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声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
[查看全文]
一、 春秋五霸之说在先秦只有一种
关于春秋五霸的相关说法,古籍上有着很多记载,这些记载有的提到五霸的部分人物,有的提到成霸的相关条件,真正明确提出春秋五霸人选的并不多。在先秦文献中,记载有春秋五霸确切人选的只见于《荀子•王霸》、《荀子•议兵》和《墨子•所染》。而这些文献中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只有一种。
《荀子•王霸》中记载:“••••••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荀子•议兵》中也说:“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和齐之兵也,可谓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统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可见荀子是认为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春秋五霸的。在另一先秦文献——《墨子•所染》中亦有记载:“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句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墨子的观点与荀子一样,也是以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为春秋五霸,虽说他们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学术引用,但先秦文献中有春秋五霸确切人选的仅此三处,所以可以得出:先秦时期春秋五霸的说法只有一种,即以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为五霸。
然而最早出现“五霸(五伯)”一词的不是《荀子》和《墨子》,而是《左传》。《左传》成公二年传:“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此处“五伯之霸”不足以作为“春秋五霸”的原始出处。此处“五伯”应与前文“四王”是相对的,如果没有“四王”的确切说法,那也不应有“五伯”的确切所指。故此处可能是虚指。即便是实指,也不能说明是指“春秋五霸”,因为还有“三代五霸”之说。所以认为“五霸在历史上的活动时间,应在成公二年以前。因此,到成公二年以后去找五霸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样,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将晋悼公、吴阖闾、吴夫差、越勾践排斥在五霸之外。” 的说法,我认为甚为不妥。
对于先秦时期春秋五霸的说法,有学者尚存疑虑,有人以《荀子•成相》中“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的记载,认为“荀子没有确定的五霸说”,认为《成相》中的“这种五霸说与其《王霸》中的不一样,这种五霸说中包括秦穆公,而《王霸》中的不包括秦穆公” 。这种理解是有误的,这种说法明显是将“强配五伯”中的“配”字解释为“够得上,符合”,“配”字亦可理解为“陪衬,衬托”,如是,则可以说“强配五伯”是勉强可以作为五伯的衬托,勉强成为五伯之外较为出众的诸侯。那“配”字究竟该如何理解呢?《说文》曰“配,酒色也”,它原是指不同的酒混合在一起的颜色,后来被借用作动词,有婚配,陪衬等义,但“够得上”一义却是现代汉语的词义,不见于古文,而陪衬一义却常见于古文,如韩愈《东方半明》中有“独有太白配残月”。所以此处的“配”字理应解释为“陪衬,衬托”,所以《成相》中之语正好可以证明荀子始终没有将秦穆公列为“春秋五霸”,而只把他当作五伯的陪衬。战国时期春秋五霸的说法只有一种,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二、汉代以来春秋五霸之说混乱的原因
汉代以后,五霸的说法衍变出多种观点,从汉代到清代,关于五霸的主要说法有以下几种观点:
1、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如《白虎通•号篇》:“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也。”从者亦不少,如高诱《战国策•齐策一》、孔颖达《左传》成十八年正义、杜预《左传》成二年注等。此种说法讨论的是“三代五霸”,而非“春秋五霸”,这里只作列录,不予论述。
2、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吴阖闾。如《白虎通•号篇》:“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也。”
3、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如《白虎通•号篇》:“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从其说者有赵歧注《孟子•告子下》、司马贞《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索引等。
4、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如颜师古《汉书•诸王侯表序》注:“此五霸谓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
5、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此说法见于清代全祖望《鲒崎亭集外编》卷36。
这些观点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分歧最先产生于汉代,这与汉代时期先秦文献的缺失有关。众所周知,在秦朝时期,先秦的文献经历了“焚书坑儒”事件的洗劫,到汉代时,很多文献不见踪影,很多历史材料都来自于经学家的解经。对于遗留下来的经文记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于是就产生了诸多说法。也就是说,汉代时没有一种得到公认的“春秋五霸”之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虽有很多关于“霸”的记载,但他也未曾明确提出过一种“春秋五霸”之论,也就是说连司马迁这种大史学家都不知道当时“春秋五霸”的确切所指。而到了东汉,白虎观会议将五霸的说法推向了多元化。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由汉章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白虎通》中提出了包括“三代五霸”在内的三种五霸之说,这让春秋五霸的说法骤然增多。这很显然是由当时不同学者对经文的不同理解所致,然而这些说法却成为了今天很多学者论述春秋五霸说法的依据,这显然是不足为信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来自不同人的个人观点,本身具有很大的争论性。
隋唐时期的新观点,如颜师古的观点,则完全是由于依从儒家思想的评价结果。他根据儒家的仁义观念,将“不鼓不成列”的宋襄公,“两复晋君”的秦穆公列入五霸,而将“问鼎之小大“的楚庄王排斥在外,这带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没有从史实本身出发,没有考虑五霸的实力与霸业功绩,亦不足信。
清代的观点,则完全是训诂学家的训诂所得,这种说法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春秋五霸只出自齐晋两国。在此之前,春秋五霸的人选都是出自于五国的,此时只言两国,是否有道理呢?这种观点显然是有问题的,第一,自春秋五霸之说产生开始,五霸就不同国别,此时四霸出于一国,显然是不遵史籍史料的个人臆断。第二,春秋五霸作为一个长期流传下来的历史概念,应该是具有特定历史意义,能够反映春秋时期时代特征的,而不是具有某些共同点的五个人的简单集合,所以五霸必须出自不同国家,才能体现春秋时期各国纷争的现实特征与争霸实质。
综上所述,自汉代至清代,虽然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不少,但都是基于各自时代背景下的主观臆断,不足以为信,所以我们在讨论春秋五霸的人选时,是不能以汉代以后的说法为依据的。
三、春秋五霸确立的标准
上文已述,汉代以后的说法不能作为讨论春秋五霸的依据,而先秦的说法又只有一种,那么是否先秦的这种说法就是春秋五霸的确切之论呢?这得从春秋五霸的确立标准去探讨。
春秋时期何以为霸?《孟子•公孙丑上》中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荀子•五霸》:“粹而王,驳而霸”。这两句话反映出春秋五霸的几个标准:其一,要在诸侯中有很强的实力,能够以“力”来维系仁义;其二,要心怀仁义;其三,要体现“驳”, 此处“驳”与“粹”相对,是混杂的意思。这是对霸的带有复杂感情的评价,一方面,霸把持王政,有越王权,但另一方面又尊周室,维护礼,故言其“驳”。所以就是实质上虽权越王室,但形势上还要尊崇天下共主的周王。
这几个标准是很恰当的,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周王衰微,形式上还是天下共主;诸侯争霸,军事上强者称霸。这几个标准在春秋时期是有具体表现形式的,主盟诸侯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具体表现,当时诸侯纷争,弱国依附于强国,在中原主盟诸侯,意味着得到了诸侯的认可。而有恩于诸侯或周王,则可看作是形式上维护周室分封统治秩序的表现,是形式上尊重周王的具体体现。总结起来,我认为春秋五霸的具体确立标准应该有以下三点:
1、 国力在一定时期内最强,有在中原主盟诸侯之举;
2、 得到周王认可或诸侯公认;
3、 形式上尊重周王。
四、春秋五霸的确切人选
根据上文确定的春秋五霸的标准,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说法虽大致无误,但亦有不当,春秋五霸的确切人选应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列为五霸自是毫无争议,他是公认的五霸之首,《孟子•告子下》曰:“五霸,桓公为盛。”《韩非子•十过》也说:“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齐桓公无疑是最符合春秋五霸标准的,他自谓“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无疑显示出当时齐国国力最强,长期主盟诸侯。齐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定襄王之位,自是有恩于周王,且伐戎救燕,伐狄复卫,亦是有恩于中原诸侯,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中,“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辂,命无拜” ,也说明他的霸业得到了周王的认可,所以齐桓公是名副其实的“五霸之首”。
晋文公列为五霸也是毫无疑问的,他“败楚师于城濮”,与齐、鲁、宋、蔡、郑、卫、莒诸国盟于践土,“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赐大辂,彤弓矢百、舻弓矢千,秬鬯一卣,珪瓒,虎贲三百人” ,足见他也是得到了诸侯和周王的共同认可的。而且,晋文公根据大夫狐偃的提出的“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的理论,以“右师围温,左师逆王” ,救周王于危难,也足显其形式上对周王的尊重,所以晋文公位列春秋五霸也是理所当然的。
楚庄王也应是春秋一霸,军事上,楚庄王灭庸灭舒,伐陆浑戎,并在邲之战中打败中原强势的晋国,足以显示其国力的强盛。而且楚庄王也有在中原会盟诸侯的举动,公元前598年,与陈侯、郑伯盟于辰陵(陈地)。此外,楚庄王卒后仅二年(鲁成公二年),年仅十二岁的楚共王(楚庄王之子)与鲁、齐、宋、秦等十四国盟于蜀,楚国主盟,此时楚国得以主盟,自然不是靠楚共王的能力,而是诸侯畏于庄王余威,所以这次会盟虽在庄王死后,但也可归名于楚庄王名下。把楚庄王列为五霸之一历来饱受非议,主要是因为“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一事。的确,楚庄王初立之时,蛮性未脱,曾恃强问鼎,但经过王孙满的一番教导之后,楚庄王的行事原则有了很大改观,例如鲁宣公十一年,楚庄王“以诸侯”伐陈,对杀君者夏征舒讨而戮之,而后又“复国陈后”,次年,楚庄王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楚国群臣不许,而庄王以“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为由,“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这些事件中,楚庄王所为都是仁义之举,做到了“以力假仁”,这种举动必然得到诸侯认可,同时也是维护周室传统秩序的行为,是间接的尊崇周室,自然也会博得周王认可,所以楚庄王作为五霸之一是没有问题的。
吴王中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不是阖闾,而是吴王夫差。吴王阖闾时期,吴国的国力毋庸置疑,鲁定公四年,柏举之战,吴国大败楚军,直捣郢都,迫使楚王弃宫而逃,后又连败楚国舟师与陆师,迫使楚国迁都。打败强楚,吴王阖闾也算颇有霸功,但他从未出师逐鹿中原,没有会盟诸侯,亦不见其得到诸侯或周王认可,所以阖闾是不能称其为霸主的。而夫差继承父业,打败越国,并“兴师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 ,更显其国力之盛。与其父不同,“吴王(夫差)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 ,夫差有会盟诸侯的举动,也有保全周室的仁义之心,所以他应该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典型的霸主。既如此,为何先秦时期的说法,五霸列阖闾而不列夫差呢?我认为这与夫差的用人不当有关,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谏,还“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 ,最后被越打败,致吴亡国,这明显不是明君的所为,而且也不符合荀子提出的“信立而霸”,也与墨子的“尚贤”观念相悖,所以先秦时期都不以夫差为霸,但吴国霸业实存,而恰好吴王阖闾重用孙武、子胥,且有败楚之功,所以就将吴国的霸业归到了阖闾名下。而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事实,吴国的春秋霸主应该是夫差。
越王勾践作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也是没有疑问的,就连没有确切“五霸论”的司马迁也说勾践“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他在灭吴之后,北上争盟,“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他既有主盟中原的威武之举,又有“致贡于周”的仁义之举,位列五霸自是不容置疑。
春秋五霸的确切人选就是上述五人,另外几个备受推崇的春秋风云人物,如宋襄公、秦穆公,是不足以成为春秋五霸的。宋襄公无疑是仁义的最佳践行者,他奉行“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 ,这无疑是遵循周礼的表现,是尊崇周室的,而且宋襄公也主盟过诸侯:公元前641年,宋、曹、邾盟于曹南,公元前639年,宋、齐、楚盟于鹿上(宋地),同年秋,宋、楚、陈、蔡、郑、许、曹盟于盂(宋地)。尽管宋襄公满足五霸的大多数标准,但他缺乏一个最根本的条件,那就是国力。宋襄公时期,宋国国力不足于称霸诸侯,当时虽然齐国已衰,晋国未兴,但还有楚国强于宋国,而宋襄公的霸业也正好是受阻于楚国。在上述宋国的三次会盟的最后一次中,楚王表面服宋,而会盟中“执辱宋公”,后来又在泓之战中,使襄公“伤股而亡”,可见宋襄公当时完全被楚国玩弄于手掌之间,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国的国力不济,所以宋襄公不能算作一霸。秦穆公的情况与宋襄公类似,不同的是秦穆公的霸业是受阻于晋,秦穆公曾帮助晋襄公即位,又帮助晋文公归国,在周襄王蒙难时,也有“纳王”之心,可谓对诸侯,对周室都有恩惠,但他也是因为国力不足而不能位列五霸。在中原的活动中,秦穆公只参加过两次中原会盟,而两次会会盟时,都处于晋文公霸业的辉煌时期,秦国都列于尾后,所以最终只能在西部发展,“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所以秦穆公只是在西戎称霸,不能作为春秋时期的代表型霸主。
综上所述,“春秋五霸”的说法,在先秦时期仅有一种,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到汉代以后,由于各朝各代的主观臆断,春秋五霸的说法众说纷纭,但都不足以为信,春秋五霸作为后人概括春秋时代的一个惯用称谓,理应反映春秋时期周王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特征,所以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确定春秋五霸的选定标准,从当时的时代特征来分析,春秋五霸的确切人选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查看全文]
世界古代史分为上古史和中世纪史两部分。
第一编世界上古史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概况
第三节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第四节 原始文化
重点:人类的起源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难点:人类的婚姻状态与社会组织的演变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基本特点及它的发展过程,掌握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条件,认识原始社会在各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古代埃及
第一节 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埃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三节 早王国、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埃及
第四节 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的埃及
第五节 古代埃及的文化
重点:古代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埃及国家政权的特点
难点:埃及中央集权君主制形成的原因;埃及文明结束的原因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古代埃及国家的形成和埃及国家政权的特点,了解埃及历史发展过程、特点和文化成就。
第三章 古代西亚
第一节 古代西亚的地理范围、自然条件及居民
第二节 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
第三节 古代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国家
第四节 古代伊朗
重点:西亚文明的特点;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犹太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难点:古代西亚的民族与历史发展进程;西亚的文化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主要特点,掌握西亚的文化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古代印度
第一节 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第二节 上古居民和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三节 雅利安人和吠陀时代
第四节 列国时代
第五节 孔雀王朝
重点:哈拉巴文明的特征;婆罗门教;种姓制度;原始佛教
难点:种姓制度与奴隶制的关系;佛教兴起的原因及其基本教义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阶段、重大事件,了解种姓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以及佛教的发展概况,掌握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五章古代希腊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居民
第二节 爱琴文明
第三节 荷马时代
第四节 古风时代
第五节 古典时代
第六节 希腊化时代
重点:爱琴文明的特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斯巴达国家的统治特征;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意义。
难点: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希腊文明高度发展的原因。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希腊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掌握希腊城邦制政体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认识,了解古希腊文化成就及其对世界历史的贡献。
第六章 古代罗马
第一节 地理环境和居民
第二节 王政时代
第三节 共和时代
第四节 帝国时代
第五节 罗马文化
重点:罗马共和国前期贵族和贫民的斗争及其结果;罗马的对外扩张;骡马向帝制的转变;罗马帝国的衰落。
难点:平民争取政治权力地斗争;罗马对外扩张的动因;罗马向帝制转变的原因;基督教的兴起和演变。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罗马历史发展进程,掌握古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罗马奴隶制的特点及崩溃的原因、基督教的起源和演变,进一步增强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学说的理解,认识罗马帝国在历史上的地位。
第二编世界中世纪史
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第一节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第二节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第三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重点:民族大迁徙的方式及其结果
难点:民族大迁徙的意义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民族大迁徙的基本方式,意义和影响。理解古代世界民族迁徙是扩大交往和联系的一种方式。
第二章 西欧封建社会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封建西欧政治
重点: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
难点:封君封臣制;封建庄园制.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欧洲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的基本过程及特征,认识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在民族大迁徙冲击下中,在罗马因素和 和日耳曼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认识社会形态演变的复杂性。
第三章 东欧封建国家
第一节 拜占庭国家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文化
第二节 基辅罗斯地区封建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重点:拜占庭国家封建制度的特点;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难点:拜占庭国家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拜占庭和俄罗斯地区封建制的发展状况,掌握东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认识拜占庭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第四章 东亚 南亚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大化革新及其封建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印度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印度教的兴起
重点:大化革新;印度教的兴起
难点:大化革新的意义;印度教对印度文化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日本和印度封建国家的发展状况,了解中国文明在东亚的领先地位;了解印度教的兴起、种姓制度的发展演变、佛教的传播。
第五章 阿拉伯帝国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产生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第三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重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
难点: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认识伊斯兰教在西亚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第六章 蒙古帝国
第一节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对外征服
第二节 蒙古帝国的分裂
第三节 蒙古帝国时期东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重点: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对外征服
难点:蒙古帝国时期东西文化交流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蒙古的兴起、发展和扩张的基本概况,认识其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
第七章 新兴伊斯兰教国家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第二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
重点: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难点: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演变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新建立的伊斯兰国家;了解伊斯兰教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而对当今的伊斯兰教世界有基本的认识。
第八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第二节 英法王权的加强
第三节 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
第四节 西班牙国家的形成
重点:英法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难点: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封建制度的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掌握西欧各国封建化的具体情况,为客观地分析各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基础。
[查看全文]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
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古代史
一、远古时代
1、约170万年前 云南省元谋县 元谋人 最早原始人
2、100—65万年前 陕西省蓝田县 蓝田人
3、70—20万年前 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 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4、18000年前 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山顶洞人 磨制石器人工取火母系氏族
5、6000多年前 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 河姆渡氏族 种植水稻建木屋过定居生活
6、5千~6千年前????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半坡氏族 彩陶、弓剪种植粟
7、4千~5千年前 山东省泰安大汶口 大汶中文化中晚期财产私有贫富分化父系氏族
8、4000多年前 黄河流域 黄帝和炎帝 炎黄子孙
二、夏、商、周
1、公元前2070年 夏 禹 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公元前1600年 商 汤
3、公元前1300年 殷墟(河南安阳) 盘庚
4、公元前19世纪末 殷墟 甲骨文 中国有文字可考史商朝
5、公元前11世纪中期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6、公元前1046年 西周 武王 都镐京(今西安)
7、公元前771年 平王东迁 犬戎攻镐京杀死周幽王
8、公元前770年 东周 周平王 都洛邑(今洛阳)
9、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
10、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 封建社会开端
11、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商鞅变法
三、秦、汉
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 灭六国统一全国
2、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陈胜、吴广政权张楚 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
3、公元前206年 秦朝被推翻 刘邦占咸阳
4、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争 刘邦、项羽 四面楚歌
5、公元前202年 西汉 刘邦称帝 都长安
6、公元前119年 匈奴战争 卫青、霍去病
7、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8、公元前60年 西域都护设置
9、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国号“新” 都长安
10、25年 东汉 刘秀 都洛阳
11、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2、97年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13、11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 汉桓帝 <后汉书>
14、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200年 曹操与袁绍 官渡之战 封建军事集团之间兼并战争 曹操统一北方
2、208年 曹操与孙权、刘备 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3、220年 曹丕 魏国 都洛阳
4、221年 刘备 蜀国 都成都
5、222年 孙权 吴国 都建业(今南京)
6、230年??吴派卫温到夷洲(今台湾)
7、263年 蜀国灭亡
8、265年 司马炎 西晋 都洛阳
9、280年 西晋灭吴后统一南北
10、东汉末年 匈奴、鲜卑、羯、氐、羌少数民族内迁
11、316年 西晋灭亡 匈奴兵攻占洛阳和长安
12、317年 司马睿 东晋 都建康(今南京)
13、383年 前秦与东晋 淝水之战 苻坚与文稿谢安、谢石、谢玄
14、420年至589年 刘裕 南朝 都建康 宋、齐、梁、陈(四朝)
15、386年至535年 拓跋珪 北朝 北魏分裂东魏和西魏后为北齐和北周
16、西晋末年 江南开发
17、439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
18、北魏前期 山西大同 云岗石窟
五、隋、唐
1、581年 杨坚 隋朝 都长安
2、589年 隋朝军队渡长江攻占建康灭陈 统一全国
3、605年 大运河开凿 中心洛阳东北涿郡东南余杭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618年 李渊 唐朝 都长安
5、8世纪后期 回纥西迁改名为“回鹘”
6、641年 唐太宗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亲
7、九世纪前期 唐蕃会盟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8、755年 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叛乱 安史之乱 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
9、875年 王仙芝在河南起义、黄巢在山东起义 黄巢起义
10、881年 黄巢占领长安 国号“大齐”
11、868年 印制卷子
六、五代、辽、宋、夏、金、元
1、907年 朱温废唐建梁史称后梁
2、960年 赵匡胤废后周建北宋 五代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3、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北朝 都东京(开封) 陈桥兵变
4、1069年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
5、916年 耶律阿保机 契丹国 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
6、947年 耶律德光从后晋石敬瑭取幽云十六州 契丹改国号“辽”
7、1004年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
8、1038年 元昊 西夏 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9、1115年 完颜阿骨打 金国 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
10、1127年??金军攻占东京掠走“宋徽宗”、“宋钦宗” 灭北宋 “靖康之变”
11、1127年 赵构(宋高宗) 南宋 都临安(今杭州)
12、1140年 岳飞 郾城大捷
13、1141年 宋高宗和秦桧 杀害岳飞
14、1206年 斡难河源大会铁木真称汗 “成吉思汗”
15、1260年 忽必烈继承汗位
16、1271年 忽必烈改蒙古国号“元” 都大都(今北京)
17、1276年 元朝军队攻占临安 南宋灭亡
18、1279年 元军灭南宋残余势力统一全国
19、11世纪中期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七、明、清
1、1368年 朱元璋 明朝 都应天(今南京)
2、1421年 明成祖 营建北京 防止蒙古贵族南下侵扰
3、1581年 张居正 一条鞭法 明朝中期一种赋税制度
4、1449年 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与明军大战 明英宗补俘 “土木之变”
5、1616年 努尔哈赤 金史称后金 都赫图阿拉
6、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
7、1405年至1433年 郑和下西洋 刘家港出发
8、1628年 李自成 陕北地区农民起义 “均田免粮”
9、1644年 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 国号“大顺”
10、1644年 崇祯宗在万岁山吊死 明朝灭亡
11、1644年 吴三桂 清军入关 定都北京
12、1553年 葡萄牙侵占澳门
13、1662年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地手中收复台湾
14、1683年??清军入台湾
15、1684年 清设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16、1690年、1696年 康熙帝两次打败叛军 粉碎噶尔丹分裂阴谋
17、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维吾尔族大小和卓 统一新疆地区
18、1727年 雍正帝设驻藏大臣
19、1685年、1686年 康熙帝两次在雅克萨组织自卫反击战
20、1689年 <尼布楚条约> 中俄双方
[查看全文]
从1937年到长春,一直到1957年1月离开战犯管理所,毓嶦和溥仪一起整整20年。其中付出“十年铁窗”的代价,毓嶦这一辈子,算是为溥仪牺牲了。
从抚顺回到北京,大家和溥仪见面,但叔侄关系平平。1961年初,溥仪到了全国政协,毓嶦那时在大兴一农场劳动,每个月公休四天,进城回家,有时就去政协找溥仪,那时也没有电话事先联系,好在他和毓嶦一样都是独身,倒也容易见面。
大概是1961年年底,毓嶦有一次到政协去看溥仪,他正好要穿大衣外出。毓嶦还没来得及问他去哪儿。他的街坊赵大爷也在屋里,对毓嶦说:“这人啊,要是一搞上对象,就和往常大不一样啦!你看,这么大冷的天,一早就往外跑。”毓嶦一下子明白怎么回事,赶紧告辞出来。后来听说溥仪和李淑贤结了婚,不过他也没邀请毓嶦。
1963年,毓嶦结了婚。本来毓嶦不想告诉任何人,但母亲还是告诉了溥仪。后来溥仪和李淑贤夫妇到毓嶦家贺喜,毓嶦也没见着。溥仪送了毓嶦一个铁皮暖瓶,上面印了一个古代美人,这在当时已算很讲究的了,因为一般的都是竹子套的。
后来一个朋友到毓嶦家看到这个暖瓶,告诉毓嶦这是溥仪结婚时别人送的礼物,但他嫌古代美人属于“四旧”,不太好,一直没用,又送给了毓嶦。看来溥仪的脑筋真是够“新潮”的!但毓嶦也没几个钱,“四旧”就“四旧”吧,裁了个红纸条写上“破旧立新”四个大字,贴到大美人身上,接着用。
溥仪在“文革”中得了肾癌,手术切除了一个后没多久,另一个肾也出现了癌细胞,最后在60岁那年死于尿毒症。溥仪临死前也没得安生,他的那本《我的前半生》被翻译成好几种外文,发行量那么大,结果成了“大毒草”,他带着病还得批自己的“大毒草”。
在长春,李玉琴的兄嫂被红卫兵打成了“皇亲国戚”。李玉琴为此专门带着她的嫂子和一名红卫兵,来到北京找溥仪,证明她的娘家在伪满时期不是皇亲国戚。那时候溥仪正在协和医院住院呢,但谁还关心这个“牛鬼蛇神”呢?李玉琴在她的回忆录里说,他们为了弄这个证明,在北京前后呆了80多天,也就是说把住院的溥仪给折腾了两个多月。
溥仪死后,骨灰本来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后来一个姓张的老板在河北易县西陵附近买了块地,建了“华龙陵园”。经人介绍,张老板认识了李淑贤。不知怎么谈的条件,劝李淑贤把溥仪骨灰搬过去。盖了三个坟头,除了溥仪和李淑贤外,还有一个是为了葬谭玉龄。1995年1月26日这天,溥仪的骨灰下葬到这里。
细心的人都能看出来,当时只有李淑贤一个人抱着骨灰盒,没有爱新觉罗家族的其他人前来送葬,因为大家都反对把溥仪的骨灰由八宝山移走。谭玉龄死后就停在长春的般若寺,抗战胜利后给火化了,把骨灰带回北京,放在溥修家中,等到溥仪回北京后,骨灰又交还给溥仪保存。溥仪结婚后不久,有一天李淑贤告诉他,说自己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一个穿白色长袍的女人。溥仪没办法,只好把骨灰交给毓嵣保管。“文革”后,毓嵣也被清出北京,他在房子的墙脚挖了个坑,把谭玉龄的骨灰暂时放在那儿。现在,谭的骨灰保存在长春伪皇宫里,不知将来在哪儿安葬。
1997年,李淑贤也因癌症去世了。但她临死前,却说自己不想葬在溥仪那儿了。她说,溥仪生前给人当了半辈子傀儡,死后我不能再让他当招牌了,我的骨灰坚决不和溥仪葬在一起,我要去八宝山。现在他俩都走了,也没什么直系亲属,溥仪的身后事现在也只能就这样搁着,所以毓嶦给溥仪作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可怜秋月一茔孤。”
[查看全文]
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为了争取国内的和平,1945年8月,蒋介石内战准备不足,就邀请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在谈判期间派军队向解放区发起进攻。解放区军民打退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并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蒋介石,真内战,假和平。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从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全国性的反攻。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1840-1919)士大夫士大夫 1840年 鸦片战争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70-90年代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1年 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843年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9年 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
1851年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8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签订
1859年 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6月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
1860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 北京政变
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1年 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 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签订
7月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67年 美国海军入侵台湾
1881年 中俄《改订伊利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签订
1887年 中葡《中葡友好条约》签订
188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894年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康有为向皇帝上书变法“公车上书”
1898年 戊戌变法
3月 德国强租胶州湾
6月 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开始变法
9月 政变 慈禧重新“训政” 光绪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 “百日维新”结束
1895年 孙中山广州起义失败流亡国外
1899年 法国强租广州湾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4月 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7月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等
1904年 制定颁布《钦定商律》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7年 2月22日,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和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人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
保路运动
11月 孙中山概括出“三民主义”
1906年 废除科举考试
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 责任内阁成立(皇族内阁)
1911年“三·二九”黄花岗起义
5月 保路运动
10月 武昌起义
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南京宣誓就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国号“中华民国”
2月 清帝退位 封建帝制覆灭
3月 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 第二次革命
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 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 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 孙中山逝世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 广州起义
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
1928年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 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 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 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1937年 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 凇沪会战
1937年 平型关大捷
1937年秋 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
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3月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2年 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
1945年 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年9月 辽沈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开始
1948年1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储安平创办的上海《观察》杂志和逮捕《观察》工作人员,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观察》事件”。此后,著名“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亲自出面,多方奔走以自己的影响力给当局施压。并于次年2月亲自担保和营救了包括美术家朱宣咸在内的数位《观察》进步人士出狱。《观察》是宣传“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当时中国进步民主运动的一面重要旗帜。《观察》的被查封,标志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悲歌啼鸣至此。
1949年春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949年4月21日 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查看全文]
1912年3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临时政府正式迁京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袁世凯对内镇压国民党,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二次革命”发生了。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革命”很快失败。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孙中山再次组织武力讨袁,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徐州军阀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北京拥戴溥仪复辟,但复辟丑剧只持续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了护法运动,但不久也失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查看全文]
饮食器用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