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nmdtmd 于 2013-1-28 15:30 编辑
公务员考试大纲《公共基础知识》定义:“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字面上理解:意识是……机能,是……反映。人脑机能n多种,哪一种机能是意识?如果不对“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的再认识、反思与感悟,单纯的反映能是意识么?一个主观反映就能动地改造世界了?
受到一直以来上述困扰,只好行动了。
大体来说,意识很难被定义。意识曾被定义为:主观性、察觉、知觉、经验或感知能力、清醒、有自我感、有自控能力等。尽管难以定义,许多哲学家认为,关于意识是什么,有一个广泛的共同基础——直觉。但是怀疑论者认为直觉是错误的。
我说意识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属性。这当然会引起反对的。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意识的概念有效么?
有人认为无论意识是什么,意识的概念就是应该被取消。怎么取消呢,两种思路:
第一种是典型的鸵鸟式思路:当我们对一个问题束手无策时,总会说:“或许,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这样以来就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了。英国哲学家(分析哲学)G·赖尔认为传统上对意识的理解受到笛卡尔二元论的影响,不正确地区分心灵和身体。谈及“意识”,人们就会想像存在意识这种东西能从行为和语言的知性中分开,最终误导了自己。他建议不要去讲什么思想、身体和世界,而是要研究个体或者人在世界中的行为。取消唯物主义者邱吉兰德认为,为了解释心灵,人们构建了一套词汇,包括诸如“相信”、“理解”、“渴望”等等。这些词汇及其联系共同构成了“常识心理学”。只要放弃了这套词汇,我们就不会面对因常识心理学造成的问题了。人们为什么取消一个概念?当一个概念违背了事实、实验或者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概念死亡的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意识这个概念没有出现上述情况。当然,这也是因为意识无法被客观地观察,所以也就无从找出取消这个概念的理由了。
还有一种是科学至上主义思路:当一个现象无法被当今科学解释时,我们就主张它是不存在的。物理主义(不是唯物主义)者认为,一旦理论可以被反复实验验证,就算是被科学证实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什么是真(理)?】。所以有人就提出,既然无法被客观观察和证实,所以概念无效。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不存在么?存在么?不存在么?还有人认为,无论什么概念,都应该有所指,意识这个概念没有所指,因而可被取消。……怎么跑到语言学去了?打住打住。
我们不仅至今没有找到取消的意识的铁证,而且取消了意识这个概念,我们却无法解释许多现象,至少研究麻醉学和睡眠的人全都歇菜了。
既然无法取消意识这个概念,我们真的应该为意识这个概念定些什么调调了。
教科书上说: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定义有毛病,本质属性是个什么东西?小孩子有妈妈的概念,他知道妈妈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吗?当然这不是这里关注的问题,打住。)这里暂时取概念反映属性用用吧。作为意识这个概念,总得反映一些属性吧,反映的属性是什么呢?
1.主体性。无法被客观观察的属性。我们无法知道感受到另一个人的意识。我们观察到的是他的语言和行为。这个性质是引起心-身问题、他心问题、动物心问题的罪魁祸首。
2.意向性。意识得有内容。例如一个人如果说:“我意识到了。”必然会引起听者问他:“您意识到什么了?”这个性质引起了人工智能问题的争论。
3.变动性。意识是一个变动的过程,我们意识到的是意识内容的变化,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意识本身。
4.统一性。不同的意识状态可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发生而组成一个意识事件的一部分;在一个短时间内意识经验可以被组织成一个有统一现象的经验。
5.做不好性。一个事情无意识地做比有意识地做完成得更好。
6.慢性。一个事情无意识地做比有意识地做更快。
7.阀性。感觉足够强烈才能引起意识。
8.新奇性。违反习惯的事情容易引起意识。
当然有胡乱取名之嫌,另外还有很多懒得写了。时值目前,我发现我仍然在绕着走。就像是在猜一个东西,说出一个属性,再说出一个,最后确定那是什么……植物?蔬菜?绿色?有圆柱状中空叶子?大葱!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3-2-2 01:09 编辑
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于CCTV6播出
该纪录片主要记述了中华文明起源一直到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试播了7集,网上现能搜到五集,如果有兴趣可以继续关注【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的WB,仍在更新中_(:3」∠)_
【诸葛亮治蜀】http://www.m1905.com/vod/play/610442.shtml
【魏晋风度】http://www.m1905.com/vod/play/610445.shtml
【孝文帝改革】http://www.m1905.com/vod/play/611898.shtml
【梁武帝治国】http://www.m1905.com/vod/play/612309.shtml
【魏晋佛教】http://www.m1905.com/vod/play/612320.shtml
【再造统一】http://www.m1905.com/vod/play/612357.shtml
【炀帝功过】http://www.m1905.com/vod/play/612362.shtml
@各种博爱YA_LUO 二黄,你感兴趣的【魏晋】哟#48t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3-1-24 15:57 编辑
谁说我弃坑的。挖坑不填杉井光,余就算,好吧,余挖了的坑一定会埋的,诸君放心,最多就是时间长点而已。至于这几天为什么没有埋坑呢,哦,那是某些群众把我玩脱了。导致吾辈心力憔悴,黯然伤神。(喂!(#`O′) ,这都什么词啊)所以吾辈现在连QQ都没开,就来填坑了有木有。(哦哈哈哈,为自己的奉献精神感动了)那么,我们今天要讲什么呢。上次讲到了亚里士多德之后的逍遥学派,但是那只是盘开胃菜,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斯多葛或者斯多亚学派(stoitikos)。这个学派堪称在晚期希腊哲学中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派别之一。以至于它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按照一般的理解,我们会将这一学派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理论性或者说是伦理性学派;中期的调和或者折中性学派;以及晚期的务实性或者宗教性学派。对于这个学派来说,它的早期和晚期比较重要,而中期相对而言更多是一种平庸。(好吧,调和了之后能有毛线球的亮点)至于它最主要的理论对手么,那就是伊壁鸠鲁学派。在很多地方他们都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特别是在幸福主义和德性论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对立。(哦,这个很重要,因为影响了以后XXX,诸君自行脑补)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的芝诺(Zenon)。(嘛,记得和讲悖论的那个芝诺不是同一个人哦)而我们为了以示区别,会将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称之为“爱利亚的芝诺”。我们的芝诺是一个商人,然后某天乘着船其雅典经商,但是运气有点背,芝诺同学的船沉了。我们的芝诺同学只有待在雅典。百无聊赖之际,总要找点事来打发打发,结果他发现雅典的哲学好发达,于是就跑去研究。结果一研究就入迷了。然后我们的芝诺有天顿然觉悟,感觉自己已经可以开山立派了,于是在公元前308年的某一天(哪一天?我哪会知道啊),芝诺在当时一个雅典装饰着很多著名画家的画的长廊开始讲学。(哦,开始卖艺了)所以斯多葛学派也被称之为画廊派。芝诺的继承人主要是阿索斯的克里尼雪斯(Kleanthes),而克里尼雪斯的继承人则是克里希普(Khrisippos)。而克里希普擅长辩论、学识渊博,所以在为斯多葛学派的形成和传播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第二创始人。(果然学识渊博、擅长辩论就是一个万年不破的梗)但是,他虽然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哦,大家都知道的,作品却遗失地差不多了,只有少量不是很重要的残篇被保留了下来。至于剩下的么,还有类似于狄奥根尼、阿波罗多尼斯之类的人物,不过在哲学上建树并不大。哦,好吧,让我们唠唠叨叨了那么多,正式开始吧。(呵呵呵,哪有那么容易)不过在此之前大家还记不记得还有一个犬儒学派和享乐主义的坑么。现在就是埋坑的时候。为嘛要讲犬儒学派呢,那是因为斯多亚的很多思想就是从这里边来说,只有昔勒尼学派么,则是和伊壁鸠鲁学派有着深刻的来源。而昔勒尼学派和犬儒学派都与苏格拉底有着渊源。(所以说苏格拉底才是本关的大BOSS么,摔)犬儒学派(Cynosarges)的创始人是雅典的安提西尼(Antisthenes)。这派别主要有西诺布的狄奥根尼(Diogenes)和底比斯的克拉底(Crates)。至于这个学派的结局么,废话,当然就是和斯多葛学派合流了么。那么犬儒学派学派主要强调什么呢。哦,还记得个人幸福变成唯一标准的问题么。“在犬儒主义里,也和享乐主义里一样,希腊精神开始吸取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个人幸福所创建的成果。由智者发起的对社会现状和政治权威的批判,通过苏格拉底德行概念的媒介作用,获得了确定的标准。”安提西尼拒绝对善这个概念的内容作出更详细的解释。他宣称德行本身不仅是最高的,而且也是唯一的善。所以所谓的德行,从本质上来说,只能被理解为“人生的明智行为”。所以只有德行才能够使人幸福。但是并不是因为德行带来的结果使人幸福,而是通过德行本身就已经使人获得了幸福。
哦,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既然德行是唯一的善,而只有善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那么也就只有德行才能给人带来幸福。或者换句话说,一个有德行的人本身就是幸福的。“蕴含于正确生活本身中的满足完全与世界进程无关;德行本身就足够幸福了;贤者超脱于命运之上。”也就是说,德行是唯一需要在命运中追求的东西。在这里,他们实际上是把苏格拉底的一个思想延伸到了极致,德行必须使人幸福。
好,现在让我们继续分析下去。既然德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使人幸福,那么幸福必然是一种可以独立于变化的东东,咳咳,的生活行为。“但只要人的幸和不幸取决于他的已有愿望在人生的过程中是否实现,那么他的每一种需求,每一种愿望就是使他依赖于命运的枷锁。”(莫名感觉写的很漂亮)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我们不能控制外在的世界,我们需要控制的就是我们的欲望。欲望越多,恐惧也越多,我们也就愈发成为外在世界的奴隶。德行是为了限制欲望。德行没有需求。
“犬儒学派以一种过激的态度,贯彻了这种思想,他们开始对文明抱有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大家还记得那个说你挡住了我太阳的故事么,那就是犬儒学派的典型)没有欲望么,那就斗争也就被取消了,对于他们来说自然状态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财富、名誉、荣耀之类的都是多余的,艺术、科学、国家、家庭也都是无足轻重的。(唉,为嘛我一瞬间感觉现在这种人也有很多啊)
文德尔班是这样评价的,“总的来说,这种哲学是时代的特征,标志着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对社会即使不算敌视,也是漠不关心,而且丧失了对社会理想财富的全面理解。它使我们从内部看清了:在当时,希腊社会正在瓦解为个体。当狄奥根尼自称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时,在此并不存在全人类社会理想的思想的影子,而只否定他依附于任何文明社会。”这会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讲斯多葛学派的内容了。(擦汗,交代了好多东西啊)犬儒学派的很多思想大家都会在之后的斯多葛学派中看到影子。比如世界主义神马。(说到这,我就不得不吐槽某些误人子弟的家伙,用今天的世界主义来解释斯多葛的世界主义能一样的说么,摔)当然,我们这次主要讲的是早期的斯多葛学派,也就是所谓的理论性或伦理性学派。据说斯多葛学派是最早将哲学划分为三个部分的哲学家。这三个部分就是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其中物理学是基础,逻辑学是工具,而伦理学则是中心和目的。而早期的斯多葛学派大体上也是有这三个部分构成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小苏格拉底学派犬儒学派的伦理学以及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嘛,不过既然是个混合物,那么就有很多地方会显得比较混乱。(哦,因为芝诺就是个博取众长的人)当然对于当时的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来说,他们都同意把感觉经验看做是判断真理的标准。但是不同的是,在伦理学上,斯多葛学派更多的是支持一种理性主义的德性论观点。(嘛,不要告诉我刚才我讲的犬儒学派已经忘记了)当然这个学派在逻辑学方面也有相当的建树。他们将逻辑学分为辩证法和修辞学两个部分。前者讨论怎么用问答法正确地论述和讨论,关键在于真理。后者主要讨论如何连续地说话,简而言之就是如何辩论过别人。(在一个都要靠嘴说的年代里,不把嘴皮子练好岂不是完蛋了)所以他们非常重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并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部分。他们认为最高的范畴是存在或者某物。“范畴之间的配合协作被有明确系统的次序所取代了;根据这个次序,每一个范畴必须更准确地被下面的范畴所决定。作为一切可能关系的持久基础,存在是实体,是固定的母体。”这怎么来说,大家一直吼的本体论就是从这里来的。从范畴论中产生了本体论,或者称之为关于实在最一般的形式关系的形而上学理论。并且在斯多葛学派那里,我们逐渐发现主客观分离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当斯多葛学派认为所有思维的对象是物质时,当它们认为思维活动本身以及它的语言表现是物质的功能时,他们还是不得不承认意识内容本身带有非物质的性质。”换句话来说,当我们把存在和意识内容区分开来之后,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意识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才真正显现了出来。
唔,好吧,今天就讲到这里吧。那么下次我们会继续讲早期的斯多葛学派。具体来说,主要是认识论的思想,自然哲学和德福问题。其中个人觉得,德福问题比较重要的说。嘛,当然还有世界主义那个问题我也会稍微讲讲的样子。恩,就这样吧。再说一遍,余不会弃坑的!写到20篇好激动的说啊。@黑心 @毛线球 @波頭上の風 @木去白 @ㄗòsら啵~ @渚のCherry @尘魇 @阿洛的狐狸 @破天一剑 @Getting @ZoiiOh @阿0 @不了个是吧 @ryoma1836 @湾湾情 @吾即世界 @小盆友要努力 @lybk13 @Fish_Pierrot @凭窗聆澜 @gcf @宫本希
@阿突 我不会弃坑的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3-2-3 23:57 编辑
国学与哲学日常活动第八期之【哲学】
【活动内容】
还是回答问题~~~唔,这次的哲学玩儿点新的玩意儿
【活动要求】
┏ (゜ω゜)=☞1.嘛,嘛,活动期间不能水哟w想水的话去豆瓣儿吧多用点评
2.跟帖回答问题,大问题不少于200字,尽量原创,允许借鉴。借鉴引用的记得用引用框_(:3)∠)_3.可以先占楼,但记得来撸满_(:3)∠)_4.回答请标题号,可以不回答全部问题,奖励根据回答给_(:3)∠)_
【发糖规矩】1.答题未答全并回答没有太多自己的思考,或答全但都简单一句带过,10—50宅币+1—7宅魂不等
2.答题答全,但多是重复前人观点,简单论述,或答题未答全,但有较多论述,50宅币+10宅魂
3.论述详细有理有力,有自己思考且认真,50宅币+10宅魂+1技能点(若有更出色技能点会增加)
4.质量更高的有技能点和感谢←看手滑=w=【题目】┏ (゜ω゜)=☞简单回答就能吃糖哟:1、语言游戏是谁提出来的观点?
2、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充足理由的四根律》是谁的作品?
4、《圣经》中的四大福音书指的是什么?
5、法国哲学柏格森认为记忆可以被分为哪两种?
┏ (゜ω゜)=☞绕个圈圈就能吃到糖: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一书中写道‘“那些从未实现的愿望,虚掷了的挣扎,为命运毫不容情地践踏了的希望,整个一辈子那些倒霉的错误,加上愈益增高的痛苦和最后的死亡,就经常演出了悲剧。这样。命运好像是在我们一生的痛苦之上还要加以嘲笑似的;我们的生命已必然罕有悲剧的一切创痛,可是我们同时还不能以悲剧人物的尊严自许,而不得不在生活的广泛细节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些猥琐的喜剧角色。”结合材料分析叔本华想要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提示,悲观主义)┏ (゜ω゜)=☞虐死键盘不偿命:高能(σ`д′)σ这题高难,如果答出来【80宅币+10宅魂+2技能点+1资源点】
如果没看懂题目可以戳哲学少女的帖子,耐心看完就有可能吃到↑↑↑
【https://www.gn00.com/t-191208-1-1.html】【https://www.gn00.com/t-193382-1-1.html】
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各伦理学》中提到,“那么德性(Tugend)可以有两类: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前者主要是通过教导来形成和培养,因此需要经验和实践,后者相反是从习惯中产生的,所以只把习惯这个词略加改变也就得到了伦理德性这个名称。”那么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在这里说伦理德性是源自于习惯。(提示①:两者的词源;提示②:稳定的状态(state))【活动时间】这期的哲学一样是两星期所以大家不要急哇_(:3」∠)_
1月20日——2月3日
之前的活动戳这里┏ (゜ω゜)=☞ https://www.gn00.com/t-169197-1-1.html[查看全文]并且之前的活动帖都已打开,所以(﹁ ﹁ )σ
①如果有啥想说的戳进去说吧
②如果对谁的回答有意见和建议可以交流
③如果泥忘记答了哪期,那么可以进去编辑一下(答过的少侠就不要编辑了),编完了记得戳吾辈,不过,糖可能不会有活动期间的多(* ̄︶ ̄)y
如果泥萌真的无聊就去补楼吧!呵↗呵↘【滚粗!!谁理你!!+47+
【玩儿得愉♂快】
本帖最后由 After✟墓✟ 于 2013-4-1 22:04 编辑
近些天又看了看《红楼梦》,不得不感叹一下曹老先生实在是碉堡了。。。废话就不过多赘述了~~下面是摘自百度的介绍—— 《好了歌》及《好了歌注》均为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经典诗词。这两首歌出现《红楼梦》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拓、麻履鹑衣”的跛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甄士隐听后,诵出《好了歌注》。
说起来好了歌体现了道家和佛家一切皆无的思想~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人到老年的话如果有这样的境界,也可以说得上是得道高人了,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是过于消极,虽然吾辈对此甚是喜欢,但是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锐气,根据原注的格式,吾辈又附注一首,以一个大学生的视角来解释好了歌,吾辈才疏学浅,能看得了多少就看多少吧~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原文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渣渣注
十年寒窗,皆为纸半行;夜夜苦想,来日全忘光;都说仿刺股悬梁,转眼今又在电脑旁。皆渴望颜如虹,色如蔷,胭脂似毒颜已伤。春来天涯海角立誓言,秋去物是人非唯彷徨。情千两,爱千两,唯留二人独心凉。今日立志做豪强,明日又窝暖床上。岁未荒,年少轻狂亦不勉强。何曾想,锋锐散尽灵魂亦无芒!因惧现实苦,逃入幻想乡;前怨暖语少,后嫌唠叨长。迷糊糊走过青春好韶光,于国于家亦无望。莫黄粱,人亦处世何时醒悟何时无迷茫。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3-1-19 17:59 编辑
唉,坑了好多天啊。余细细思量了半天,也没有想好接下来用哪种写法。(说实话,好吧,吾辈去打游戏和到处填坑了,于是就把这个坑给忘记了)所以,大家见谅啊,坑王神马的吾辈才不想当呢。至于怎么写么,车到山前必有路,走一步看一步吧。(这种随便的态度真的好么)我在这里首先打算讲一下逍遥学派,或者称之为吕克昂学派也可以(Lyceum)。这一学派虽然在亚里士多德出逃之后受到了削弱,但是却并没有马上瓦解。大家还记得我所说的么,亚里士多德并不是雅典人,所以吕克昂学园并不是他创建的,只不过他主持过这个学园的工作,并且影响了这个学派的风格。当然,这个学派由于了没有亚里士多德那么伟大的人物,而逐渐走向了衰弱。但是却不是突然就死亡了。国内的教科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亚里士多德出逃雅典后,整个逍遥学派不知所踪了。(好吧,我承认他们压根就没有在意这个部分。)当然,这种忽视也有很多的原因,一方面这个学派在此之后并没有太大的建树,还有另一方面,写书的人一般觉得此类东西大多是常识,所以就不加以详述。(唔,所以当年吾辈一开始读哲学史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怎么是一段一段的,相互之间没有足够的联系)文德尔班是这样评价这个学派的,“往后,逍遥学派大部分参加了亚历山大里亚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在他们之中有写哲学史的最辛劳的工作者。但就在哲学本身,他们不过扮演了抵御别人的功绩,捍卫自己学派体系的保守角色而已;······释义、评论、摘录、阐述,形成后期逍遥学派的主要任务。”然后么,这个学派的末路我也交代一下吧,那就是他们的这种工作和柏拉图学园一样,在公元前四世纪末,被两个新的学派所破坏,也就是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整个学派就衰落的更加厉害了,最终相当一部分人去了当时的学术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因而也也和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有过一些联系。(楼主脑子里幽幽的出现了一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雅典哲学大师们的两大派别,学园派和逍遥学派追逐当时潮流,将科学分成两大支:伦理哲学和学术研究。”在学园派的第一代,就是和亚里士多德同时的那帮子人,已经开始为群众性的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逍遥学派紧紧抓住了这种发展,重新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加以改造。好吧,其实说人话就是说哲学逐渐走向了开放性。原来的哲学是局限于一部分人的,亚里士多德不是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么。那么什么人容易好奇呢,那当然就是摆脱了物质劳动,整天没事想事情的人。哲学实际上是从这些人身上开始了。但是到了后来,斯多葛学派大家不知道知不知道,它的学派成员除了皇帝啊、贵族啊还有奴隶的说,阶层广泛。这个变化是如何达成的呢,那就是在于我刚才说的那种转变。
在亚里士多德出逃之后,这个学派主要由亚里士多德的朋友提奥弗拉斯特所领导,关于他的作品遗留不多,大多只有一些片断。但是提奥弗拉斯特本身是一个极富演讲天赋的人,他充分利用了他的口才和学识,为整个学派争取到了巨大的声望。(唔,声音响的人往往比较有发言权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摊手)在他之后,好吧就是比他稍微年轻一点的是罗德岛的欧德姆斯,(为嘛我每次想起罗德岛都是先想起动画再想到地理)和塔林顿的阿里斯托克。剩下的么,还有来自于墨西拿的狄凯阿库斯和斯特拉脱之类的人物。虽然哲学人基本上不出现在我天朝上国的教科书里,但是,这些默默无名的人物,还是将哲学给不断传递了下来。(好吧,的确建树不是很多啊,但是比起一般人还是强了很多)在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逍遥学派末期的那些编撰家,没有他们,很多古典的文献估摸早就灰飞烟灭了。好了,现在我们再来具体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整个这一时期的哲学问题,大多和他们脱不了关系。“亚里士多德以后整个时期哲学所继承的伦理学的主要特点更确切地体现在:在这个沿袭前人并无创造力的时代,形成研究中心的完全是个人伦理学。”这实际上一个深刻转化的结果。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对于道德,对于伦理社会的理想,是基于他们时代的精神,是对于那种城邦国家的民族意识的礼赞。但是这一点逐渐被改变,以至于对于整个逍遥学派来说,极为陌生。这使得他们转向了流行的观点,把个人幸福和德性问题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大白话就是,希腊的辉煌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拉丁人的崛起和希腊人的衰落)
在当时普遍弥漫着这样一种观点,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正确欣赏才是人生真正目的之所在。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继承人们达成了一致,反对新生的派别看法。因为在他们看来,虽然德行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反对拥有身外之物。在他们看来,为了人类的完全幸福,财富、健康、繁荣这些东西并没有和德性矛盾,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对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来说德福问题并没有那么重要。在当时,除了犬儒学派主张德行是唯一且至高的善这个在当时看来并不占主流的观点。但是他们依旧需要解决如何让人幸福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都指向了对于圣人的模仿,一种从苏格拉底中诞生出来的理解。还记得亚里士多德讲的静观么,在整个逍遥学派看来,圣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恬静,或者说是无动于衷。并且这种观点几乎得到了当时所有人的赞同。因为这种观点其实是在强调圣人和世界的一种对立关系,无论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能损伤到圣人的知识,“这个时代的模范人物不是为伟大的目的而工作而创造,而是为了解如何把自己从身外世界解脱出来。”但是,人并不一定能够战胜外在世界,所以人需要战胜的是他内在的世界,也就是他必须要战胜外在世界所给予他的影响,保持自身的冷漠无情(apathy),这便是智慧的幸福。
那么既然重点已经落在了个人之上,那么伦理学的地位就被抬升了,以至于物理学和逻辑学在当时从根本上是取决于伦理学的观点。但是这也是一个哲学逐渐分化的时代,各个特殊学科反而得到了发展。逍遥学派在最初的时候就隐含了这一点,他们在解释自然的原则中作出了许多的改变。提奥弗拉斯特就认为自然是活着的自我存在,自然的整个运动是神的理性作用。并且努斯被认为是一种与灵魂有所不同的东西,或者换句话说,他取消了努斯的超越性。并且他的这种态度被斯特拉脱所继承。斯特拉脱进一步取消了理性和更低级的观念活动之间的界限。他不再认为自然是神的理性作用,他主张自然和自然理性是同一的,自然本身就是神。但是,“斯特拉脱在阐述世界时的立场迟疑不决,徘徊于机械论和目的论之间。”而机械论和目的论这种两种世界观的独立,产生了两个全新的问题,就是人的意志自由问题和宇宙的尽善尽美问题。在这方面,整个逍遥学派大体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就是关于自由的问题,并不能从自愿这一角度出发,而必须是从责任感出发去理解,也就是对于行为的负责。“通过考虑目的也考虑手段而进行的选择自由,是道德上应负责任的条件。”(就是说,手段和目的同样都很重要的说)他们满足于这样一种立场:人格本身就是行为的充足理由。(唔,不懂,去看《尼可马各伦理学》就懂了)
至于在逻辑学方面,唔,好吧,亚里士多德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了,他的逻辑学直到现在都还有用就足以说明他的价值。对于当时的逍遥学派来说也是如此。(哦,就是说前辈留下了一座金山,汝只要吃老本就可以了)整个逍遥学派做的事情,就是用更为详尽的论述(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用部分全新的论据(更加贴合当时时代的例子),用深入广泛的分类(细化细化再细化,把亚里士多德的话都条条目目列清楚),用更加严格的格式(哦,坊间所说的系统化)来分析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或者说他的《分析篇》。欧德姆斯和提奥弗拉斯特主要研究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这实际上是在逐渐背离亚里士多德《分析篇》的基本思想,“成为了一大推死的公式。这种毫无成效的机巧对于解答诡辩论的怪题特别有兴趣,在这些怪题里,真正的意义被纠缠在种种形式的矛盾中。”好吧,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个学派,后继无人是所有学派会面临的问题,逍遥学派也是如此。所以对于整个希腊——罗马时期来说,逍遥学派更多的是作为一道开胃的前菜出现的。它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被后来的各个派别所吸收,并进行争辩。所以这个派别在公元前已经趋于衰落,但是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出现了一个名叫安德罗尼克的亚里士多德的再传弟子,(对,就是那个编撰了亚里士多德作品,形而上学这个名词的始作俑者)正好获得了大量亚里士多德的手稿,从而又重新掀起了一股研究亚里士多德的风潮,直到六世纪初,才被拜占庭皇帝所彻底禁止。(再然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就流传到了穆斯林那里去了)但是安德罗尼克再兴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已经不再是纯粹的逍遥学派,所以严格意义上的逍遥学派应该是在公元前就已经基本瓦解了。但是他们的问题被遗留了下来,至少他们宣告了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唔,这次就讲到这里吧,至于下次讲什么,我还是没想好,慢慢来吧。(喂!(#`O′) ,这样真的大丈夫)谢谢大家观看!(这是神马三流的电视剧么)@黑心 @毛线球 @波頭上の風 @木去白 @ㄗòsら啵~ @渚のCherry @尘魇 @阿洛的狐狸 @破天一剑 @Getting @ZoiiOh @阿0 @不了个是吧 @ryoma1836 @湾湾情 @吾即世界 @小盆友要努力 @lybk13 @Fish_Pierrot @凭窗聆澜 @gcf @宫本希 @阿突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3-1-15 20:34 编辑
唔,做人不做杉井光,挖坑不填非好汉,我又回来填坑了啊。然后呢,我们这次讲神马的说,唔,好吧,我们要讲的是晚期希腊哲学的说,或者也称之为希腊化——罗马哲学。唔,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哦,罗马帝国知道吧,那就是原因。当然,大家也可以放松一下,因为在这个时期里边没有像是亚里士多德那么非同寻常的人物了。(这种变态人物多了,地球人还怎么活啊)所以在难度上,唔,至少会好一点的说。至于今天具体讲神马呢,其实也没啥,主要是把晚期希腊哲学的背景给交代交代,大致结构给梳理梳理神马的,默默地看就可以了。(这样真的大丈夫)所谓的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一般指的是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暴毙到公元前31年罗马征服埃及这段时期。我们的亚历山大大帝可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纳尼,征服王,希腊人有长那么彪悍身材的么)上台伊始,他就把希腊诸城邦打的趴在地上,然后一举进军印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冲上了小亚细亚半岛,爬上了波斯高原,踏过了帕米尔高原,要是没有伟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横着哪里,唔,那估摸他将成为第一个贯穿欧亚大陆的男人。当然,天妒英才,老天觉得这种非常规人才需要快点召唤到另一个世界去,结果我们的亚历山大英年早逝,而他的帝国在他死后被将军们所瓜分,一分为三了的说。(这些应该大家都知道的吧,纳尼,不知道托勒密王朝是神马,自己度娘去吧)不过如果汝想知道亚历山大最后留下了神马,唔,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知不知道,那就是当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的时候建的,并且在整个希腊化——罗马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才不会说,这一时期还有个叫做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东西呢)“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希腊文明走出了本土疆界,进入了伟大的总的潮流,住在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各民族,通过他们的观念相互交流、挑战,融合成为统一的文明。这个过程是在亚历山大继承人的希腊城邦里通过东方和希腊的思想交融而开始的。从外部看,它完成于罗马帝国,从内部看,完成于基督教。”唔,终于讲到了罗马帝国了的说,我们都说了是介绍希腊化——罗马时期,怎么可以没有罗马呢。罗马的历史相比大家都知道了的样子,我在这里就稍微摸一下。在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罗马终于崛起了,然后灭掉了马其顿和埃及,并且最终建立了一个称之为罗马的帝国。至于之后分裂啊,然后西罗马灭亡了,东罗马在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给干掉了。所以怎么说呢,你可以说晚期的希腊哲学在某些地方转变比较早,某些地方转变比较晚。唔,扶额,这是一个涉及到了东正教和天主教的问题了,吾辈会考虑放在中世纪的时候讲讲吧。不过,罗马人的确在哲学上没有太大的建树,他们比较喜欢打仗之类的事情,对于哲学么,他们怎么来说呢,他们更多地是把希腊哲学给保存下来,而并没有太多的建树。(废话,整天忙着沿地中海乱跑,能有时间学习么)好了,现在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一时期哲学的特征吧。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个地方是大家所公认的,就是伦理化的倾向,文德尔班就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伦理学时期和宗教时期。因为经常打仗么,所以社会难免会比较不安定,然后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比较关注死生之类的问题的。这个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无论是当时的哪个派别都把伦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核心,强调灵魂的安宁啊,生活的幸福。“由于希腊生活的理想世界已分崩离析,由于民族的宗教日益淹没在客观世界的习俗中,由于被剥夺了独立性的和破碎的政治生活不再唤起虔诚,每个人在心灵深处深深感到只有依靠自己;因此更迫切需要人生木的科学理论,更迫切需要保证个人幸福的智慧了。”这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哲学问题的范围开始缩小了。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逐渐走向专业化的方向,几何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但是这些学科在伦理学方面却是一片空白,所以也使得伦理学的问题凸显了出来。当然,如果一定要说的,那种在希腊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绝对主义的哲学形态,遭到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强烈攻击,这使得希腊哲学自身内部也出现了相对衰弱的征兆,而罗马人的实用态度和东方人的宗教关键就逐渐进入到了希腊哲学之中。(唔,好吧,其实和我们现在也有点相似的样子)所以么,这是一个在哲学上建树极少的时期,不过在哲学之外却获得了广泛的发展。无论是什么医学啊、力学啊、文学啊、历史学啊都产生了很多成果。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李维、普鲁塔克、第欧根尼、托勒密神马的大家都应该听说过的说。至于原因么,从表面上来看,首先,当时大家都在打仗,打仗就需要花钱,就需要更好的武器,这刺激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第二点么,是科学之间的交流,波斯的科学和希腊的科学相互交流促进了发展。还有一点么,就是希腊化时期的广为大多肯花钱支援科学研究,那个托勒密王朝就是典型的说。(唔,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可不是盖的,可惜被伟大的伊斯兰教徒们给烧掉了,摊手)不过也说了么,那些只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各个学科自身分离的条件已经完善了。还记得亚里士多德么,对于具体学科的划定,很多就是从他开始的。当时很多基本的概念已经出现了,这就使得大量的现象材料可以被利用起来,科学地处理具体的问题。所以当时的具体科学有一种摆脱形而上学争斗的倾向,试图在在各特殊领域做出研究,并且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气,往往会参加某个著名而又伟大的学派,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完整的师承关系。“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新的、创造性的概念结构,就理论知识而言,这个时期把希腊人的老问题推来推去,沿着早已铺好的轨道前进。”(懂了吧,就是说在原地打转啊,哲学神马的不是线性发展的)
而整个晚期希腊哲学大致持续了八百多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派系林立,传承复杂。“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所探索的处世哲学的特殊任务就是要找到宗教信仰的代用品。文明世界已经丧失了在宗教中的立足点,又不得不放弃在国家中的立足点,因而只好在哲学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他们关系的是个人道德问题。当然在大家都在占山头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比较大的山头。首先是亚里士多德虽死,但是逍遥学派还在,并且依旧和学园派不断争论。(好吧,就是相爱相杀)但是在公元前四世纪末期,两个新的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口味的哲学出现了,就是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并且这四个学派在雅典并存了好几个世纪,并且在前二、三世纪达到了争论的高潮。(唔,人太多了呗)但是另外的一些人虽然没有采取学派的结社方式,但也形成了一股力量,也就是怀疑主义。并且时而和这派达成同盟,时而又和另一派合流。并且它的这种缺乏坚定信念的精神在折中派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学派的派性逐渐减弱,大家反而觉得需要调整和融合。(讲白了么,就是大家吵了几个世纪,太累了,所以觉得我们还是不要吵了吧)
不过大家通过上一段应该大致推断出来我们接下来要将的是什么了吧。主要就是这几个学派的说了。当然从当时看来,最终获胜的还是新柏拉图主义。(唔,人家背后有一个几百年的学园子啊后面撑着比较坚挺,好吧,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当然么,还有一些前面的尾巴我也留下来没有讲,比如犬儒学派和昔勒尼学派,这两个学派一个与斯多葛合流,一个则过度到了伊壁鸠鲁。而他们这两个学派的来源还都与苏格拉底有关。因为苏格拉底自身的原因,使得对于理论的构建有空白之处,“这样一来,这第一次不健全的伦理概念结构很快就招来一些特殊结构。”两者都试图以普遍形式来解释个人的道德价值,也都希望找到人生真正幸福之所在。当然关于具体这两个学派的问题,我会在讲到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时候穿插进去。我在这里主要是想告诉大家,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东西,而我们的教科书讲哲学流派划分的泾渭分明,缺乏一种有机的整体联系,从而将内在的脉络给掩藏了起来。
唔,好吧,今天就讲到这里的样子,另外今天的难度应该不高了的样子吧,大家应该不会觉得很难吧。(唔,因为没讲到什么具体的东西么)不过我们好歹迈过了最初的希腊哲学阶段,而走向了一个更为复杂和更为广阔的世界。那么,这个新的时代对于哲学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唔,这是广告词么)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仔细分析。还有,谢谢大家一路过来看我写了那么多废话,而且还有很多的错别字,语句的组织不通顺也浪费了大家的阅读时间。谢谢!@黑心 @毛线球 @波頭上の風 @木去白 @ㄗòsら啵~ @渚のCherry @尘魇 @阿洛的狐狸 @破天一剑 @Getting @ZoiiOh @阿0 @不了个是吧 @ryoma1836 @湾湾情 @吾即世界 @小盆友要努力 @lybk13 @Fish_Pierrot @凭窗聆澜 @gcf @宫本希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dlsdyc 于 2013-1-10 19:51 编辑
唔,我是来填坑,我是来说明吾辈还没有滚蛋,虽然感冒菌依旧在肆虐,但是它阻挡不了吾辈对哲学的热爱。好吧,其实是想要把亚里士多德这坑给填了,然后吾辈好多休养几天。亚里士多德果然就是一种高峰,真心写起来进度缓慢啊,但是吾辈的耐心已经被耗得差不多了,所以余一定要今天把亚里士多德节掉。至于今天讲什么,哦,那就是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和政治学说都处理掉,至于他的诗学神马的,吾辈就不讲了。(貌似一般教科书也不怎么讲啊,摊手)由于年代久远,我上次讲到哪里来着,唔,好像是要讲幸福的问题了吧。亚里士多德将最好的生活方式称之为幸福(eudaimonia)。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它的目的,而万事万物目的的总和就是善(agathon),或者也可以说是“好”的东西。那么,我们应该有一种目的的目的,首要的目的。其它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它,但是这个最高目的却不以其它东西为目的,对于它来说,它自身就是目的,也就是最高的善。(地球人民觉得好绕啊)然后,最高的善又和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咦,不记得了,回去看前面)所以才是作为理性存在的人行动的终极目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幸福呢,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好了,现在我们又要回去探讨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了。德性(arete)本意指的是一种事物的本性或者说是特征。比如鸟的德性是会飞,马的德性是跑得快,这一点看理想国大家就应该就会了解。那么,人的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所有特有的理性活动,是灵魂按照理性的现实活动。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承认,每个人都具备人所具有的德性。但是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有德性的时候,主要是看他的行为,所以道德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就是说,我们不是通过别人说了什么而知道他是不是好人,而是看他到底做了什么)如果要用中国文化的概念来类比的话,就是知行合一。那么既然幸福是一种合乎人的德性的实现活动,那么幸福和快乐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虽然说幸福是不排斥快乐的,但是快乐并不能与幸福等同。(唔,这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罗马时期会反复出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德福关系)只有合乎最完善的德性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幸福,在这意义上,幸福必然是最好的和最快乐的活动。其实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态度在当时的希腊世界是比较罕见的。对于当时的大多数希腊人来说,所谓的幸福是和幸运或者说机遇联系在一起的。(好吧,现在也是这样的说,地球人几千年来在思想上是在原地踏步吧)也就是说,幸福是外在于我们的,并不是由我们自己掌控的。我们只是在听任命运的摆布,昨天大富大贵,今天就一贫如洗。亚里士多德就是对于这种观点提出了激烈的批评,特别是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静观才是他最为向往的方式。(说人话就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你们这些家伙太没有修养了,今天开心,明天又伤心,灵魂的宁静才是更高的享受)“凭借对于最高真理的这种直观,人得以分享纯粹思维,神的本质就在于这种纯粹思维:从而也分享神的自我意识的极乐世界。因为只为了自己而存在的这种直观没有意志或行为的目的,这种不带欲念的、沉浸于永恒真理的知觉是最善、最幸福的。”幸福本来就是以自身作为目的的,换而言之,就是自足的(autarkeia),是自我完善的。合乎德性的活动一定是幸福的,反而言之,则一定是不幸福的。并且这种合乎德性的活动贯彻在生活之中,贯彻在每一件事之中,是一种属于人的持久的价值。
写的到这里,大家应该也都反应过来了吧,所谓的合乎德性的活动,就是指合乎伦理德性的活动,而伦理德性实际是一种品质(hekseis),就是一种稳定的状态(state)。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一个人做好事不难,但是每天做好事却很难。所以一个人每天做好事,我们就说这是一种稳定的状态。(是不是突然间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都说了哲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的,关键是你看不看得出来)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好的呢,恩,那就是中庸,或者也可以被称之为中道。放到属加种差里边来说,伦理德性就是种,而属差就是中道。(这又是一个好大的问题有木有,吾辈不想讲了啊,拖走)中庸,哦,其实还真心和孔子的那个有点像,当然思想的脉络不一样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在处理问题时,需要面对三种状态,即过度、适度和不足。“中庸是在两种有缺陷的习性(fehlerhaften Habitus),即或者过度或者不及这种缺陷之间,但也还因为它在这些性情和行为中找到并选择了适中的东西而是中庸,而在这种关系中,缺陷之为缺陷就在于,它或者达不到正当的度,或者超出正当的度。”也就是说,伦理德性本身是适中的,它按照我们所考量过的中庸并为理性所规定来选择。也就是说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实际上是不同的,理论知识的对象是不变的东西,所以我能只能认识它。但是实践知识的对象是生活中处于经常变动的事情,因而我们可以判断什么是对我们有益的。(为嘛我一种要讲不完了的感觉啊,不要啊啊啊)
当然我们在这里要注意,并不是每种行为和性情都是有适中的空间的,比如谋杀、偷窃之类的,其本身已经是恶的,所以在这种事情是没有适中存在的。并且所谓的中庸也不是数学上的中点,与中庸形成更大对立的,有时候是不及,有时候确实过度。亚里士多德自己是这样描述的,“那些越是因我们的本性而倾心的东西,就越是显得与中庸对立。我们发自本性地更倾心于快乐,所以我们更容易踏上放纵之路,而不过体面生活。”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放纵是快乐的过度。在这里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强调了那么多,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他还是认为哲学智慧是比实践智慧更高的智慧。(唔,感觉吾辈太浓缩了的样子)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吧。还记得我说那两本书实际上是姊妹篇么,所以两者之间也有很强的继承关系。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因为人的伦理美德总关系到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成功的行为,所以他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最后他认为离开国家就没有完美的道德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公民的道德培养。”(汝们懂了吧,是如何从伦理学上升到了政治学啊,这个非常重要,醒目)然后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人的美德应该是从天性中来的,那么对于政治来说,我们也必须尽可能的利用历史上已有的条件,在这一点上,他和柏拉图彻底颠倒了。这也使得,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像柏拉图一样设计出一个理想国。
那么我们具体来看看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分析的。那么既然政治的目标并不是以统治者的数目作为标准,那么一个人的统治,可以分为君主制和独裁专制两种模式。而少数人统治则可以分为贵族制和寡头制。如果是多数人统治,则可以分为共和制和群氓政体。“亚里士多德用极深刻的政治远见,将希腊的历史经验和这些论述糅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着手探讨历史哲学,,提出关于个别宪法形式相互渗透互相发展的必然性暗示。”那么我们在回过头来看那一下柏拉图。柏拉图的政治体制是一个鲜明的等级体制,是一个从最高级形态向最低级形态的过程。(详见理想国)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政体应该是aristocarcy,但是由于不注重生育的品质,而导致了人的素质的下降,于是产生了分化,出现了timocracy,这一政体最为重视荣誉和功绩,所以进一步导致了人的分化,使得退化为oligarchy,oligarchy以财产作为自己的标志,这加剧了平民对于富人的仇恨,因此产生了democracy。但是这种政体缺乏秩序,道德沦丧,因此又被tyranny所取代。
所以在这里,两个人的分析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城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以为了某种善而建立起来的。而所谓的城邦就是这些所有的共同体当中,最为权威的、并且以至善最为目标的共同。当然亚里士多德也承认,需要有一个大众教育体系的存在,而教育的任务是借助于“高尚的艺术将人从野蛮的自然状态引导到有道德修养的、理智的文明。”(然后,木有然后了,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残篇,摊手)好吧,其实用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话来说,“教育明显应基于三项准则:中庸、可能的与适当的。”
唔,好吧,草草结尾的样子。果然吾辈的耐心已经消耗无几了,不过我们还是需要把亚里士多德总结一下。(好坑的感觉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毋庸置疑,对于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名声并不像柏拉图那么稳定。一直到了托马斯·阿奎那手中,才重新获得了重要的地位。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一般和个别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了整个经院哲学之中,成为了构成唯实论和唯名论的核心问题。不过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哲学终于开始走向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哲学由此进入了新的时期。呜哇,终于把亚里士多德给完结了,吾辈好感动的样子啊,唔,吾辈语无伦次了有木有。好吧,这次就这样吧,我们下次开始讲晚期希腊哲学或者说是罗马时期。唔,至少没有亚里士多德那么难了,大家欢呼吧。@黑心 @毛线球 @波頭上の風 @木去白 @ㄗòsら啵~ @渚のCherry @尘魇 @阿洛的狐狸 @破天一剑 @Getting @ZoiiOh @阿0 @不了个是吧 @ryoma1836 @湾湾情 @吾即世界 @小盆友要努力 @lybk13 @Fish_Pierrot @凭窗聆澜 @gcf @不安心的安心
@阿突 唔,余来填坑了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