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菲尔
【学哲学·东方向·科普】佛教的缘起、缘灭
展开Biu

我称之生命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过程流动,或者是经常的生和灭。因为我现在正在变化,我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在变化。但同时我们不应当忘记的事实是生命的相续,事件的排序,这是不会错乱的。继续不断,没有停缺。一个儿童不是同一个少年,少年不是同一个成年人,他既不相同,也非完全不同,只因身心不断的流动过程。

所以古人说:

“无业制作者,无果报受者,仅有现象流,此是正见解。”

所谓生命乃是五蕴和合而成,是肉体与精神力量的综合。每一刹那,它们生起又立刻死亡。所以在今生一生当中,每一刹那我们都在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而我依旧继续存在。假使我们能够瞭解,在今生中,我们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如“自我”、“神我”者,而能继续存在,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瞭解在身体机能的活动停顿之后,这力量仍能不假助于“自我”、“神我”而继续存在呢?

********

因为没有永恒不灭的实体,所以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这一刹那度到另一刹那。因而,很明显的,也就没有任何恒常不变的东西可以从今生投向他生。生命只是刹那变化而相继不断的一个系列。这系列,实在讲起来,只是一连串的运动。它就像一朵彻夜长明的灯焰。(从初夜到天明)它既非同一焰,也不是另一焰。一个小孩成长为六十老翁。当然的,这六十老翁与六十年前的稚子不会一样,可是他也不是另一个人。同样地,一个人在此地死了,在另一个地方又生了下来;这两者既非同一人,亦非另一人。他仍是同一系列的继续。死与生的差别只在一念顷间。此生的最后一念顷,便决定了所谓下一生的最初一念顷。这下一生实际上仍是此生同一系列的延续。就在此生中,亦复如是。此一念顷便是构成下一念顷的要件。

**********

所谓众生或个人是由五蕴综合而成。将五蕴予以分析审察,找不到在它们幕后另有一个可以称之为我、神我或自我的长住不变的实质。这是分析法,但用合成法的缘起论,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根据缘起论,世间没有一件事物是绝对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由条件构成的)、相对的、互为依存的。这就是佛教的相对论。

在正式讨论无我的问题之前,对于缘起论应有一个简明的概念。这一项教义可用四句简短的公式来代表它: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在这缘起、相对、互存的原则下,整个生命的存在、持续,以迄寂灭,都在一条叫做缘起法则的公式里解释得十分周详。这法则共分十二部分:

一、因为无知,乃有种种意志的活动而成业(无明缘行)。

二、因为有种种意志的活动,乃有知觉的生起(行缘识)。

三、因为有知觉,乃有精神与肉体的现象产生(识缘名色)。

四、因为有了精神与肉体的现象发生,乃有六根的形成(名色缘六入)。

五、因为有六根,乃有(感官与心灵)对外境的接触(六入缘触)。

六、因为有(感官与心灵)对外境的接触,乃生起种种感受(触缘受)。

七、因为有种种感受,乃生起种种贪欲“渴(爱)”(受缘爱)。

八、因为有种种贪爱,乃产生执取不舍(爱缘取)。

九、因为有执取不舍,乃有存在(取缘有)。

十、因为有存在,乃有生命(有缘生)。

十一、因为有生命,乃有

十二、败坏、死亡、哀伤、痛苦等(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

生命便像这样生起、存在、持续。假使我们将这公式的顺序倒过来,便得出如下的缘灭的逆定理:

灭,因为意志活动止息,知觉也同时止息(行灭则识灭)......乃至因为生命的止息而一切败坏死亡哀伤等等一应俱灭。

于此应该明白熟知的是:这缘起法则的每一部分,一方面是由众多条件(缘)和合而生( conditioned缘生的),另一方面又同时构成其它部分生起的条件(conditioning 缘起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相对的、互为依存的、互相联结的。没有一事一物是绝对独立的。所以,佛教不接受最初因,这在前文已讲过。缘起法则是一个首尾相接的环,而不是一条直线的链子。

其它板块根本没人看呐!

[查看全文]
阿突
国学与哲学日常活动第三期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12-16 20:06 编辑

国学与哲学日常活动第三期

无关紧要的话:感谢大家对活动的支持!真心的QAQ 愿意有人参加这样要M好多字的活动,吾辈好开心_(:3」∠)_作为一只熊,嘴太笨= =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爱我们的【文史哲思】,爱上思考_(:3」∠)_在这里可能你学不到什么实际看得到的技术,但是相信你能在【文史哲思】发现不一样的自己QAQ【果咩!说了一堆大概没人听得懂的话,总之,请继续支持版块活动,支持大版,支持【文史哲思】的每一个子版#om

那么,开始这一期的活动吧(^U^)ノ~YO

这一期又回到了【国学】咯~~~~#19m

【活动内容】

还是回答问题~~~#fm

上期的哲♂学似乎有些难,于是,这一期的【国学】大家可以都撸起来了!#15m

【活动要求】

┏ (゜ω゜)=☞1.嘛,嘛,活动期间不能水哟w

2.跟帖回答问题,大问题不少于200字尽量原创,允许借鉴,但借鉴引用的记得用引用框_(:3)∠)_

3.可以先占楼,但记得来撸满_(:3)∠)_

4.回答请标题号,可以不回答全部问题,奖励根据回答给_(:3)∠)_

【发糖规矩】

1.参与即有50糖

2.质量达标即有50宅币+7宅贡

3.质量更高的有技能点和感谢←看手滑=w=

【题目】

1、南朝晋宋之际,文学发展出现了一个新转折,即刘勰说“庄老告退,山水方滋”。那么,刘勰说的“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是什么意思?

2、《秦妇吟》是晚唐著名诗人韦庄于883年所作的长篇叙事诗。被称为是“乐府三绝”之一。那么,《秦妇吟》是一篇怎样的作品?

嘛,嘛,这期的国学都是论述了哟#dm少年们敲碎你们的键盘吧!!#hm

【活动时间】

12月10日——12月16日

在这段时间内,回帖将仅作者可见
期限一到,开仓放粮!(>▽<)

吾辈将在活动期间不定期发糖#7123!

玩儿得开心(^U^)ノ~YO【滚!

没钱子@甚没钱 媚者@媚_者无疆 墓墓 @After✟墓✟


第二期没发的糖这星期会补上_(:3」∠)_#28m

[查看全文]
After✟墓✟
今天空暇之时想到明天即是
展开Biu

今天空暇之时想到明天即是12月9日,便兴起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纯粹娱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将不国,权沦丧,魂尽失。念祸患之大,思危机之深,众爱国之勇士,青年之俊杰,奋起而顿悟,促两党之团结,灭汉奸之嚣焰。
乙亥之冬,大雪初过,北平青年志士为求止内战而攘外敌,以言代枪,以行表态,求和平,望退敌。虽穷冬烈风,滴水凝冰,浑然而不知。敌呈以凶,然众志士,为棍棒击之而不畏,为水龙射之而不退,搏斗之,反抗之,不屈之。众,岁尚轻,然志堪金坚,毅可比水,倚天而行,自可屠龙灭魔。自古正者恒正,邪者畏正,道也。此行若永夜之拂晓,似黄昏之初星。破敌之诡策,助友之觉醒,举国助之,其蕴意非凡。
极夜而孕光,阴阳循环,否极泰来,古人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己之力,无事可成。集众之力,可改天地。积水成河,可劈山峦。垒沙成塔,可以通天。思想之力,伟而简之,难而易之,若城,若纸。此行以力破之,举臂呐喊,上可穷碧落,下亦至黄泉。其行之意,深思之,可堪五四。

[查看全文]
NCarrot
请不要把专制当成极权…秦始皇是专制,希特勒是极权…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NCarrot 于 2012-12-9 18:34 编辑

专制(autocracy)是一种由极少数人统治绝大多数人的制度。

词缀 auto 是「自」或者「同」的意思,比如说「autobiography」是「自传」,其中「biography」是「传记」。而「Auto」本身在德语中是车的意思。还记得大众的广告么?「Das Auto」,因为车是能够自己跑的机器,不需要踩(踩单车那个意思),或者是用鞭子抽,也不需要像古老的火车那样铲煤。

专制不一定是独裁,但是如果统治者只有一个人的话,那就变成了君主一个人的独裁(dictatorship),或者说独裁者(dictator)的独裁统治。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曾经发展出这样或那样的专制政体;即便是寡头制、封建贵族制,也不过是专制的一种变体,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变化。

话说回来,可以先讨论一下 Aristotle 和 Plato 在政体划分上的区别。

首先是 Plato 对于政体的划分。Plato 把政体划分为五种:

  • 贵族制
  • 寡头制
  • 僭主制
  • 民主制
  • 独裁制

而 Aristotle 则分为六种,准确来说是 3×2 种,如下表:

统治阶级一人 小集体 民众
正常状态君主制 贵族制 共和制
异常状态僭主制 寡头制 平民制

由于翻译的问题,有必要澄清这若干种政体。

首先是 Plato 的政体链。列出来的这五个政体,其实是按照 Plato 的意思从好往坏依次排列下来的,整个东西实际上是源于理想国及其衰败。

  • 首先理想国是贵族制,由一群哲人王(以及哲人女王)来统治人民。统治者的统治是基于人性中的最高部分,也就是理性。
  • 进而,由于种种原因,可能统治者中那些富有野心的人会将对全民的爱,降格为对自身荣誉的爱。而且这种降格是不容易被觉察的。于是,他们不再凭借理性行动,而凭借激情行动,当所有的统治者都如此降格之后,政体便变成了寡头制,或者更恰当地说,变成了荣誉政体。荣誉政体中统治者追求的尚且只是自身的荣誉,所以阶级对立还未形成。但是追求荣誉的激情已经比不上纯粹的理性那么好了。
  • 但是,衰败的过程还没有停止,在荣誉政体之后,统治者的激情逐渐被欲望所替代,追求荣誉的心被追求财富的,满足自身欲望的心替代,于是就产生了僭主制(一说寡头政体,所以名称很坑爹)。此政体中富人当权,而有道德的人被贬低。但是即便如此,这种政体依旧优于民主制,因为民主制下的人可以追求自由,可以自由地去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但是富人会显得比较体面,不会放任自己的欲望,至少他们还能区分必需的、不必需的以及不合法的欲望。
  • 接下来是民主制了,这里的民主是全民民主。而因为 Plato 坚信治国是一项技能,没有经受专业训练的人是没有资格参与的,所以他自然认为民主是坏的:没有经受过政治训练的人,有什么资格谈论政治?难道菲尔兹奖是普通人投票选出来的?显然不是,只有数学家,或者说,只有顶尖数学家才有资格投票。同理,一个好的政策怎么轮得到一群完全没有政治学知识,没有全局观念的人来投票选出来呢?这就是 Plato 反对民主的主要原因。当然,如果要说另一个具体的原因,那么就是因为他的老师,Socrates 死于民主制度。
  • 而在暴民和旧势力,也就是前面说的,富人阶级进行对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推选出一个领导者,而这个领导者,最后由于权力集一身,就变成了僭主,或者说,暴君。他实行的制度,就是独裁制。

相比之下,Aristotle 的政治理念中的六个政体中的几个是和 Plato 的一致或者相似的。比如说存在一个最好的制度,在 Plato 那里是哲人王的贵族制,而在 Aristotle 那里则是似乎是明君的君主制和贵族制。而同样他们有一个一样的最坏的制度:暴君的专制。并且,Aristotle 在变态的民主政体中所说的平民民主和 Plato 的民主是很相似的。但是 Aristotle 和 Plato 的观点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首先 Plato 没有考虑坏的寡头政体。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他对政体的考察是基于理想国的衰败来进行的。其次是 Plato 没有提出一种好的君主制。当然,从正常的思维模式来看,如果只有一个好的哲人王来统治国家,虽然看上去很好,但是如果哲人王本身不具有强有力的手腕,那么他对国家的各方面掌控都是不足的。所以一群哲人王组成的贵族自然要比一个明君好。尤其是在一个国家足够庞大而下面分了若干个主要部门或者辖区的时候。相比之下,Aristotle 的贵族政体和 Plato 的哲人王贵族政体就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点。但这又有不同。对于 Aristotle 而言,贵族政体,只要目的是全民的幸福,那就是没有区分的。相比之下,Plato 的荣誉政体,虽然寡头统治者们追求的是个人的荣誉,但是他们却不真的放弃了全民的幸福,所以如果要硬套 Aristotle 的划分法,那么 Plato 的荣誉政体也属于 Aristotle 的好的寡头政体,即贵族政体的范围内。再其次,Plato 和 Aristotle 对平民的民主以及富人的寡头的看法是不同的。前者认为富人的寡头更优,而后者认为平民的民主更优。并且,Plato 所说的富人寡头政体的确像 Aristotle 说的那样,是一小部分人执政并且其目的是自己的利益。

另外,Aristotle 在评价的过程中更注重可行性,在他看来,虽然一个明君统治这个国家可能是一种最好的情况,但是由于暴君的专政是最差的情况,所以还是共和制更好一些,毕竟,平民民主再差也是体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他给出的国家的衰败方式(从好到坏堕落的模式)和 Plato 给出的迥然不同。Plato 给出的是五个政体之间的链状下降模式。而 Aristotle 则只考虑了一人,寡头,公民为领袖的三种种政体各自好的一面以及变态的一面,却没有考虑贵族政体是否有可能变成平民民主或者是共和制政体等等。

注意到,在上面的讨论中,除了平民民主和共和制不是专制之外,无论是暴君的独裁还是明君的独裁,都是独裁,而无论是荣誉政体还是僭主制度,都是专制。

然而极权(Totalitarian)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和集权不同,如果我在任何地方打出了「集权」,那么实际上我想说的应该是「极权」,拼音输入伤不起)它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由国家政权对整个社会实施无微不至的控制的制度。在古代,君主要么无力控制社会的各个方面,要么根本无心控制。只有到了近代,统治技术和科学技术都极大地成熟,极权才成为可能性。极权统治首先是意识形态的统治,然后是对社会资源的统治,最后是对一切的统治。

最典型的极权制度就是 1984 中大洋国(Oceanian)的制度。电幕(telescreen)监视每一个人的生活,有思想警察的存在。语言被不断地减少和修改,去掉那些坏的词,或者去掉坏的词的意思。最后,如果你要攻击老大哥(Big Brother),你能采用的词只有坏(bad),而「Big brother is bad」本身就是一句没有意义的话,因为老大哥被定义为好的、善的。

所有人,尤其是党员,都要学会双重思想(double think),一方面帮着党改造历史,另一方面,忘掉自己的行为,并且相信经过改动(事实上你已经不记得改动这个事情了)之后的内容是正确的,真实的。真理部(the Ministry of Truth)通过掌控所有新闻来源来控制消息。凡是不符合老大哥预言的报纸,都要被拿回来销毁重做,以此显现老大哥的伟光正。等等等等……

所以说,专制并不一定摧残人性,而极权一定摧残人性。极权的本质就是控制一切,而对于自由的人类个体来说,不被摧残就意味着不可控制。事实上,极权主义与一切专制形式的首要区别,就是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整齐划一。为了做到这一点,极权主义不惜打破历史传统,砸碎包括社区、行会、教会乃至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团体,让人民只有通过政权组织才能联系起来。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极权体制——从 1920 年代的苏联,1930 年代的德国到 1950 年代的朝鲜,我们都可以看到,统治者千方百计地分化人民,摧毁传统,把社会中的下层结构彻底打烂(尽管不一定成功),代之以政权组织。在极权国家里,政权就是一切,可能存在某些挂名的社会团体、宗教组织等,但都被政权收编了的。传统的意识形态被代以政权认可的意识形态,有时候是改头换面,有时候干脆彻底清洗。一个国家一旦被极权体制统治几十年,它的伤痕就很难愈合。

那么极权是如何摧残人性的?大概分了以下几个方面:

  • 人民价值观体系的崩溃。极权体制攻击原来社会中的价值观,鼓吹政权的价值观。这种做法看起来是用以旧换新,但是,极权体制并没有给人民留下自由思考的空间。所谓价值观,并不是一套道德律令条文,而是一套活的,有发展的,可以变动的体系。而极权政体推行其价值观的首要目的是统治,这种价值观注定是僵化、脆弱、不容参与的,并且最终解释权在于体制,道德判断也只能由体制进行。所以,一旦极权体制松动或瓦解,人民必将陷入无价值观的空虚境地。
  • 人民生活的无力感与庸俗化。极权体制的重要特征是政权包揽一切。虽然人民往往拥有一定的个人自由,但是对公共生活毫无话语权。立法、行政、司法、公共财政和公共事业,都是由极权体制内决定的;即便在体制内,权力也是高度集中,基层人士只有处理日常事务的权力。这种巨大的无力感,使得人民普遍丧失对公共生活的兴趣与敏感性。结果,在每一个极权体制下,人民的生活与爱好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 社会矛盾的郁积导致人民心理异常。任何社会都有矛盾,而在极权社会中,大部分矛盾是不能自发解决的,也没有社会途径解决,只能依靠政权自身去解决;即便极权体制规定了若干解决矛盾的方法,它们也是形同虚设,只要涉及到实质性问题,就得依靠权力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矛盾日复一日的积累,人民的心理不断扭曲。尤其是在极权体制松动的时刻,体制深知自己的外强中干,对大部分矛盾都采取「掩饰、扑灭」的态度,人民的心理问题也就永远无法解决。
  • 人民与传统和现实同时割裂,严重孤立。极权体制有时候会利用传统,但是必然会割裂传统,因为任何传统本身都含着与极权体制意识形态相对立的东西。同时,极权体制也不会允许人民接受现实中的最新思潮。当然,在信息时代,人民有很多方式寻找信息;不过,既然这个社会的资源与话语权都被政权垄断,那么人民对传统和现实的认识就都是不全面的,陷入严重孤立的境地。极权体制下的人民,事实上都是自闭症人民,往往丧失了对外界的理解。

许多观察家只注意到了极权国家的以上现象,而没有认识到背后的原因。很多人甚至认为,正是由于人民的素质不够高、道德品质不够好、价值观不够完善,才出现了极权体制。这显然是倒因为果——在一个由政权高度垄断社会资源的国家里,显然是政权塑造了它的人民,而不是人民塑造了政权。

有趣的是,当一个极权体制开始松动、难以为继、不得不局部修正的时候,往往是它最容易展现自己的「开明」和「温和」的时候。但是这种「开明」于事无补,因为极权体制本身的能力不足,或者说统治意志的丧失,就必然会导致它放松对社会的全面管制。各种新思想、新行为、新组织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生长起来。此时,极权体制下的人民往往有一种幻觉,即「这个体制已经变化了,未来会更好」。事实上,开始松动的极权体制是很难彻底改革的。如果体制非常稳固,那么统治者一人即可调动整个国家,或者统治者集团的共同意愿也可以调动整个国家;如果体制出现松动,那么即便统治者愿意改变,也改变不了方向。

就像一艘巨轮,极权体制规定只有船长室里有操纵的设备,其他工作人员连紧急制动装置都没有,甚至看不到轮船运行的轨迹。当这个体制运行完善时,船长若想改弦易辙,自然可以下令;但是当体制出现问题,开始崩溃,那么船长已经失去控制,其他工作人员也不可能取而代之。整艘巨轮究竟开向什么方向,成为无人能知的谜团。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寄希望于船长,还是寄希望于船上任何人的觉悟,都是不现实的。

[查看全文]
NCarrot
【分析哲学】日常语言哲学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NCarrot 于 2012-12-3 14:03 编辑

分析哲学的目录

言语行为(speech acts)

Austin 首次讨论言语行为这一主题是在 1946 年的论文《Other Minds》中。他认为,尽管「I know」在很多方面不同于「I promise」、「I do」、「I warn」这样的词组,但在某些方面上,它们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用于实施某种功能,而不是描述或报告某种心灵状态的表达式。例如,说「I do」并不是要描述一种心理状态,而是做(doing)某件事情,构成传统婚礼仪式的一部分。

在 Austin 看来,言语行为是语言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言语行为意义的基本单位,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体现在人类的大量言语活动之中。语言意义经验世界言语行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不过,语言和世界的联系是间接的、抽象的,必须通过言语行为来实现。Searle 发展了 Austin 的这些观点。他说:「我们之所以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言语行为,这是因为一切语言交流都包含有言语行为。语言交流的单位,并不是通常认为的那样是指号、语词或语句,甚至也不是指号、语词或语句的标记,而是在言语行为的完成中构造出这些指号、语词或语句。…更加精确地说,言语行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构造出或说出一个语句标记,而言语行为……就是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Speech acts》)

按照 Searle 的观点,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具有意向性。在这种行为中,不仅使用了语言符号,而且还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向,语言符号在这里被用作表达意向的手段。在这一点上,言语行为不同于语言行为(linguistic behavior),后者虽然使用了语言符号,但不具有意向性。说梦话、无意识地胡言乱语等行为都是语言行为,但不是言语行为。

Performatives

在「Performative Utterances」(履行式话语)中,Austin 首先描述了一种传统的语言观点,即任何陈说(utterance)之有意义的特征都是其能够为真或为假。Austin 将其称为「descriptive fallacy」——它将所有不属于此的陈说(utterance)降格为无意义(nonsensical)。Austin 研究一组语法上类似于陈述的言语行为,它们是有很好的意义(perfectly meaningful),但既不真也不假。他称之为「performatives」。

言语行为的分类

Austin 区分了 3 类言语行为:

  • locutionary act(以言表意行为:就是使用语句来传达某种思想)
  • il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行为:使用语句来完成某种行为)
  • perlocutionary act(以言取效行为:使用语句来取得某种效果)

在以言表意行为中,Austin 进一步区分了 the phonetic act, the phatic act, the rhetic act。

Searle 在《Speech Acts》中把言语行为分为四类:一、发话行为(utterance act);二、命题行为;三、以言行事行为、四、以言取效行为。

关于命题行为,Searle用如下例子加以说明:

  • 约翰将离开这个房间吗?(疑问)
  • 约翰将离开这个房间。(陈述)
  • 约翰,离开这个房间!(命令)
  • 但愿约翰离开这个房间。(愿望)
  • 如果约翰离开这个房间,我也就离开。(假定)

这五个语句包含有一个共同的内容:约翰离开这个房间。Searle 将这种共同的内容称为「命题」,命题所完成的行为叫作「命题行为」。他认为命题不同于断定或陈述,因为断定或陈述属于以言行事行为,而命题则不是。

以言行事的行为

以言行事的行为包括: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提供某些信息、提出保证、提出警告;公布一个裁决或显示一种意图;宣判;任命、起诉或提出批评;辨认或描述;等等。(参考《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按照 Austin 的观点,表达以言行事行为的语句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都包含履行式动词(performative verbs),如「答应」、「命令」、「任命」等,它们表现出一种「以言行事的力量」(illocutionary force)。

Searle 认为,表达以言行事行为的语句都具有一个典型的逻辑形式:F(p)。「p」代表命题内容,「F」代表以言行事的力量。在绝大多数用于完成以言行事的行为的语句中,都包含一个标志命题的成分和一个标志以言行事的成分。例如,在「我答应我要来」这个语句中,「我要来」标志命题成分,「我答应」标志以言行事的部分。在他看来,标志以言行事的力量的手段,除了履行式动词外,还有语调、语序、重点、标点符号以及语气等等。

以言取效的行为

Austin 对以言取效的行为作出了界定:「对某件事的说出,往往……会对听话者、说话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或行为产生某种效果…..我们把完成这种行为称为完成了以言取效的行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Austin 把以言取效的行为分为三个部分:

  • 说话者说出某句话;
  • 对听话者、其他人或说话者本人的感情、思想或行动产生某种影响
  • 在上述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完成以言取效的行为,就是某人在说出某语句时对听话者、其他人或说话者本人产生某种效果不管说话者对此有意或者无意。

Searle 基本上赞同 Austin 对以言取效的行为的看法。他说:「和以言行事的行为相联系的是这样一个概念,即这种以言行事的行为在听话者的行动、思想或信念等等上产生某种后果或影响。例如,通过论证我可以说服别人或使别人相信,通过警告我可以使别人感到害怕或震惊,通过请求,我可以使别人做某件事情,通过告知我可以使人确信(受到启发、熏陶、感悟或理解)。以上这些加重点的词都表示以言取效的行为。」(《Speech Acts》)

既然以言行事的行为也能产生一些效果,那么如何把以言取效的行为和以言行事的行为区别开来呢?Austin 的回答是:虽然以言行事的行为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效果不同于以言取效的行为产生的效果。例如,「我警告旅客不要穿越铁轨」这个语句所表示的以言行事的行为,也可能产生「警告」的效果,即旅客听到这种警告后加以考虑,但不包含旅客一定接受这种警告而不穿越铁轨。

言语行为与意义

Austin 把言语行为和意义联系在一起,认为言语行为是意义的基本单位。在他看来,Wittgenstein 关于语言的意义在于语言的使用或用法的表述不够准确,应当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说明意义问题,要用现实的言语行为来说明语词或语句的意义。他不仅强调意义和言语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重视意义与在其中完成言语行为的环境,即语境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一句话的意义不仅与有关的言语行为相联系,而且与这种言语行为是在什么场合下完成相联系。

履行论(The Performative Theory of Truth)

It is true that p iff p

根据 Strawson,左边和右边有相同的断定内容。真谓词的出现并没有为所要断定的内容增加任何东西。例如,当我们说: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is true.

我们并不是指称一个命题并将一种性质 truth 谓述于它。因为根本没有 truth 这种性质,真谓词的功能并不是描述。那么,为什么需要一个真谓词,真谓词的作用是什么呢?Strawson 认为:

to say that it is true that p = to assert p itself

然而,说「It is true that p」时,除了做出一个断定(make an assertion)之外,还做了些事情(do something),即履行(perform)了言语行为:confirming, endorsing, or conceding that p。因此,真谓词是一个履行式语词(performative word)。

确实,「It is true that p」和「p」的用法是有一定的差异,在这一点上 Strawson 是正确的。例如,设想一个总统新闻发布会,被问及如下问题「Is it true that you are considering sending troops to the Middle East?」这个问题暗含,「that you are considering sending troops to the Middle East」被报告(reported)、预测(predicted)或猜测(conjectured)。由此,那个问题很自然被理解为要求总统去确认(confirm)或否认那些报告、预测、或猜测。这个问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提出,而不使用真谓词,例如「Are you considering sending troops to the Middle East?」尽管这样提出的问题所包含的信息与先前一样,但却失去了某些东西——即要求确认或否认那些报告、预测、或猜测,它仅仅是提问者本人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Strawson 对真谓词的这些用法的细微事实相当敏锐。对于例如语句:

「What the policeman said is true.」

Strawson 写道:

  the sentence … has no use except to confirm the policeman's story; … It is a device for confirming the story without telling it again. So, in general, in using such expressions, we are confirming, underwriting, admitting, agreeing with, what somebody has said; but … we are not making any assertion additional to theirs; and are never using "is true"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which is what they said, or the sentence they used in saying it.

  To complete the analysis, then, of the entire sentence … "What the policeman said is true", we have to add, … a phrase which is not assertive, but (if I may borrow Mr. Austin's word) performatory. We might, e.g., offer, as a complete analysis of one case, the expression: "The policeman made a statement. I conform it"; where, in uttering the words "I confirm it", I am not describing something I do, but doing something.

Objection I

(a) If what the policeman said is true, then the murderer is merciless.

在条件句的前件中,真谓词并不是用于 confirm, endorse, or concede what the policeman said. (a)不能分析为(b):

(b) If the policeman made a statement and I confirm it, then the murderer is merciless.

Objection II

假设 x 向法律委员会作证,他说了一些东西,当中既有真也有假。假设第二天,y 也向法律委员会作证,他说:

(c) Every assertion made by x to the committee is true.

y 的这一断言显然是假的。但履行论却无法解释这一点。根据 Stawson 的分析,上述断言等于(d),(d)显然是真的:

(d) X made some assertions to the committee. Y confirms them.

即便 y 说出(c)时包含有履行的意味,如 confirm, endorse, or concede,但也包含有描述的意味,这使得(c)为假。

[查看全文]
NCarrot
分析哲学的目录 The Catalog of Analytic Philosophy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NCarrot 于 2013-3-19 02:15 编辑

0.0 什么是分析哲学

0.1 分析哲学的基本概念

1 弗雷格的语义值理论,以及涵义与指称的区别

2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3 逻辑实证主义

4 蒯因的两个教条

5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与日常语言哲学

6 日常语言哲学

7 专名问题

8 论何物不存在

介绍:

由于是分析的,所以是另外一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基本上这就是全部了,所以不用期待更新什么的。当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能会把其中的某几个问题拎出来讲,比如说如何分析「德性」,如何分析「知识」,如何分析「科学」。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哲学本身的发展就是基于分析的方式的。因为分析本身代表的就是某种科学的理性。

然后给一个分析哲学家的排名吧:

  • 维特根斯坦
  • 弗雷格
  • 罗素
  • 蒯因

至于全部哲学家,排名前三的应该是

  • 维特根斯坦
  • 休谟
  • 康德

啊对了,有人想问,要让休谟排在第三需要什么条件。我想条件只有一个:把维特根斯坦拆成两个,其中,后期维特根斯坦排第一,早期维特根斯坦排第二……【康德一生黑……

以上。

[查看全文]
NCarrot
【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NCarrot 于 2012-12-3 17:52 编辑

分析哲学的目录

早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逻辑与世界的界限

  这本书论述哲学问题,并且我相信它已表明:这些问题之所以提出,是由于误解了我们语言的逻辑。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概括如下:凡是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因此,本书的目的是为思想划定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界限……

——《逻辑哲学论》作者序言

6.54 我的命题应这样来解释:任何理解我的人,当他应用这些命题为阶梯而超越了它们时,就会终于认识到它们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说,在登上高处之后他必须把梯子扔掉。)

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然后他就会正确看待世界。

7. 对于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意义与真值条件

4.063 为了能说「P 为真(或假)」,我必须确定在什么情况下我说 P 为真,这就是说我必须确定这命题的涵义。

4.024 理解一个命题意味着如果命题为真就知道事情是怎样的。

(因此人们可以理解一个命题而不知道它是否为真。)

理解了一个命题的组成部分,也就理解了这个命题。

对象、事态与世界

2.02 对象是简单的。

3.2 在命题中思想可以这样表述出来:使命题记号的要素与思想的对象相对应。

3.201 我称这样的要素为「简单记号」,称这样的命题为「完全地被分析的」命题。

3.202 命题中运用的简单记号称为名称。

3.21 对象在一种环境中的配置相应于简单记号在一个命题中的配置。

3.22 在命题中名称代表对象。

2.021 对象构成世界的实体。因此它们不可能是合成的。

2.0271 对象是不变的和实存的东西;它们的配置则是变化的和不固定的东西。

2.032 一些对象在事态中互相连结起来的确定方式,就是事态的结构。

2.033 形式是结构的可能性。

2.0272 对象的配置产生事态。

2. 发生的事情——一个事实——就是一些事态的存在。

2.061 事态是彼此独立的。

2.062 从一个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不能推论出另一个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

1. 世界就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

1.11 世界由事实决定,由它所有的东西都是事实这一点决定。

1.12 因为事实的总和决定那发生的事情,也决定那所有不发生的事情。

维特根斯坦用的「世界」(Die welt)这个词,在其基本意义上,是指现实世界,指存在的事态即肯定的事实。

2.04 存在的事态的总和就是世界。

维特根斯坦有时也在较宽泛的意义上来使用「世界」这个词 [正如「实在」(wirktichkeit)这个词]。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代表存在的和非存在的事态(即肯定的和否定的事实)的总和。

2.05 存在的事态的总和也决定哪些事态不存在。

2.06 事态的存在和不存在就是实在。

(我们也称事态的存在为肯定的事实,称事态的不存在为否定的事实。)

2.063 整个的实在就是世界。

按照广义的用法,「世界」和「实在」这两个词也可以指「逻辑空间」,因为逻辑空间这个词代表一切可能的事态的总和。

语言图像论

2.14 图象是这样构成的:它的要素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着。

2.15 图象的要素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这表示事物也是以同样方式相互联系的。

2.151 图象形式是这一可能性,即事物相互之间和图象要素相互之间是以同样的方式联系着的。

2.221 图象所表述的是它的涵义。

2.222 它的涵义与实在符合或不符合就造成它的真或者假。

4.06 命题能够为真或者为假,仅仅由于它是实在的图象。

2.18 任何一种图象,不管具有何种形式,为了能一般地以某种方式正确或错误地图示实在而必须与实在共有的东西,就是逻辑形式,即实在的形式。

2.182 每一个图象同时是一个逻辑图象。(但不同的是,例如,并不是每一个图象都是一个空间图象)。

2.202 图象表述逻辑空间中的一种可能状况。

3. 事实的逻辑图象是思想。

3.001 「事态是可以思想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向自己图示它。

3.12 我称我们表达思想的记号为命题记号。——命题就是处在对世界的投影关系中的命题记号。

4.022 命题显示它的涵义。命题显示,如果它为真,事情是怎样的。它并且说,事情是这样的。

4.011 乍一看来,命题——例如,一个印刷在纸上的命题——似乎不是它所涉及的实在的图象。但是,乍一看来乐谱似乎也不是音乐的图象,我们的发音记号(字母)也不象是我们口语的图象。

重言式与逻辑命题

4.461 命题显示它们所说的东西:重言式和矛盾式则显示它们什么也没有说。

重言式没有真值条件,因为它无条件地为真;而矛盾式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为真。

重言式和矛盾式是缺少涵义的。

4.4611 但重言式和矛盾式不是全无意义的,它们是符号体系的一部分,正如「0」是算术符号体系的一部分一样。

4.462 重言式和矛盾式不是实在的图象,它们不表述任何可能的情况。因为前者容许任何可能的情况,后者不容许任何可能的情况。

6.1 逻辑命题是重言式。

6.11 因此逻辑命题什么也没有说。(它们是分析命题。)

6.113 逻辑命题的特殊标志是,它之为真是单从符号即可得知的,这个事实包含着整个逻辑哲学。因此,非逻辑命题的真或假不能单从这些命题认出,这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

4.0312 命题的可能性基于这个原则:对象以记号作为它们的代表物。

我的基本思想是:「逻辑常项」不是代表物,逻辑不代表任何事实。

与此同理,标志命题的真或假的记号「T」或「F」不代表世界上任何对象。

逻辑形式

4.12 命题能表述整个实在,但它们不能表述它们为了能够表述实在而必须和实在共有的东西——即逻辑形式。

4.121 命题不能表达逻辑形式:它自己在命题中反映出来。

……

命题显现实在的逻辑形式。

它们揭示了这种逻辑形式。

4.1211 因此,一个命题「fa」显示,对象 a 出现在它的涵义中,两个命题「fa」和「ga」则显示,它们两者提到的是同一个对象。

如果两个命题互相矛盾,则它们的结构显示这一点;如果其中一个是从另一个推出来的,情况也是这样。如此等等。

4.1212 凡可显示的,是不可说的。

哲学的本质

4.11 真命题的总和就是全部自然科学(或者自然科学的总体)。

4.111 哲学不是自然科学之一。

(「哲学」一词所指的东西应该在种种自然科学之上或者之下,而不是同它们并列。)

4.112 哲学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

哲学不是一套学说,而是一种活动。

哲学的主要工作是解释。

哲学的结果不是「一些哲学命题」,而是使命题清晰。

没有哲学,思想就会模糊不清,哲学的任务是使思想清楚,为思想划定明确的界限。

6.53 真正说来,哲学中正确的方法是:除了能说的东西以外,不说什么东西,也就是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即与哲学没有关系的东西之外,不说什么东西;于是只要有人想说某种形而上学的东西,就向他指明,在他的命题中他并没有赋予某些记号以指谓。……

6.54 我的命题可以这样来说明:任何理解我的人,当他应用这些命题作为梯级而超越了它们时,就会终于认识到它们是无意义的。(可以说,在登上高处之后他必须把梯子抛掉)。

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那时他就会正确地看世界。

4.003 在哲学著作中出现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不能对这类问题给予任何回答,而且能确定它们是无意义的。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就是由于我们未能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

后期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1914—1916年笔记》中写道:「我的全部任务在于解释命题的本质」。在这一点上,他的后期哲学与前期哲学的主要差别可以概括如下:在前期哲学中,一个命题(Satz)说某事,是因为它是实在的图象和模型;它同实在有一种可能的同型关系;它的意义由它的真值条件所决定。在后期哲学中,他认为,一个命题——或更确切地说,一个句子——表示「语言游戏中的一步」。它是一个用来完成某个特别目的的「工具」。它的意义受各种语法规则或约定的支配。

在前期哲学中,命题只是一种名称的连结。每个名称都代表一个对象。日常语言有一种隐蔽的复杂性,逻辑分析使它显露出来,使之清楚明白;语言的基本作用是图示实在。复合(分子)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图示世界的可能事态。

在后期哲学中,维特根斯坦用不同的方式考察语言。既不是把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作为语言本质的深层语法,也不认为命题的“基本”成分是由名称构成。语言就是日常语言,是各种语言。应当全面考察语言用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应当如实地描述和理解它,而不把它归结为某种更基本的结构。它有多种应用,并不只是描述实在和描绘事实。

「说在哲学中我们考察一种与日常语言相反的理想语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使得看起来好象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对日常语言加以改进。但日常语言是完全正确的。」(维特根斯坦:《蓝皮书和棕皮书》,下简称《蓝皮书》)

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的主要倾向本质上是实在论的。它断言,逻辑揭示一切可能事态固有的必然结构。命题是实在的图示。

后期维特根斯坦不再采用实在论的意义观。语法是自主的。与其说实在有某种独立于语言的结构,而我们的语言作为一种规则体系符合这种结构,并必须与它保持一种形式上同一的关系。倒不如说,思想(语言)是由人们的约定构造出来的;把自己的结构带给实在。应当了解日常语言的多种多样的用法和各种细微的差别。传统哲学的困惑和问题是由于误解了语言的用法而产生的,是伪问题,是一种病。哲学是对这种病的治疗。

本质与家族相似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攻击目标之一,就是广为流行的「对于普遍性的渴望」——相信和寻找共同的、一致的、本质的属性——以此作为理解任何事物的必要条件。

实际上,可能只是有某些家族相似,如「体格、眼睛的颜色、步态、性格,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以各种方式重迭交错在一起。

维特根斯坦用「游戏」这个词来说明「家族相似」:

  例如,想一想我们称之为「游戏」的活动。我的意思是指下棋、玩纸牌、打球、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等。什么是它们共同的东西?不要说:「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否则它们不会被称作『游戏』」——而要去察看和看出是否有某种所有游戏共同的东西。因为,如果你察看它们,你将看不出有什么所有游戏共同的东西,只有相似、关系,和整整一系列这样的东西。再说一遍:不要想,而要看!——例如,看看棋类游戏和它们多种多样的关系。再来看纸牌游戏:这里你可以发现许多同第一组游戏一致的地方,但许多共同的特征消失了,其他一些共同的特征却出现了。接着我们来看球类游戏,许多共同的东西保存了下来,但也失去许多共同的东西。——它们都是「娱乐」吗?把象棋同在由直线和横线构成的方形上画 X 和 O 的游戏相比较。难道不总是有输赢?难道不都是游戏者之间的竞赛吗?请想一想单人纸牌游戏。打球有输赢;但当一个孩子把球对着墙扔,然后又接住球时,这个特征就消失了。看看要靠技巧和运气玩的那部分游戏:看看下象棋的技巧和打网球的技巧之间的不同。现在来想一想象玩圆环这样的游戏:这里有娱乐的因素,但多少其他的特征已经消失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仔细考查许许多多组其他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到相似性怎样出观和消失。

这种考查的结果是:我们看到一张复杂的、重迭交错在一起的相似性的网:有时是全面的相似,有时是细节上的相似。

奥古斯丁的语言理论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开头就提到了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所陈述的理论,这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关于语言的本质是什么的观点:

  「当他们(我的长辈)说到某个对象,并相应地朝某物行动时,我看见了这个东西,并且领会到他们想指这个东西时发出的那个声音所称呼的就是这个东西。他们身体的动作可以说是一切人的自然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的运用,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以及表示我们在寻求、占有、拒绝或躲避某样东西时的精神状态的声调,这些都表明了他们的意向。因此,当我在各个句子中听到语词在它们适当的地方被反复使用时,我就逐渐学会理解它们表示什么对象;在我训练我的嘴能够产生这些符号后,我就用它们来表达我自己的愿望。」

这些话在我看来,似乎给了我们一幅关于人类语言本质的特殊图象。它是这样的:语言中个别的词指称对象——句子是这种名称的结合。——在这种语言的图象中我们找到了下述思想的根源:每一个词都有一个意义。这个意义是同词相关联的。它是词所代表的对象。

意义和使用

  我不提出某种对于所有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东西来说是共同的东西,而是说,这些现象没有什么共同的东西,使我们能把同一个词用于所有这些现象——但是,它们是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的。就是因为这种联系或这些联系,我们称它们为「语言」。

  如果我们说:「语言中每个词都表示某个东西」,那么我们就是什么也没说;除非我们精确地解释我们希望作出什么区分……

试想象有人这样说:「所有工具都是用来更改某物。例如,锤子更改钉子的位置,锯子更改木板的形状,等等」。——那么,尺、胶锅、钉子更改什么?——「我们对一事物长度的知识、胶水的温度、箱子的牢固性」。——从这些类似的表达式中能够得到任何东西吗?

  想想工具箱里的工具;有锤子,钳子、锯子、旋凿、尺、胶锅、胶水、钉子和螺丝。——词的功能就象这些对象的功能一样地不同。(在两种情况中都有相似性。)

  就象观察火车头驾驶室的内部。我们看到各种看上去多少有点相象的把手。(自然,因为它们都被认为是把手。)但是一个是曲柄的把手,它可以连续地动作(它的职能是调节一个阀门的开启程度),另一个是开关的把手,它只有两个有效位置,要么关要么开;第三个是刹车控制杆的把手,拉它越猛,它刹得也越猛;第四个是个唧筒把手,它只有来回动才有效果。

语言游戏

语言是由许多不同种类的语言游戏或语言游戏的结合所组成。甚至奥古斯丁对于语言的解释也可以有一种有限的价值,只要不是声称这种解释为我们提供了所有语言的本质,而是把它看作描述了一种简单类型的语言游戏。

让我们来想象一种语言,对于这种语言来说,奥古斯丁所作的描述是正确的。这种语言可以用于建筑工人 A 和助手 B 之间的交谈。A 在用建筑石料盖房子:这里有「石块」、「柱子」、「厚平板」、「横梁」。B 得按照 A 需要它们的顺序递送这些石料。为此,他们使用一种由「石块」、「柱子」、「厚平板」、「横梁」这些词组成的语言。A 喊出这些词,B 就拿石料,他已学会听到喊什么就拿什么。——可以把这看作是一种完整的原始语言。

我们可以说,奥古斯丁的确描述了一种交际系统;不过我们称为语言的并不都是这种系统。人们在许多情况下都必须按这种系统交谈,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这种系统是不是一种恰当的描述呢?」回答是:「是的,它是一种恰当的描述,但只是对这个范围狭窄的领域而言,而不是对于整个你所宣称要描述的东西而言。」

好象有人会说:「一种游戏就在于根据规则在某个表面移动对象……」——我们回答说:你似乎考虑的是棋类游戏,但还有别的游戏。你可以通过把你的定义明确地限制在那些游戏上而使它正确。

但是,有多少种句子?比如说,断言、问题和命令?——有无数种:无数种不同的我们叫作「符号」、「词」、「句子」的东西的使用。这种多样性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一劳永逸地给予了的东西;而是正如我们所说的那样,几类新的语言,几种新的语言游戏不断产生,另几类语言和语言游戏则逐渐过时,以至被人遗忘了。(我们可以从数学的变化中看到一幅这种情况的大致图象。)

这里,「语言游戏」这个术语就是要突出这个事实:语言的说出是一种活动的一部分,或者是一种生活形式。

考察一下在下述例子和别的例子中语言游戏的多样性:

发命令,和服从命令——

描述一个物体的外观,或者对它进行测量——

用一种描述来构造一个对象(一幅画)——

报告一件事——

思索一件事——

作出和检验一个假设——

把实验结果画成图表——

编一个故事;并朗读这个故事——

演戏——

唱一段歌——

猜谜——

编笑话;讲笑语——

解应用算术题——

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提问、感谢、咒骂、问候、请求。

——把语言中的工具的多样性和使用它们的方法的多样性、词和句子的种类的多样性同逻辑学家们(包括《逻辑哲学论》的作者)所说的关于语言结构的话比较一下,是很有趣的。

论哲学

  哲学家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能够达到健全的人类理解的概念以前,得先治好他自己的许多理解方面的毛病。
——《关于数学基础的意见》

哲学必须医治的「神经错乱」或「疾病」就表现在各种哲学「问题」的持续存在之中。「哲学家治疗一个问题就象治疗一种疾病」。

真正的发现使我能够在想要从事哲学的时候罢手不干。——它使哲学得以安宁,因此哲学不再受它自身制造出来的问题的折磨。——并且,我们现在用各种例子显示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例子的系列可以终止。各种问题——不是单个问题——解决了(困难消除了)。

  没有一种哲学的方法,虽然的确有各种方法,就象有不同的疗法一样。

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对语言的各种使用进行细致的分析——考察大量的例子,注意各种相似和差别。哲学的作用完全是描述性的。它集中注意语言在语言游戏中实际上是怎样被使用的。通过揭示我们怎样使用语言,我们就会发现,最初的混淆、混乱和困惑就消失了。

我们不应提出任何一种理论。在我们的思考中,一定不可有任何假设的东西。我们必须去掉一切解释,而只用描述来代替它。这种描述从哲学问题中得到它的启发力量——即它的目的。当然,这些问题不是经验的问题;确切些说,它们通过观察我们语言的各种作用,并使我们认识这些作用而得到解决:尽管有一种误解这些作用的冲动。问题得到解决,不是通过提供新的信息,而是通过安排我们早已知道的东西。哲学是用语言来同我们着魔的理智进行的战斗。

……

哲学只是把一切事物放在我们面前,既不解释也不推演任何东西。——因为一切都可公开看见,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因为,例如,隐蔽着的东西对我们是没什么重要性的。

……

哲学决不可干预语言的实际使用;它归根结蒂只能描述它。

因为哲学也不能给它任何基础。哲学让一切事物任其自然。

……

哲学家的工作在于为一个特定目的搜集提醒物。

哲学上不安的产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地看待哲学,错误地理解它,即好象它被划分为(一些无限的)长带子,而不是一些(有限的)十字带子。我们概念的这种颠倒产生了最大的困难。这样,我们就象企图抓住这些无限的带子,又抱怨不能一条一条地这么做。如果说“一条”意思是指一根无限长的带子的话,这当然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意思是指一段有限的十字带,那就很容易做到。——但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永远也不会到头!——当然不会,因为它没有头。

(我们要用对于语言事实平静的估量来代替轻率的推测和解释。)

……

哲学研究:概念的研究。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它抹杀了事实的研究和概念的研究之间的区别。

[查看全文]
阿突
国学与哲学日常活动第二期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12-9 20:59 编辑

国学与哲学日常活动第二期

【活动内容】

还是,回答问题~~~

【活动要求】

┏ (゜ω゜)=☞1.嘛,活动期间还是不能水哟w

2.跟帖回答问题,大问题不少于200字,尽量原创,允许借鉴,但借鉴引用的记得用引用框_(:3)∠)_

3.可以先占楼,但记得来撸满_(:3)∠)_

4.回答请标题号,可以不回答全部问题,奖励根据回答给_(:3)∠)_

【发糖规矩】

1.参与即有50糖

2.质量达标即有50宅币+7宅贡

3.质量更高的有技能点和感谢←看版主手滑=w=

【题目】

嘛,第二期是【哲学】!版块有触手哟(^U^)ノ~YO所以吾辈也手抖( ﹁ ﹁ )

题目依旧很二,不然肿么叫【第二期】呢( ﹁ ﹁ ) (滚粗!+47+

咳咳,好吧,下面是题目:

1、“格物致知”还是“致知格物”?

2、有宅友@破天一剑 提到“道”,吾辈第一反应是老庄之道,但“道”绝非只有老庄之道。https://www.gn00.com/t-167148-1-1.html
“吾尝闻东洋崇武士道,西欧尚骑士道。

夫武士道者,命授天皇,忠诚信加,武勇果敢。其必用命,虽泰山崩之于前而色不变,江河决之于上而足不旋。以身任事,负誉而行,以死道为至高之荣耀,视苟且为不堪之耻辱。以刀剖腹,虽败犹荣。所谓民强国壮,日本之盛其有大助力焉。

夫骑士道者,对天其誓,士之八义,所谓谦恭,正直,牺牲,公正,荣耀,英勇,怜悯,忠诚者,誓不相负也。荣耀即其命,荣誉即其名,以身卫之,以剑守之,是宁为玉碎,而绝不为瓦全。重誉尚节,民以自立。欧洲强于寰宇,盖有赖此自强自立自信之民。

此二道者,皆强人之兽性,武勇其精神,生无限进取之心,思积极主动之意。以荣誉名节之为至尊,以苟且随安之为至贱,然后人有独立坚忍不拔之灵魂,家有精诚亲爱进取之生机,社会有源泉持久不竭之动力,有此三者而思国之不强,而欲求颓靡倒退,因循守旧,而可得乎?

呜呼,吾徒闻东洋之有武士道,欧罗巴之有骑士道,独不闻我华夏有何道传哉!必曰有之,则老庄之道,则孔孟之道,则释氏之道。

黄 老之道者,虚文空谈者多,言实求利者少。自期高洁,必求至纯至净之地而生,于是归隐深山,避世桃源,虽处唐尧之治世,而有巢父许由之不屑。逃避现世,寄心 虚无,天下之担,济民之志,而谁与任之?故孔孟之道生,以一身之微躯,担天下之道义,求生死之有关天下。然则其弊在文气有余,而武勇不足。尚礼而求为文质 彬彬,贱武而力避武勇粗莽。举国之上,多文官,多书生,多秀士,十之八九。而求侠士,求悍将,求武人,百万不能见其一二。于是血性勇猛进取之意日渐消亡, 虚事华表苟且度日之心日渐滋生。有此萎靡困顿之民,必有萎靡困顿之国。至于蛮夷入侵,铁骑纵横,国庐倾颓,势所必然,故春秋战国皆不欲用其道。至于夫释氏 之道,寄意来世,而忘现世之幸福,容忍苟且,其不可忍而可忍,其不可退而可退,民节荒颓,民心凋靡,徒为政治之附属,权贵之所奴役,焉得为自立自强自信独 立之新民?

吾有感于是,而问我华夏之道为何,因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于是,华夏之道是何“道”?

【活动时间】

123日——12月9日

在这段时间内,回帖依旧作者可见

期限一到,开仓放粮!(>▽<)

12月911点解锁发糖,吾辈将在活动期间不定期发糖ORZ!【第一期活动的硬伤,吾辈忘了有发糖限量@@13!!

玩儿得开心(^U^)ノ~YO【滚!+47+

没钱子@甚没钱 媚者@媚_者无疆 墓墓 @After✟墓✟


第一期没发到的糖这星期会补上_(:3」∠)_

[查看全文]