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问题的统一解
按照涉及对象来划分,理论观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形式上的理论观点,比如数学、逻辑学,另一类是非形式上的,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它们或者从自身出发即会发展出引向自我矛盾的对立面,或者要面对新的物质对象而无法解释、无法适用于整个世界,这就是它们的非完备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不断修正、更新、再造。此一过程高度集中的反映之一是悖论的出现。由此,我们可以导出形式的悖论和非形式的悖论。高于这个划分的层级是完备性理论和非完备性理论,完备性理论对非完备性理论和整个世界进行解释,并且自身没有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物质与意识同一的一元世界观点是所有悖论的统一解,统一解是描述性的。
1.形式悖论
1.1贝特朗悖论。它认为,一个圆内的一条弦大于该圆内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的概率分别是1/2,1/3和1/4。我们不妨依次称之为“标准解法”的三种解答。但是,它们都是错误的。求解这里的概率P,事实上是要发生一个随机事件(假定为A事件),A事件又包含三个分三步发生的随机事件。第一步是一个圆落向一个平面,第二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落向这个圆并成为圆内接等边三角形,第三步是一条直线落向这个圆并恰好截出一条弦,这条弦的长度大于第二步的圆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从生日悖论的解决思路我们知道,A事件来自一个互相相容的完备事件组(这里恰恰与教材上说的相反——它说样本空间是互不相容的完备事件组中的基本事件组成的)。假设圆的直径为R,则这个事件组是{直径为0的圆,直径为R1的圆,直径为R2的圆,...,直径为R(n)的圆},基本事件由一个圆内接等边三角形和长度大于其边长的一条弦组成,它们的所有基本事件构成一个样本空间。需要指出的是,“标准解法”的错误是认为计算出P(A)应当要考虑点的均匀分布问题,事实上应该是考虑弦的均匀分布问题,同时,这里的基本事件是由圆内接等边三角形与弦的位置关系确定的,因此前两种解答给出的位置关系分别代表了基本事件的两种可能性,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第三种解答其实包含了前两种解答。个人认为,P(A)也不是一段圆弧与整个圆周之比,而是圆内那些弦组成的面积与圆面积之比,“圆内那些弦组成的面积”要分基本事件的两种可能性分别计算后相加(每种可能性中那些弦的个数分别是“面积”个),然后与完备事件组中所有圆(每个要考虑圆面积个的个数)的面积之和相除,计算比值。具体计算也较复杂,应该由聪明的数学家来进行。无论怎样,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互相相容的完备事件组”。事情仅是开始。
1.2蒙提·霍尔问题。在解决生日悖论时,我们就已经看到,求解概率首先是通过构造一个互相相容的完备事件组开始的,而且这些事件的尺度是从0到无穷大。理论上,这个事件组里的事件都是随机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现实中发生了的”也依然是随机事件——“已经发生”的随机事件;它们可以同时发生,而不是互斥的——这与整个世界是吻合的),数量上是无穷多个,它们构成的样本空间里,许许多多随机事件的概率趋向于0,是小概率事件。这与人们的直觉和经验相矛盾,也与教材上告诉人们的小概率原理(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中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相反。原因在于,小概率原理中的“概率”不是真正的概率,而是条件概率!教材上计算的许多“概率”都是条件概率。人们的直觉或通常思维认为条件概率是“有意义的”,甚至比真正的概率“更有意义”。因为,按照概率论的观点,人们是对一个巨大的样本空间进行了取样,并生活在这个样本空间当中一个巨大的随机事件里。从整个世界来看,与人们所做的这个取样不同、存在尺度差异的随机事件充斥在其他地方。人们依赖于直觉或通常思维,给人们带来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同时导致了骗子和骗局在一些地方畅通无阻。骗局分三种,一种是简单违反直觉或常识的,但有人会相信,这样的事例一直在发生;二是比直觉更深一层的,它让人们知道了理性认知的价值;三是掩盖信息的,它还让人们知道了结果导向的价值。幸运的是,条件概率的运用会导致它自身无法解决的悖论。贝特朗悖论“标准解法”的前两种解答就是条件概率,结果两个答案不一致,甚至有第三个答案。蒙提·霍尔问题也是如此,虽然我们最后得到的正确答案也是条件概率——主持人去掉一扇山羊门后,观众不改变选择并赢得汽车的“概率”是1/2,换了就会跌到1/4,它包含了前两个骗局模式。当然,是个善意的骗局而已。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条件概率是在“确定三扇门”这个随机事件发生后,观众选择一扇门、不改变选择赢得汽车这些事件随后发生之下进行求解,比较优劣。更值得一提的是,纯粹由随机事件(偶然事件)组成的样本空间里,不仅能出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还能出必然事件。所以,我们能更“幸运”地看到蒙提·霍尔问题中出了一个必然事件后,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用不上了,虽然我们最后得到的依然是个条件概率。
1.3双信封悖论。它是第三种骗局模式。人们面对两个装有钱数分别为A和2A的信封,该选哪一个呢?总会出现这种状况,即选了一个信封后觉得另一个信封可能是钱数更多的,结果人们陷于困境,不知所措。我的建议是,这种情况下有人给你钱,你拿上一个就走,让给钱设“局”的人自己去哭。不然你就会陷入条件概率和数学期望的陷阱无法自拔。与这个悖论对看,抽签佯谬给了人们一些更清楚的认知。话说某学院举行我稀少参与和围观的篮球比赛,三个队打平,但只能有两个队出线,于是决定采取抽签这种“绝对公平”的方式来选出出线者。非常不幸,A队抽签后打开一看是“出线”,B队再抽,打开一看也是“出线”,C队立马不干了,因为没抽就被踢出来了!一个不可能事件发生了,结果还有人叫你到里面去取样。但有人为此还写了一篇文章论证这是合理的,“抽签的顺序和中签的概率无关”。我不能不承认,我没看懂他在说什么。我相信,真理是简洁的。大多数人只要具备一定知识和经验就能理解的才是真理,不知所云的往往不是真理。我在看了另一篇文章之后,承认:假如采取放回取样,即最后一个抽签者之前的人在抽签后都将签放回,或者那些人的任何一个抽完一组签后换上另一组与原来相同的签,给下一个来抽取,则可能发生抽许多次都无法得出一个结果的现象。所以,不放回取样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但是,这里的抽签要改进一下,即三个队同时抽签,同时打开,这样就不会有人觉得不公平。掩盖信息,是骗局采取的手法,但有时也是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谁让人们觉得条件概率合理呢。
1.4圣彼得堡悖论。上面,已经阐述了由互不相容的完备事件组和条件概率理论导致的悖论。接下来,先继续讨论一下抛硬币问题,考虑独立事件这个概念的意义。在解决生日悖论问题的结论部分,给出了为什么无论怎么抛硬币和无论抛多少次,都可以直接证明得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等于1/2,而不需要自己去辛苦地做实验、搞计算机模拟——它们都只是对样本空间取样得到的一个随机事件而已。甚至不需要硬币是均匀的。每抛一次硬币就是发生一个独立事件,它的概率不受其他抛硬币事件的影响。因为,数学是形式的数学,它无法自己单独解释因果。这一点可以应用到生男生女等类似的问题上。有人基于“概率论”认为第一胎生了女孩,或者连续生了几胎女孩,随后生男孩的概率会变高,实际上是被条件概率所害。抛硬币得到哪一面,生男还是生女,由“原因”决定,去找原因,别来找概率论。然后,来看圣彼得堡悖论。它说,有人开一家赌场,设计了一个赌局,想靠门票卖点高价,结果一直卖不上去,人们往往最高只愿意出20元或25元的价格。赌局类似是,抛硬币,第一次出现正面,游戏结束,给你奖金2元;第一次出现反面,游戏继续,再抛,如果出现正面,给你奖金4元;以后依此类推。它宣称,赌局给的数学期望是无穷大,人们应该乐于进行这个赌博,并尽量出能出得起的门票价。当然,正常人不会理会这个谬论,除了那些认为这个赌局合理,并且为此创造一套理论的数学家。关键是,出现正面游戏就结束。貌似在这里的事件组是{抛1次硬币,抛2次硬币,...,抛N次硬币},但人们直觉感到能取到{抛3次以上硬币}这些随机事件的条件概率很小,因为每抛一次都是独立的,而出现正面的条件概率是1/2,出现正面游戏就结束,人们又要从事件组构成的样本空间中重新取样,这意味着事件组中靠后的绝大多数事件压根不会发生,也就是数学期望不是与事件组中所有事件发生后的奖金与条件概率相乘得到的,却是仅与前面寥寥无几的几个事件发生后的奖金与条件概率相乘得到的,参加赌博的人得到的期望值很小。20元的门票已经很高了,还不知道能玩一次还是几次呢。
1.5说谎者悖论。通过上面4个悖论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同类悖论的一般性思路,可以从概率论悖论来到其他形式的悖论。概率论是形式的数学更高层次的形式表达,完备性理论应当在更广的范围解决悖论问题,在学科的大交叉、大融合、大跳跃下完成一般解,高度形式化、抽象化,又普遍非形式化、具象化解释世界。我们已知,概率论“世界是偶然的”观点只有用哲学这样的理论来补充,才能实现完备性,一元世界的观点做到了。说谎者悖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句话让人们失去对它真假与否的判断。自我与非我对立,语言逻辑无法解决。一元世界里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它认为自我就是非我,自我与非我互相包容存在。你可以说那里的语言是“元语言”,但至少不会是我们现在身处的二元世界里的英语、汉语等自然语言,甚至机器语言。
1.6白马非马。人即上帝观点用到一个集合定义:人是全部意识的总和,它又用到了另一个词:类本质,因此有必要说这个问题。承认类本质,就要承认白马非马。有人看到这里可能又要跳起来,这不等同于承认“个体人不是人”?!人即上帝的观点是,个体人不能代表人,就象为什么人不能定义为“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现在来看,“人是全部意识的总和”其实体现了人是对所有思维生命的取样,而“人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仅仅体现了对地球上思维生命(“人”)的取样,前者能得到真实的概率,后者得到的是条件概率。后者在定义上的狭隘,注定了它得不到人即上帝的观点。而世界恰恰是公平的,思维生命的形态可能截然不同,但任何一种思维生命都有可能成为上帝,他们不是互斥的。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万物平等,忘掉人是万物之灵这个概念。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为情萌发的爱何以会上升到因善自成的爱。
2.非形式悖论
2.1飞矢不动。飞箭在其飞行的每个瞬间都有一个瞬时的位置,这个位置是静止的,因此无限个静止位置的总和就是运动,世界是静止的。这个悖论很能让我们认识到为什么存在一元世界,同时又与人即上帝观点联系起来。它的错误,我们可以用量变质变观点来认识。因为它其实与中国古代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理论有相同之处,就是使用了无限、无穷的概念。空间无限可分吗?我不知道,上帝知道,因为只有上帝是全知的。为什么上帝是全知的,因为上帝生活在一元世界里,那里物质就是意识,意识就是物质。——在这个意义下的全知意味着,上帝也可以玩骰子。空间无限可分与否阻止不了一元世界观点对整个世界的解释。整个世界包括宏观世界(无穷大世界)、微观世界(无穷小世界)和中观世界。人们生活在中观世界,也就是二元世界(有限世界),其他的世界是一元世界(“无限世界”)。两类世界本质上不同,所以飞箭只能在有限世界里飞,不能飞到“无限世界”里;如果它要飞到“无限世界”里,就必须发生质变。虽然人们自认为有限世界被无穷大世界所包括,有限世界又包括了无穷小世界,所以人们身处“无限世界”,但真相是人们尚未进入。人们只是处于研究“无限世界”,并逐步认识它的过程当中。有限世界里的一般物体无法将“无限世界”中的极限规律应用到自身,使自身进行同样的运动。两类世界本质上不同,所以飞箭是动的,人们见到的世界(有限世界)不是静止的。平行宇宙观点的出现也可由此来解释。人即上帝的观点告诉我们,只要你承认“人是全部意识的总和,人类不断进化”,最后就会得到上帝。中西方的神话和宗教,都有一个相似点,那就是人的起源来自神或上帝。需要说明的是,一元世界的观点并不是从这里来的,但它提供了一个视角,来解释这是为什么。当然,这已远远超越量变质变观点。
2.2祖母悖论。一个人通过时间机器回到过去杀死了自己的祖母,那么,就意味着他“以后”不会降生到这个人世,他也就不能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的祖母。这样的错误会出现,是有人认为二元世界能够出现时间机器。一元世界认为,不存在本源存在的时间,只存在完全可能性。时间是意识创造出来的,属于意识范畴,是科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指向并非唯一,也就是说每种思维生命认为的时间不一致。时间机器在二元世界里注定是虚幻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时间机器最后的指向其实是“世界是静止的”,“上帝是存在的”。世界是静止的观点已经被反驳过一次,再来一次就是,如果世界是静止的,那么,时间就是不存在的,又导致自相矛盾。只好来第二种解释。二元世界里如果存在时间机器,那么就需要有人不停地在时间机器设定的往返点实现物质和意识重组。顺便一提,中国神话里,孙悟空被二郎神追赶,情急之下变成一座庙。假如它能变为现实,应该如何变呢?我们只考虑可能性,不考虑必然性,因为只要有可能性便足够——概率论里的样本空间会出不可能事件,本质原因是它是个非完备性理论——其他事情交给完全可能性去实现。数学上研究类似问题的是拓扑学,对象是几何对象在连续变换下保持自身性质不变。据称已知的是二维平面上的三角形和圆是拓扑等价的,这一点不用证明我们也很容易认同。按照目前的理解,孙悟空的“能变”要求他具备一种任意扭曲性,能穿梭于二元世界与一元世界之间,类似凭空取物变物,瞬间完成物质和意识的重组,改变形态。对此,数学上必须是可计算的,并且存在一种强大的算法,它可逆,能将一种对象计算为另一种对象,同时又可以逆算回来。算法越强大,可变的种类就越多,因此就有了72变和36变等区别。那么,如果二元世界里的人们都要乘坐时间机器回到过去、前往未来,谁来承担“普遍的物质和意识重组”这个重任呢?是上帝,所以上帝存在,最后世界又是静止的。其实,正如上面我们看到的,上帝的存在完全不是这样来证明的。该论证忘了一点,二元世界里的一般物体都不具备任意扭曲性,也容易理解和预言,它们都无法被证明为具备可逆计算性。否则,人类如此漫长的文明演进就和科技进步就要失去意义,上帝也不必造人造物,来产生意识。上帝的万能是在创造一切之意义上的万能,一元世界里的全能,所以二元世界是必然的图景,人类需要用一个类的形态来演进,何其辛苦。“非普遍的物质和意识重组”,被创造的一般物体就要走文明演进的道路,才能再次进入“无限世界”。有限世界里能将“无限世界”中的极限规律应用到自身的特殊物体,至少包括意识。意识能进一元世界,一元世界原本就承认物质和意识同一。上帝全知,所以他那里没有悖论,同时,上帝就不仅仅只具备博爱;上帝也可以是全善的,上帝的从知生发的爱原本就经由因善自成的爱而来。上帝具备的是最高级别的从知生发的爱,所以人类见不到上帝,除非进入一元世界。人类因为偷吃禁果而来到人世,神仙因为恋凡尘而落降为人类,故而上帝让人类去欲望化,这就是宗教和神话的终极寓意。二元世界是必然的,所以上帝“给人们自由”,让人类自由选择。上帝早就知道,人类总是面对三种结局。意识是非均衡的,它总是破坏二元世界的天然秩序,而让人类受到无休止的驱赶。
进化论有其根据,上帝造人论和实验论无法被否定。但都无关紧要。最后,我实在不能舍弃一句话,因为它具有指引作用,虽然它不必出现在一元世界的观点里。有人又会认定其为荒谬。由于它处于尚未证实、未能证伪的状态,那么也可以将它严格限定为文学的,而非哲学的。这句话从另一个视角上让人们看到为什么老是有人用爱来解释世界,哪怕它仅仅是为情萌发的爱。它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不是光速,而是我对你的想念,因为无论你身在何方,我对你的想念都转瞬即达。
相关阅读
★绝对真理的内涵、架构与印证
★概率论:完全可能性的理论与现实图景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人类社会的未来
★发现号航天飞机——自然算法伟大的飞矢变换
★星际争霸1的AI设计思路:以人族开局为例
★诸神之战在星际争霸1的实现[001]AI游戏的发端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noireye 于 2013-11-17 02:22 编辑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後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於必济。若心疲体解,或牵於外物,或累於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於去就。议於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後,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则当谦言辞谢,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脩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於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不须行小小束脩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於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
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後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言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坐视必见曲直,党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於彼,便怨恶之情生矣;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於义无可,故当远之也。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虽胜可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大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挽。引以尽其言。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
自非知旧、邻比,庶几已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则有忌於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见之而走者,何哉?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 也。非意所钦者,而来戏调,蚩笑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於不共;而勿大冰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自非所监临,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何者?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鬻,货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又愦不须离搂,强劝人酒。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诮勿逆也。见醉薰薰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也。
[flash=235,220]http://www.xiami.com/widget/10930820_2119856,1769102618,_235_220_cccccc_dddddd_1/multiPlayer.swf[/flash]
[查看全文]
高树落花,夏蝉冬雪轮回已然二十载,闻过客之钟,知年岁已去。思余至今仍无所成,自嘲之感油生,恍恍惚间偶遇一奇人,其名为谕,相与步于小陌,畅谈之。
余:相遇即缘,不妨谭玄论道,思天地至理,何不快哉?
谕以白眼视余,轻屑道:吾曾闻汝有奇志,亦多才情,今日一见,腐儒不如,不思廊庙之经纶,耽溺子虚乌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余:古人云‘伏久者,飞必高;早开者,谢独早。’余纵有乘风波浪之志,然羽翼未丰,何谈扶摇万里之上?欲速则不达,古人大器晚成者,不可胜数,早夭之妖才者,亦不可胜数。逆天而为天嫉,才高而早夭,何用也?
谕:奇志奇才者,何惧天也?何畏夭也!天亦无可奈何,实乃汝无才而有志,自命不凡,可笑至极,乃庸人也。年岁已至弱冠,仍无自给之力。倚高堂之厚泽,借祖宇之荫庇。不思自立,恬不知耻,何谈鸿鹄之志?
余:汝虽言之有理,然亦多偏颇。逆天不若顺天,逆天之人,步履维艰,即逆天而成,然祸及亲友子孙,乃自私之举,实不可鉴。顺天而为,万事皆福,祸亦可避。顺势而为,圣人之举哉,与世推移而不凝滞于物 ,命受天佑,亦可福及他人。余以高堂祖宗之福泽,铸心魂之千仞,千仞未成,早发则易功亏一篑,得不偿失。目光应似鹰隼,达千里之外,不可拘于眼前。
谕:自欺欺人,终无良果。汝多阅古人之籍,亦知虚妄之言,唯招无望之果。借远而救近,无异于求西江之水而济涸辙之鲋 ,岂可望也?妄语万千,唯一“惰”也!
余:惰乃人之本性,余亦不可免,然余亦望施己所学,不知何道可走,何路可循?余需慎思之。
谕:多思无益,以动代静,道终可寻,不可耽于欢乐,为庸为才,汝可自思。汝若知吾所言,好自为之。
行至两道之交,遂分道扬镳。然其言萦于耳畔,余略愧于己,遂寻道之。欲多智近乎妖,不可怠矣。
[查看全文]
看了几集后觉得这实在是一个悲伤至极的故事,以至于我都不忍再去看。
开片就告诉观众,“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个和你手掌差不多大的小船”。再看看船上有什么?无非就是一片充作船帆的红布,一个灯泡而已。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同伴、没有陆地... 没有希望!
依古比古只是一个小朋友,到了晚上,他能做的就是躺下来进入想象中的花园。在花园里有高大的树木、美丽的花朵、芳草地,有那么多友善的朋友,有神奇的叮叮车飞飞鱼,有大气球们 (请注意里边没有水、河流也是干涸的,因为依古比古潜意识里是害怕水的)..... 小伙伴们一起玩啊玩,好高兴
可是你看,小姑娘伍兹滴西有一个小床,三姐妹有大房子,汤不理不有小推车和山洞.... 依古比古只有那块红布。他们高兴地玩啊,乐啊。可是到了深夜,小朋友们都去睡觉,只有依古比古不愿意睡,不愿意离开花园。因为他知道离开花园后他就要回到无边的大海那个绝望孤独的小船上。
可是他还是要回去,点着那唯一的昏黄的小灯泡,把小船帆盖在身上睡去了。依然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朋友... 明天晚上他的灯泡还会再亮起来么?电池会不会用完?风浪会不会卷走小船?饿么?渴么?他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吗?
这简直就是卖货差的小女孩的升级版!
还记得有一集在花园里依古比古丢失了他的红布,他又伤心又着急——这是他唯一真实拥有的东西。那一集我都快看哭了....
小朋友们看动画片可能不过过多留心开头,但是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是不是就是开头的部分。
依古比古在绝望的小船上,靠着梦境和想象生活着。
在无边无及的大海上,孤独的小船,依古比古一定是寂寞的,此谓哀情。
在梦里的草原和森林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此谓乐景。
正所谓,以乐景衬哀情,俞显其哀。
是否一如儿童睡前的故事,告诉孩子梦里是快乐的,醒来之后只有小船和大海……
不正是缸中脑和盗梦空间的主题?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白兔软糖 于 2013-3-6 19:40 编辑
[查看全文]那个 看到这里基本上都在说哲学的东西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完全不懂 0 0唔 其实吾辈是觉得说到国学嘛应该还有很多可以说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从小学到大的唐诗宋词元曲这样的东西说到唐诗首先会想到唐代这个浓的化不开的时代 或者可以说唐代是个全民实行勃发的时代 唐代也是唯一一个把诗歌艺术普及到千家万户把诗情画意融入百姓生活的时代说道唐诗还会想到闻一多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一般人都要说唐诗,而我却要说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那么唐代到底有多少诗人 有多少唐诗存在呢?(严肃一点说就是所谓的唐诗成就这样的东西据康熙年间所编《全唐诗》记载,收录诗作48900余首,诗人2576人,有姓名可靠的约2200余位。后人又陆续补遗1000多首,增加诗人1700位,今人能够读到的唐诗有50000余首,涉及诗人近4000位。唔 很多是不是 就好像是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歌手一样 诗歌创作在唐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艺术行为除了唐诗的作者和作品以外 唐诗成就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艺术表现什么是艺术表现呢 也就是唐诗的题材 体裁 风格 和影响唔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的说 比如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啊 反应当时社会现状啊 表达自己的梦想报复啊这样 比较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山水田园类,边塞类,送别类等等这些 (例子以后慢慢举唐诗的体裁呢 大家肯定都知道律诗,绝句,古诗这三大类 然后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样唐诗的风格 有人是这样描述的: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唐诗的影响唔 这个应该不用说 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白发苍苍的教授 我们一生都在有意无意的接触着唐诗(好吧我承认词穷(唔 唐诗的基本情况就是以上这个样子 好像说了废话的感觉 然后说一下唐诗文献这样一个存在 因为前辈说文献学很重要唐诗文献主要有这么几种:总集 別集 选集 诗论 从考 汇编 索引这里举几个例子 如下:《全唐诗》900卷,清康熙时期敕江宁织造曹寅启用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康熙四十四年(1705) 月始编,至次年十月成,收唐五代诗人2873人,作品49403首,句1555条。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书系依据清初藏书家季振宜《唐诗》(717卷)(当时为宫廷所藏)和明末胡震亨《唐音统签》(1033卷)编纂而成,前有康熙《御制全唐诗序》。此书是研究唐诗人生平、诗集流传的重要的诗歌总集,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影响亦最大的重要的参考文献。《唐音统签》1033卷,明胡震亨编,是中国古代私人纂辑的一部最大的唐五代诗歌总集。全书以十干为纪,前九签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谚语、酒令、占辞等,《癸签》部分是研究唐诗的总结,今存四库全书本《唐音癸签》三十三卷。《箧中集》一卷:元结选,成书于唐乾元三年,凡7人,24首:沈千运4首、王季友2首、于逖2首、孟云卿5首、张彪4首、赵微明3首、元季川4首。所选诗歌淳古淡泊,绝去雕饰,前有自序,批判“近世作者,更相沿襲,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為詞,不知喪於雅正,然哉彼則指咏時物,会諧絲竹,與歌兒舞女,生汚惑之聲於私室可矣”之风气,主张诗歌应归于风雅。所选七人皆是“以正直而無祿位,皆以忠信而久貧賤,皆以仁讓而至喪亡”,故所选亦多悲慨苍凉之感。《河岳英灵集》:又称《丹阳集》三卷,殷璠编。选诗人24人、234首诗(今存实际是228首)。“始甲寅(开元二年,714),终癸巳(天宝十二年,753)”,历四十年。“伦次于叙品藻,各冠篇额。”上篇录常建、李白、王維、劉眘虚、張謂、王季友、陶翰、李頎、髙適9人;中卷录岑參、崔顥、薛據、綦毋潛、孟浩然、崔國輔、儲光羲、王昌齡、賀蘭進明9人;下卷录崔曙、王灣、祖詠、盧象、李嶷、閻防5人。本书所选最能体现盛唐诗歌的基本风貌,所选作品声律、风骨兼备之雅音,与其前有自序论所言合:“词有刚柔,调有高下,但令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将来秀士,无致深憾。”《国秀集》:三卷芮挺章选编,此书成于唐天宝三年(744),收自开元至天宝三年三十多年以来之90位诗人,220首诗。所选作品绮丽婉约,居色彩和声韵之美,内容上则以模山范水、感物伤怀、送别见赠为主。《中兴间气集》:二卷高仲武编,选至德初迄大历末26位诗人,140首诗,今存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134首。本书所选五 言为主,少数作者作品后附录一首七言,以“體格風雅,理致清新”作为选录作品之标准。作者之下有简要评论,揭橥作家诗作主要风格及在当时之地位、影响。《御览诗》:一卷,又称《唐歌诗》、《选进集》、《元和御览诗》唐宪宗时令狐楚奉勑编进。此书选唐诗人30人,289首诗。所选诗人以元和为主,亦间前天宝之韦应物,后序大历以下之李端、司空曙。本书所选唐诗尽皆近体,无一古体,既有用《巫山高》等之乐府古题者,亦为律诗,盖与中唐后声病偕婉之诗风相合,所选雍容谐雅,不失风格。《极玄集》:二卷姚合选。上卷选王维(3)、祖咏(5)、李端(4)、耿湋(8)、卢纶(4)、司空曙(8)、钱起(8)、郎士元(8)和畅当(3)之诗,共51首;下卷选韩翃(4)、皇甫曾(3)、李嘉祐(1)、皇甫冉(8)、朱放(2)、严维(4)、刘长卿(7)、灵一(4)、法振(2)、皎然(4)、清江(2)与戴叔伦(7),共计48首,合计99。所选多为中唐诗人,作品多借游览、送别、唱和之流连光影之作,多涉文人与僧人之间的交游唱和,亦选灵一、皎然、法振、清江等僧人之作。《才调集》:十卷五代后蜀韦縠编选,此书是今存唐人选唐诗中选诗最多、最广的一种,共10卷﹐每卷100首﹐计1000首。所选唐180位诗人中,以晚唐为主,中唐次之,盛唐之杜甫、中唐之韩愈皆不取,而以李白(盛唐28首)、白居易(19首)、元稹(中唐57首)、温庭筠(61首)、韦庄(63首)、杜牧(33首)和李商隐(晚唐40首)为主;就体裁而言,所选多以闺情诗为主,亦间及宦游、边塞、咏史、怀古等之作,此二点盖与其选诗之标举“才调”有关。《搜玉小集》:一卷无名氏著。此书原目记载37人,63首诗,今存34人,61首诗。所选之诗多为初唐,如沈佺期、宋之问、苏味道、崔融、骆宾王等。所选之诗分为奉和应制诗、边塞诗、闺情诗、述怀诗和应景诗几类,从形式而言,古体诗25首,近体诗36首。《翰林学士集》:一卷唐许敬宗著,此集是现存唐人选唐诗的第一部诗选,以记载唐太宗朝君臣唱和之作为主,分为13组,51首,40人(包括唐太宗)此集之作者及成书年代尚存争议。《又玄集》:三卷唐末韦庄(863-910)编选,选142位诗人人,297首诗。作家以中晚唐为主,所选作品以五七言之古律及歌行均有,录十家释子之诗和十九家妇女之诗。前有韦庄之“序”,所选作品多能符合其“清词丽句”的要求。《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南宋计有功编撰 。以诗系事,论诗会评,是该书最重要的特点。全书记唐代1150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作。选诗多应制、应酬及应景之作,纪事之资料驳杂无考,甚者时有神鬼怪异、梦兆应谶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集乃留心風雅,採摭繁富,于唐一代詩人,或錄名篇,或紀本事,兼詳其世系、爵里,凡一千一百五十家,唐人詩集不傳於世者,多賴是書以存。”此书有《四部丛刊》本和1965年中华书局拍印本。《唐诗品汇》九十卷(附《唐诗拾遗》十卷)明高棅编选。是书凡六百二十家,得詩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體編次,為五言古詩二十四巻,七言古詩十三巻,長短句附焉;五言絶句八巻,六言附焉;七言絶句十巻,五言律詩十五巻,五言排律十一巻,七言律詩九巻,排律附焉。始於洪武甲子,成於癸酉至戊寅,又捜補作者六十一人,詩九百五十四首,為《拾遺》十巻,附於後。諸體之中,各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餘響、旁流九格,其凡例謂,大畧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 、為大家 、為名家 、為羽翼 ,中唐(天宝以后)為接武 ,晚唐為正變 ,為餘響 ,方外異人等詩為旁流。高氏以初、盛、中、晚论唐诗,殊多创见,于唐音之传于后世者,居功甚伟。(好吧 太多了 懒惰的不想找了 只是举个例子 有兴趣的亲可以自己找找汇编类引索类神马的 唔 好吧 这里只是先开个篇 写的比较凌乱没什么头绪的说 其实吾辈只是个学商科的渣渣 所以吾辈是来这里学习的 于是在这里抛砖引玉一下 还请各位大大指教 好了 不说废话了≡ω≡
本帖最后由 钟亦城 于 2013-2-12 01:43 编辑
读书笔记 1~10 https://www.gn00.com/t-111176-1-1.html
读书笔记 11~15 https://www.gn00.com/t-148421-1-1.html
苏菲的世界 笔记十六
中世纪
中世纪是指介于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黑暗时代”,它是笼罩欧洲漫长的“一千年的夜晚”,大约从公元五世纪开始,到十五世纪结束。英文medieval(中世纪)带着贬义,指过度权威、缺乏弹性的事物。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中世纪”一词,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了中世纪的黑暗和腐败,但现在也有观点认为称其为黑暗时代并不合适。中世纪时期各项体制萌芽成长,建立了学校制度,中世纪初成立了第一批修道院学校,十二世纪成立了教会学校,公元一二〇〇左右成立了最早的大学并在那时就确立了“学院”的科目结构。基督教在这段时间里招揽信徒,许多民族相继建国并拥有自己的城市、公民、民俗音乐与故事。大约十一世纪基督教来到北欧,古代异教徒的信仰存在于基督教的表面下,后来有许多融入了基督教,文化的结合使得基督教逐渐成为北欧人主要的生活哲学。中世纪凭借着基督教文化统一了欧洲。
在中世纪的深海,有许多闪亮的鱼儿游来游去,只是我们不一定能看到。中世纪出现了英国、法国、德国的概念,史特卢森、艾凡赫、查理曼大帝、罗密欧与朱丽叶、圣女贞德都是中世纪的人物,还有穿花衣的吹笛手、王侯与君主、骑士与少女、玻璃工匠、管风琴师傅、修道士、十字军、女巫、牧师和教士……
公元元年,基督诞生。一世纪中期保罗开始四处游历传教,公元六十七年死于罗马。四世纪之前基督教大致上仍被禁止,但在公元三一三年,基督教被君士坦丁大帝统治的罗马帝国接受,君士坦丁大帝死前受洗成为基督徒。此时罗马帝国刚开始瓦解,外有北方蛮族进攻的威胁,内部分崩离析。公元三三〇年,君士坦丁大帝将其帝国首都由罗马迁至君士坦丁堡。这座在通往黑海之处所兴建的新城市被许多人当成第二个罗马。从公元三八〇年开始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三九五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方帝国以罗马为中心,东方帝国则是君士坦丁堡。四一〇年罗马遭蛮族劫掠,四七六年整个西方帝国被摧毁。东方帝国一直存在到一四五三年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为止。
罗马时期孕育了高等文化,许多大城市有着宏伟的建筑、大型排水沟、公共澡堂和图书馆等。公元四〇〇年后第一个一百年文化式微,罗马时期在第四世纪末时结束。中世纪最初几百年整个文化瓦解,贸易和经济崩溃,人们以物易物。封建制度下,所有田产由少数势力强大的贵族拥有,农奴靠着辛勤耕作生活。欧洲人口大量减少,古代时期罗马人口一度超过一百万,但到公元六〇〇年减少到四万人左右。人们需要建材时就从随处可见的宏伟废墟中取用。
当时罗马主教成为罗马天主教教会的最高领袖,被称为“教宗”或“父”,逐渐被视为基督在世上的代理人。中世纪大多数时间罗马一直是基督教的首府。当各个新兴民族国家的君主和主教势力强大起来时,开始有人反抗教会的势力。
公元五二九年,基督教会关闭了雅典的柏拉图学园,钳制希腊哲学,历史上第一个大修会圣本笃修会成立,从此修道院垄断了所有教育和思想,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部分著作仍流传下来。古罗马帝国的希腊罗马文化逐渐分裂成三种不同的文化:西边的罗马天主教文化,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南边的阿拉伯文化。西欧的拉丁式基督文化以罗马为首都,东欧的希腊式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后改为希腊名“拜占庭”)为首都,北非和中东地区在中世纪发展出了讲阿拉伯语的伊斯兰教文化。
公元六三二年穆罕穆德去世后,中东和北非成为伊斯兰教地区。不久西班牙成为伊斯兰教世界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将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和巴格达视为圣城。当时阿拉伯人占据了古代希腊罗马地区的城市亚力山卓,继承了一大部分古希腊科学文明。中世纪期间,阿拉伯人在数学、化学、天文、医学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当时在这些领域阿拉伯文化优于基督教文化。
希腊哲学就像一条大河分成三股支流,分别在三种文化中存活。大致上西边传承了新柏拉图派哲学,东边则是柏拉图哲学,南边传承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但三种文化中每种成分都有些。中世纪末期三种文化又重新在意大利北部交汇融合,再度汇集成大河。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力来自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希腊文化则是来自希腊和拜占庭帝国。文艺复兴时期古代文化的再生逐渐开始,或者说古代文化在中世纪期间并没有消亡。
中世纪的哲学家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中世纪哲学围绕着以下问题:是否一定要相信基督教的启示?是否可以借助理性来探索基督教的真理?希腊哲学家和圣经的记载有什么关系?圣经和理性有抵触吗?信仰和知识是否相容?
2012/11/10
苏菲的世界 笔记十七
圣奥古斯丁(公元三五四~公元四三〇年)
在圣奥古斯丁的一生中可以看到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的变迁。他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十六岁前往迦太基求学,稍后转往罗马和米兰,四十二岁时在迦太基西面几英里处的希坡任主教,并在那里终老。
圣奥古斯丁研究各种不同的宗教和哲学后决定信教,他曾信奉摩尼教,受过斯多葛派哲学的影响,但大致上较倾向于新柏拉图派哲学。摩尼教作为古代末期的一个典型教派,混杂了宗教与哲学,宣称宇宙是由善与恶、光与暗、精神与物质等二元的事物所组成,人类可用精神来超脱于物质世界之上,以此准备灵魂的救赎。圣奥古斯丁年轻时并不完全信服这种二分法,他思考着恶从何而来。斯多葛派则认为善与恶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新柏拉图派哲学使他发现了神圣的大自然整体存在。
进入基督教的中世纪,有一大部分希腊哲学被像圣奥古斯丁这样的教会领袖带入了新时代。圣奥古斯丁成为基督徒后大部分基督教理念受到柏拉图派哲学观的影响。他认为自己是百分百的基督徒,因为在他看来基督教教义和柏拉图哲学间没有矛盾,甚至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还误以为柏拉图知道旧约的故事。他把柏拉图“基督教化”了。希腊人相信世界一直存在,而圣经中上帝从虚空创造了世界。圣奥古斯丁同意圣经的说法,不过他相信,柏拉图哲学中永恒的理型,在创世之前就已经存在于神的心中。
圣奥古斯丁与其他许多教会领袖努力将希腊和犹太思想融合,他们同属两种文化。圣奥古斯丁指出,理性在宗教问题上能做的事有限,只能透过信仰来领会基督教这个神圣的奥秘。如果相信基督,上帝将会“照亮”其灵魂,产生一种对上帝神奇的体悟。哲学的有限使圣奥古斯丁的灵魂无法获得平静,直到他决定成为基督徒。“我们的心无法平静,直到在你中安息。”(你:天主)
圣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派的普罗汀一样,相信恶是由于远离了上帝而产生的,上帝并没有创造恶。圣奥古斯丁认为恶来自于人类的不服从。他支持上帝和世界间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圣经),而反对万物都是上帝的一部分的说法(普罗汀)。但他还是强调人是有灵性的,会死去的躯体属于物质世界,灵魂则可以认识上帝。在他看来,人无权批评上帝,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全人类都迷失了,没有人值得上帝的救赎。人类是上帝的造物,可以任由其处置。若对玩具不满意了,就可以扔掉。
但上帝还是决定拯救一些人,不让他们下地狱。上帝预见了人们将如何生活,事先注定了救赎或惩罚。圣奥古斯丁不否认人有自由意志,人不应该放弃对自己生命的责任,要自觉自己就是少数被选中的人。这实际上并不公平,人被分成了两类,会得救的或是会受罚的。圣奥古斯丁的神学脱离了雅典的人本主义。苏格拉底说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因为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知识。
将人分成两类的并不是圣奥古斯丁,他只是在《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里解释了圣经中关于救与罚的教义。上帝之城即天国,这个词来自圣经和耶稣的教诲,人类史就是天国和世俗之国间奋战的历史,互相争夺着对个人的控制权。天国存在于教会,而世俗之国存在于各个国家(如当时渐趋没落的罗马帝国)。中世纪时教会和各国的争端明确了这个观念。“教会之外,别无救赎。”上帝之城后来成为教会的同义词,直到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时,才有人敢驳斥人只能经由教会得救的观念。
圣奥古斯丁是第一个将历史纳入哲学理论的哲学家。旧约中的线性历史观对他影响较大,上帝要借历史来实现天国理想,为了启蒙人类摧毁邪恶,历史的存在是必要的。善恶之争一直在历史上上演。“神以其先知先觉引导着人类的历史,从亚当直到世界末日,历史就像一个人经历童年、成长、衰老的故事。”
2013/1/30
苏菲的世界 笔记十八
中世纪期间,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维系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十二世纪末起,阿拉伯学者受到王公贵族的邀请,陆续来到意大利北部,传扬了许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由希腊文和阿拉伯文被翻译为拉丁文,重新点燃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基督教教义和希腊哲学得以共存。
圣多玛斯(一二二五~一二七四年)
圣多玛斯住在罗马和那不勒斯之间的阿奎诺(Aquino)小镇,后来在巴黎大学教书。他是哲学家、神学家,当时哲学与神学没有明显的区别。就如同中世纪初期的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基督教化”,圣多玛斯为了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教义能够相容,他融合了信仰与知识,以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诠释圣经。
圣多玛斯试图证明世间只有一个真理,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真理和基督教教义并不冲突。人们有两条途径接近上帝,一条是信仰和基督的启示,一条是理性和感官。前一条较为可靠,而仅靠理性则容易迷失方向。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耶稣是上帝之子之类的“信仰的事实”只能通过信仰和基督的启示得知,而“上帝存在”这样的“自然的神学真理”,既可以通过信仰,又可以凭借与生俱来的理性得知。两条道路往往是相通的,许多问题上圣经和理性得出的是相同的答案。
然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受到基督的启示,他所说的真理更为笼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认定上帝(目的因)是造成各种自然现象的力量,但他没有进一步地描述上帝。圣多玛斯指出,理性思考和感官感知能推断出一部分的真理,但另一部分真理通过上帝借圣经的启示加以完善。
圣多玛斯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证明上帝确实存在。上帝不仅通过圣经,也通过理性向人类显现,因此人们用理性可以认识到事物必然存在着“目的因”,世上共存着“信仰神学”和“自然神学”。在道德上,圣经教导人们遵从上帝的旨意生活,同时上帝赋予人们良心懂得分辨善恶,这两条道路中遵守圣经中的十诫更为可靠。就如同电闪与雷鸣都是雷雨的前兆,两者相互独立还彼此增强。自然就如同上帝的小说,透过小说只能了解作者的性情;而圣经则是上帝的传记。
圣多玛斯在他的逻辑学、知识理论和自然哲学中采纳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些领域和基督教神学不相抵触。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的层级显示了上帝是最高的存在,圣多玛斯认同了这点,万物的存在分成若干渐进的层次,由植物到动物到人类到天使,最上层是上帝。人同动物一样拥有身体和感官,但可以用理性思考。天使没有身体和感官,生来就拥有智慧,不会死去。上帝全知全能,掌管世间万物,时间的流逝感和人类并不相同。
对于女人,圣多玛斯和亚里士多德持相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是不完整的男人,小孩只能继承父亲的特征。女人是被动的接受,男人是积极的创造。圣多玛斯认为这和圣经所说的一致,女人由亚当的肋骨所造。不过圣多玛斯觉得女人只在身体构造上不如男人,灵魂上是一样的。天堂中没有身体上的性别差异(因为没有身体),两性完全平等。人类直到一八二七年才发现哺乳类有卵子。
古代的基督徒和犹太人相信上帝存在着母性的一面,女人也是依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其女性化的一面希腊文中称之为苏菲亚(Sophia),苏菲(Sophie)即智慧之意。中世纪时上帝的母性对犹太人和希腊正教的教会具有特别的意义,但在西方被人们所遗忘,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成员多为男性。席德佳(一〇九八~一一七九年)是住在莱茵河谷的修女,作为传教士、作家、医生、植物学家、博物学者,在中世纪她比男人更实际,甚至更有科学头脑。她宣称自己在幻象中看到了苏菲亚,穿着缀满珠宝的金袍。圣多玛斯有一位哲学老师叫大艾伯特。
2013/2/1
苏菲的世界 笔记十九
文艺复兴时期
十三世纪后,天主教文化开始分裂。天主是绝对不可知的,因此人们不能以理性和天主沟通,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神的旨意。宗教生活和理性思考的关系变得宽松,哲学和科学逐渐脱离教会的神学,由此产生新的科学方法和宗教狂热,并在十五、十六世纪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新发明的诞生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重要因素。罗盘奠定了远航的基础,拥有火器成为了国家强大的标志,望远镜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印刷术使得人本理念广为传播,教会不再垄断知识。在自给型经济转型为货币经济的过程中,中产阶级得以形成,开始脱离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势力。欧洲、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和东方拜占庭文化密切接触,欧洲人重新发现了希腊文化,古代的三条支流再度汇聚成大河。
文艺复兴运动在十四世纪末从意大利北部开始,于十五、十六世纪迅速向北扩散。 “文艺复兴”这个词原意指“重生”。它不仅是古代艺术和文化的再生,还是人文主义的复兴。漫长的中世纪里,天主坐在他高高的神殿上,生命的一切都是他的旨意,亚当夏娃因违背其旨意而被放逐,故人性本恶。文艺复兴时期,一切重新以人为中心,回归到古代的人文主义。人们对人本身以及人的价值重新产生信心,人极其崇高、可贵。重读古书、学希腊文变得流行,修习希腊的人文主义不仅使人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还可以发展人的特质。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人真正成为一个人。
古代人文主义以人为出发点,强调宁静、中庸和节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我们不仅是人,更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们崇拜艺术、科学等样样精通的天才。他们又像古代一样开始解剖尸体,了解人体的结构,艺术作品再度描绘人体。人不再以自己为耻,表现自己是一件多么舒展、自然的事。人并不是为了神而存在的,充满着可能性,及时行乐也无妨。整个世界重新复苏,强烈地感受着时代的精神:艺术、建筑、文学、音乐、哲学与科学突飞猛进。
罗马在中世纪逐渐衰落,人口由古代的过百万减少到一四一七年的一万七千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将重建罗马作为他们的文化责任。一五〇六年起,聚集了当时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他们在圣彼得的墓上花了一百二十年重建了圣彼得大教堂,又花了五十年兴建了圣彼得广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它长两百十一米,最宽处一百三十米,占地两万三千平方米。
中世纪的哲学家坚持神与其造物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认为大自然是“神的花朵”,它是神圣的。无穷无限的神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此之谓泛神论。人们尽情享受生活,活着并不只是为了死后的世界。教会有时反对这类观念。文艺复兴时期,各国政府和教会盛行着反人文主义,审判女巫、烧死异教徒风行,魔法、迷信充斥,不时有宗教战争发动,欧洲人在此期间以暴力征服了美洲。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观点,宣称神存在于大自然中,且宇宙无限大,结果被绑在柱子上烧死。
中世纪时人们过度迷信理性思考,十四世纪后出现了不要盲从的声音,无论是宗教教条还是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纯凭思考不能解决问题。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实证法,以观察、经验和实验为基础研究大自然。亲身经验,系统地实验,以数学辞汇准确地表达科学观察的结果。十七世纪科学家伽利略:“我们要测量那些可以测量的东西;而那些无法的测量的,也要想方设法测量。”他又说:“大自然是以数学语言书写的。”实证法的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为之后的各项发明打下了基础。英国哲学家培根:“知识即力量。”人类不再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开始脱离并尝试干预、控制大自然。
基督教中,上帝高居各天体之上主宰宇宙,因此中世纪的人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在轨道上围绕静止的地球运行。一五四三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著作《天体运行论》(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Celestial Spheres)出版的当天去世。哥白尼通过观察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结论,宣称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星球运转于圆形的轨道上。十七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表了他广泛的观察结果,表明各星球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转,轨道上越接近太阳转速越快,离太阳越远则越慢。地球只是众多的行星之一,宇宙中存在着普适的物理法则。与开普勒同时代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并发现木星有四个卫星。地球拥有卫星并没什么特别的。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并提出了惯性定律,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
开普勒指出某种力量使行星相互吸引,他相信潮汐的涨落是由于月球引力的影响。伽利略专心研究地球引力和落体的原理,发现引力增强时物体移动会受影响,但他不相信引力能在远距离作用,嘲笑开普勒相信“月亮掌管着海洋与河流”。很遗憾伽利略在这点上错了。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一64三~一七二七年)参考了伽利略动力学,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再应用惯性定律,来解释行星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原因。他相信物理法则是简洁而普适的。牛顿运动定律适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后来爱因斯坦及量子力学为他加上了低速、宏观的前提),推翻了天上和人间适用两套不同法则的观点。
以太阳为宇宙中心的世界观得到彻底的证实和完整的解释,人们不得不接受:人类生活在太空中一个偶然形成的星球上。这个新发现使人类失去了自然中的特殊地位,遭遇了教会的强大阻力。新观念中似乎没有上帝的容身之处,然而牛顿本人仍然坚持他的信仰:自然法则的存在正是宇宙间伟大万能上帝的最好证明。人对自我的观念受到了更大的冲击。之前地球是世界的中心,但天文学家告诉人们宇宙没有绝对的中心——每个人都是中心。
圣经在中世纪都是拉丁文,只有教士和僧侣能看懂,天主教教会的主要宗教仪式就是用拉丁文念祈祷文和教会例行祷告。文艺复兴时期,圣经由希伯来文、希腊文翻译成各国语言是导致宗教改革的主要因素。一部分宗教改革人士,如荷兰的伊拉斯莫斯,选择留在罗马天主教会。而马丁路德则选择和天主教会决裂。他研读圣经后认为,没有人能通过教会的仪式获得上帝的赦免和宽宥,也没有人能靠购买教会出售的“赎罪券”得救。教士和上帝的关系并不比一般人亲近,教士需要做的只是主持礼拜、料理事务等实际工作。人只能通过信仰得救,这无法用金钱来交换。
马丁路德摒弃了教会从中世纪起形成的许多教条与习惯,希望基督教回到新约中描述的早期模样。“我们只信靠经文。”他三十五岁开始自学希腊文,把圣经翻译成德语,由此创造了德语的文字,让通俗语言取代了拉丁文。他认为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能读懂圣经,让每一个人成为自己的教士。马丁路德强调个人和上帝的关系,但他并不是像费其诺、达芬奇这样的人文主义者,还由于对人的观点过于消极,受到伊拉斯莫斯等人的批评。马丁路德宣称,自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就彻底腐化了。只有上帝的恩典能使人类免于罪孽。罪恶的代价就是死亡。
2013/2/12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nmdtmd 于 2013-2-1 15:55 编辑
许多哲学家认为意识的本质是经验。要完全地认识经验,只能从内在、主观的角度进行。这就是“主观性”。如果意识是主观的,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其他人是有意识的,而树木、石头没有意识?
既然关于意识概念的分歧那么多,无法达成足够的共识,有没有这种可能,那就是我只能认识我的意识,而不能认识其他人的意识呢?这个问题就是“他心问题”。
关于“他心问题”,最常见的回答是:因为我看到他们长得和我一样,行为也一样,所以我认为他们会有和我一样的经验,和我一样有意识。
这种回答似乎违反了奥卡姆剃刀原则:通过假设一个不必需的无形的实体,来解释我的观察。
D·丹尼特认为,因为我们无法在客观角度观察他人的意识,那么在原则上存在这样一种哲学僵尸,他们长得和我们一样,行为动作也一样,但是却没有意识。
也有很多人不接受哲学僵尸的存在,他们认为,既然我认为我有意识,他认为他有意识,那么约定俗成都有意识好了。至于如何认识,他们认为意识体现在行为和语言上,我们可以从行为和语言的基础上判定他人有意识,而且他人可以用语言描述他们的经验,这样不就认识了经验并且顺藤摸瓜地认识了意识了?
对于通过语言的描述认识经验和意识这个话题,有人提出了动物心问题,那就是,动物有没有意识呢?
说动物有意识吧,他们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描述他们的经验,我们就无法认识。T·内格尔举了个有名的例子,说你永远无法知道作为一只蝙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也许我们可以全面地掌握蝙蝠的脑结构,并且知道声纳系统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它的行为,但是我们无法体会到蝙蝠通过声纳系统看世界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脑子换成蝙蝠脑子,用蝙蝠的方法体验世界。
如果说动物没有意识吧,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直觉,认为有些动物,比如狗,是有意识的。一些心理学家和生态学家描述了一系列动物对不能直接感知的东西保持信念的行为(电影《忠犬八公》就是一例),依此来证明动物的意识存在。D·格瑞芬在《动物心灵》一书中列举了相当一部分这类证据。
另外,论证动物是否有意识还遇到了主观性问题。人们每天都在杀猪宰羊肯德基,从主观上只有否认动物有意识,才能推断出它们没有感觉,它们的生命没有价值,而且伤害它们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人们很难接受自己在吃一只有意识、会思考的鸡这种情形。另一方面,人们也很难接受自家的狗不通人性这种说法。
关于动物心,一切都在纠结中,涉及到道德哲学,一懒就不多写了。
[查看全文]
随着以牛顿为首的一群人发展出现代科学,物理主义抬头了。物理主义认为:1.只有当陈述在原则上可在主体间证实或否定时,才可以认为这些陈述在科学上具有意义。这不是废话么,那么多人争论过来争论过去,就是因为无法在主体间达成共识啊。。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种种事实和规律,至少原则上说都可以从物理学的理论假说中推演出来。似乎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学为什么要分为微观和宏观呢?为什么这个经济学家说房价一定涨,那个经济学家却说房价一定跌呢?为什么股票市场风云那么难以把握呢?3.可以对心理生活的事实和规律作出物理解释。也就是说认为意识是大脑中发生的神经活动。他们一帮人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要发现如何将意识解释成大脑中发生的神经活动。同时还有一帮人逆向思考,认为我将有意识的东西造出一个来,再研究这东西究竟如何产生意识的不就行了?他们的研究还是出了一些成果的。比如我们现在可以断定,疼痛是由这个通路产生的:刺激超过阀值,经神经末梢-轴突-外周神经节-脊髓背角-脊髓丘脑束-脑干-大脑额页皮质,产生痛感。但是物理主义对另一类东西却无能为力,那就是动机和情感。动机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怎么能物理地计算出来?而情感正好是反理性的,与物理主义格格不入,但是却无时不在地对我们任何行为都产生着影响。比如身处空旷的地方、手无寸铁、独自一人、被许多目光注视(站在舞台准备发言),这时任何人都心生恐惧,这种情感强行占用身体的各种资源,肌肉发抖以囤积能量、心跳加快以准备好逃跑、切断正在进行的思维以应对危险等等。即使有人说可以建造动机和情感模型进行解释,这个模型的数据量实在太庞大了,庞大到无法建造。因此一些理论物理学家认为,经典物理学本质上无法从整体上解释意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建立了量子物理学,于是一些理论家提出了意识的量子解释。虽然一般人都觉得意识和量子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由于量子力学存在着大量未验证的假说,因而目前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通过量子现象进行的论证暂时不能令人信服。不过物理主义认识意识的努力仍在持续中……物理主义的努力方向另一边就是人工智能了,下回继续。。[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