ajax 中,数据,逻辑和 UI 就开始向客户端转移了。 HTML5 则进一步增强了浏览器能力。比较一下浏览器应用和 iCloud App ,两者的区别已经不大了。以后,恐怕会越来越像。

而且,目前 iCloud 似乎缺乏服务器端的逻辑(语言和数据库),他能解决不同苹果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却不太可能很容易的关联起大量的苹果用户。像 Twiiter 大量关联用户之间数据的服务, iCloud 就很难搞定了。
融合
今天, Safari 已经能拿到 iPhone 的 GPS 和重力传感器的数据了。另一方面, App 中也广泛的使用了 UIWebView 。也许不久之后,网络应用和 Apps 的区别,已经不是普通用户可以分辨的了。
其实,浏览器应用,也是:应场景而使用的解决方案而已。苹果比你我更早看到这点。证据?就是推出已久的 Add to Home Screen 。
最后的话
如此看来,似乎有两个东西,会慢慢从前台消失: URL 和浏览器本身。
而无论技术怎么变化,从用户出发的解决方案不死。
Via:Ifanr

[查看全文]
Nekor
Geek?什么是 Geek?谁是 Geek?
展开Biu

Geek在一般的字典上解作一些拥为古怪性格的人。而对于早期的电脑发烧友,Geek就是一般人对hacker的贬称。大部份hacker都会自己大部份的精神和时间花在电脑上,以忽略外表及与其它人的交往。普遍对Geek的印象是一个架着厚厚圈圈眼境、头发凌乱或发型古怪、衣着老土古怪,性格偏执离群等。正如中国人喜称外国人作“鬼”,当中带有歧视成份,所以外间人并不宜使用这个称呼。

不过近年有些人提出了对Geek的另种解释。他们定义Geek指一些喜于工余时在电脑网络上与人交往的人,如上IRC,在USENET或BBS上贴文,玩MUD,甚至写共享软件(shareware)等。Geek并不一定是电脑高手,不过大部份都对电脑有莫大的偏爱。而由于传媒长期对Hacker定义的扭曲,有不少Hacker及倾向成为Hacker的电脑发烧友都会自称作Geek,以免引用 Hacker而带来麻烦。

Geek们是被主流社会的社交生活驱逐的一群人。在Geek王国也有自己的阶级,你可以在他们中找到游戏狂、舞迷、科幻迷、朋克、性变态、程序员、讨厌鬼(nerds)等等。他们是不会参加学校里的什么联欢晚会的,他们宁愿去参加他们在线组织的聚会、餐会、酒会、电影之夜之类的活动。Geek们只有在Geek的社会里才有自己的活力,Geek们更愿意像谈论现代神话一样谈论那些超级英雄,而不是议论上周无聊的足球联赛里无聊的比分。

Geek的社会其实是个受教育程度相当高、超信息化的“地下社会”。Geek王国接受各种各样的人,只要这个人能够接入网络并善于使用它。Geek们思想开放,对于“非标准”的生活方式充满敬意。许多Geek是同性恋,很多Geek身体力行地反对“一对一”互相独占的爱情制度,而且很多Geek信奉所谓的新异教。

并不是天天坐在电脑前的人就是Geek;一个打字员可能一天八小时都坐在电脑旁,但他可能下班后就变成了一个徘徊在床和厕所之间的孤独的普通人,他不是“计算机怪人”,他只是个计算机用户。大多数Geek都是计算机科技的狂热爱好者,但并非所有 Geek都是编程奇才,有些只是可以靠Unix读读邮件罢了。

·希望成为者/入门Geek

——小时候就喜欢把东西拆了,希望知道其工作原理;对于电子设备一直有兴趣;对电视遥控器感到非常好奇;能够对家里的VCR编程(定时录像等);喜欢自学使用各种东西;对于学校提供的电脑上课时间总是感觉不够。

·中级Geek

——喜欢告诉别人你昨晚如何用了3个小时搜索WEB;有一些朋友会一直问你有关电子的任何问题,而且相信你给出的任何答案;已经写出了你自己的电脑程序;使用Notepad或者VI写一些回信;知道如何使用文本编辑器编写HTML;从来不关电脑。

·高级Geek

——喜欢告诉别人你是如何成功的启动了计算机,或者重新给遥控器编程;不相信任何电子设备的使用手册;相信任何东西都能被修好;购买昂贵的电子玩具,以期能够把它和其他设备结合起来,但是往往适得其反;知道从注册域名到Internet如何工作的所有知识;你的电脑的显示器比你的电视机的屏幕还大(如果你有电视机的话);有超过一台的电脑,而且都一直开着;家里有局域网。

·超级Geek

——穿着内衣坐在电脑前,直到凌晨,一如既往;情愿坐在电脑前吃方便面,也不愿出去约会;能够修好任何东西;打字比你思考还快;比和人们在一起花更多的时间上网;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不能从头到尾装起一台完整的电脑来;不相信有图形的WEB浏览-Lynx始终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需要;使用文本编辑器——而不是字处理软件——来回所有的信件;从不,决不,绝对不穿西装;相信只有Sucker 才付费——免费网络连接,自由软件,用IP打电话。

当然,对此最令人心安的解释是,不论是“野女郎”、“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还是 Geek,他们不过是每个时代都会有的反社会标志。他们可能会稍许影响这个时代的气氛,却绝不会触及到“游戏规则”,最终他们都会消失。这一点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他们曾经是艺术界的达达主义,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巴黎喧闹不已,也曾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激进的学生造反者……

[查看全文]
Nekor
不同的云端
展开Biu

在 WWDC 2011 之前,苹果和云端基本扯不上太大的关系,推动云端的力量一直是 Google 和微软,而以 Google 最为引人注意。
Google 推动云端的原因很好理解,它本身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没有传统 PC 行业的累赘,云端本就是它的自然基因,将一切放在云端是个很合理的结论,而且这有助于 Google 整合数据,提供更好的服务。
苹果推动云端的目的更像是一个进化,做为一个传统的电脑厂商,苹果的优势始终是出色的产品,但随着苹果逐渐进入移动领域,自身生态圈的用户也有了跨设备存取信息的要求,随着云端基础设施的完善,iCloud 有些水到渠成的味道。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理念,造成两者对云端认识和实现的不同。苹果的云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以数据存储为主,应用的运行还是在本地,而 Google 试图将应用放在云端。
Google 认为应用应该在云端,苹果认为云端是应用的补充。
Google:应用在云端
Google 推动云端的一个主动力是 Chrome OS,其出发点是将应用放在云端,这样做的好处是无需下载,而且有许诺的安全,对于许多本身依赖网络的应用来说,这很合理。问题是,应用不全都是网络应用,本地应用有自己的优势。网络应用依赖网速、占用流量都是劣势。
其实 Google 也认识到离线的重要,Chrome OS 也曾宣称会支持离线运行,其实等于是以网络技术来做本地应用,但 Chrome OS 最本质的问题不是技术和理念,而是界面设计。一切放在浏览器是个很违反用户习惯的一个设计,用户体验会很糟糕。
相比来说,我觉得 webOS 才是更平衡的方案,既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简化应用开发,又可以针对特定应用进行本地化,最重要的是提供了更接近桌面的用户体验。
当然,Google 的方案的一大优势是可以真正跨平台,从应用商店的一些应用来看,其实就是一个网络应用的链接,这样即使没有客户端也可以用该服务,问题是,这样做用户忠诚度很低,短期内人们可能还是很难接受这种方式,Chrome 应用商店可以说也不温不火,很难给人以兴奋感。
另外软件运行离不开硬件,硬件显然是不能免费的,因此 Google 不得不推出租借方案,但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也许因为 Google 应用在云端的理念以及缺乏生态圈的负责,大力推进云端的 Google 在 Android 上似乎没有很大作为,当然,一个重要原因是 Google 起步做内容提供平台较晚,没有苹果的先天优势,Google Music 和 Google Movie Rental 相比苹果来说,仍处于追赶的地位。
另一个问题是,除了 Chrome OS 之外,Android 已经成为一个强势的移动平台,横跨手机和平板。两者的发展是否会实现融合?但 Android 是为移动设备构建的,能否从技术上实现桌面级的体验呢?而且 Android 和 Chrome OS 技术和理念的不同是否会影响两者的融合?
两个操作系统的构建中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流程。Chrome OS 的构建使用的是 Gentoo 的 Portage,加上一个特别的 overlay: Chromium OS portage overlay,而 Android 的开发是由后来被 Google 收购的 Android 公司完成的,基于修改过的 Linux 内核。
Steven Levy 谈到在 2011 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上“两个系统之间的不协调很明显”。“大会的两天中分别有针对其中一个系统的 keynote,接下来的媒体提问中,两个团队的管理者(Android 的 Andy Rubin 和 Chrome 的 Sundar Pichai)试图说明两个系统是没有竞争的,但是无法让人信服。(from Wikipedia)
或许更合理的想象是 Android 和 Chrome OS 实现互通,但 Chrome OS 是个刚起步的产品,用户接受度有待考验,Google 在云端数据的无缝连接上反而输了 iCloud 一招。
因此,一个有趣的问题是 Google 如何统一自己的平台,提供更加出色的云端数据服务。
苹果:云端是应用的增强
苹果是从个人电脑起步的,其整个软件构架是本地化的,对于苹果来说,本地化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容易把握生态圈。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云端的需求已经不可忽视。苹果采取了云端存储数据的方案,这不会破坏苹果的现有模式,轻松实现进化。用户的数据在云端进行存储,可以实现云端的核心优势。
苹果进入云端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是一个内容提供平台,而且有一个很完整的生态圈,这使得苹果在推出云端服务的时候,能够推出更加出色的方案,比如 iTunes Match ,其方便程度就远超过 Google 和 Amazon 的方案。
苹果的云端还是提供无缝体验的,它扩展了云端同步的范围,同步不仅仅是数据文件的简单备份,而且还包括它们的运行状态,这使得云端成为用户在设备上各种操作的映射,实现了更加出色的跨设备体验。
Daringfireball 的 John Gruber 注意到,乔布斯在大会上没有提到“同步”这个词。这是个值得注意的事情,因为“同步”一直与苹果的产品不可分割,不可缺少又招人厌烦。
但是同步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其备份作用,如果你在 Android 上因为忘记备份丢失重要文件,也许会希望 Android 提供一个同步方案。
苹果的 PC 同步繁琐难用,但是由于没有云端存储,使用这种方案会有效降低丢失数据的风险,随着 iCloud 的出现,苹果的产品终于实现了云端备份,而且比 PC 端还要好,因为只要打开 iCloud,你的文件随时可以备份,根本无需担心丢失的问题,“同步”毕竟需要手工连接 PC(以前甚至没有 WiFi Sync),而现在,苹果做到了方便的数据备份。
为什么不提同步了呢?同步是在 PC 端备份,而你使用苹果设备购买的音乐、视频、游戏、书籍本来就是苹果的服务器,你根本无需上传,不再需要去 PC 端备份,你购买的东西自动在云端映射,云端成为一个用户无需考虑的隐秘存在,你所要做的就是在不同设备输入自己的苹果 ID,一切就会自动同步。
这就是 PC free 的含义,无需 PC,自然无需再强调同步。
当然这一切的美好都取决于你对苹果产品和服务的深度依赖。云端方案的无缝组合取决于你拥有整套苹果产品,iPhone,iPad,Mac 无缝链接了,但是你要使用其它产品,自然就无法享受这种方案了。这也意味着,苹果的影响只是自己的生态圈,其外部影响力的扩大取决于用户是否会因此购买更多苹果的产品。
Business Insider 网站论述苹果的云端方案时这样写道
(苹果的理念)是与 Google 不同的理念,而且是一个很强大的理念,正如苹果所展示的一样。你可以创造一个“获得两个世界的优势”的环境:桌面软件的强大功能和用户友好度,云端计算的优势(自动存储、同步、无需备份,任何地点都可以进入)
苹果的应用在本地显然会不怕网络速度的问题(前提是下载到本地),而且应用体验会很好,问题是你必须下载(应用大、网速慢会很痛苦),而且会占用磁盘空间。苹果的 iCloud 在很大程度上注意到这个问题,iTunes Match 使你无需上传即可映射大量音乐数据,释放磁盘空间,应用的补丁式更新使你在更新的时候不再麻烦。
对于依赖苹果产品的人,iCloud 是一个近乎 “Magic” 的方案,进入云时代毫无障碍。而那些不依赖苹果产品的人,一切都不会有太大改变,唯一的改变可能是更多的人融入苹果的生态圈。
跨平台的方案会继续存在,比如 Dropbox、Evernote,Cloud Player、Netflix、Spotify 等还会继续繁荣,因为这些服务不仅会跨设备,而且会跨平台,但是我怀疑,它们的影响也会遭到苹果方案的冲击,苹果用户自然更依赖于系统级的方案。
微软:相似的理念,错过的机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微软,也在建立一体化的生态圈,试图从 PC、平板和手机实现一统,但微软的问题在于以前速度慢,反而使后来的 iCloud 占了风头。
Business Insider 网站提到苹果的云端理念,认为苹果的云端理念与微软的很相似。
微软云端计算的口号一直是“软件加服务”。换句话说,桌面的客户端功能如此丰富、互动性如此强,很难被浏览器中的一切所取代(他们是对的,到目前为止——Google 的 Spreadsheet 仍无法超过 Excel),但云端服务可以实现软件的增强。
微软的问题是他们有几乎十年的时间来做出 iCloud 这样的东西,实现自己的远见,而他们没有。同时,苹果在尝试,毫无特色,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终于构建了一个强大的云端服务(MobileMe 和 Mac 在此之前基本是哑弹)。
对于 Google 来说,iCloud 很讨厌,因为它使得 iOS 比 Android 更加吸引消费者。对微软来说,这是一个羞辱。
当然,目前断言一切为时过早,未来的云端将成为三个公司争夺用户的新战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